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正文

社论:用包容之心让经济向阳而生

作者:第一财经 来源: 头条号 94201/21

2023年将是中国经济重拾信心之年。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GDP达121.0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尽管全年GDP增长不及年初设定的目标,且去年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同比下降0.2%,但数据传递出的趋势显示经济大

标签:

2023年将是中国经济重拾信心之年。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GDP达121.0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尽管全年GDP增长不及年初设定的目标,且去年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同比下降0.2%,但数据传递出的趋势显示经济大盘已经企稳。

2022年是中国经济负重前行的一年,各种不容易写在了大多数市场主体的脸上。而如何在2023年有效贯彻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呢?核心就是要用包容让经济向阳而生。

经济要向阳而生,首先需要摒弃身份束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接下来需要各级政府将其落实到经济社会的生活点滴。忆往追昔,中国经济最强大、中国人最自信的时候,是摒弃国企、私企身份论的时候,改革开放之后,决策层通过解放思想,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正将阳光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

最近次第而来的地方两会,频繁传出一句暖人心、顺民意的话,“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如果把时间拉回到四十年前,正是邓小平顶住当时压力包容“傻子瓜子”,中国民营经济才迎来了春天的脚步,中国经济才开启了希望之门。年广久最近过世,不禁让我们重温起那一段经历,希望传承这种开放包容的发展观。

当前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将民营经济当作自家人,就是要将权力作为服务主体而非管控主体,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向市场主体提供可信允诺,以拓展市场主体在市场的可行自由空间。

经济要向阳而生,需有包容的胸怀。文明的底色、复兴的根基,起于包容,大到国家,小到个体,包容是成熟自信,是乐见其成,更是与善为伍。中国经济发展加速于加入WTO,正是2001年中国庄严向全世界播撒下包容的种子,引进来、走出去,敞开心扉迎接四方来客,才让中国经济深度切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赶上了经济全球化的列车。

同样,中国经济在过去二十年成为各国投资者趋之若鹜的对象,缘于对内的包容和开放,让民营经济由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挑起中国经济的半壁以上江山。四十多年的历经,用时间书写成历史的记忆,记录了哪些行业放开得越彻底,哪些行业就越欣欣向荣。

之所以要包容,是市场主体在市场逐鹿,没有摹就好的剧本,一切都依靠企业家对经济社会的警觉性,依靠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去追逐利润,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可见,包容就是为市场主体提供法律非禁即可的可行自由空间,同时为在竞争中受挫的企业提供抚平伤口的防护型保障服务,保障其最基础的生存自由,激励其疗伤后再战,因为市场是熵增定律主导的场景,竞争没有标准答案,失败与成功都源自探索,没有标准答案。为此政府和社会要包容失败,唯有在市场竞争中,政府能秉承不干涉主义原则。

经济要向阳而生,需要信心,而信心来自于权力以服务者而非管控者的角色出现。当前,对市场主体轻税薄赋已是经济工作的标准配置,以给企业更多休养生息空间。更令企业翘首以待的,是政府发出的可信允诺和提供的可行自由空间,而这些允诺必须以公共服务者的角色落实到市场主体的日常点滴和柴米油盐中。

当前对民营企业来说,看得见的利好目不暇接,而利好能贴现,才能转换成对经济的信心。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经济要真正稳中求进,需自内而外的经济疏通,摒弃身份束缚,秉持包容之执念,唤起市场内生活力。毕竟,发展经济需要的是营造便于任何商品和服务有效贴现的可信和可行自由空间,从而让经济向阳而生。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