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快讯 » 快讯 » 正文

警惕八大经济风险

作者:财经杂志 来源: 今日头条专栏 74812/23

以教育、房地产、电商等领域的裁员为主,疫情等因素影响下的2022年,就业压力不小。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这是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超过千万,也是近几年增长人数最多的一年,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图/新华文 |

标签:

以教育、房地产、电商等领域的裁员为主,疫情等因素影响下的2022年,就业压力不小。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这是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超过千万,也是近几年增长人数最多的一年,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图/新华



文 |《财经》记者 孙颖妮

编辑 | 王延春


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两年之久,两年之前,没有人预料到疫情的爆发,也没有人预料到疫情会反反复复造成如此严重的影响。仿佛世界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面对可能的风险,积极预测和采取防控措施或许更能确保行稳致远。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作出判断: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1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再次强调:“我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困难增多,挑战上升”,“目前风险隐患不少,但总体是可控的”。


联办财经研究院专家、原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许善达告诉《财经》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了我们一个信号和一种警醒,2022年稳增长压力不小。不管是做什么工作,企业也好、政府部门也好、研究机构也好,都要看到当前的压力所在,避免作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错误决策”。


《财经》记者通过采访专家以及综合梳理国内外各研究机构和券商报告后发现,市场人士普遍认为,202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国内风险主要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增速将放缓;房地产市场面临流动性危机,企业面临违约风险;出口的“高光时刻”很可能结束,对经济同比贡献或将转负;疫情深度改变居民消费习惯,消费疲弱可能延续到2022年;2022年大学毕业生规模和增量或将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严峻。


与此同时,来自国际的风险主要为:通胀输入,美国货币政策加速收缩,全球供应链持续紊乱,贸易保护主义,大国博弈、地缘政治风险等。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依旧是影响2022年中国和世界经济的最大因素之一。对于未来疫情将如何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面对系列可能的风险,韩文秀在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抓早抓小。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方针抓好风险处置工作。”


警惕经济下行压力


2022年的第一大挑战无疑是经济增长。诸多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预测,2022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将增大,经济增速将放缓。当前,市场对2022年经济增速的预测普遍在5%左右。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经济蓝皮书》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在5.3%左右。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和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研究部副主任朱鹤认为,2022年制定5%的经济增速目标不算高,但是如果内需没有大的起色,实现5%的经济增速也有很大挑战。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认为,2022年,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但如果疫情防控得当,且各项政策调整到位,中国经济仍有望保持在5.8%的较高增速,同时也必须做好各种因素叠加、经济增速下滑到4.9%的准备。


之所以作出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判断,是因为市场普遍认为2022年保持经济增长的困难较多。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认为: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将重新下行,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后推动中国经济快速恢复的房地产投资和出口这两个增长动能可能放缓,而基建、制造业投资和消费较难对冲其影响。


面对下行压力,市场预计2022年货币政策大概率趋于宽松,财政政策也将继续发力。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2022年总体上还将继续维持稳健偏松的基本格调。要通过“总量、结构和价格”三管齐下,使得货币政策保持适度稳健偏松,精准有效落地,更好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其实央行的降准、2021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释放了2022年政策宽松的信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基调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而主要手段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2021年12月27日,财政部部长刘昆明确表示,2022年将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警惕房地产的债务违约风险


2022年房地产市场的“稳”十分关键。


2021年,房地产市场无疑是跌宕起伏的一年。恒大等多家房企陷入流动性危机,一度引发行业恐慌。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销售、投资同比增速大幅下降。7月-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仅为1.4%和0.3%,9月,甚至出现自2020年3月以来的负增长(下降3.5%)。三季度50个城市新建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降18%左右,连续3个月持续下降趋势,下半年以来,一些一二线城市的土地市场流拍现象增多。


尽管2021年下半年的各项政策出现了边际改善。受央行全面降准的影响,对房地产整体流动性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诸多机构和经济学家看来,房地产市场流动性危机带来的违约风险依旧存在,2022年的偿债压力非常大。


据贝壳研究院统计,房企2022年预计到期债务约9603亿元,比2021年下降约25%,但仍处于接近万亿的偿债规模,个别房企短期内仍具有高违约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与金融系教授况伟大表示,房企开发贷风险是2021年房地产最主要风险,也是2022年防风险的重中之重。2022年由于房地产防风险压力大,对房企开发贷限制将更严格。


“我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主要是不发生房地产金融风险。”况伟大认为,房地产债务风险是房地产风险的主体和防范重点,涉及家庭、房企、地方政府和银行等主要经济部门。一旦房地产债务大规模违约,产生信用风险,会对整个经济部门造成冲击。


