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半导体 » 正文

国产替代叠加复苏将至,半导体迎左侧布局时机

来源: 工银瑞信基金 99201/12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产替代进程逐步提速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半导体消费市场,2021年半导体消费占全球比重达34.6%,但国内半导体企业全球市场份额不高,21年仅为7%。其中,在设备环节,目前全球市场由美国、日、荷主导,我国自给率

标签: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产替代进程逐步提速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半导体消费市场,2021年半导体消费占全球比重达34.6%,但国内半导体企业全球市场份额不高,21年仅为7%。其中,在设备环节,目前全球市场由美国、日、荷主导,我国自给率较低,属于半导体领域“卡脖子”核心;在材料环节,中国台湾、日本、美国是全球半导体材料的主要供应商,其中在晶圆材料代工方面中国台湾占到了全球产值的50%以上。

全球半导体生产本地化趋势兴起,各地区纷纷出台芯片相关法案,鼓励半导体制造业回流本土。美国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向半导体行业提供约527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及240亿美元的投资税抵免,鼓励企业在美国研发和制造芯片。欧盟推出《欧洲芯片法案》计划提供配套的430亿欧元振兴欧洲半导体制造业,目标到2030年将欧盟半导体产量在全球的份额提升到20%左右。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进一步深化半导体国产替代迫在眉睫。当前全球的高端制造产业链尚处于重构阶段,只有获得关键领域发展的主动权与智能制造产业链的控制权,才能掌握国家发展的制胜点,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而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产业的重点在于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从源头上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强化关键领域国产替代,特别是依托国产替代反制科技封锁已迫在眉睫。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美国先后对华为、中芯国际等国内科技企业加大制裁力度,进一步提升了国内实现半导体产业国产替代、突破“卡脖子”的紧迫性。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半导体行业仍是未来3-5年的科技投资主线。二十大报告将创新提到新高度,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局建设中居“核心地位”。报告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海外对国内半导体限制日益严格,二十大报告对科技创新的强调有望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半导体器件国产化替代进程有望显著加速。目前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主要逻辑是自主可控,随着国产替代加速行进,预计2025年国内IC自给率将进一步提升至19.4%,国内各厂商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时期。

二、需求端有望逐步复苏,半导体新一轮上行周期预计年内启航

半导体景气度有望在上半年见底回升,新一轮上行周期将重新起航。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速从22年2月之后开始下行,原因在于手机等消费电子终端需求疲弱,传导至半导体产业链。根据历史规律,半导体产业一个完整的周期大概是3-4年,上一轮周期底部在18年底,预计全球半导体行业有望在上半年见底并环比逐步改善,新一轮周期正在愈行愈近。

消费电子需求改善、汽车电动化等需求端因素利好,将成为后续支撑半导体周期重新向上的重要动力。智能手机为消费电子核心产品,占比达到50%以上,根据IDC的数据,2023年全球手机出货量预计将达到14.8亿台,同比增长0.7%。受益于智能机持续创新、5G替代等影响,2023年智能手机需求有望持续改善。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等下游应用领域的技术迭代,以及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电源芯片的应用场景愈发广泛,新能源汽车相比于传统的燃油车新增了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带动大量的电能转换需求,从而推动上游芯片市场显著的增量需求。下游需求端持续改善有望成为支撑半导体新一轮上行周期重新起航的重要动能。

随着各国科技竞争愈演愈烈,中国势必更加强调科技自主研发能力。二十大会议多次强调国家“安全”、“科技自立自强”。半导体行业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目前对外依存度依然较大。在国家政策导向以及国内厂商的积极布局下,半导体国产替代有望进一步提速。此外,半导体下游需求有望逐步回暖,预计将支撑半导体新一轮上行周期年内启航。经历了2022年的震荡后,当前半导体行业估值水平已经处于2010年以来1.05%分位的历史低位,投资性价比已经凸显,左侧布局半导体产业国产替代提速+新一轮上行周期启动正当时。


风险提示:本材料(活动)由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提供(发起),为客户服务资料(活动),并非基金宣传推介资料(活动),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人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 在全面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费率结构、各销售渠道收费标准等情况,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以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审慎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