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在2022年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ESG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作为一种综合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绩效的新型企业评价体系,ESG正在逐渐成为全球衡量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新标杆。毕马威中国环境、社会与治理服务合伙人胡颖华在进博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ESG与企业发展战略融合有着重要意义。当前,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达成“双碳”目标、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和2035现代化目标需要大量投资,仅靠公共财政无法满足,必须要撬动社会资本。这需要经济全面转型,一个符合国情的ESG政策体系可以引导和促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对于企业来说,ESG的主流化意味着社会已经对企业运作的外部影响有了新的认识,对企业的价值有了新的评估标准。“ESG已经成为一个双价值标准,除了财务指标、经济指标以外,还需要对ESG的社会贡献和社会价值做出计量,这会让那些做出了更多社会贡献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投资,真正实现社会价值与企业价值的融合。”胡颖华说。节能减排新思路:产业协同+绿色金融经济观察网:当前重点产业,如能源、化工等产业链的减污降碳成效如何? 胡颖华:能源化工的产业链特别宽泛,单从煤电这个角度来说,煤电的减污降碳已经做到极致,超低排放、清洁排放的生产技术已经是国际领先了。部分化工行业产业的减污降碳也已经成效卓然,由于排放标准体系的倒逼,排放标准、管理政策越来越细化,在管理上精细化、精益化的发展也倒逼企业在减污降碳方面做更大的投入,做更多的思考和技术创新。前两天我去了一家长江沿线的钢铁企业调研,企业前两年的投入100亿元做减污降碳,结果发现有很多原来没有发现的新业务结合点,比如跟旁边的化工企业30多年都没有业务交集,但循环经济和低碳理念不断深入之后,两个企业居然做上了生意。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给很多产业的耦合提供了机会,这就是循环经济重塑这个商业生态的一个典型案例。经济观察网:能源替代方面有哪些比较明显的成效? 胡颖华:使用可替代性能源也是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大家都在研究氢能,包括氨,风、光、氢等新能源等。新能源能被广泛接受,第一个原因是产业链推动,第二个是技术发展使得成本不断降低。早年间的一批光伏企业都已经不再是光伏企业了,光伏企业的成本降低使得这部分成本费用可承受了,市场肯定是拥抱和欢迎这些能源替代企业的进入。当然,后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能耗特别大或者能耗强度要求特别大,而目前还没有获得根本性的技术革命的行业来说更是如此。目前,中国的煤炭占整个能源比例已经从70%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经济观察网:在您看来,哪些产业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产业链上的企业怎样形成协同减排?胡颖华:现在难啃的硬骨头可能是那些新的技术和成本还没有办法替代和取代的产业,并不是说企业没有这个意识,企业也都在加大投入,例如钢铁行业,他们也在寻找新的突破口,只是目前的技术还没有成熟到可以体现现有产业链的程度。因此,我们也要实事求是,稳中求进地来推动。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全社会已经开始行动起来,这样的驱动力非常好。现在所谓的“难啃”只是说我们的技术还没有触达,还没有办法把它做成一个革命性的转变,一旦我们的技术有了革命性改变,以后就没有“难啃”的“硬骨头”。从产业链上的企业来说,现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打破了我们原有的发展思路,行业之间的壁垒就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跨出本身对技术和专业领域去看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就会发现很多新的结合点,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协同起来,重构生态是一个很好的创新理念和新的稳步发展的基点。举例来说,环境保护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合规要求,但反过来也就要求企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是在用一个投资来撬动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是触动行业发展的机会,如果能在节能减排的过程中注重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比如原来的危废只能进行焚烧处置,现在可以跟水泥窑协同处置,也可以跟钢铁高炉协同处置,这就打开了新的思路。将会激发新的产业发展潜能。经济观察网:您认为逐渐完善的碳市场交易对减排有哪些助力?胡颖华:碳交易市场对减排肯定是有助力的,虽然目前暂停了,碳交易需要一体化的系统设置,期待碳交易市场的重新启动。从碳市场的功能来说,它会对减排带来有非常大的助力,一方面行业之间树立了标杆和相应的对标对象,另一方面通过碳市场不断地推动强制减排的企业也会提升其减碳能力和减少碳排量。对于自愿减排的企业来说,碳市场可以通过市场手段来促使企业进行降本增效,这非常符合市场的规则。同时,碳市场又有一定的金融作用,因为它也可以有抵押,可以增加流动性,还会出现相关的碳市场衍生品,实现金融助力绿色发展的撬动作用。希望碳市场包括自愿减排碳市场能够尽快建立,当然也不能操之过急,还是要有统一的游戏规则、统一的计量方式、统一的检验方式,避免大出现不合规的寻租行为。将环境作为驱动力经济观察网: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确实要承担起生物多样性、节能减排的指标,或者给投资者讲故事的诉求。怎么帮助不同的企业,比如说钢铁企业,或者是生物医药企业,毕马威有没有通用的方法?胡颖华:没有通用的办法,但有相通的理念,那就是在减碳行为落地前要先植入理念,这个理念会渗透到一系列的落地实施和管理控制,这才是应该坚持的真正要义。我们采用的是“一企一策”的方式,不是根据环保、减碳的要求来倒推时间表,而且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不仅要看企业现有的技术,还有计算周边资源的回用渠道和成本,可以先从成本比较低的环节入手,随着技术成熟来不断推进。所以我们在给企业做ESG报告时,会更加考虑可落地性。经济观察网:各地政府也在大力推动环保相关工作,对方政府投资和企业自身投资的有效性如何相互促动以显示资源和资金的有效使用?胡颖华:我是觉得更系统性、全局性地考虑这些投资是比较重要的。原来政府要推一个政策的,实际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垃圾分类为例,从收集到分类处理、处置,到最终的焚烧和填埋端,要从全系统、全社会的角度来考虑这样一个政策推行里政府扮演什么角色,公众扮演什么角色,企业扮演什么角色,如果能够达到“三赢”,这就会是比较好的结果。所以更要从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提高效率,尤其要避免跟风投资,更多的是考虑资源和自身的禀赋,做到“一企一策”“一事一策”。经济观察网:怎么让企业更有积极性?胡颖华:让企业更有积极性做这个事情,更多的还是从末端治理,末端投入再往前端走,因为从生态耦合和行业耦合的角度会寻找到更多的机会,这样企业就愿意把环保理念植入到整体的运营和战略规划中,才能让企业真正有积极性。政府也是一样,要从以前的看量,转变为从区域和行业的角度来进行总理分配,也就是要从资源禀赋和环境承受能力来综合考量,再推行相关的政策,一步步往前推,要在宏观上将环境作为一个驱动力。经济观察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ESG与GDP之间的评价指标体系?胡颖华:我觉得这方面很快就会出现相应的融合,把社会价值计入到了经济贡献里面,二者其实是相辅相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这个指标也更加直观。原因是ESG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前是单一的价值标准,现在叫双价值标准,原因就在于除了财务指标、经济指标以外,还需要对ESG的社会贡献和社会价值做出计量。所谓的两者融合则是指,用一个有社会价值力的指标来判断企业的可持续性,这会让那些做出了更多社会贡献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投资,真正实现社会价值与企业价值的融合。
毕马威中国环境、社会与治理服务合伙人胡颖华:ESG帮助企业真正实现社会价值与企业价值融合
作者:经济观察报 来源: 头条号 104801/28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在2022年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ESG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作为一种综合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绩效的新型企业评价体系,ESG正在逐渐成为全球衡量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新标杆。毕马威中国环境、社会与治理服务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