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对于私募行业来说,并不平稳。
行业的新陈代谢仍在继续,许多百亿级的私募由于业绩不佳开始被投资人抨击,光环逐渐褪去;但也有众多新锐私募选择在这一年成立,给低迷的私募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这一年,多数成长股投资者业绩惨淡,出来向投资者道歉的大佬也比比皆是;而深度价值的投资者们在熬过了漫长的寒冬之后反而迎来了属于他们的春天。另一方面,主观多头普遍因为表现不佳而被市场质疑时,所谓危机阿尔法的CTA策略同样经历大起大落。
临近年末,预期的急转,又让理财和债券产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抖动,让人们在一年的时间里,就被几乎所有的资产类别虐了一遍。
市场的动荡下,中国二级私募基金自2019年以来迅猛扩张的态势也在如今的周期往复面前显露疲态。
根据中信中证的统计,2022 年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整体规模缩量明显,较年初减少 8773.78 亿,大幅下降 24.4%,其中市值缩水 4939.39 亿[1],这也意味着,净值回撤成为规模缩减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这种气候下,赎回的压力也是如影随形。
在2023年之初,远川通过对2022年私募行业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复盘,总结概括了2022年私募的十大关键词。在一系列的事件中,我们看到一场私募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已经拉开帷幕。
01
出大于进
过去一年,私募行业的「准入门槛」显著提高,尤其是面对「公奔私」的选择,基金经理们显然需要有更多的考虑。
2022年5月中下旬,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则,其中一条关于员工离职静默期制度的细则规定,在行业内掀起了许多讨论。在该规定之下,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等主要投研人员在离职1年内不得从事非公募基金投资管理等工作。
换句话说,基金经理如果想要离开公募,创办或者加入私募,管理私募基金产品,就需要从之前的静默3个月延长到静默1年。
机会成本的陡增,在很大程度上的确影响了基金经理的职业选择。毕竟3个月不要说投资静默,就是完全居家静默,咬咬牙也就过去了。但一年的空转,则会突破许多人的心理底线。从效果来看,静默期新规之后,「公奔私」的消息明显开始减少。基金经理们当然也还在离职与跳槽,但大量的选择也停留在了公募与公募之间的互相消化和挖角。
此外,中国基金业协会还在近期拟对2014年1月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进行修订,并将名称修改为《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征求意见稿对资金实力的明确规定也体现出了监管的新要求:私募基金的实缴资本不得低于1000万;在初始募集规模方面,私募证券基金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不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创业投资基金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
从数据来看,全年私募管理人登记办理通过1280家、中止224家、不予登记2家,与此同时,全年监管已注销私募管理人2217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存量全年负增长,继续强化了“出大于进”的调整趋势。
因此,不论从准入门槛,还是从存量监管来看,整个2022年私募行业的「供给侧改革」已然进一步深化。
02
抱团取暖
平台型是2022年私募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不论是董承非加盟睿郡,和兴全前同事杜昌勇、王晓明再聚首;还是崔莹、林森、张航、郑博宏等公募资深投研共同创办勤辰;或是中欧明星基金经理周应波,同原银华基金经理陆文俊等携手创立运舟资本,我们不难在这种平台型私募的涌现中看到,单兵作战的时代正在逐渐逝去,分工明确,协同作战成为了私募的新趋势。
据某业内人士透露,以前很多基金经理在公募做出成绩之后会产生“投资不过如此,做个私募应该也不难”的想法,所以大家都更喜欢自己出来单干。但经过这几年市场的毒打之后,他们发现单一风格下的业绩风险太大,个人的能力圈覆盖也常常会遇到边界,由此产生的现金流压力或是负债端的波动,常常会对一个私募的经营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这种前人经验之下,基金经理们组队成为了这一年私募创业的主流选择。
当然,多基金经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散业绩的风险,但能否起到1+1>2的效果还有待市场来验证。与此同时,在经营模式和组织治理上,如何探索出一条更长期、更稳定的平台型私募道路,也会成为越来越多的私募基金创始团队需要学习和摸索的课题。
03
