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越南出台了一部《外商投资法》,核心思想很简单:
动员一切力量吸引境外资本。
这个“摸着中国过河”的思路相当激进,甚至直接批准了外资全权控股。四年后,一家名叫“和龙餐厅”的企业开业,这是历史上*家中越合资企业。
此后三十年,中国企业在越南经济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01 TCL的甜头
“继续干!不但不撤,还要加大投入。”
2001年,面对要不要继续在越南投资的争论,TCL董事长李东生在高层讨论中一锤定音。
这不是一个好下的决心。
当时,TCL在越南设厂已近两年,但回报仍是负数,甚至看不到好转的希望。当越南分公司总经理易春雨回集团述职后,一些高管立刻打起了退堂鼓,就连李东生本人也有动摇。
投资越南,曾是李东生亲自做出的决定。1998年,TCL在国内一帆风顺,决定开拓国际市场,甚至把工厂也建在海外。考察了一圈后,越南成为了出海*站。
作为成熟的企业家,李东生的考虑都很务实。
历史上的中越长期打交道,文化习惯多有相似。比起欧美,融入难度要低得多。
而在实地转过一圈后,李东生还发现,虽然越南经济水平落后,但公众购物理念却很超前。年轻人崇尚“娱乐至死,消费至上”,连老年人也热衷于追风尚赶时髦,对国际潮牌抱有极大热情。
越南人民当时的月收入,可能还在*层,但购买意愿,恐怕早就越过了大气层。这种风气直到今天也没有转变,许多河内、胡志明的打工人,领着相当于2000元人民币的月薪,却用着上万元的新款iPhone。
在1998年,彩电就是那个时代的iPhone。
当时,索尼、三星等国际彩电巨头已在越南深耕布局,但它们都有短板:贵。越南人民再赶时髦,也没办法脱离实际太多。
面对这样一个需求旺盛,当时又拥有7000万人口,强烈呼唤物美价廉产品的市场,李东生直接拍了板:干!
但进展却没有想象顺利。因为越南消费者有个观念:品质和价格相关,一分钱一分货。
在高端市场,满城尽是日韩货;低端市场,越南人用越南货;中国产品卡在中间,属于找不准定位的货。
所以TCL干了两年,依然不能如期收到回报。
在高管的责难声中,易春雨站了起来。他向集团立下了军令状,“请再给一年时间,TCL在越南一定能够成功”。
TCL的转折,起始于放弃在大城市与日韩品牌内卷,转而走向“农村包围城市”的新路线。
日韩大牌看不上越南农村,TCL则租了汽车,每天拉着彩电上山下乡,给越南老乡现场展示TCL的质量。
为了让越南老乡放心买买买,TCL不仅提供“3年保修,终身维修”的售后,还建了100多个维修站,让师傅“007”轮班待机,保证随叫随到。
为了让普通人体验时尚产品,TCL抓住“炫耀性”的消费心理,专门研发了潮牌“平替”产品。比如长得很像液晶电视的显像管电视,这种特色产品在中国未必有人问津,但越南民众却普遍回答:针不戳。
产品的本土化改造也是特色之一、越南是雷雨重灾区,全越没有公共有线电视网,导致使用天线的电视,既易遭雷劈,信号又强弱强弱强强弱。TCL研发团队及时拿出科技与狠活,推出了防雷击新款和*信号接收彩电。
尽管当时合资是主流,TCL还是果断选择了直接设厂。靠着超高的性价比、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完善的售后服务,在一众国际大牌中杀出了重围。
这一系列精彩操作,让TCL在越南比肩国际驰名大牌。2002年,就像易春雨承诺的那样,越南公司实现盈利。
TCL是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后,*批跑到越南“吃螃蟹”私营企业,也使得家电制造业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早期代表。
而在TCL的背后,是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正在越南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02 到越南去
2006年,做制冷设备的烟台冰轮,做蜡烛的上海湫光、做纺织的天虹集团,不约而同的做出决定:到越南建厂。
尽管行业不同,但这些企业的目的却很一致:以越南为跳板,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烟台冰轮,是鸟巢体育馆的制冷设备商。但随着国内竞争激烈,几家设备商,卷的你死我活,即使冰轮已经拿下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也依然要避免互相伤害,向外突围,卷出国门势在必行。