对于2022年的政策环境及信贷投放,中指研究院认为,2022年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将进一步完善,住房信贷环境短期存在改善预期,但全年改善空间有限。银河证券分析师王秋蘅认为,未来“房住不炒”基调不变,“大放水”式宽松难再现。各地有更大的自主权进行政策调整,未来“限涨”和“限跌”将并行,“调控”和“调整”并行。


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则表示,基于监管层对合理住房需求的支持,预计2022年房地产调控将出现局部放松,主要在行政性管控、房贷政策,以及其他一些购房政策等方面体现。但目前来看,政策的局部放松对市场的刺激力度不足,且市场底明显滞后于政策底。


对于2022年的房地产市场走势,多家机构仍较为谨慎。中指研究院预计,房地产金融监管力度将不会放松,2022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将呈现“销售面积回落,销售均价平稳运行,新开工面积继续下降,投资低速增长”的特点。


警惕出口“高光时刻”可能结束


与房地产市场陷入“窘境”不同,2021年的出口表现十分亮眼,出口成为2021年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之一。


但现在市场担心的是,出口的“高光时刻”很可能在2022年结束。


市场的悲观预测来自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宏观首席分析师张静静团队预测,2022年,预计价格因素对中国出口名义值同比增速的贡献将明显收敛。随着美国财政转移支付退出、美国个人耐用品需求退潮,全球疫情降温、防疫物资出口继续转弱等因素共振,2022年中国实际出口增速的下行压力将进一步凸显,出口名义增速或降至5.9%,个别月份出口量同增或将转负。海通证券则预计,2022年出口实际量对经济同比贡献或将转负。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出口是反映外需的主要指标,从2020年到2021年,中国的出口增速均大超预期,原因在于中国疫情控制得非常好,使得中国的企业有能力接收海外从其他新兴经济体转来的大量订单。在经历了两年疫情之后,如果2022年的疫情有所好转,其他新兴经济体获得订单能力提升,那么出口恐怕就不再乐观了。


光大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宇生认为,需求的持续减弱可能是更加值得关注的原因,疫情以来海外需求的显著偏强是出口持续强势的核心原因,而海外需求的强势又是各国政府海量补贴的结果。因此在补贴结束之后,海外的需求可能会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


一旦出口订单萎缩,也意味着大量产品过剩会形成。2021年,面对部分海外订单的暴涨,很多外贸企业进行了产能的扩大。2022年,若海外订单大幅减少,过剩对中小企业必然产生影响。对此,业内专家建议,中小企业必须时刻关注变化、调整存量、提前布局新的市场。


面对外贸领域可能出现的大幅波动,中央也提出了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2021年11月24日,商务部副部长任鸿斌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及如何做好下一步稳外贸工作时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跨周期调节工作,适时出台新一轮稳外贸政策举措,确保外贸运行在合理区间。


警惕消费动能和潜能疲弱


房地产投资下降,出口可能回落,这意味着消费需求将在2022年保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诸多市场人士预计,2022年可能面临着消费动能和潜能疲弱的风险。


2020年疫情好转时,市场预计会出现补偿性消费,但是此后“补偿式消费”迟迟未出现。2021年以来,消费也一直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相较于经济的其他分项而言,整体上消费的修复状态始终偏弱,这也使得经济一直缺乏内生动能。


对于2021年消费疲弱的原因,市场人士的主要观点是:疫情持续导致失业率上升、收入减少,尤其是偏低收入的人群,其收入恢复状况相对更差,这些弱势的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下降对消费的敏感度更高。疫情后,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较为谨慎,预防性储蓄出现了持久性增加,同时疫情的多点散发也持续压制了居民的消费意愿。


而这样的情况很有可能延续到2022年。


李稻葵分析,疫情恢复仍然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病毒不断变种使得疫情防控的要求进一步趋严,这深度改变了居民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也将压抑居民的消费需求,特别是旅游、餐饮、交通等服务型消费需求。此外,2022年海外经济的复苏将对中国出口企业造成一定的竞争压力,这将挤压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份额和利润,进而影响2022年居民就业和收入增长。


“在比较悲观的预期下,假设疫情永久性地改变了居民的消费习惯,使得2022年我国居民消费增速降低1.5%,这将拖累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李稻葵说。