诸神黄昏
2022年对于诸多百亿主观私募来说并不友好。
根据私募排排网相关数据,2022年股票主观多头的百亿私募旗下共计780只产品中,仅30只取得了年内正收益,超9成产品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亏损,近半数产品跌幅超过了20%,跑输同期沪深300指数。网红投资者但斌创办的东方港湾旗下10只产品更是直接包揽末尾十席,整整齐齐。
在极致的市场风格和行业特征下,一些老牌私募,如景林、淡水泉、源乐晟都出现了公司历史上都较为罕见的回撤幅度,伴随着十多年来管理规模的显著增长,这一次回撤造成的影响也无法同日而语。
另一方面,过去几年异军突起的主观明星私募——石锋资产、冲积资产和正圆投资,净值曲线也这两年出现了巨大的波动。
与此同时,宏观变量是指引2022年投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结构牛和超级熊并存的2022年本应该是宏观策略一展身手,但结果却有些一言难尽。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统计,共计25只百亿宏观策略产品中仅7只勉强为正,凯丰、乐瑞等一众老牌百亿机构旗下的宏观策略产品均为负值,敦和旗下的部分产品跌幅甚至高达20%以上,新晋“顶流”半夏旗下的产品也只做出了1%左右的正收益。
主观多头里,各路策略的新神旧神在市场中遭遇颠簸,而量化多头、股票中性等策略却在不断寻找更大的生存空间。投资者对于主观多头在市场上竞争力讨论开始逐渐变多。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技术与智力的竞争不断迭代的行业生态下,私募行业里许多座次的变化才刚刚开始。
04
改清盘线
合同,是可以协商的。
2022年一季度市场的大幅调整让许多高位建仓的私募新产品出现了跌穿预警线/止损线,出现了强制性减仓的现象。面对这一情况,大部分私募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和投资者进行协商,降低警戒线和止损线,多数从预警线0.8元/份、止损线0.7元/份调整到0.7元/份和0.6元/份。
某券商托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透露道,2022年3月到4月期间,经常在加班加点地和投资人签署下调预警和清盘线的补充协议。
一般来说,修改合同中的清盘线或者预警线,需要召开份额持有人大会,取得全体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同意,并需要签署修改基金合同的书面协议或者签订补充协议。看上去,这并不是一件容易达成的事情,但从一线的经验来看,虽然沟通过程会有反复,大多数情况下,也都会达成一致。
于投资者而言,同意下调警戒线和止损线也属实是无奈之举,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毕竟清盘就意味着真金白银的亏损,但只要基金还在,就有回本的希望。
只是当清盘线变成了一种薛定谔现象——除非出现大跌,不然清盘线就处于“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叠加态时,留住了产品的私募们,净值可以慢慢修复,但于投资者的信任与体验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上一次也大面积出现修改清盘线的情况集中出现在2016年熔断期间
05
新三件套
相较于陆家嘴三件套,或许2022年的私募从业人员对自购、降费和道歉信这新三件套会更熟悉一些。
在业绩普遍不佳的2022年,安抚投资人成为了私募当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而新三件套也由此诞生。先有景林、汉和等百亿私募自掏腰包,花真金白银自购来告诉投资者:我们和你们的利益高度一致,基金净值不好我们也会亏钱;后是敦和、赫富以及东方港湾等私募通过降低管理费的形式来让利投资者。
如果在净值的不断下滑面前,自购和降费都无法给予投资者更多的信心,那私募只能打起感情牌,通过道歉信的形式来反思自己并与投资者沟通。譬如希瓦的梁宏、和谐汇一的林鹏、以及慎知资产余海丰等一众明星基金经理都曾公开复盘自己的投资和思考。
新三件套对于安抚投资者的情绪固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私募来说,尽快实打实的做出业绩才是对投资者最大的负责。
说到底,投资者所希望的终究是净值的上涨罢了。
06
CTA起落
上半年还被称之为神话的CTA,到了下半年,破灭了。
根据朝阳永续数据统计,2022年全年CTA指数累计涨幅仅为1.51%,基本与年初持平。但仔细观察全年的走势可以发现,上半年得益于俄乌冲突、欧洲能源危机、通胀等宏观事件,CTA指数涨幅一度高达8%以上。这也让CTA在那段时间成为了各家私募力推的产品之一。
但到了8月份之后,行情急转直下,指数从高点回撤近8%。相关机构在交流中表示,上半年CTA的大幅上涨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大幅波动导致大量产业端玩家利用商品期货进行套期保值,众多CTA机构赚的是产业的钱;但下半年环境趋稳,产业玩家变少之后,CTA策略就变成了机构与机构之间的镰刀互博,展现在净值端就是多数CTA策略产品都遭遇不同程度的回撤。
譬如洛书某产品在2022年收益最高达到了20%以上,但全年却为-4%;而千象某产品虽然全年依然为正收益,但最大回撤却达到30%以上。
