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硬科技 » 正文

【北京新地标·首都新经济】中关村壹号:硬科技亮出新招牌

作者:北京商报 来源: 头条号 84401/20

【编者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对“新”的憧憬总是让人欣喜和期待,2023年尤甚。重回常态、重拾烟火,全社会信心和预期正复旧如初;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新经济韧劲和活力已澎湃而出。此际,我们精心遴选若干北京新地标,从这里出发,探寻它们在首都新经

标签:

【编者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对“新”的憧憬总是让人欣喜和期待,2023年尤甚。重回常态、重拾烟火,全社会信心和预期正复旧如初;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新经济韧劲和活力已澎湃而出。此际,我们精心遴选若干北京新地标,从这里出发,探寻它们在首都新经济图谱中的坐标,也记录下我们正经历着的这个特别时刻。

2023年第一周的最后一个工作日,百望云首席咨询顾问续岩是在繁忙中度过的:赶着当天下午的飞机结束出差任务,马不停蹄回到北京的公司,开启与同事们新一轮的业务探讨。

“从企业角度,明显感觉到全国经济已经在复苏,我可以自由地去见客户,大家也可以进行正常地商业往来。”顶着夕阳的余晖,续岩描述了他眼中看到的希望。

百望云的办公区在中关村壹号大楼的18层,这种繁忙也同样在2层的实创亿达上演着。实创亿达是中关村壹号的运营公司,当经济正式按下“重启键”,中关村壹号的侧重点也从帮助企业减租降本渡过难关,重新回到“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主线任务上。

“要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谈及中关村壹号的未来,北京实创亿达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戈如此说道。

冲刺四大赛道:上线硬科技企业“朋友圈”

取势,明道,优术。从一张电子发票说起,续岩用这三个词概括了百望云业务转型的全历程。

百望云是中关村壹号聚焦的金融科技领域代表企业之一,也是国内财税数字化服务领域的独角兽。2022年12月末,工信部·赛迪顾问发布《2022中国SaaS市场研究报告》,百望云已连续4年被评定为年度“中国电子发票市场开票量占有率第一”。

从纸质发票到电子发票,看似只是简单的载体变化,背后蕴藏着的却是巨大的动能转换。发票不只是一张简单的票据,其中包含非常全面的信息,买卖双方是谁、商品是什么、商品规格价格如何、交易地点在哪、何时发生都在其中,所有这些发票的信息数据联合起来,呈现出的就是一整个商业交易网络的全貌。

续岩解释称,票据的数字化不仅让企业内部与企业之间的链条进行彻底的闭环,提升效率,同时也可以让企业与企业之间流转的数据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发票数字化后,数字资产的力量就立刻迸发出来了。

以疫情期间为例,不少企业的供应链遭遇风险,通过产业图谱+大数据分析,便可以了解能够替代的原材料厂家在哪里,他的经营是否正常。在续岩看来,这种数据的颠覆性力量,足以使中国的企业在世界格局中走得更靠前。

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深入发展的核心引擎,数据要迸发力量,就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持,而这也正是中关村壹号的目标所在——向全球硬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科技赋能,创新驱动,类似的故事在中关村壹号中并不罕见。2022年末,园区内的企业中科驭数宣布自主研发的第二代DPU芯片K2成功点亮,这也是业内首颗完成点亮的国产DPU芯片。

去年11月,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颁发自动驾驶无人化第二阶段测试许可,小马智行成为首批获准在北京开启“前排无人,后排有人”的自动驾驶无人化测试资格的企业。

据了解,中关村壹号包含20栋产业楼宇,聚焦了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金融科技、数字电竞四大硬科技产业方向,云集了132家硬科技企业。截至去年11月,中关村壹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达到9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至11家。

选择中关村壹号,百望云瞧准的是这里的氛围。“科技型企业是园区设立的初衷,由此而来的聚集效应便十分明显,一方面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交互变得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大家都有不断向上的气势,这种互相之间的鼓励、比拼对产业内的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点。”续岩如此说道。

北上精耕试验田:科技+创新,一个都不能少

2022年末,北京启动高品质科技园区建设,中关村壹号成功入围首批资金支持项目。除了支持产业服务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之外,项目还将重点支持中关村壹号智能化升级改造。

