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快讯 » 快讯 » 正文

全球财经连线|紫荆花开廿五载: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持续提升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来源: 今日头条专栏 82812/20

速览全球市场,聚焦财经热点。视频加载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施诗 上海报道香港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今天我们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回归25年来,香港经济持续蓬勃发展,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不断巩固。今天的节目将重

标签:

速览全球市场,聚焦财经热点。

视频加载中...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施诗 上海报道

香港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

今天我们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回归25年来,香港经济持续蓬勃发展,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不断巩固。今天的节目将重点聚焦三个方面,回顾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香港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25年来,在中央支持下,香港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繁荣稳定的基础更加坚实。未来香港如何进一步把握国家发展机遇?让我们来连线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荣誉研究员王春新。

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成效显著

《全球财经连线》:你如何看待这些年来香港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成效?

王春新:这些年来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首先,从贸易来看,去年香港的贸易总额是1.3万亿美元,比1997年的约4000亿美元增加了2.4倍,贸易增长非常快,目前香港贸易超过一半是和内地(开展)。

二是金融方面的成效更加显著,香港从亚洲金融平台转变成全球金融平台。在过去25年,香港金融业每年增长约6%,占香港 GDP的比重从10.3%增加到23.3%。香港金融和内地结合非常紧密,比如香港的上市公司里有80%的市值来自中国内地企业;香港银行业的贷款超过45%左右与内地有关。香港人均GDP也从1997年的约2.5万美元增加到去年的约5万美元,增加了一倍左右。

所以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得到了很多好处,同时也推动内地经济的高速发展。

香港应推动创新经济 加强区域合作

《全球财经连线》: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通胀、升息、地缘政治冲突、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阻力。香港如何应对风险和挑战?

王春新: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有很大弹性,所以未来面对这些挑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香港要更加开放,助力国家高质量对外开放。香港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进一步与内地结合起来,比如推动规则和制度的衔接,这将给香港带来更大动力,因为内地经济目前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二是推动创新经济的发展。目前全球已从过去的传统经济转向创新经济,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展开,香港也要跟上步伐,打造国际科技中心,发展科创产业。这样香港的经济就能更上一层楼,也能够应对更多挑战。

第三是要加强区域合作。现在全球化受到很大阻碍,但是区域经济融合在进一步加快,比如中国和东盟。所以香港要加快和这些地区合作,推动香港本身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

香港可助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全球财经连线》: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给香港带来怎样的机遇?未来,香港还应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把握国家发展机遇?

王春新:大湾区建设给香港带来很多机遇。大湾区有五大战略,这五大战略中的目标都是香港可以配合的。例如,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本身具有优势,香港的大学质量较高,科研做得不错,可以配合大湾区战略。

又如,“建设国际金融枢纽”,这虽然不在五大战略中,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很多机会。

打造全球商贸平台,目前香港贸易总额已经达到1.3万亿美元,能够带动未来大湾区贸易进一步发展。估计到2030年,大湾区贸易总量可能会超过4万亿美元,香港应该可以起到主导作用。

此外,大湾区的发展需要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香港未来应该可以在对外交流方面发挥作用。

目前全球出现“东亚半球诞生”的趋势,到2040年东亚地区的经济总量可能会达到全球的一半,所以称之为“东亚半球”,大湾区可能会成为东亚半球的经济中心,香港可能会成为整个东亚半球的“全球都会”,当然这要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包括深圳合作。

除了进一步融入大湾区之外,香港还可以通过自身科研的力量来推动整个国家,特别是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点。香港在内地有众多港资企业,每年营业额超过9000亿港币,带来27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企业可以扩大内销,推动国家内循环。此外,香港未来每年都可提供超过1000亿美元资金,作为FDI来推动国家内循环。

高品质对外开放,比如“一带一路”,香港在未来可以抓住这一机会,推动国家 “一带一路”建设。

绿色发展,目前香港ESG做得不错,所以香港在绿色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所以,未来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很多机会,做得好的话,将来香港经济发展会更好,民众的生活水平就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持续提升

回归25年来,背靠内地庞大市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稳如磐石,“一国两制”为香港创造了独特的营商优势。未来,香港金融业如何进一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让我们来连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

《全球财经连线》:回归以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实现了怎样的发展?