CTA策略素以危机阿尔法为营销标签,但这并非意味着其本身就不会产生回撤。市场本身就是绝佳的投资者教育基地,波动是风险,也是学费。
07
高收益债
2018年以来海航、方大、永煤、盐湖等大型企业债务违约,到近两年融创、龙湖、富力等地产债暴跌,再到如今城投展期,种种迹象无一不预示着刚兑信仰被依次打破,债务违约逐渐成为常态。
而大量违约或即将违约的公司债券,在银行、公募等机构风控升级的环境下,也出现了一定规模的流动性踩踏和资产错杀,由此也催生了私募基金中高收益债策略的兴起。
以地产债为例。在泰禾、阳光城、龙光、恒大、融创、世茂等地产境内债相继违约,一季度不少热门地产债跌至50元以下之际,一些做高收益债策略的私募基金却逆势在底部买了很多地产债。
明毅基金李元丰说过,中国场外主导的市场特征及大量“非理性”投资者的存在,使高收益债市场持续处于弱有效市场状态,错误成为常态,这使得获取市场非对称性收益成为可能。
对于债券投资来说,标类的资产,银行和公募加起来已经主导了绝对的话语权,私募难以做出明显差异化的业绩表现,就难以在性价比上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
尤其是对于国内主打债券策略的私募管理人来说,高收益债正在逐渐提供一个差异化策略空间。现在也许只是一切的开始。
08
空气指增
空气指增在2022年的私募圈开始逐渐流行。所谓空气指增,简单粗暴地的理解就是:我对标的基准是空气,本质上就是一个全市场选股的产品。
这种「空气指增」这种产品命名在很大程度上,透出了财富管理行业的一些中国特色。
过去几年,量化规模井喷。而量化产品本身是一种策略极难透明、透明了普通投资者也极难理解的存在。但对于指数增强产品来说,由于它本身有一个明确对标的指数,譬如中证500、中证1000,在此基础上,每周的超额是多少,累计到每月、每年的超额有多少,还是一个相对明确的数字。而这一波量化大潮的绝对主角,也正是以中证500指增为代表的指数增强策略。
然而,这种对累计超额收益的关注,也让财富管理一线的投顾们发现,很多时候严格控制敞口的产品,在客户那里就是没有超额更多的产品吃香。某种程度上,以指数为基准而做的一些持仓约束,反而让产品在锐度上失去了吸引力。
另一方面,量化私募管理人也发现,全市场选股的量化模型本身,在A股这个不完全有效的市场上,也还有很多的发挥空间,因此也开发了一些全市场选股的产品线。
至于名字怎么起,全市场选股听上去就像一个主观多头的策略。但空气指增就不一样了,既延续了客户对量化的一些初印象,又的确十分形象地概括了此类产品的特点。非财富管理行业的老江湖,命名不出这样的产品。
09
低估复燃
不论是上半年的煤炭,还是下半年的房地产,低估值价值投资是唯一贯穿全年的主线。
在一众主观多头策略的私募产品中,高毅资产董事长邱国鹭是少有实现全年正收益的管理人。根据私募排排网相关数据,780只百亿以上的私募产品中仅30只实现全年正收益,邱国鹭凭借着7.18%的收益位列前十。而他的业绩在一年之前,还由于排名同类后10%而遭受着持有人的舆论压力。
当极致的成长风格大行其道时,许多投资者开始逐渐摒弃深度价值的投资方法。但事实却是,即便是当今这个时代,深度价值投资的方法论依然有效。
对于那些坚守在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来说, 这一次,时间终于成为了他们的朋友。
10
基金出海
2022年10月,百亿私募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发博称已经飞抵肯尼迪机场,一时间激起了千层浪。网友们议论纷纷,猜测他是不是一种战术逃离。
尽管次日但斌辟谣称是去看女儿,计划月底回国。但网友们担心也是情有可原:根据私募排排网数据,公司旗下共计236只产品,2022年仅2只录得正收益。
但斌出国或许仅仅只是出于私人原因,但有一批私募基金却在实打实地积极寻求海外展业。
譬如仁桥资产就在年初时就对持有人透露已经完成了旗下香港公司的注册,探索对冲方向的投资策略。而淡水泉、景林、明汯、保银等头部私募则是在更早之前就在海外设立办公室,拓展业务线和人才网络。但无论如何,在海外展业越来越成为中国私募基金的一个新气候。
实际上,随着人民币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卷,效率越来越高,在新的资产品类(如境外市场)、新的策略方向(如个股多空)等维度的前瞻性布局,也许会成为内资私募基金未来最大的增长看点。
参考资料[1] 2022 年核心私募策略年度回顾:千淘万漉,吹沙见金, 中信中证[2] 为了多赚几个点,这批百亿私募“开年”忙出海,资事堂[3] 2022年私募基金十大新闻,深圳私募基金业协会[4] 千亿私募景林资产道歉了!年内多只产品回撤超15%,未来或继续加仓港股,界面新闻[5] 梁宏:致希瓦投资人和准投资人一封信,新浪财经[6] 2022私募大戏轮番上演:聚贤、致歉、除名、自购……,澎湃新闻[7] 多家百亿私募协商调降产品预警线与止损线,每经牛眼[8] 加班补签协议!百亿私募一季度大跌9.14%,超九成亏损!冠亚军大滑坡,平均浮亏超20%,券商中国[9] 2022年度私募成绩单:高手难觅“危机阿尔法”,冷门策略意外“放光”,资事堂[10] 永安国富跌落神坛、敦和亏损超20%:宏观对冲全军覆没的一年,i资管工厂[11] 顶流基金经理周应波“奔私”:创立上海运舟,自然人股东6名,澎湃新闻
编辑:张婕妤制图:吴文涛视觉设计:疏睿责任编辑:张婕妤
文章来源于远川投资评论 ,作者吴文涛远川投资评论.看更好的资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