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正文

梅州产业园区如何多生金?|求解梅州实体经济发展之困③

作者:南方plus客户端 来源: 头条号 99501/06

纵横相交的园区道路上,这边企业的大巴车载着员工驶向厂区,那头满载货物的卡车从厂区驶往市场。繁忙,是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下称“梅州经开区”)的常态。1992年,梅州经开区初步形成,至今“三十而立”,成绩颇有声色:2021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

标签:

纵横相交的园区道路上,这边企业的大巴车载着员工驶向厂区,那头满载货物的卡车从厂区驶往市场。

繁忙,是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下称“梅州经开区”)的常态。

1992年,梅州经开区初步形成,至今“三十而立”,成绩颇有声色:2021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0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成为全市首个百亿产值园区。

走过“三十而立”,迈向“四十不惑”,梅州经开区正遭遇“中年危机”。园区发展成效不明显、制约因素多、产业承载力不强、工业发展主战场地位不突出等问题,在“立”与“惑”中日益凸显。

而这,恰恰也是梅州全市产业园区(集聚地)自我革新和转型升级中碰到的壁垒。

以“亩均论英雄”破解“成长的烦恼”,梅州又该如何寻求高质量园区运营之道,注重发展实效和产出效益?

始终坚持工业强市,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以“经济思维”抓产业、以“企业思维”抓园区、以“用户思维”抓服务,梅州避免不了要进行一场产业园区(集聚地)的迭代升级突围,向存量要效益,向增量要动力。

近年来,广梅产业园注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产业新城初具规模。 南方+ 何森垚 拍摄

进退维谷

需求攀升VS供给乏力

产业园区(集聚地)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无论在过去,还是在今后,梅州要想实现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园区(集聚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梅州市乃至广东省重要的电路板生产制造基地,去年底,梅州经开区入园企业140余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2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2家,上市企业4家,孵化器、众创空间1个,吸纳就业人口约1.7万,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经开区和火炬特色产业基地。

没有金刚钻,怎成全市首个百亿产值园区。单看企业数量和园区工业总产值,梅州经开区跑在梅州全市产业园区(集聚地)发展的前列。

但难以回避的现实是,在“华丽”表面下,一个个难题正制约着园区“挤”出更多产业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别看园区空地多,实际上旧项目不开发,新项目进不来的情况时有发生。”梅州经开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直言,园区可用建设用地存量小、后续可开发土地有限、园区内工业污水处理容量接近峰值、环保容量趋于饱和,种种因素都造成区内企业增资扩产、新项目招商引资难度加大。

在较快的发展过程中,梅州经开区正在走一些发达地区产业园区走过的弯路。由于没有提前做好产业园建设规划,对产业空间的规划不够合理,企业发展诉求与现实之间有了更多矛盾。

近两年,一场大刀阔斧清理闲置土地、腾退低效项目行动在园区内持续进行。锚定数字经济,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梅州经开区百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窥一斑而见全豹,梅州市各产业园区(集聚地)的发展窘境,几乎都能在梅州经开区找到。

当前,梅州共规划建设10个产业园区(集聚地),含1个示范园区、7个其他园区和2个产业集聚地,实现“县县有园区”的发展布局。

不可否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梅州不少产业园区(集聚地)都是按照“能进来的企业都是宝”思路进行开发建设的,只顾“存量”不顾“增量”,单纯依靠新增企业数量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根据省工信厅反馈的2020年度省产业园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情况来看,梅州市10个产业园区在全省北部生态发展区评价区域47个参评园区中排名相对靠后。

“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梅州产业园区(集聚地)建设与发展错过了一些黄金时期,大都是早期梅州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壮大起来的。”梅州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曾子威分析,梅州产业园区(集聚地)经济虽逐年提升,但出现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归纳起来,这些问题的表象是需求攀升与供给乏力的矛盾,深层次指向要素资源。

“园区开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但园区建设发展受用地指标、环保要求、建设审批等诸多要素制约,常见的要素还有土地、资本和劳动。”业内人士分析,产业园区(集聚地)旧的效益体现不出来,新的企业项目无法进入,进退维谷的窘境就难以消除。

值得肯定的是,梅州并没有坐等,而是主动在进与退中寻求平衡点,集中发展要素,不断壮大实体经济。

伴随着《梅州市关于提高工业园区产出效益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落地实施,梅州强化项目履约监管,提升项目投资和产出效益,全力推动园区低效用地专项清理,进一步盘活存量,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腾出空间和容量,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力。

