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1月17日电(王春霞 安娜 于青)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我国经济受到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反复冲击,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演化。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环境,2022年中国经济如何?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公布2022年中国经济“答卷”: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3.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了1100万的预期目标;2022年1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5%,比2022年11月下降0.2个百分点;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2%,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在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我国价格形势保持平稳,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的高通胀形成了鲜明对比;全年货物进出口顺差比上年扩大35.4%,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1277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国际收支持续改善。2023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我们从2022年这份“答卷”中梳理出七组关键数据,由此探寻2023年的发展趋势。GDP总量突破120万亿元 同比增长3%把握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经济增长率是首要观察指标。初步核算,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21年增长3.0%。这对中国经济来说意味着什么?“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达到121万亿元,这是继2020年、2021年连续突破100万亿元、110万亿元之后,又跃上新的台阶。按年均汇率计算,120万亿元折合美元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从人均水平来看,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8569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2741美元,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当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说,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持续提高,意味着我国的综合国力、社会生产力、国际影响力、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意味着我国发展基础更牢、发展质量更优、发展动力更为充沛,意味着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空间广且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康义指出,在多超预期因素反复冲击下,2022年我国GDP同比增长3%,与国际主要经济体相比,也是一个比较快的速度。目前德国已经公布的全年经济增速预估数为1.9%;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美国、日本2022年GDP增长都不会超过2%。“2022年我国在应对问题上更加熟练,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很好稳住了经济发展,从而使中国GDP获得了增长3%的成绩。很显然,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2022年,中国GDP总量超过120万亿元,表明中国经济有强大的增长潜力以及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强大韧性,中国经济在现阶段仍然具有高成长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也表示,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疫情等超预期冲击,我国GDP能够实现3%的增速,殊为不易。从各季度经济表现来看,2022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增长2.9%。“总的来看,2022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康义说。展望2023年我国GDP增速的季度走势,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认为,大概率总体呈上行走势:一是二季度GDP当季同比大概率高于一季度;二是四季度GDP当季同比大概率高于三季度;三是下半年GDP同比大概率高于上半年。张立群则认为,2023年我国经济将呈现全面回暖向上态势。“在疫情防控持续优化、经济社会运行恢复正常之后,经济将会迎来恢复性增长阶段,逐渐向潜在增速回归。随着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预计全年增速有望达到5.5%左右。”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 超额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2022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任务。2022年1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5%,比2022年11月下降了0.2个百分点,就业总体稳定。受疫情散发多发的影响,2022年个别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出现了阶段性上升,最高达到6.1%。但从全年数据来看,总体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尤其是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落地显效,近期就业形势有所改善。中泰证券首席分析师杨畅指出,城市就业状况明显改善。25至59岁主力就业人群失业率4.8%,回落0.2个百分点;16至24岁失业率16.7%,回落0.4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失业率6.1%,回落0.6个百分点,反映了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后,城市就业状况明显修复。“2022年我国就业保持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比上年有所上升,主要还是受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影响。从下阶段看,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超过1150多万人,就业总量的压力仍然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仍然突出,但是随着经济的好转,就业需求的扩大,岗位会相应增加。”康义介绍,2023年我国就业形势有望总体改善。不过,郑后成认为,在出口增速持续承压的背景下,2023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可能还将处于较高位置。CPI同比上涨2% 为使用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留空间物价稳定运行,不仅有利于经济平稳运行,也有利于保障民生。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2021年上涨2.0%,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比2021年上涨4.1%,2022年12月份同比下降0.7%,环比下降0.5%。“当前物价总体处在稳定的、可控的状态,为我们多方面储备使用相关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留有比较好的空间。”康义说。康义认为,物价稳定运行的原因有三:第一,我国没有货币超发,大水漫灌。第二,保供稳价工作效果显现。首先保障了能源供应,其次是粮价,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十九连丰”。第三是工业品和服务业供给充足。2022年12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8%,涨幅比2022年11月扩大0.2个百分点;环比由2022年11月下降0.2%转为持平。从单月数据看,张立群表示,2022年12月CPI环比、同比均小幅回升,是物价数据比较积极的变化。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烟火气开始回归,是CPI数据出现这一积极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2023年物价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我们对未来一年的CPI走势保持平稳还是有信心的。”康义表示。植信投资研究院研究员丁宇佳认为,2023年1月份,受春节因素和翘尾因素影响,CPI同比涨幅或走高;春节因素消退后,季节性需求回落,CPI增速趋于下行;2023年下半年,随着疫情边际影响逐渐减弱,生产生活秩序有望全面恢复,CPI有较强上行动能。此外,温彬预计,2023年PPI将缓步走出2022年末的通缩状态,全年同比涨幅约为0.5%左右。