消费与居民的收入密切相关,尤其与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速相关性更大。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问题在于,过去五年来,中国高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增速超过中等收入组10个百分点,即便从2021年前三季度的数据看,高收入者的收入增速仍快于平均水平。这大致可以说明2022年消费增速不会出现大幅上升,除非疫情彻底结束。“当然,2022年中国会出台一些鼓励消费的政策,如“家具下乡”等,但这一方面对社零的整体拉动作用有限,另一方面也难以持久。”


居民消费既是一个长期问题,也是短期稳增长的现实问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在近期出席论坛时表示,居民消费一直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最大的短板。居民消费低,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还不高,这是从整体上来看。如何整体上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合理分配劳动报酬与其他要素报酬的比例,这既是共同富裕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稳定经济增长一个长远大计。“所以,2022年应对疫情冲击和稳增长,如何更多地依靠扩大居民消费来实现,应该是研究的一个课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当前,也关系到长远。”


警惕就业形势严峻


消费增长相对疲弱的关键原因是收入增长不及预期,这又与就业恢复不充分密切相关。2022年,就业压力也不小。


2021年12月28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介绍,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这是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超过千万,也是近几年增长人数最多的一年,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经济学讲席教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卢锋表示,2022年就业形势可能不容乐观,一是近年来大学生毕业生是大概1500万的潜在新增就业量的主要构成,但是2022年预计大学毕业生人数为1076万人,增量167万人,远远超过2021年35万人增量和该指标值此前十年约30万人的均值。二是叠加了新的经济下行压力,2022年宏观经济稳增长任务重,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压力较大。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也认为,2022年高校毕业生大幅增长可能超出已成惯例的就业政策的应对范围,需要高度关注其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过去经常采用的延长在校学习时间的措施,2022年已难以再用。“加上双减政策的推出,互联网企业扩张已到瓶颈期,当前市场环境下吸纳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在下降。”


2021年,市场上诸多行业都不太好过,这也对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过去一年,倒闭、裁员是教培机构的常态,数据显示,数十万教培机构和上千万从业人员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财经》记者了解到,2021年下半年以来,多个互联网企业有裁员行为。针对互联网企业的裁员现象,智联招聘面向互联网从业者进行问卷调研,发布了《2021互联网行业人员流动情况调研报告》,报告显示,互联网行业裁员“热潮”影响广泛,近半数受访者表示所在企业有裁员行为,其中,教育、房地产、电商三大业务领域受影响最严重。


就业乃民生之本。202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八处提到就业,例如,“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


稳就业具体该如何抓?在具体应对就业压力的举措方面,诸多专家纷纷提到了中小微企业的重要作用。


2021年12月18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在参加论坛活动时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现了一系列新提法、新表述。其中一个颇具全新意义的提法和判断,值得特别关注,这就是“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高培勇认为,市场主体是稳就业、扩就业的顶梁柱,小微企业是重要的市场主体。“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就业的大容纳器,他们提供了8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支撑了4.4亿城镇就业以及近2.9亿农民工就业,承载7亿多人就业的基本盘。”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也强调,2022年,中国经济保就业压力非常高,要聚焦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给足相应的财政货币关注,这是重中之重。


警惕通胀输入和美国货币政策收缩风险


国内经济承压,来自国际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2021年,全球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中,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影响。2022年,防止通胀输入依旧是中国面临的来自国际方面的主要风险之一。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在2021年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上表示:“2022年全球经济最关键的变量是通货膨胀,逐渐看到全球通胀变成持久的现象。”


对于明年的通胀走势,中国银行研究院《2022年经济金融展望报告》预测,全球能源价格高位将持续至2022年中,全球经济通胀风险亦将上行。


然而,一方面要警惕通胀输入风险,另一方面还要警惕通胀高企情况下,美国加速货币紧缩政策。


近期,《经济学人》将美国货币政策退出列为2022年全球经济十大风险的第二位。市场对美联储加快紧缩步伐的预期也在不断升温。美联储在2021年12月15日结束的最新一期议息会议后宣布提前缩减购债规模,并传递出2022年或加息三次的信息,这也被市场认为美联储在此次会议后已打响“通胀阻击战”。


高盛预计,美联储在2022年将加息三次,分别在2022年6月、9月和12月加息,然后从2023年开始每年加息两次。


诸多经济学家都表达了对美国货币紧缩的判断。2021年11月,李稻葵在《财经》年会2022上表示,“债务衰退”或是世界面临的“灰犀牛”之一。由于美国联邦政府为应对疫情大量发钞,造成通货膨胀,一旦货币开始收缩,就会对发展中国家产生很大影响。


