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新能源 » 正文

新能源全年销量TOP 10出炉!年度爆款车型是?

作者:皆电 来源: 头条号 91601/26

1月初,乘联会公布2022年国内车市销量数据,新能源车企销量榜也顺势出炉,一同揭晓的还有年度最畅销新能源车型TOP 10。首先来看看整个市场概况:2022年,国内乘用车累计销量2054.3万辆,同比增长1.9%,其中燃油车零售1486.8万

标签:

1月初,乘联会公布2022年国内车市销量数据,新能源车企销量榜也顺势出炉,一同揭晓的还有年度最畅销新能源车型TOP 10。

首先来看看整个市场概况:2022年,国内乘用车累计销量2054.3万辆,同比增长1.9%,其中燃油车零售1486.8万辆,同比减少230.2万辆,新能源零售567.4万辆,同比净增268.7万辆。

虽然今年新能源车企遭受停工停产、芯片短缺、电池成本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但新能源车渗透率保持稳定增长,其中新能源购置税、新能源补贴等政策走向尾声,也对新能源车销量起到刺激作用。因此在大环境遇冷的情况下,新能源车销量依旧逆势而上。

过去一年,各家车企卖得怎么样?最畅销的新能源车型又是谁?不妨跟我们一起揭晓答案。(注:本文数据来源乘联会国内销量,与车企官宣数据可能存在略微偏差)

一枝独秀

全面转型新能源后,比亚迪强势摘得2022年新能源销量榜桂冠,成绩一骑绝尘——全年销量接近180万辆,同比增长208.2%!新车份额占比更是达到31.7%!

如果大家还不理解这一数字有多“恐怖”,不妨看看老牌燃油车企。过去一年,一汽·大众的年销量也就是1779077辆,这是国内车市历史首次国产新能源车企超越合资燃油车企拿下全年销冠。如此成绩也让比亚迪的信心猛增,有消息传出,王传福希望在2023年能够冲击400万辆的年度目标。

由于第一名过于耀眼,亚军和季军就没那么多惊喜了。

上汽通用五菱以442118辆位列第二,同比增长2.5%,但这个数据非常有意思,因为它基本只靠一款车就实现了这一成绩——五菱宏光MINI EV。

位列第三的是特斯拉,过去一年在国内共卖出439770辆新车。其中Model 3全年销量124456辆,同比减少17.5%;Model Y全年销量315314辆,同比增长85.6%。

同时,在销量前十的榜单中,比亚迪、吉利、埃安、奇瑞、长安、哪吒、零跑的同比增长均超过100%,整体向好,而长城是唯一一家出现同比跌幅的车企。

接下来,我们聚焦到各个车企与具体车型的表现——

比亚迪

年度销冠——比亚迪宋PLUS

在全年新能源销量TOP 10中,比亚迪占据六个席位,前五中更是独占三席,可谓强势霸榜。另有数据显示,比亚迪DM车型与EV车型的销量接近1:1。

2022年3月,比亚迪发布公告,决定放弃燃油车市场、全面转型新能源。如此看来,这一决策真是丢了芝麻、捡了西瓜——比亚迪新能源迎来强势崛起。

要知道,比亚迪2021年全年销量为73万辆,其中新能源车销量59.38万辆,虽处第一梯队,但远未达到夸张的地步。短短一年时间,比亚迪销量就直接翻倍,创造了国内车企的新纪录,未来可能也只有比亚迪自己才能打破这个记录。

比亚迪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成绩,关键还是技术扎实、价格实在,品牌有群众基础又没有过分溢价。

具体到车型来看:第一名比亚迪宋PLUS全年销量475306辆,同比增长356%;第三名秦PLUS全年销量341943辆,同比增长82.6%;第五名汉全年销量272418辆,同比增长132.2%。元PLUS全年销量167220辆,排名第五;海豚全年销量204226辆,排名第六;唐全年销量148585辆,排名第八。

可以看到,王朝系列更新换代之后依旧保持了强劲的生命力,而新的海洋系列虽初出茅庐,但海豚上市不到半年已上榜。

比亚迪的主攻市场在10~30万区间,产品线之全面,覆盖了小型两厢车、紧凑级轿车、中大级轿车、紧凑级SUV、中大级SUV。

同时,产品之间的定位也很清晰:如果你预算15万以下,想要SUV,那就是元PLUS,想要轿车,那就是秦PLUS,想要简单代步,那就是海豚;如果你预算20万以下,想要一台全能的SUV,就是宋PLUS,尤其是DM-i;如果你预算充足,20万以上轿车有汉、SUV有唐。

看需求,看预算,很容易就能得出自己的答案。

2023年,比亚迪将形成王朝、海洋、腾势、仰望组成的品牌矩阵,覆盖家用到豪华各细分品类,届时,比亚迪或许能够继续打破自己创下的销量记录。

上汽通用五菱

微型车绝对霸主——宏光MINI EV

新能源车企销量第二名是上汽通用五菱,而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这个成绩基本就靠一辆车实现——五菱宏光MINI EV(哪怕特斯拉都得用两台车)。

五菱宏光MINI EV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上市至今长期霸占小型车销冠,甚至还能越级挑战全类型销量,过去一年,五菱宏光MINI EV单车卖出4048231辆。

