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与成本业务活动采购,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从供应商管理、采购合同、入库验收、应收账款、审批,采购流程很标准,也很规范,但仍有需要细节需要注意。举例来说,这是一个被检查的项目,当时申报的时候它是做一个废钢,废钢报单、入库、称重量基本一致,但部分信息异常,废钢材料过程中采用磁力吸盘电子秤投入熔炉的原材料重量,记录的材料领用量与实际领用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个过程中公司管理层不可能关注那么多细节,只能通过流程设置以及相关单位核对,给领导传递这方面的理念,这是在IPO里比较常用的方式。采购这个成本它的关注点比较全面直接,包括成本核算方法、流程,特别是直接材料、人工成本、归集和分配方法。以单位成本和负产品和人工成本的核算,特别是燃料动力和材料的关系,包括一开始定义产品归集和方法时,客户一定要多次考虑,结合公司的业务特点,以及同行业的披露方式,做一个充分沟通。包括在做整个系统设置的时候,数据一定注意统一。包括废料方面,加工的公允性、必要性,这是IPO审核的重灾区,要充分关注,包括单位成本、毛利等。废料,每天的归集、整理、称重,到月末进行清理,核算之后通过定期的整理、称重,包括定期财务核算,这方面就体现出来大家不太关注的事项,如何在每个环节做精细,这是成本的一个方面。包括内控制度,尤其是废料销售,包括很多公司未来给财务人员奖励,或者税费等,都会存在这些事项,这是要重视的。研发业务活动关于研发活动的内部控制流程,从研发制度、计划、立项、过程到验收成套资料,从财务视角看主要是研发费用归集与分摊、研发投入资本化、中试产品出售和废品处理。内控的问题包括研发架构、人员安排、业务流程、内控措施,包括研发项目超预算怎么调整,还有生产和研发如何区分。这是内控方面的问题,内控要求比较汇总,但细的还蛮多,包括研发大的标准、流程,以及台帐。资本化大家都比较少做,还有研发费用构成,研发费用是个独立运作的事项,有人员、办公费,但有人却没有设备维修费,本身就不是自然循环的过程,特别要关注申报差异,如果不注意这个细节的话,很容易导致数据提交后无法修改。研发费用对IPO来说其实有四大块:研发人员认定与薪酬归集、研发活动与生产活动是否混同、研发材料的最终趋向,研发相关会计处理。首先关于研发人员的认定及划分标准,主要看是否通过不当划分虚增研发人员,从而实现符合IPO申报对于研发人员数量和研发费用金额的目的;研发薪酬分研发项目的核算方式,是否有工时记录;高管薪酬的费用分类,是否将兼职管理职能的高管薪酬全部计入研发费用等。研发领料的具体过程,如涉及的单据、人员、入账价值,是否能够与生产领料予以区分;研发活动是否与生产活动共同产线或设备,折旧摊销金额如何划分。而研发领用材料的最终去向,研发产出相关的会计处理,重点在于直接投入费用的具体构成,主要明细项目金额、占比,形成的成果及产品名称;如涉及研发领料的,需要进一步说明材料的最终去向;是否形成产品或获取收益,相关收益的金额及会计处理方式,是否抵减对应的研发费用。至于说薪酬里面重点是员工薪酬,公司研发活动涉及专职研发人员和临时抽调的辅助人员,研发费用中的人工费用归集上述两类人员人工费用,由人员的身份来合理定义归集。在研发及生产活动中是否存在混同的问题,这是一个常规事项,部分企业的研发活动和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涉及领料、生产(试产)等环节,因此研发费用和生产成本容易出现混同的情形,同时生产成本计入研发费用时,会出现发行人毛利率偏高以及研发费用全额偏高的“美化”财务报表的效果,实际业务中可能存在的混同情形。还有关于相关设备是否为研发专用,是否存在共用生产线的情况,相关设备工时的分摊及管理情况等,这些都需要根据设备定性以及按工时分配折旧摊销费用,按照使用的机器工时,记录到对应的研发工单中,由研发各项目负责人审核后,交至财务部。每月末,财务人员根据研发报工时间和生产对应的成本中心报工时间占比,将生产设备折旧分摊至对应研发项目中。对于研发废料,研发废料的台帐、进出痕迹、处理方式痕迹,对研发费用的真实性和材料的规范性都是存在要求的,这个要注重审计证据的有效性与充分性。资金流水核查关于资金流水核查,这是个必行必要的措施。在这过程中对一些不用的卡或注销卡要及时处理,很容易遗漏,避免酿成不必要的麻烦。通过销售环节、采购环节、研发环节等业务的数字化,让业务和财务一体,能让财务更具有管控手段,能够让管理者更好地去看透业务,更回归经营的本质,来提高企业的收益力。作为专精特新企业IPO背后的数治化支撑者,金蝶业财一体化已十分成熟,全国899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近一半使用金蝶数字化赋能,更有无数企业通过券商的推荐使用金蝶的管理软件来完善IPO要求的流程规范和上市后的经营管理。今年以来,金蝶更是提出了“五力成长飞轮”模型,以产品力、获客力、交付力、口碑力、收益力五力相互融合、互相支撑,以最终提升企业的收益力为目标:以财务对研发费用能准确、合理的核算推动更好的产品力;以财务对收入能够准确确认,减少应收账款坏账风险提高更优的交付力;通过新核算能力、新合规能力、新经营能力以及新数据能力等为企业打造更高的收益力…… 对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成本管理、期间费用等均进行合理有效的规范管理,实现企业的业务财务一体化管理,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增值助一臂之力。(李永江)
