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璐/文转眼2022年即将落幕。这一年,保险业既实现了亮眼的保费突破,也面临股权和股值的双重低迷;既迎来了渠道和产品的可喜转变,也遭遇了监管对行业乱象的降温和纠偏。从康养社区布局的兴起中,我们看到险企在养老问题上的担当与创新;从非车险保费的迅速增长中,看到财险业险种结构的优化;透过惠民保的火爆,看到“保险姓保”的坚守;也透过投资端的阵痛,看到险企对权益类投资的定力……财经网金融梳理了2022年保险行业热门新闻,带你回顾保险业年度十大现象。多家险企争相布局,康养产业成新赛道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险企的赛道逐渐延伸到康养领域。年内,多家保险公司加速抢滩养老社区。作为业内最早布局养老产业的险企,泰康保险已在全国27个核心城市布局“泰康之家”全国连锁养老社区,其中12地13家社区已投入运营。明确“养老”为集团核心战略的大家保险,打造了专业养老品牌“大家的家”。目前已在国内布局8个城心医养社区、5个旅居疗养社区、3个居家安养照护中心。中国平安已打造“保险+健康管理”“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端养老”三大“保险+”服务,其余上市险企在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方面也都各有打法。此外,国华人寿、君康人寿、工银安盛人寿等多家中小险企均在康养领域有所尝试,开发新的养老保险产品。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从最近一些老年人退休意愿调查结果来看,越来越多的老人希望通过购买保险获得附加的养老服务。在消费者希望保险公司提供与产品相配套的养老健康服务的同时,保险公司也积极谋求保险产业链的延伸,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养老保障服务,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贡献行业力量。从保险行业来看,保险公司具有资金规模大、沉淀周期长、客户资源多的优势,是布局康养产业的优选行业。 全国共推出263款产品,惠民保“星火燎原”自2015年深圳率先推出“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以来,惠民保已运行7个年头。2020年以来,市场快速推进,惠民保也在渐进扩面中持续下沉,覆盖地区和人群不断扩大。截至今年12月1日,全国共推出263款惠民保产品,覆盖29个省级行政区。与此同时,今年全国各地“惠民保”产品总保额相比去年也有所提高。2021年总保额200万元的产品数量最多,占比39%,而今年数量最多的产品总保额为300万元,占比26%。多数惠民保产品信息页面显示,投保不限年龄、职业,无需体检、无等待期等,凡是当地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正常参保缴费的参保人均可投保。湖南大学《“惠民保”产品研究蓝皮书(2022)》:“惠民保”的出发点是打造一款相对便宜、覆盖面较广的产品,本质上“惠民保”是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保险,是衔接传统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中间形态。其在全国各地的火热不是偶然,是老百姓对于自费和自付医疗成本的一个客观的保障需求,是对大额医疗保障的一种刚性的财务安排,所以它的本源是来自于生存的需要,正是这样的需求决定了“惠民保”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储蓄险大火,增额终身寿从出圈到停售今年以来,随着利率持续下行,储蓄险吸引力不断增强,增额终身寿在金融产品市场上“火出了圈”。据了解,与普通终身寿险相比,增额终身寿的特色在于保额每年将按照合同约定比例不断增长,且保单的现金价值也随之增长,这也意味着,消费者退保时可领取的金额越来越高。因此,增额终身寿兼备保障和储蓄两大功能。据悉,增额终身寿险的长期IRR(内部收益率)保持在3%以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甚至高于大部分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收益率具备较强吸引力。然而今年11月,监管下发产品问题通报,重点点名了增额终身寿,指出个别公司激进经营,行业恶性竞争现象抬头,要求人身险公司对在售的产品进行排查整改。目前,已有40余款增额终身寿被下架。保险自媒体“有态度的精蒜湿”创始人王蛋蛋:增额终身寿险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在目前这个低利率和打破刚兑的环境下,增额终身寿险仍然可以被视为一个安全、稳定,且能够提供接近3.5%复利收益的理财储蓄险。而其之所以被监管点名,也同样是出自于高现价在低利率环境下不可持续,保险公司将面临较大的利差损风险,所以不得不调整部分高现价的增额终身寿险。接下来增额终身寿险的现价肯定是要下调,同时现价增长的速度也会降下来,为了弥补收益,可能会搭配浮动利率的万能账户。