在五菱宏光MINI EV问世之前,小型纯电车还有许多花样,奇瑞eQ、奔奔EV等,五菱宏光MINI EV上市后,直接屠戮这个细分市场,甚至让老头乐都走向末路。

时尚年轻的造型、灵活小巧的车身、新能源车的绿牌、3.28万的起售价,宏光MINI EV堪称终极代步选项,预算不高但需要短途代步的朋友,闭眼选它不会错。

特斯拉(中国)

还能降价的纯电标杆Model Y/3

特斯拉今年依旧热闹不断,辅助驾驶出事、刹车失灵争议、不断涨价又降价、停产又复产,尽管一路风波,但特斯拉依旧拿下439779辆的国内销量。全球销量则是达到131万辆,继续蝉联全球纯电车销冠。

中国市场,Model Y取代了Model 3,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力。特斯拉Model Y全年销量315314辆,考虑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承担着不小的出口任务,特斯拉Model Y的国内销量还有进一步的上涨空间。

Model 3全年销量124456辆,与2021年的150890辆相比有所下滑。原因包括3、4月因停产造成的产能不足以及竞品车型的百花齐放,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消费者在特斯拉Model 3与Model Y之间,选择了身为SUV车型的Model Y。

两台车都是纯电车的标杆产品,也比较好选购:它们就是同一台车,技术相同、零件通用,不同只是一个是轿车的壳、一个是SUV的壳,身为SUV的Model Y后排头部空间更充裕,尾箱也更大。

再大的争议都影响不了特斯拉的销量,这也从侧面证明了特斯拉的产品和品牌已经打下了牢牢的群众基础。

更恐怖的是,特斯拉的成本依旧还有下降空间。2023年的第一周,特斯拉就宣布降价,Model 3只需22.99万起,Model Y起步价也来到25.99万,3万的降价幅度,让特斯拉在降价3天之内就斩获了3万订单。

在特斯拉的降价屠刀下,国内新能源车价格战即将打响,问界、小鹏都已开始有动作。不出意外,今年年初我们还将陆续看到更多国产品牌出现降价潮,全力应对特斯拉带来的价格冲击。

广汽埃安

AION Y/AION S带来销量新突破

在比亚迪、五菱和特斯拉之外,广汽埃安也有一款车型上榜TOP 10——埃安AION Y。

2022年,广汽埃安也迎来重大突破,全年销量27.1万辆,同比增长126%。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在年末的广州车展上表示,埃安2023年目标是保50万辆,冲60万辆,到2030年产销突破150万辆。

埃安目前在售的主销车型是AION S与AION Y,AION Y以120585辆的成绩赶上了TOP 10的末班车,而AION S也凭借116322辆的成绩紧随其后,位列11名。但这两款车的销量贡献,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网约车市场,这部分不好评价。

埃安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旗下产品在网约车市场投入过多,形成固有品牌印象,不利于品牌向上,因此在2022年末,广汽埃安推出全新高端品牌Hyper昊铂,并带来一款百万级电动超跑Hyper SSR以及一款纯电轿跑Hyper GT,准备向高端市场突围。

选购上,AION S与AION Y两款车型的定位与比亚迪的爆款有不小重叠,关键还是看今年的Hyper GT,埃安AEP3.0平台、中大型轿跑车、后置后驱、4秒级加速,只要价格合适,或许能形成差异化竞争。

————————

除了上述热门车型之外,其它车企也有不乏亮点的产品。

吉利汽车凭借304911辆位列第四,让人感受到了雷神动力的市场潜力;同时极氪001也凭借颜值与操控,成为细分市场的爆款;哪吒登顶新势力的销冠,跻身新能源车企销量榜第八位;话题度超高的理想,旗下L8、L9两款车型月销也均破万,争议也没有成为其热销的阻碍。

总结与购车推荐

过去的一年,悲喜交加,但新能源购车热情不减。

购车说到底,还是看自己的需求与预算。年度销量榜TOP 10不能说明一切,但很大程度反应了一款车型在市场中的口碑与受欢迎程度,如果你不想花那么多时间去研究各类产品,那么销量榜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如果只想花几万块买一个代步车,平时上班通勤、时不时买个菜,宏光MINI EV闭眼买,它就是这个细分市场的绝对首选;

如果比较关注实用与性价比,那么比亚迪就是一个更务实的选择,从海豚到唐,涵盖了10~30万区间,覆盖了轿车到中大型SUV的各种需求,比亚迪虽然没有高阶辅助驾驶,但是八合一电驱、刀片电池、DM动力这些技术都久经市场考验;

如果你的预算较为充足,想尝试最新的辅助驾驶,想体验什么是电动车的标杆,那么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就是不错的选择,它们都是同平台打造,唯一的区别就是看你喜欢SUV还是轿车了。

2022年的乘用车市场,新能源车零售567.4万辆,渗透率达到27.6%。考虑到新能源车技术愈发成熟、成本也将逐步降低,乘联会预测未来新能源渗透率仍会快速提升——预计到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达到850万辆,渗透率将达到36%。

在这个快速扩张的市场,我们也期待有更丰富、更亮眼的产品出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