采购与成本业务活动采购,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从供应商管理、采购合同、入库验收、应收账款、审批,采购流程很标准,也很规范,但仍有需要细节需要注意。举例来说,这是一个被检查的项目,当时申报的时候它是做一个废钢,废钢报单、入库、称重量基本一致,但部分信息异常,废钢材料过程中采用磁力吸盘电子秤投入熔炉的原材料重量,记录的材料领用量与实际领用量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个过程中公司管理层不可能关注那么多细节,只能通过流程设置以及相关单位核对,给领导传递这方面的理念,这是在IPO里比较常用的方式。采购这个成本它的关注点比较全面直接,包括成本核算方法、流程,特别是直接材料、人工成本、归集和分配方法。以单位成本和负产品和人工成本的核算,特别是燃料动力和材料的关系,包括一开始定义产品归集和方法时,客户一定要多次考虑,结合公司的业务特点,以及同行业的披露方式,做一个充分沟通。包括在做整个系统设置的时候,数据一定注意统一。包括废料方面,加工的公允性、必要性,这是IPO审核的重灾区,要充分关注,包括单位成本、毛利等。废料,每天的归集、整理、称重,到月末进行清理,核算之后通过定期的整理、称重,包括定期财务核算,这方面就体现出来大家不太关注的事项,如何在每个环节做精细,这是成本的一个方面。包括内控制度,尤其是废料销售,包括很多公司未来给财务人员奖励,或者税费等,都会存在这些事项,这是要重视的。研发业务活动关于研发活动的内部控制流程,从研发制度、计划、立项、过程到验收成套资料,从财务视角看主要是研发费用归集与分摊、研发投入资本化、中试产品出售和废品处理。内控的问题包括研发架构、人员安排、业务流程、内控措施,包括研发项目超预算怎么调整,还有生产和研发如何区分。这是内控方面的问题,内控要求比较汇总,但细的还蛮多,包括研发大的标准、流程,以及台帐。资本化大家都比较少做,还有研发费用构成,研发费用是个独立运作的事项,有人员、办公费,但有人却没有设备维修费,本身就不是自然循环的过程,特别要关注申报差异,如果不注意这个细节的话,很容易导致数据提交后无法修改。研发费用对IPO来说其实有四大块:研发人员认定与薪酬归集、研发活动与生产活动是否混同、研发材料的最终趋向,研发相关会计处理。首先关于研发人员的认定及划分标准,主要看是否通过不当划分虚增研发人员,从而实现符合IPO申报对于研发人员数量和研发费用金额的目的;研发薪酬分研发项目的核算方式,是否有工时记录;高管薪酬的费用分类,是否将兼职管理职能的高管薪酬全部计入研发费用等。研发领料的具体过程,如涉及的单据、人员、入账价值,是否能够与生产领料予以区分;研发活动是否与生产活动共同产线或设备,折旧摊销金额如何划分。而研发领用材料的最终去向,研发产出相关的会计处理,重点在于直接投入费用的具体构成,主要明细项目金额、占比,形成的成果及产品名称;如涉及研发领料的,需要进一步说明材料的最终去向;是否形成产品或获取收益,相关收益的金额及会计处理方式,是否抵减对应的研发费用。至于说薪酬里面重点是员工薪酬,公司研发活动涉及专职研发人员和临时抽调的辅助人员,研发费用中的人工费用归集上述两类人员人工费用,由人员的身份来合理定义归集。在研发及生产活动中是否存在混同的问题,这是一个常规事项,部分企业的研发活动和生产活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涉及领料、生产(试产)等环节,因此研发费用和生产成本容易出现混同的情形,同时生产成本计入研发费用时,会出现发行人毛利率偏高以及研发费用全额偏高的“美化”财务报表的效果,实际业务中可能存在的混同情形。还有关于相关设备是否为研发专用,是否存在共用生产线的情况,相关设备工时的分摊及管理情况等,这些都需要根据设备定性以及按工时分配折旧摊销费用,按照使用的机器工时,记录到对应的研发工单中,由研发各项目负责人审核后,交至财务部。每月末,财务人员根据研发报工时间和生产对应的成本中心报工时间占比,将生产设备折旧分摊至对应研发项目中。对于研发废料,研发废料的台帐、进出痕迹、处理方式痕迹,对研发费用的真实性和材料的规范性都是存在要求的,这个要注重审计证据的有效性与充分性。资金流水核查关于资金流水核查,这是个必行必要的措施。在这过程中对一些不用的卡或注销卡要及时处理,很容易遗漏,避免酿成不必要的麻烦。通过销售环节、采购环节、研发环节等业务的数字化,让业务和财务一体,能让财务更具有管控手段,能够让管理者更好地去看透业务,更回归经营的本质,来提高企业的收益力。作为专精特新企业IPO背后的数治化支撑者,金蝶业财一体化已十分成熟,全国899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近一半使用金蝶数字化赋能,更有无数企业通过券商的推荐使用金蝶的管理软件来完善IPO要求的流程规范和上市后的经营管理。今年以来,金蝶更是提出了“五力成长飞轮”模型,以产品力、获客力、交付力、口碑力、收益力五力相互融合、互相支撑,以最终提升企业的收益力为目标:以财务对研发费用能准确、合理的核算推动更好的产品力;以财务对收入能够准确确认,减少应收账款坏账风险提高更优的交付力;通过新核算能力、新合规能力、新经营能力以及新数据能力等为企业打造更高的收益力…… 对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应收账款、成本管理、期间费用等均进行合理有效的规范管理,实现企业的业务财务一体化管理,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增值助一臂之力。(李永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