在冯戈看来,入围北京高品质科技园区资金支持项目,就是中关村壹号实力的最有力说明。“市里举千万资金支持你想把你打造成世界领先的园区,就意味着你一定有值得培养的基础。”就连北京市商务局也看中了这块园区,从传统商业品牌首发中另辟蹊径,将中关村壹号列为培育类科技首发中心,鼓励创新的意义不言而喻。

据了解,中关村壹号在距离中关村大街十多公里外、百望山后的北清路旁,这里曾经被称为海淀发展的“洼地”。而中关村壹号的崛起,也恰恰是首都科技向北的缩影,背后蕴藏着的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大筹谋。

中关村也曾经历过“成长的烦恼”,无论企业发展带来的办公场所和产业配套空间稀缺的压力,还是升级原始创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的需要,都意味着中关村需要更大的舞台。

2020年5月,海淀区政府“官宣”《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发展行动计划》,指出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依托北清路前沿科创发展轴,形成“一心双组团、两核四节点”的空间发展格局,打造科技创新治理“试验田”,建设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和高端高新产业集群。

同年9月,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挂牌,海淀挂牌活动的地点正是中关村壹号。这时的中关村壹号,不只是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新地标,还占据着北京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的核心区。

与此同时,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也拥有了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三区”政策叠加的独特优势。目前,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已成为北京市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腹地。

“三城一区”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平台,曾以不足6%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北京1/3的GDP,中关村科学城便是其中的重要一城。2022年上半年,中关村科学城规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到15933.35亿元,增长了2.9%;新增注册科技企业9863家,居北京首位。

具体到科学城里的科技园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王鹏分析称,科技园区能够吸引、聚集大批新型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产生很多创新性的应用、落地性的成果,对于促进科技创新具有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科技园区通常也有很多相关的政策保障和支撑,迅速聚集一大批新兴研发机构,在科技园区内部也能形成一套产业链和供应链,科技研发的上下游也有非常好的相互促进作用。此外,科技园区还能构造一个创新的环境,人居环境、发展环境以及成果转化的环境都在其中。

“从这三个角度来看,无论是从创新成果还是创新生态环境以及聚集研发资源形成聚集效应,对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路径和支撑。”王鹏说道。

孵化、孵化还是孵化:破冰科创落地“最后一公里”

“开展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光荣任务和历史责任。我们将着眼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做强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要素、优化创新机制、完善创新生态,把中关村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不久前,北京市代市长殷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说道。

产业园区一直是产业结构优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担负着经济发展、创新发展、管理示范和对外开放等重要使命。但无论是大环境的变化还是其自身发展的路径,都意味着产业园区的成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聚焦科技园区,以中关村壹号为例,冯戈提到,在园区智慧化应用场景方面,园区还有待拓展更多场景,为企业提供更多新产品、新应用展示平台,为员工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在服务企业方面,中关村壹号也希望能通过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技术、市场方面更好地服务企业。园区在服务北区的功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未来,我们希望园区空间能承载更多消费、休闲的功能,更好地服务北区居民”,冯戈称。

在王鹏看来,科技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通常是层层递进的。以科技为核心的产业园区都在城市的周边,科技园区能不能提供基础设施、硬件、政策等相关的环境,有利于创新、有利于新型研发机构、有利于科研院所,这是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有了基础设施建设之后,能否真正地吸引到好的科研团队、创新型企业等,让他们在当地进行研发创新就是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而此前招引的项目团队,其创新的能力水平到底怎么样,也仍是值得关注的焦点。

此外,科技创新也会面临“最后一公里”的情况。即便是科研团队、创新型企业到位了,在未来相对较长的时间内,能否实现较好的成果转化,能否真正地孵化出好的项目,也是需要突破的问题之一。王鹏认为,对科技园区来说,一方面要通过更好的孵化政策,帮助企业成长,另一方面也要在园区周边形成产业化的成果落地。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也提到,科技园区的主要问题是脱离本地产业优势,过度强调技术而忽视应用。发挥园区对产业带动作用,关键还是引入两个关键实体:一个是具备高技术含量的企业,另一个是具备技术能力的科研院校,园区在双方之间搭建桥梁,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创新式发展。