货物贸易总额突破40万亿元 吸引外资逆势增长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球贸易增长动能趋缓的背景下,我国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企业稳生产稳订单拓市场,外贸外资较快增长。“2022年货物贸易总额突破了40万亿元,达到了4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服务贸易较快增长。1至11月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5.4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吸引外资逆势增长。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使我国继续成为全球投资兴业的热土,1至11月份,我国实际使用外资11561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9.9%,已经超过2021年全年,也创了历史新高。”康义说。新华财经了解到,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加,主要经济体需求走软的背景下,部分企业经历了“订单波折”。自我国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不少企业已制定了出国参展计划。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下半年我国出口或出现全面回暖。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说,2023年我国出口供给优势仍可能显现。但2023年外需回落是较确定的趋势,鉴于2023年全球货币政策可能前紧后缓,外需可能在中后期有所回弹,预计出口增速可能前低后高。“从历史经验看,出口增速与PPI增速高度相关。2023年PPI同比增速大概率呈‘V’字走势,2023年我国出口增速上半年或下探,下半年或反弹回升。”郑后成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44万亿元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依然明显2022年,我国消费市场受到疫情冲击较大,特别是聚集性、接触性消费受限,对整个消费市场形成的冲击较大。另外,居民消费意愿也在下降,不敢消费、不便消费问题比较突出,消费市场受疫情短期扰动比较明显。尽管遭受疫情反复冲击,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然达439733亿元,稳定在44万亿元左右,我国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依然明显。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扩消费、扩内需的中长期规划方案,对扩大国内市场、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改善收入分配、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便利化消费场景等作了一系列安排。随着这些促消费政策的实施,消费市场和消费规模都有所恢复和提升。2022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8%,降幅比2022年11月收窄4.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4%。“2022年12月社零同比读数超预期改善,除因上年基数走低外,也因本轮疫情多发对除餐饮之外的其他线下消费影响相对较小,以及年底优惠政策到期刺激汽车销售同比回正。”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指出。“从今年的情况看,国家已经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的中长期政策,各地区各部门还会在扩大消费稳定国内需求、带动经济恢复上发挥更多的作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总的来看,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到新的阶段,消费环境、消费秩序改善和居民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增强,相信今年的消费恢复会有较好的势头,将会带动整体经济的运行好转。“消费场景修复、居民收入恢复性增长以及新的稳消费政策出台,将会带动消费增速企稳反弹。不过,疫情造成的“疤痕效应”、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空间有限以及老龄化加剧等因素,将会限制消费反弹幅度。”温彬预计,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约为9%左右。王青认为,2023年可选消费将引领商品消费修复,全年社零同比增速有望反弹至8.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7万亿元 对稳增长、调结构发挥较好关键作用投资是需求侧“三驾马车”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继续刷新年内高点,制造业投资增长9.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0%。2022年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49%。从结构来看,(不含电力)基建投资累计增速小幅回升,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速继续下滑。“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总体平稳,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力度,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创新使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发挥了比较好的关键作用。”康义认为。展望后期,康义表示,我国投资发展有潜力、有空间、有动力,投资有望保持继续增长。王青指出,2023年专项债提前下达时间前移,年底监管层强调要对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抓好填平补齐,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符合冬季施工条件的不得停工等,均表明2023年一季度基建投资仍会保持较强力度。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9.1%,较2022年前11月回落0.2个百分点,也低于2021年全年13.5%的增速水平,表明企业加杠杆积极性仍然偏弱。“在此背景下,如何扩大内需,尤其是针对重点产业、重点品类的发力,仍然值得关注。”杨畅指出。“政策面会继续引导银行增加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国内经济反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制造业投资形成支撑。”王青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 新动能引领作用凸显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21年增长3.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4%、5.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8、2.0个百分点,新动能引领作用凸显。康义认为,2022年,我国工业“压舱石”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全国工业增加值达到40.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3.5万亿元,均居世界首位,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6%。从单月数据来看,2022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增速自10月以来持续下行;环比增长0.06%。专家认为,单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走低,是短期因素导致的阶段性变化。“在疫情影响下,2022年12月需求回落、人员到岗以及物流配送等因素使得工业增长相对较为疲软。”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说,随着复工复产的有序进行,后期工业生产将恢复常态。展望2023年,王青认为,随着疫情扰动减退,消费修复速度将会加快,同时2023年稳增长政策还会保持一定力度,逆周期属性的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将保持较快增长水平,这些因素都将对工业生产增速起到拉升或支撑作用。不过,2023年全球经济减速背景下,出口料进一步走弱,外需放缓会对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综合判断,2023年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速或反弹至5.0%左右。(记者丁雅雯对此稿也有贡献)编辑:刘润榕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解读】GDP超120万亿元!从2022年国民经济“成绩单”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底气”
作者:新华财经 来源: 头条号 77401/22
新华财经北京1月17日电(王春霞 安娜 于青)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我国经济受到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因素的反复冲击,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持续演化。面对如此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