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新能源 » 正文

新能源汽车“年轻品牌”亟待建立良好口碑

作者:中国能源报 来源: 头条号 79502/02

不少新能源汽车的“年轻品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都曾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品牌声誉危机与消费者维权。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3年第一则汽车产品召回计划: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决定自1月6日起,召回2022年9月7日至2022年10月10

标签:

不少新能源汽车的“年轻品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都曾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品牌声誉危机与消费者维权。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23年第一则汽车产品召回计划: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决定自1月6日起,召回2022年9月7日至2022年10月10日期间生产的部分2022年款蔚来ET5电动汽车,共计997辆。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将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加装高压线束高强度绝缘保护套,以消除安全隐患。据悉,这是近年来蔚来第二次召回车辆。2019年,蔚来曾因动力电池存在安全隐患对4803辆ES8车型实施召回。蔚来创始人李斌近日在内部信中提到,新车上市后的软硬件质量问题已经影响了产品口碑和声誉。


近年来,不少新能源汽车的“年轻品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都曾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品牌声誉危机与消费者维权。业内人士认为,部分新能源汽车“年轻品牌”亟需提升用户体验与产品口碑。

问题多发

据了解,ET5是蔚来基于NT2.0平台打造的第二款车型。李斌曾表示,到2022年底,ET5的单月交付量要冲击万辆。蔚来总裁秦力洪也曾多次提及,蔚来ET5将会冲击宝马3系的市场份额,甚至会超越宝马3系的销量。数据显示,蔚来ET5于2022年9月30日开启交付,同年9-12月交付量分别为221辆、1030辆、2968辆、7594辆,销量不及预期。该事件的发生或给销量尚处于爬坡期的ET5造成影响。

出现问题的车型不只是ET5。2022年6月,多位蔚来ET7车主表示,车辆低压模块出现故障,还有电气设备失灵等现象。蔚来方面随后也承认,ET7早期车辆的品控存在问题。
事实上,蔚来并非个例,威马汽车、极氪汽车、智己汽车等新能源车企都曾因质量问题受到质疑。2022年1月,173名车主联名向威马汽车发送了律师函,认为该品牌为减少自燃,通过保养的方式暗中改写BMS电池管理系统进行“锁电”,导致车辆续航里程明显缩水;2021年7月,2000余名蔚来用户也进行集体维权,投诉蔚来座椅存在设计缺陷……
前期宣传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也时常发生在新能源汽车的“年轻品牌”身上。2022年9月,被寄予厚望的小鹏G9上市,但消费者发现此前宣传的大量吸引消费者的配置和功能均为选配,由此引发退定风波,严重影响了产品口碑,导致G9上市仅48小时小鹏就决定重新调整配置。2021年,极氪汽车的车主们因“EC天幕”颜色与宣传不符联合维权。2022年1月,极氪汽车又因购车权益的变动与此前宣传不符再遭143名车主联合维权。2022年5月,智己汽车因用户权益、电池容量等问题,引发超百位智己L7准车主集体维权……

企业需积极作为

“新能源汽车品牌大多处于起步上升阶段,需要积累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可与支持,这关系着品牌未来的发展。”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在召回、相关问题暴露时,车企要与车主进行及时有效沟通。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年度报告(2021)》指出,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纠纷新发问题多,维权存在难点。如行驶中断电、续驶里程缩水、辅助自动驾驶系统失灵、电池充电故障等纠纷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原因和责任认定难等问题。

企业的作为影响着品牌的口碑,而品牌良好口碑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针对软硬件质量问题,李斌表示,2023年,质量团队要加快质量的闭环速度,减少质量成本损失,保护用户利益和产品声誉等。
针对G9上市后的失误,小鹏汽车除了重新调整配置外,还开启了一系列组织架构调整。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公司正在深入推进组织变革,将更多聚焦于战略、产品规划和研发,推动组织的变革和升级,重组品牌和营销团队,以持续提升品牌和口碑影响力。
极氪汽车、智己汽车等也在相关事件发生后对用户作出回应。

实际行动成关键

在新能源汽车“年轻品牌”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做好产品本身,减少“联名投诉”和“集体维权”等情况的出现至关重要。
针对召回事件,有相关监管部门专家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指出:“召回事件的发生很多时候是产品本身出厂检测没有问题,但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新问题,不少车企主动向监管部门备案也是车企积极负责的表现。”
对于未来市场发展,李斌认为:“疫情后经济恢复增长、消费者恢复信心的过程会比较长,高端车型尤其会受影响,而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和技术越来越同质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也越来越难获得。”
目前,头部新能源车企销量起起伏伏,格局仍在持续变化,而已经掉队的车企正逐渐被边缘化。上述分析师表示,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年轻品牌”的产品质量、营销策略、运营能力等须进一步提升,而对于相关问题的发生,“年轻品牌”更要注重实际行动与企业态度

文 | 本报实习记者 杨梓

End

编辑 | 闫志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热门推荐

新能源2023年不行了?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逻辑进行深度分析

来源:头条号 作者:中国能源报03/20 04:01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