冯戈常把中关村壹号的作用形容为一个“放大器”。中关村壹号的智慧园区通常会优先选择园区内企业的产品,这意味着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应用的技术场景,比如中关村壹号的人脸识别使用的是爱笔智能的产品,电梯声控系统则出自声智科技。

“这样每个来到中关村壹号的人都能直观地感受到园区内企业的产品,这既是创新技术的一种试点,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的空间。”冯戈说,中关村壹号的招牌打响之后,每年的接待量数不胜数,这种应用于园区的展示,也直接对企业起到了促进和帮助的作用。

2022年是中关村壹号发展的第四年,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一切开始重回正轨。“当下主要的精力还是要用在打基础方面,把企业引进来,再逐渐做深服务,如此一来园区更具竞争力,也更容易诞生出优秀的企业”,冯戈总结称。

技术的孵化转移以及大中小企业融通,是中关村壹号当下的着力点。“园区已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本来第五年也就要开始做这个方向了,不是说疫情改变了我们的规划,而是说疫情让我们更要加速推进这个规划,要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冯戈说。

在知识成果转化、产业落地方面,王鹏认为,园区以及园区所在地的政府,不仅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创业创新环境,同时要进行综合性的孵化,不是单纯地提供政策、场地或者空间,而是要深度参与其中的发展,帮助企业解决日常的难题,比如帮助企业找市场、找订单、找应用场景等,如此一来才能够助力或者说是加速科学家和新型研发机构、创新性企业的发展,快速实现产业化的联动效应。

当经济正式按下“重启键”,中关村壹号的侧重点重新回到“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主线任务上。百望云和实创亿达只是众多企业中的代表,中关村壹号必将引来更多高含金量的科创企业。而中关村壹号的拔地而起,不仅是首都科技向北的缩影,更将成为北京科创中心建设的代表和样本之一,科技之光将在这里密织,从这里折射。

【记者手记】

“大山”里走出的科技标杆

不同于中关村大街的热闹和繁华,冬日午后的北清路显得有些冷清——宽阔的道路上人车稀少,两旁是错落有致的高楼,那些流畅的线条、沉稳的色彩以及现代化的设计凸显出了建筑的独特气质。

一旦知道这里是中关村科学城北区的标志性路段——中关村的新轴线,便忍不住感慨一句难怪,因为这里有高科技产业独有的“高冷感”。

北清路的今天,堪称一场蜕变。以百望山为分界,海淀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山南是以中关村为代表的繁华城区,而山北过去则是农村地区,一度被称为海淀发展的“洼地”,各类资源皆逊色一筹。

随着城市发展中心的北移,跨越百望山势在必行。乘风“两新两高”战略,立足“两区”建设,迎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清路华丽转身,从当年的农田村庄摇身一变成为如今的科技新城。

作为海淀区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战略腹地和发展纵深,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将承载起北京高端科技创新功能、承接高精尖产业落地、构筑北京西北部创新发展新高地。

据悉,今年,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中关村温泉科技园三期项目、永丰科技企业加速器一区项目等多个新项目将开工建设。

中关村壹号里的企业同样也为我们观察疫后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窗口。持续三年的疫情带来的冲击是不可回避的,但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一切正在开始恢复和重构。会议、沟通、交流、商洽接踵而至,无论是企业内部的办公区域还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往,开始变得忙碌。

傍晚,走出中关村壹号的大楼,走上那条链接中关村现在和未来的北清路,情况出现了反转。人们从那些现代化的建筑里鱼贯而出,大街上人头攒动,在交通灯的一红一绿间停驻然后“奔流”。

站在北清路与永丰路的交叉路口,有行人“挥斥方遒”,哪边是翠湖科技园,哪边是永丰产业基地,哪边是中关村壹号,如数家珍。他的身后正是中关村科学城(海淀区)规划展览馆,也是中关村科学城科技创新发展的展示窗口。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杨月涵/文 贾丛丛/插画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热门推荐

“硬科技”是什么

来源:头条号 作者:北京商报02/03 22:02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