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中重要的主体之一,私人银行发展迅速,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综合化、特色化、全球化的金融服务与保障。
如今,私人银行开始迈向科技赋能、数字创富的新阶段。11月22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周更强在“2022金融街论坛”上发布了《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2)暨私人银行数字化转型专题研究》(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是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第六年发布的私人银行行业发展报告。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私人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于2021年底达19.59万亿元,同比增长12.94%。私人银行客户数从2020年的125.60万人增至2021年的143.03万人,增长率达13.54%。其中,2017年至2021年四年间,行业资产管理规模与客户数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2.81%与14.09%,发展态势迅猛。
《报告》紧扣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热点,从趋势、挑战和策略几个方面对私人银行数字化转型进行了详细深入的专题研究,并展示了我国私人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成功案例。家办标准研究院认为,私人银行数字化的快速转型对财富管理机构,包括家族办公室都有很好的示范和启示作用。
一方面是客户群体年轻化,另一方面是服务的多元化,叠加客户和家办运营者对信息和风险把控的实时要求程度都在提升,这些都将影响家族办公室未来的竞争差异度和优势。1、财富管理客户年轻化的呼声《报告》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共同编写,从市场、机构、客户、投资、传承和战略等六个方面,总结了2021年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概况,研究探讨未来私人银行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居民实物资产占比远超金融资产,但随着我国金融创新的深化和财富管理转型的迈向纵深,居民金融资产占比呈上升趋势,资产配置意识不断加强,包括私人银行在内的财富管理机构发展空间巨大。

然而,在经济深化改革、产业加速转型的全新格局下,互联网、硬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创新,新经济、新业态正在成为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国高净值人群的结构和特征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报告》调研结果显示,59.21%的私人银行客户为实业企业家,21.28%为高工薪人群,金融投资者与二代继承人分别占比11.69%和7.83%。
相较于前两年,实业企业家的比例显著降低,而以职业经理人、专业人士为代表的高工薪人群占比稳步上升。在市场环境变化中,私人银行要与客户一起做“难而正确的事”,以专业的服务陪伴客户理性应对调整。调研显示,客户对多元资产配置能有效达成财富增值的认可度逐步提升,投资理念愈发成熟。“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投顾模式转型继续推进,越来越多的高净值人群表示投资决策主要听取机构顾问建议。
同时,与富一代不同,新生富豪多为年轻群体,对于财富管理服务的便捷度、科技感等有天然的需要,这对服务机构的技术能力和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2、 财富管理开始“出海”,风险管理考量大过收益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理财产品正式迈入“净值化时代”,产品发行数量进一步增加。
受到资本市场波动影响,高净值人群适当增配了表现相对稳健的理财产品、实物资产和银行存款等,对不动产的投资热度有所减弱。保险理财相对平滑的收益属性使其成为高净值人群家庭财富保值增值和应对老龄化的重要选择。在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深化的背景下,跨境资本“引进来”与“走出去”密切结合,我国居民个人跨境投资通道拓宽,跨境投资便利化程度提升。
六成以上的受访人群配置境外资产的主要目的是在战略层面规避风险,对资产安全保障的需求大过于收益属性。
家办标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姜鹏认为,越来越多的财富管理涉及复杂多元的资产类别,金融产品、不动产和类金融产品等,尤其在当下海外资产配置成为趋势,
作为财富管理机构风险控制的角度,必须全面和掌握客户的资产状况,及时处置突发事件等,都离不开网络和系统的协助。3、私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启示我国私人银行如今已进入精耕深耕阶段,展望未来,私人银行以深耕数字触达精准服务的对客策略、构建多层次开放生态的平台策略、打造跨部门无边界服务的集团策略、综合考评助力业务长跑的管理策略,实现私人银行业务长青长新,推动行业和机构的高质量发展。
私人银行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提出的新目标,带动行业提质增效,各家私人银行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业态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从宏观层面来看,私人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国家战略要求。从转型环境来看,私人银行数字化转型恰逢其时,势在必行。从服务客户来看,私人银行数字化转型回应客户的新要求,是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
数字化技术助力私人银行服务向敏捷化、智能化、定制化、精准化、安全化转型,赋能私人银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