形散神似

重视产业VS忽视链条

“今年公司年产值力争突破5亿元。”对于2022年的发展目标,梅州大北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厂部总经理曾炎桃话里充满着信心与期待。

9年前,梅州大北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在地还是一片待开发之地。如今,从空中俯瞰,这块土地已经初步建成粤东最大最集聚的绿色饲料生产基地,成为广州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园中园”。首期引进的双胞胎、大北农、立讯饲料、英维营养、新希望、海新、海大已投产,2021年实现产值17.56亿元。

“以丰顺为中心点,公司产品辐射区域广、市场销路宽。我们选择海珠(丰顺)产业转移工业园是正确的。”丰顺新希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建民表示,绿色饲料产业集聚效应直接带动公司的发展。

产业,是一个产业园区(集聚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产业种类有哪些?产业企业有多少?产业规模有多大?无不决定着园区的发展方向与规模。

从产业园区(集聚地)的产业布局上来看,梅州重视做大做强产业。

按照绿色低碳发展的方向,梅州正做大做强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培育互联网、生物制药、绿色食品、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大幅增长,着力培育一批百亿级龙头企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但一些早期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并没有进入园区,对园区的发展影响随距离而减弱。对照五大支柱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定位不准,特色不明显,与资源禀赋结合不够,主导产业调整较大、缺乏长期性,产业发展处于粗放式状态。”梅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仅是电子信息产业,全市就有8个园区将其列入主导产业,细分领域深耕不够。

从产业园区(集聚地)的产出效益上来看,梅州忽视做长链条做大集群。

资料显示,当前全市除了以梅县区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培育了11家规上企业和一批小微企业构建的产业链外,其他产业因产品的标准不同、客户需求等因素,大部分的原材料和产品都是外购外销,本地还未真正形成较强联动效应的上下游产业链。

“园区产业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缺乏明确的区分,导致园区数量众多、分散且规模较小,不仅较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还会不断加剧竞争激烈程度。”业内人士表示,园区是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应通过资源共享带动关联产业,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区域经济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产业空间布局不科学、工业不连片、产业不成带,产业结构偏重传统的短板普遍存在,难以形成足够的集聚效应,这虽不是梅州产业园区(集聚地)独有的发展窘境,却是梅州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

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总任务、总目标涉及众多领域,其中一个便是发展实体经济的关键——突出主导产业,做强工业园区。

从政策出台到举措落地,不难发现,针对产业园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链条缺失,梅州有了更为明确的发展思路:坚持工业进园、集聚发展,新落地项目原则上都要进园,突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坚持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结合实际出台扶持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政策措施,推动现有主导产业增资扩产、做大做强,有效吸引产业链关联企业入园发展。

提质扩容

宜商宜业VS宜业宜居

新的发展阶段,梅州为自己定了一组目标:

至2025年,力争梅州高新区、梅州经开区亩均产值不低于300万元、力争达到350万元,亩均税收不低于15万元、力争达到25万元。全市其他工业园区亩均产值不低于250万元、力争达到300万元,亩均税收不低于15万元、力争达到20万元。

毋庸置疑,要实现这组目标,梅州各产业园区(集聚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张蓝图绘到底,更需要政企合力快马扬鞭再奋蹄。

今年年初,广州酒家集团利口福(梅州)食品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范广红因为招工犯了愁,“想到招工难,但没想到招技术工更难,即便给出和广州地区一样的工资待遇,很多人仍然不愿意过来。”

实际上,“招工难、用工荒”是梅州各产业园区(集聚地)企业一直存在的难题。

一根稻草能压死一匹骆驼。对于产业园区(集聚地)发展,企业或许就是那根稻草,企业发展得不好,产业园区(集聚地)高质量发展便无从谈起。

“招工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企业岗位待遇是一个因素,园区配套跟不上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梅州高新区人社局局长巫远强认为,要解决梅州各产业园区(集聚地)“招工难、用工荒”难题,关键是要进行园区的提质扩容,真正实现园区宜业宜居。

何为宜业宜居?这是相对早期产业园区(集聚地)建设中的“宜商宜业”而言的。

“简而言之,就是既要让企业发展得好,也要让企业的发展环境变得更好。这个环境包括生产环境、生活环境、营商环境。”业内人士表示,不少产业园区(集聚地)前期发展都是重基础建设,以满足企业生产为主,忽略生活“软环境”的建设。

