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股市迎来大涨。上证指数在突破3200点之后,继续放量上行,创出近四个月以来高点。而且,周一的股票市场上涨,是普涨。权重股在涨,题材表现也很好,赚钱效应也好。
这种情况下,股债之间的跷跷板效应再次发挥了威力。各个股票指数高开高走、沪指涨1%,10年期国债期货低开低走跌0.27%。
股债此起彼落,强预期再次发威
1月16日,股票市场领涨的是机场、券商、医药、消费。除了券商之外,机场、传统医药、消费都是疫情后的复苏概念。我们用传统医药的上涨为例说明:我们可以将医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防疫医药概念、第二种是防疫之外的传统医药概念。疫情防控放开后,防疫医药概念走出第一波行情,随后开始大幅度回调。现在防疫之外的传统医药,接过了领涨棒,主要是因为疫情快速过去,预期快速转向。恒瑞医药盘中涨停,是这轮传统医药行情的代表。
机场和消费上涨,原因也是类似。市场开始预期经济复苏进程超预期,对应着权益市场的上涨,和利率的上升。利率的上升,对应的是利率债的下跌。所以股债之间的跷跷板,引发因素是“强预期”。但这个跷跷板是可以自我强化的,表现在债市投资者可能会卖出债券,跑进上涨中的股市。
没有降息,中性信息如何变成利空?
1月16日,还有一个中性信息,被带节奏变成了利空,是关于降息的。从上周开始,就不断有1月16日降息的说法,也有不少人询问我关于降息的看法。
可以说,降息是一件并不紧迫的事情,正常分析的话概率是偏小的。但网络上的声音都是预期会降息的时候,突然没有迎来降息,这就是无缘无故造了一个利空,“预期落空”。1月16日,央行超量续作了MLF。周二有7000亿元MLF到期,央行周一开展了7790亿元MLF,超额790亿元。但因为MLF利率未变,导致预期降息的人看到了“不达预期”。
其实央行在1月16日,净投放9330亿元,抛开周二到期7000亿元MLF的因素,仍然有2330亿元的净投放,如果没有“预期降息”这件事,会是一个小利好。春节假期最后一周,会维持较为宽松的货币环境。虽然货币环境较为宽松,但假期因素也会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攀升。质押式回购、同业拆借利率都在走高,国债逆回购利率也来到高位。
货币市场利率走高,成为压制利率债的一大因素。
利率债承压,信用债平稳
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月16日快速超预期走高,突破2.92%,超过了去年12月的震荡位置,也是过去一年多时间的最高值。
从2.9%以下,一下子飙升到2.925%,这个走势也是超出了我的预期。知道会突破,但没料到来的如此迅速。除了货币市场利率走高的影响外,也是由于疫后时代,经济复苏的高频数据超预期。而且卖出债券去追买股票的投资者,手里也是以利率债为主,股票市场大涨的时候也是利率债承压。信用债的走势,影响因素要更复杂一些。信用债估值的锚也是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同时利差大小是估值高低的表现。虽然利率债调整速度很快,但信用债表现平稳。信用债在11月和12月初的调整幅度太大,以至于再次面对无风险收益率上升的时候,很抗跌。利率债大跌的时候,信用债表现平稳,就是利差在被动收窄。我们知道,在去年12月上半月的债市大跌中,信用债由于理财产品的卖出利差一度走阔到很离谱的程度,比如AA-城投债利差分位数高于95%,显示历史绝大部分时候估值都没这么低。
现在,信用债,尤其是低信用等级信用债,仍然处于利差修复的过程中,所以会出现利率债跌、信用债稳的情况。
总结
中低等级信用债,怕的是理财赎回,对于利率债的下跌敏感性要低很多。中低等级信用债没有大幅回调,那么也就不会再次出现因为净值下跌触发理财赎回的情况。再者,中低等级信用债有着较高的票息:利差调整充分、票息保护较高,共同构成了它们的安全边际。持有理财或者信用债债基过春节,风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