郭万达:回归以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提升。从巩固的角度来看,香港回归后,股票市场包括IPO市场的融资额始终排在全球前列。金融市场方面,香港衍生品市场、外汇市场的交易额较大,在全球具有影响力。

从提升的角度来看,过去十几年,香港离岸人民币交易枢纽地位得到提升,成为离岸人民币最大的交易、结算市场。与之相关的业务,如债券、人民币定价机制以及大宗商品交易等都得到提升。

根据相关机构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排名,近几年,香港的排名基本稳定在伦敦、纽约之后,成为国际第三大金融中心。这表明回归25年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得到巩固与提升。

《全球财经连线》:近年来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何影响?如何应对?

郭万达:香港具有众多优势,包括“一国两制”的保障、有利于金融创新的普通法、低税减税(政策)以及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网络,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不友好和所谓的“制裁”发生根本性变化。香港应该提升、巩固自身优势,不断吸引更多投资者来投资。

《全球财经连线》:你认为,未来香港金融业,应如何进一步利用自身优势,贡献国家,服务全球?

郭万达:第一是要明确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谁提供融资服务。过去这些年,内地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是香港作为融资中心发展的巨大推力。随着内地不断开放,与内地市场,尤其是大湾区市场互联互通,会给香港带来众多业务和利润。背靠祖国,将内地市场优势、创新优势结合起来,将会提升、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第二是要进一步发展“金融+科技”。香港要成为国际科技中心,“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是新产业、新技术的应用。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建立北部都会区,形成“南金融、北创科”格局,其中科技发展需要金融支持。所以香港将和大湾区(其他城市)结合起来,营造更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融入国家发展。这是香港未来发展的愿景,也是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巩固提升的重要支撑。

内地香港市场融通步上新高度

回归25年来,香港资本市场经历了深刻的发展变化。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陆续建立并持续完善,实现内地与香港市场的进一步融合。展望未来,香港资本市场如何进一步提升影响力?让我们来连线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

25年来香港资本市场发展迅速

《全球财经连线》:香港回归25年来,资本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

肖耿:25年以来,香港的资本市场发展非常快。最重要的是,很多内地企业通过香港的离岸市场上市,对于他们的企业管理、公司治理、集资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香港特别发达的是IPO,就是上市的功能,应该说在全球都是领先的。它的集资额,过去十年平均来看,超过了美国所有的交易所,也超过了上海和深圳的两个交易所。

互联互通机制连接离岸与在岸市场

《全球财经连线》:互联互通机制对两地市场产生了哪些影响?

肖耿:通过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将香港的离岸市场和内地的在岸市场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连接起来。所以实际上除了股票市场之外,香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直接投资。中国(内地)的外商直接投资,有60%是经过香港进入的,所以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离岸国际金融中心,对我们未来外循环和内循环之间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

香港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全球财经连线》:未来香港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如何?

肖耿:香港未来还有很多发展的潜力。香港的港币系统在全球都是非常特殊的,是一个独立的监管系统。对中国来讲,在目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下,是特别重要的。所以香港的金融系统对于我们应对未来的地缘政治风险,特别是(保障)我们的海外资产安全,会有更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债券市场,以港币为基础的债券市场将来有巨大的潜力,尤其在大湾区融合的过程中,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香港的外汇市场,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国际化有两个功能,一个是吸引外国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另一个是让中国的企业和个人持有离岸资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香港的港币体系已经帮助中国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达到的两个核心目标。过去我们可能忽视了,香港已经在扮演的这两个重要功能,一个是让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持有人民币资产。另一个是让境内的企业和个人能够通过港币走出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港币实质上就是我们的离岸人民币,只不过港币现在的定价还沿袭了过去的传统,和美元挂钩。未来如果港币跟人民币挂钩,或者跟一揽子货币挂钩,对于我们人民币的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策划:于晓娜

监制:施诗

责任编辑:和佳 杜弘禹 赵越 李依农

制作:李群

见习记者:郝佳琪

拍摄:陈蓁

新媒体统筹:丁青云 曾婷芳 赖禧 黄达迅

出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作者:施诗 编辑:和佳)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