当前位置: 首页 » 快讯 » 快讯 » 正文

中央财经大学陈端:赋能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是数字文化投融资的底层逻辑

作者:每日经济新闻 来源: 今日头条专栏 79112/20

每经记者:李卓 每经编辑:宋思艰“数字文化产业的兴起是中国文化产业新发展阶段的核心特征,但在政策红利不断、大势向好的背景下,微观主体的创新和投融资依然面临一系列显隐风险。赋能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是未来几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点,而有效识

标签:

每经记者:李卓 每经编辑:宋思艰

“数字文化产业的兴起是中国文化产业新发展阶段的核心特征,但在政策红利不断、大势向好的背景下,微观主体的创新和投融资依然面临一系列显隐风险。赋能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是未来几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点,而有效识别和防范创新过程中的显隐风险是行稳致远的关键。”

在6月18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国际峰会”——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与投融资主题论坛上,作为论坛主持人的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发表了《我国数字文化投融资底层逻辑与风险防范》的演讲,对当前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系统分析。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数字文化投资的底层逻辑

陈端首先结合相关数据,对过去5年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整体格局变动进行了梳理:

在移动互联流量红利见顶、行业监管和金融监管叠加共振等多因素影响之下,2017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进入调整阶段。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线上文化消费快速崛起,云游戏、云健身、云旅游、云综艺等文化消费新形态提供了行业增量发展的空间,尤其是网络直播与电商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以直播电商为代表的万亿级市场,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而2021年以来,元宇宙、虚拟人、Web3.0等代表新一代互联网形态的概念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也为投融资提供了新的落点。

相关数据显示,近两年来,数字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融资在整个文化产业投融资盘子中占比都超过60%,但目前整体盘子仍未达到2018年水平。

陈端从技术、产业、政策之间的内在关联角度剖析了数字文化产业投融资格局变动的底层逻辑。

“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是技术驱动型,技术创新打破了原有的产业边界和价值创造模式,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以元宇宙理念为引领的场景融合创新时代来临,为数字文化产业的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带来新的想象空间,Web3.0为内容众创、共享和分配提供了新的机制,但兼具产业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创新必须与我国的政策导向、文化根脉和制度土壤有效兼容才能行稳致远。”陈端在演讲中表示。

图片来源:直播截图

她同时指出,去年以来,国家层面加大了流量经济整肃和互联网反垄断力度,文化创新首先要把握好各项政策背后的底层逻辑,同时要与更大的产业底盘结合才能有效放大文化创新的杠杆赋能效应。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下一阶段发展的真正动能蕴藏在服务实体经济和乡村振兴这样的国家战略大局之中,让文化产品以IP为引擎的流量聚合效应在国家政策倡导的领域进行流转变现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保持政策敏感度是关键

在演讲最后部分,陈端用两组关键词对未来我国数字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机会点和风险点进行了研判。

她认为,城市更新与文化消费新场景的融合创新、面向Z世代人群以“IP+社交”为引擎的“文化+”新消费、以线上线下流量协同和沉浸式体验提升为特点的数字文旅、结合乡村振兴政策大势的农文旅融合创新、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电竞游戏,以及跟上述领域相关的硬件投资或许成为新的增长点,但这类投资的价值产出逻辑和回报逻辑跟前些年会呈现出明显差异。

针对未来企业创新和投融资的风险点,陈端指出,保持政策敏感度始终是文化产业生产和投融的关键,此外,包括技术路径风险、商业模式风险、内外源现金流风险以及生态位风险都是未来微观主体在创新过程中需要着力防范。

“数字文化产业未来的创新发展是生态为本而非单兵突进,要审慎研判产业生态所处的阶段,谋求最适合自身优势资源能力禀赋积累的生态位,超越当下生态阶段或自身生态能级的布局往往会跌入冒进陷阱。”陈端在最后补充说。

据悉,本次峰会上还举行了《中国数字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蓝皮书》启动仪式,该蓝皮书由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智库联合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共同打造。陈端作为项目负责人在峰会上对蓝皮书的规划内容作了介绍,该书立足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文化根脉、制度土壤与政策导向,结合典型创新案例对数字文化领域由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数字新基建、文化消费新场景、文化产业新业态进行结构化扫描,力求通过对不同维度创新个案的汇总梳理管窥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与整体态势,同时也对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中国模式、数字文化产业赋能实体经济的路径优化策略进行了前瞻性探讨。

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