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富 » 正文

高净值人群画像:危机越大、家底越厚;财富管理倾向这6大渠道

来源: 金库网 20001/11

2020年,我国人均GDP连续2年超过1万美元,这与美国80年代“财富管理”爆发前夜水平相当。从国外的发展经历来看,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即进入财富管理大发展的“风口”。美国1980年代迎来财富管理的爆发期,居民资产配置从房地产转移

标签:

2020年,我国人均GDP连续2年超过1万美元,这与美国80年代“财富管理”爆发前夜水平相当。从国外的发展经历来看,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大关”即进入财富管理大发展的“风口”。


美国1980年代迎来财富管理的爆发期,居民资产配置从房地产转移到金融资产,金融资产中存款占比不断下降,股票、基金、养老金等多元财富管理产品迎来大爆发。

北京、长三角、广东富翁最多

上述资产配置转移在高净值人群中的表现尤为明显。那么,我国的高净值人群主要在哪里?又有哪些鲜明的画像特点呢?


胡润2020财富报告显示,总资产在600万以上的家庭数量最多的城市TOP10为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广州、杭州、宁波、佛山、台北、天津。

不论是从财富、收入、人群数量的角度看,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和浙江这五省明显是高净值人群的“聚集地”;这五省市的超高净值人口(可投资者资产>1000万)均超10万人,全国超高净值人群43%的超高净值人士居住在这这五省市,他们的可投资资产占比约为59%。此外,山东、天津、四川、辽宁、湖北、福建六省市的超高净值人口(AUM>1000万)人数也超过5万人。


那么,高净值人群的财富从何而来呢?贝恩与BCG相关统计显示,高净值人群的财富主要来自经营公司获利、工资和福利、金融市场投资、继承父辈财产、房地产、其他。其中,经营公司创造了66%的财富,并且有36%的超高净值人士是一代企业家。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净值人群在危机中的抗风险冲击能力更强。2020年疫情之后,AUM在300万以上的家庭财富“逆市”增长,金融资产在300万以上的家庭有60%家庭财富增加,且近20%表示“增加很多”。

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需求是?

根据贝恩咨询的统计,从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目标来看:更注重财富安全(采访提及率28%)与财富传承(提及率25%),远高于创造更多财富的需求(提及率15%)。


而从海外经验来看,未来财富管理的需求、产品体系将更加“多元化”。如美国1975-2000年之间,股票、公募基金、养老金投资的风险金融资产规模从2.26万亿美元持续、快速增长至26万亿,期间年均复合增速高达10.3%,而现金及存款占金融资产的比重则从30%左右持续下降至12%左右,财富管理不再仅仅是“拉存款”或者“卖理财”。


当前,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26%,而大多数发达国家在1.5%以下。过去几年我国市场利率整体呈下行趋势,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收益率最低下降至1.34%(当前为2.15%),中长期看,我国利率仍有下行空间。


我国“无风险利率”有望持续下行。一直以来我国理财收益率和存款成本的相对“刚性”,使得大部分居民财富保留在“无风险”资产中。但是在利率市场化和“打破刚兑”的推进下,能够“保本”的资产越来越少(如2020年银行净值型理财已17.4万亿,占比接近70%),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持续下降。我国居民财富管理的“无风险收益率”未来或将持续下降,将促进居民更多元的财富管理需求。


以美国在1975-2000年的财富管理发展为参考可以发现,这6类投资渠道或将成为我国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方向:

高净值人群的财富管理方向:

全能/零售银行:利用自身网点与渠道的优势,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大众及高净值人群。代表银行包括摩根大通、HSBC、美国银行等。

投资银行:通过设计复杂投融资产品,满足高净值、超高净值人群的投资需求。代表性公司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等。

专业保险机构:通过设计寿险、财险、养老险产品,或通过管理养老金(通过FOF、养老基金的设计)等方式来管理客户资金,代表公司包括安联集团、友邦保险等。

基金公司:专注产品管理。代表公司包括贝莱德、先锋基金等。

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承担“中台”的角色,代表公司包括Wealthfront、嘉信理财等。

高端财富机构(私人银行、信托机构、家族办公室等):针对高净值人群及超高净值人群,通过专业的理财顾问对客户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代表机构包括北美信托、瑞士盈丰银行等。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有高净值投资门槛的存在,如个人投资者参与债券市场或投资私募基金,名下金融资产需大于300万元,信托资产的合格投资者要求为100万等等。所以,总资产越多的高净值人士参与各类金融市场的程度越高,在各类金融产品上的持有率均明显更高。

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任何建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