银保渠道重回战略视野,新单保费规模首超个险长期以来,银保渠道被定性为快速做大规模的辅助角色,险企对于其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个险渠道。然而2022年,银保渠道却成为各大险企新业务价值增量的重要来源,规模增长表现强劲。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银保新单保费收入首度超越个险新单保费收入,成为人身险行业第一大渠道。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银保渠道原保险保费收入10704.71亿元,同比增速高达10.47%,在人身险公司占比37.17%,相较2021年同期提高了2.34个百分点。今后,银保渠道仍充满想象空间。实用金融商学执行院长罗攀:目前,银保渠道是保险行业非常重要的销售渠道。在保险销售渠道中,银行渠道集中了最多的客户资源,而且对客户的信息是充分了解,并且因为有银行信用背书,客户对其的信任度也相对更高。此外,银行工作人员的整体服务能力相比其余渠道也更强,因此银保渠道保险销售收入大幅上升并不难理解。对银行而言,在传统的存贷业务基础上开发保险代理业务,也能够帮助其提升自身业绩。现阶段,二者的业务合作值得肯定,数据层面也已经反映,这是一条正确的路径。新能源车险上线一周年,机遇与挑战同在去年12月27日,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以下简称“新能源车险”)正式上线,上海保险交易所也同步上线了新能源车险交易平台,并首批挂牌12家财险公司的新能源车险产品,以便车主通过各大平台在线投保。不知不觉,新能源车险上线已满一周年。一年来,受益于新能源车销量高增,新能源车险市场迅速壮大。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达到350亿元,同比增长56%,而今年新能源车险保费有望实现同比102%的增长。有券商机构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达1865亿元,占车险总保费比例约为18.7%。宝马、“蔚小理”等多家车企纷纷涉足保险经纪。与此同时,车主叫贵、险企喊亏的声音也层出不穷。中国CFO百人论坛理事、高级经济师邓之东:以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升级为核心,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替代是必然趋势。同时,新能源车险政策的出台,扩大了保障范围,明确了免责情形,充分考虑了折旧率,新增了多项专属附加险,也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新能源车险作为新兴产品,需要相当规模的投资和长时间摸索打磨,对投资风险、经营性风险和市场竞争导致的风险要充分评估,设计出投保和理赔更匹配的创新性车险产品,结合出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降低承保成本,优化理赔流程,提供优质服务。非车险保费占比首超五成,拉动财险行业增速提升尽管车险业务仍是财险公司第一大险种,但非车险业务已成为拉动其保费增长的主要动力。2022年,非车险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占比不断提升。今年上半年,中国财险市场非车险保费占比首次超过五成,且非车险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业务,拉动行业增速超过6个百分点,约为车险保费增量的2倍。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财产险公司非车险业务实现原保费收入5887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健康险和家财险增速突出,而农业保险、信用保证保险和短期意健险占比较高。今年前10个月,农业保险累计实现原保费收入1119亿元,在非车险业务保费中占比达19%。中再产险研究团队:非车险总体保持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产品创新试点落地加快。同时,非车险助力绿色转型、支持科技创新、参与风险共治、服务社会民生,行业主体在对接国家战略、融入经济大盘中发挥风险管理职能、实现业务增长。同时,多家机构研报指出,近年来财政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商业性短期健康险发展,未来有望继续推动非车险保费持续增长。股权转让拍卖频现,保险牌照吸引力不再曾经饱受各路资本青睐的保险股权如今吸引力不再。今年以来,保险公司股权转让及拍卖频现。12月27日,暂停挂牌三个多月后,同方股份再次公开挂牌其所持同方全球人寿50%的股权,底价由62.5亿元降为57.66亿元。12月23日,中水渔业公告将转让其持有的华农财产保险11%股权。月内,华电资本挂牌转让永诚保险7.6%股权,栾川县金兴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亦拍卖和泰人寿14%股权。