就像毛主席的名言,不打没有准备的仗。冰轮也没有盲目出海。2002年先在胡志明市设立办事处,耗时5年揽获了一批忠实客户后,才真正下定决心“落户”建厂。
越南的试水,不仅教会了冰轮如何在海外投资管理工厂,也为日后收购美国顿汉布什公司提供了宝贵经验。
看着烟台冰轮*拿捏了薅国际主义羊毛,上海湫光表示我酸了。
2006年1月,美国宣布对中国蜡烛制品征收108.3%反倾销税。老美能有什么坏心思呢,老美只不过想整死你而已。*买主说翻脸就翻脸,湫光当时的心,那是拔凉拔凉地啊,只能一边联合同行,控告老美不讲武德,一边仓促出海暂避制裁。
在进入越南前,湫光将周围国家挨个扒拉了个遍。结果发现,虽然同是生活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国与国之间的差距还真就不是一般的大。
隔壁马来西亚的人工早超了中国,而同为东盟一员的越南,*月工资只要480元人民币。
同样低价的印度,问题在于太远。运个原材料,走海路得耗一个月。挣那点钱都不一定够那一趟运费。而越南只要9天,还能联动汽车、火车,再减去一大块成本。对于湫光这样两头在外的出口商来说,越南货运港口众多,也方便出口。
而且越南政府是真舍得给税金打骨折。比如湫光入驻的铃中工业区,企业所得税从盈利那年起,两年全免,四年减半。越南没有的机械设备免进口税,物料免五年税。出口商,还能再免原材料进出口税和增值税。
然而等工厂真正落地投产,湫光才发现,越南就是个坑。而且大坑套小坑,小坑套老坑,坑里还有水,水里藏着钉。
2007年越南加入WTO,耐克阿迪等国际制造业涌入越南圈地设厂。这些大厂动辄上万人的用工需求,让中国企业本就不富裕的招工预算雪上加霜。
2018年越南统计总局统计,隔壁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劳动生产效率,是越南13.7、5.3、2.7和2.2倍。
本来冲着每月480元的工资,湫光觉得工人能用就行,还要啥自行车。结果被现实啪啪打脸。越南工人的素质实在拉胯,技能过于不熟练,只能做些简单产品凑合过日子。
这些问题之外,湫光还发现一个大问题:越南当地工人三天两头就要上演一回全武行,搞“集体大罢工”。
工人手艺一般,但罢工威胁涨工资却相当积极熟练。罢工受法律保护,政府不但不管,还予以支持,一瞬间湫光觉得山上的笋都要被越南人夺完了。
老祖宗说,福祸相依。同样是被逼出走,天虹集团不止化危机为机遇,甚至表示好嗨哟。
常常犯病的美国,2005年终于对中国纺织品下了毒手,还通过疯狂暗示其他国家排挤中企。
这让天虹集团董事局主席洪天祝表示压力山大——咱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可能,带公司“润”到一个物价和关税都更加友好、又免受美国打压的地方去呢?
在集团会议上,他毅然决然宣布进军越南。
“我们做工厂的逻辑很简单,就是成本的导向,看人家工资是多少,电费是多少,运输费是多少,账算清楚了就明白了。”
2006年中国纺织业平均月工资约1300元,越南只要700块。水费比国内省14%、电费省35%。国内增值税为17%,越南只要10%。再算上越南不断贬值的汇率,让成本不断折上折。
而且搬到越南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被课高关税了呢。
2008年的越南确实赢麻了。已经在路上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叠加东盟内部零关税,让越南对华海关自此成为气氛组。连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似乎都格外照顾越南,早早谈定同样卖给美国的衣服,不另加钱。
不过理想永远是丰满的,现实也总有它骨感的一面,或者好几面。
越南它不生产机器,只是零件的搬运工。想修个纺纱机得从进口零件开始,费了姥姥劲儿买回越南,却发现当地没人会修会组装,只能对着机器和零件干瞪眼。
物料在越南走过最多的路,就是越南的公路。越南物流协会算过,77%的货运要靠公路。一车货从海防到胡志明,至少要60小时,1800刀。铁海两路运费虽然友好的多,耗时却得翻倍。大多数企业宁愿多掏钱,毕竟工厂停一天不得了,生产队的驴都不敢那么歇。
正所谓,工具人好找,管理型人才难求。越南耗材充足,唯独人才稀少。当地人的经验和能力值是,一看就会,一做就废。反正学习是不可能学习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学习的。所以越南公司的人事统计,永远跟各厂送上来的数据对不上,电子考勤能查得着就算输。