作为穗梅对口帮扶和产业共建的主阵地,广梅产业园是梅州主要的工业集聚区,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梅州的工业水平,其园区建设的历程也是梅州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产城人融合协调发展。近年来,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同时,园区注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7亿元,精准谋划标准厂房建设,实现“七通一平”全覆盖,华师附属广梅园小学、中山三院广梅开发区医院、人才公寓等生活配套投入使用,贸易投资便利化、生活服务便捷化水平大幅提升,产业新城初具规模。

从目前园区建设来看,梅州各产业园区(集聚地)道路、给排水、电力、网络、燃气、公共交通基本满足企业生产、生活需求,但部分园区的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如周边教育、医疗、居住区、商务商业及休闲娱乐等生活性配套缺失,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平台较少。

此外,多数园区大部分职能是负责协调联系各部门推进项目建设,上传下达以及做好企业服务,并没有全面担负起开发建设、产业培育、投资运营等专业化服务职能,同样成为园区建设中的短板之一。

“企业既需要园区提供的硬件配套,也需要贴心的服务,全周期可持续的服务才能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一企业代表直言,如果产业园区(集聚地)在发展进程中没有充分考虑企业需求,那企业自然难以发展得更好。

当下,梅州树立专业思维,以办企业的模式专业管理运营园区,实现由“政府投资、政府建园、管委会管理”向“社会投资、市场建园、公司化运营”转变。

“视园区管理机构承接能力和发展需要,依法依规赋予园区管理机构更多职能权限,到2022年省级以上园区要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提供‘一门式、一网式’服务,优化审批流程,加快项目报批报建速度。”曾子威表示,梅州市工信局正牵头制定更为具体的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相关措施,并将于近期出台。

对话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

锚定“工业强市”航向

内外合力强链补链延链

以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的工业园区(集聚地)为抓手,梅州正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投资方式,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和园区运营管理水平,推动工业进园,做强园区现有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强化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优化要素配置,扭转全市工业园区拉动区域发展能力弱、土地利用水平不高、产出效益低的局面。

对此,南方日报记者就如何推动梅州产业园区(集聚地)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专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

南方日报:突出主导产业,做强工业园区。您认为梅州在推进产业园区(集聚地)建设中仍需要突破哪几方面的难题?对此您有何建议?

谢宝剑:一是如何构建和珠三角地区产业链的关联与联系的问题。形成产业链的集聚,让梅州的产业园和产业链和珠三角产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二是产业集群的问题。现在梅州诸多产业园区(集聚地)特色不鲜明,需要解决好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问题,形成产业的上下游,汇聚更多发展要素,如人口、资金、资源、产品研发创新等。三是解决产业人口的问题。随着交通的便利,大量梅州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梅州产业园区(集聚地)出现“用工荒”难题;四是创新智造和资源配置的问题。创新人才和资金的投入,以及生态发展区定位下的环境容量指标,土地要素指标如何实现集约高效利用等问题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园区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把梅州变成发展高地,要跳出广东,跳出湾区加强省际合作,把梅州作为省际边缘走向湾区对接其他省份的前沿,把产业链圈起来,不断打造产业的新高地;二是要推动产业集群集聚,要根据产业园的特色,通过产业链进行招商;三是通过优化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加强创新能力,创新体系建设,在资源要素上给予支持保障,给予更多发展指标。

南方日报:在广州对口帮扶下,您认为接下来梅州应该如何内外发力做好园区产业建设,尤其是用好区位条件和政策叠加红利?

谢宝剑:在对口帮扶下,梅州产业园区(集聚地)的发展有了质与量的提升。接下来,梅州要对广州“制造业立市”战略形成更高更深入的认识,牢固树立梅州“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理念,正视当前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短板,加强与广州的协同联动,真正发挥帮扶作用;其次,梅州要对现有的产业进行梳理,对未来发展做一个清晰的布局规划,推动现有产业和广州产业的关联联系,形成真正的共建产业链;再者,梅州要持续解决劳动人口短缺、土地资源缺少等问题,尤其是技术人才的短缺,用好苏区和湾区的政策,着力打造新的发展平台,如省际边界合作区,将梅州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产城融合,成为广州产业的载体和创新技术的应用场景。

原标题:

如何让产业园多生金?

存量提效益增量添动力,梅州持续推进全市产业园区(集聚地)高质量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南方日报记者】黄培强

【通讯员】余进 刘学文

相关阅读>>>求解梅州实体经济发展之困系列报道

1、梅州招工AB面|求解梅州实体经济发展之困①

2、“营”在路上 “商”向优聚|求解梅州实体经济发展之困②

【作者】 黄培强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