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正文

智慧园区建设概念及要点

作者:文武视角 来源: 头条号 46501/12

智慧园区建设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载体及着力点,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构成单位,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数字化水平的核心标准。一、 园区的内涵及定位园区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通常承担多项复合功能。园区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

标签:

智慧园区建设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载体及着力点,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构成单位,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数字化水平的核心标准。

一、 园区的内涵及定位

园区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通常承担多项复合功能。

园区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范畴,也是一个经济范畴,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单元,有效地链接了个体、企业、城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落脚点。园区的建设运营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与企业机构等,政府主导型园区主要包括经开区、高新区等。企业主导型园区主要包括单一企业园区、产办类园区、商办类园区等。不同的园区通过建设生产厂房、办公楼宇、科研平台、生活配套设施等不同形态的载体设施,以实现 生产制造、科技研发、人居生活等一种或多种复合功能。

我国园区建设营运主体分类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我国园区载体形态及功能分类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二、 智慧园区发展趋势及特征

智慧园区发展呈现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专业化趋势。

数字化时代,信息化技术及数字技术加速融入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驱动着城市智慧化发展。此背景下, 园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单元同样在不断地进行演进与迭代。通过借助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园区着力解决数据治理能力较弱、资源使用信息分散、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主题不明确等问题,展现出园区治理智慧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产城功能融合化、产业服务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特征。

智慧园区呈现4大趋势特征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三、 智慧园区的发展历程和内涵

智慧园区发展经历3个阶段,以实现智能感知和数智共享。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通过融合应用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实现互通互联、开放共享、 协同运作、创新发展、全面感知的新发展能力。

智慧园区的建设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其中,智慧园区1.0阶段主要通过完 善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实现单点设施的初步数字化;智慧园区2.0阶段通过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实现多元应用场景的打通;智慧园区3.0阶段将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融入园区内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将园区中生产、运输、生活、市 政、交通、能源、商务、商业等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作为有机整体实现智慧化跃升。

智慧园区发展的3个阶段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四、 智慧园区的技术驱动要素

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高效集成,赋能智慧园区建设全流程。

智慧园区借助5G、物联网、大数据、BIM、GIS等信息技术,对园区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等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存储与分析,实现园区规划设计、实施建设、运营管理等全流程的智慧化升级。利用数字技术智慧园区内可构建智慧楼宇、智慧社区、智慧工厂、智慧交通等应用场景,并构建集合运行监控、智能决策等功能的智慧园区大脑,有机串联园区内生产 厂房、办公楼宇、居民住宅、公共基础设施等不同载体,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

数字信息技术助力传统园区向智慧园区跃进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五、 智慧园区建设路径与蓝图

通过规划设计、建设部署、管理运营,打造智慧园区生态。

智慧园区的建设运营周期主要可以划分为规划设计、规划部署、管理运营三个阶段,是逐步将数字技术从概念落地到园区方方面面,并实现智慧化管理服务和运营维护的系统工程。和智慧城市系统架构类似,智慧园区的生态体系可以划分为基础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其中基础层包括感知终端、网络传输设备等,平台层主要包括基础平台和管理平台,应用层则是不同场景应用系统和交互界面。

智慧园区建设路径示意图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六、 智慧园区产业链图谱

智慧园区产业核心集中在产业链中游和上游

智慧园区产业链图谱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七、智慧园区建设的利好政策

中央加大引导力度,各地提出多维度举措支持智慧园区发展。

我国“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中央强调智慧园区在数字化社会建设中的 重要作用并多次发布相关政策引导智慧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地方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围绕智慧园区建设发展痛点与地方 实际情况,积极推进相关政策举措的实施,重点关注资金支持、标准构建、平台建设、应用场景四大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助力智慧园区产业的发展。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

说明:本文根据艾瑞咨询《中国智慧园区洞察报告》改写。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