不过要问洪天祝是不是扎心了想撤,他却坚持“不但不会收缩,还会继续向前走。”
2013年,天虹在越南广宁省设立了3亿美元的纺织厂。隔年又追加2.15亿美元,兴建了专属天虹的工业区。打算在海河工业区内集齐上下游产业链召唤神龙(bushi)。
冰轮、湫光和天虹的经历是2000年后在越中企的缩影,或为了低廉成本,或为规避美国的关税。他们并非钟情越南市场,赴越建厂,只是他们国际化的一小步。
三家企业投资模式各有千秋。烟台冰轮,先培育市场,再搞本地产销;上海湫光严重依赖中国原料和欧美买家;天虹没止步于加工制造,自建工业区,带动国内产业链“走出去”。
这三种模式,至今都是中企赴越投资的主流。
比如2008年,美国再次不做人,生产宠物食品包装袋的鑫盛集团,被课300%关税,只能去越南租生产线。
去越南建厂好处颇多,比如面对国内物料供应商的委婉表示:你这点钱我很难帮你办事哟。纺织业的盛泰集团、百隆东方、申洲国际2014年,在越南建起了从面料到成衣的一体化工厂。
再比如,美国悟了,觉得课税一时爽,一直课税一直爽。2019年对所有中国家居产品征高关税,顾家家居、敏华控股、永艺股份、美克家居、恒林椅业,先后迁往越南。
03新玩法
2017年,越南东南部的平顺省,揽获20.3亿美元,成为当年获中企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但它的情况却和过去不一样了。
那一年,越南总理阮春福,把平顺省圈成了越南未来的清洁能源中心。
正所谓,油气有穷尽,而风力光力无穷尽也。中企在几年前,就预见了阮春福的规划,开始对越南新能源集中发力。早在2014年,天合光能等12家企业就先后赴越投资近20亿美元,开发光伏发电。
事情的起因,是越南太难了,年年电力闹亏空。
要问越南国内啥最多,那就是外国工厂。家家功率拉满,全负荷运转,共同构成了越南的制造业盛景。然后,电厂的保险丝,它就,蚌埠住了。
好在人家根本没在怕,电闸轮流拉,今天到我家。不管是流水线还是纺织机,想动就得先通电。一时半会儿变不出电的越南政府,选择的解决方法,就是公平公正公开的阶段性停电。不得不说,越南电力局,是个狠人。
然后缺电问题就被放在了一边。越南政府开始在国际打包票,要发展绿能,在2050年实现零排放。
既然有了大目标,具体操作马上跟上。投资新能源的外资立享15年,10%的优惠税率,还能叠加盈利之年起,4年全免,9年减半的企业所得税。
2020年,中国将65%的对越投资,集中在电力为主的能源领域。据商务部不完全统计,全越22个光伏电站,70个风电站,4个垃圾发电站,都是中企承建或投资的。
不只是新能源,包括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也在加强越南的投资布局,他们瞄准的,不再只是争取一点点制造优势,而是整个越南市场。
2018年,京东斥资4400万美元,借由入股越南本土电商品牌Tiki,跻身越南跨境电商市场。
至于京东为啥南下,别问,问就是不想卷了。国内电商市场格局已定,赶上国家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京东顺势到越南一瞅,就发现了大片大片待的开发市场。糟糕,是心动的感觉。
这群年轻无畏,见了潮牌就走不动道,舍得为流行氪金的越南人,简直就是跨境电商的最理想用户。京东计划先在越南站稳脚,再带动公司在整个东南亚电子商务和数字支付领域的发展。
2021年,小米手机在越南建厂投产,国内吃瓜群众纷纷表示,“来了,来了,终于连国货之光小米,也要搬到越南了”。
小米越南的负责人解释,这不是赶上疫情和涨关税嘛,给东南亚发个货,费老劲了。本地化生产,完全是为了实现发货自由。而且小米早把自己安排得明明白白,2022年咱就要进军越南智能家居市场了!
你看那蓝牙音箱、健身手环、空气净化器,这些科技产品不香吗?很多越南家庭还从没用过。
趁着小米手机在越南大卖,正好将米家的物联网产品、智能化的生活方式,一起打包兜售到越南市场。作为国际大牌,小米在气质这块拿捏得是死死的。产品高端大气上档次,*让越南人民一试过就爱上,将来越南物联网市场说不准就是咱国货的天下。
尽管经过30年的开放发展,越南制造的成本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但中企着眼越南的角度也与时俱进,如今的中国企业,正努力在越南这个发展极不均匀的国家,搜寻出一块块空白市场。
时代在变,却也有东西不变:那就是用中国的优势产业,给越南人民的生活带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