也有专家担忧,当前美股估值处于历史较高水平,金融市场对美联储的举动会更加敏感,美联储若加快紧缩步伐,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所处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会大大增加。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认为,从历史经验看,美国货币政策收紧可能通过影响新兴市场进而影响中国外贸和宏观经济,需要进行关注。


市场还认为,美联储政策的转向或多或少会对中国相关政策的实施造成一定困扰。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表示,美联储政策转向后,中美经济周期同政策周期错位将更加明显,中国经济稳增长紧迫性增强,尽管当前中国出口依然有韧性,但中美利差收窄,需要警惕跨境资本流出影响。


“如果美联储加息,中国在这种环境下实施一些政策会比较困难,成本也会很高。”经济学家、前央行顾问余永定说。


警惕供应链紊乱持续


全球通胀的高企与供应链紊乱有着直接关系。


过去一年,供应链紊乱导致全球范围内基础性产品的供给发生问题,出现了芯片荒、能源荒、集装箱大幅涨价等现象,这也对中国的企业、工业生产和整个经济造成了较大影响。


供应链紧张在2022年是否还会持续?


中信建投证券2021年12月2日的研报指出,南非新冠变种病毒或再次延长全球供应链紊乱的持续时间。集运供需失衡大概率将持续至2022年底,疫情反复或再次延长这一时间。码头、仓库、堆场等供应链环节检验检疫的要求或再次提高,加剧劳动力短缺问题,以及降低供应链各环节的运行效率。原本预计国际航线有望在2022年下半年复苏,南非新冠变种病毒或使这一时间再次延后。


如果不考虑疫情影响,瑞银集团则认为,全球供应链失衡问题或将在2022年中得到解决。当前尽管美国物流网络等指标进一步恶化,但供应商原材料交付时间和积压订单等指标已有改善。东南亚工厂已陆续复工,并接近满负荷生产。芯片短缺可能持续到2022年,但曙光已现。美国南加州港口的货船数量接近历史高位,港口效率正在提高。


2021年,全球的芯片荒让国内依赖芯片的高新技术企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国内的许多厂商如小米、华为等都受到了影响。2022年,芯片荒还会持续吗?


摩根士丹利(下称大摩)的观点是不会,2021年12月下旬,大摩分析师称,半导体缺货狂潮2020年将结束。华鑫证券电子首席分析师毛正则认为,预计整个芯片产能紧张的环节,可能要延续到2022年底或2023年。2022年整体还是(产能)偏紧,直到第四季度才会逐步好转。


对于能源的价格,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国际价格监测处副处长张超表示,预计2022年原油产需关系偏紧局面有所缓和,价格将呈现前高后低走势。中国银行研究院《2022年经济金融展望报告》预测,全球能源价格高位将持续至2022年中,全球经济通胀风险亦将上行。


报告还认为,全球正在经历能源结构转型的阵痛期,未来能源市场脆弱性将会提升。在全球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类似本轮能源短缺现象将更为频繁地出现。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做出承诺,传统能源产能的下滑将是大趋势。


中国银行研究院认为,如何把握实现碳中和目标与维护经济运行稳定间的平衡,将是考验各国政府的重要命题。就中国而言,2021年以来推进绿色转型的速度显著加快,出现了部分地区对于减碳减排的节奏和力度未能合理科学的安排,为完成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运动式”减碳做法。这导致国内煤炭产量的急剧减少,发电企业因煤炭价格上涨而承受巨大成本压力,供电不足,出现全国多省限电限产现象,对企业正常经营带来较大冲击,甚至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


警惕疫情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固然受疫情影响,但贸易保护主义也难辞其咎。在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看来,即使2022年疫情有所好转,如果贸易保护主义得不到有效抑制,全球经济也难以真正走上繁荣发展的轨道。


对于中国来说,贸易保护主义、全球化的不确定性、大国博弈、地缘政治风险,都有可能影响2022年经济的风险。2021年12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布《国际形势黄皮书: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22)》,报告指出,当前国际局势呈现大国竞争加剧的特征。


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依旧是影响2022年中国和世界经济的最大因素之一。如李稻葵所言,全球经济最大的“黑天鹅”无疑还是疫情,新冠病毒狡猾、难预测。如果全球疫情不消退,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2022年,中国的出口表现、消费表现,世界的通胀走势、供应链紧张问题都将与疫情的走向有着紧密的关系。


当前,奥密克戎病毒变种在全球蔓延,这一病毒的传染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给全球疫情防控增添了难度,未来其将如何发展,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2022年,注定依旧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份,但在不确定中尽可能地预测风险、未雨绸缪,尽力扩大确定性。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