年内,广东宜华房产持有的复星联合健康19.5%股权、海鑫钢铁集团持有的民生人寿13.15%股权、新华联控股持有的亚太财险17.3%股权、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持有的永安财险0.38%股权均已完成拍卖……而在各大交易平台,多家险企股权仍在等待买家。谦谦分子合伙人赵大玮:今年以来,大环境的影响迫使股东回笼资金,聚焦主业。另一方面,过去有股东希望借助保险的募资能力,去解决它们资金运用投资端的问题,协同它的业务的发展。但近年来监管屡次强调保险要回归“保障”的源头本质,短期型的、有资金归拢作用的保险产品不再好卖,资金运转周期拉长,因此保险牌照的魅力就降低了。另外,监管和社会层面也希望更有实力、对于保险事业认知更深的股东进入行业协同作战,推动行业健康、长期、稳定地发展。因此,险企股东挑选的隐性门槛其实是提升了。增持增资步履不停,外资“掘金”中国保险市场尽管保险股权在国内面临降温,但外资进军中国保险业的步伐却在逆势加快。2022年,多家国际知名保险公司加码中国保险市场。12月2日,中德安联人寿官宣更名“安联人寿”。过去一年多时间,安联保险完成寿险合资改独资,成立了首家外资保险集团安联控股,成立了安联资管,并增持了京东安联股份,在保险市场上存在感十足。11月,安达系2家公司获批受让华泰保险10家股东所持股权,对应股权比例为35.88%,加上此前已持有股份,安达系合计对华泰保险持股比例增至约83.22%,实现绝对控股。10月,爱和谊日生同和财险获其唯一股东日本爱和谊日生同和保险增资,注册资本金增至10亿元。同月,保德信集团拟拿下农银人寿20%-49%股权,7月,保德信集团还拍下前海再保险10%股权。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与本土险企、外资险企相比,中外合资险企可以叠加双方熟悉本土市场与资金雄厚、运营经验充足、产品创新能力强等优势。随着外资险企布局中国市场的加速,未来,中国保险市场将呈现在对外开放中竞争发展和创新发展并举,行业进步加快和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保险深度和密度快速提升的格局。保险股估值一度触底,年末迎来反弹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自2020年11月以来,保险板块持续下跌,2022年保险股估值一度来到历史最低位。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末,跌幅高达57%,个股最大跌幅超过60%。9家上市保险公司市值最高时期合计约29000多亿元,相比之下,市值最低时期缩水约1万多亿。同时也有上市险企高管公开表示,公司股价被低估,中国平安、友邦保险年内还开启了高频次股份回购。今年11月以来,持续低迷两年的保险板块终于呈现回升态势。A股保险股涨幅为10%-33%,H股保险股涨幅为2%-81%。截至12月下旬,相较于最低估值,保险股估值已实现6000亿元的反弹。海通证券分析师孙婷:从历史上看,截至2022年中,保险股的估值处在历史最低水位。这从公募基金对保险股的持仓上也可以去验证,从2021年二季度开始几乎已经降到了0附近,而2017、2018年时达到了6%、7%水平。现在需要的是基本面的改善,各家公司也都在逐步摆脱对单一险种的依赖,险种结构上会更加分散,并把精力放在新险种的开发上。这两年行业面临增长动能和增长方式的调整,相信短暂的调整之后还是会恢复增长。投资收益承压,权益类投资成年度关键词2022年以来,受权益市场大幅回撤,市场利率下滑等多重因素影响,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普遍显著下滑。今年一季度,超100家险企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值,占披露相关信息企业数的65%以上,而在披露三季报的83家财险公司中,有24家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值,占比近三成。A股五大上市险企中报数据显示,5家公司上半年总投资收益为2524.35亿元,同比下降15.72%。但尽管上半年股票市场成绩不甚理想,上市险企中报中却表示,从长期主义角度出发,保险资金对市场有充分的信心,下半年有计划增配权益市场。相应地,2022年监管也再次强调,充分发挥险资长期投资的优势,引导保险机构将更多资金配置于权益类资产。中航证券研究员薄晓旭:作为险企资产端的主要贡献来源,投资收益对险企的稳定经营影响较大,而引导保险资管公司开展长期投资,有助于稳定险企的业绩波动,减轻市场行情给投资端带来的压力。兴业证券研报也表示,考虑地产风险缓释、经济托底政策持续发力下经济修复预期增强,长期利率或将企稳、权益投资有望改善,险企投资收益趋势向好或将带动短期利润好转。【作者:韦璐】
金融报道丨增额终身寿大火、银保渠道回暖、非车险保费占比过半……2022保险业十大现象盘点
作者:财经网 来源: 头条号 28801/20
韦璐/文转眼2022年即将落幕。这一年,保险业既实现了亮眼的保费突破,也面临股权和股值的双重低迷;既迎来了渠道和产品的可喜转变,也遭遇了监管对行业乱象的降温和纠偏。从康养社区布局的兴起中,我们看到险企在养老问题上的担当与创新;从非车险保费的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