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线性资本合伙人曾颖哲、董事总经理黄松延
先进制造、长时储能、基因编辑,这些听上去离普通人遥远的硬科技名词背后,其实是大国博弈、能源革命、粮食危机等跟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时代命题。也因此,基于动荡不安的大环境,近两年硬科技一直是投融资的热门话题。但比起消费、内容等其他赛道,硬科技显然门槛更高,更需要时间的加持。36氪发起年度策划「看见未来」,聚焦大消费、硬科技、新能源、元宇宙、数字化等五个关键赛道,邀请了创投圈里一群聪明的大脑,来告诉大家他们眼里看到的未来趋势。本系列的第三篇,我们邀请线性资本的朋友一起聊聊硬科技。
2022 年对很多人来说都很不容易,创投行业也是如此。尤其是上半年,受到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国内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投资市场节奏明显放缓。根据一些总结数字——IT桔子数据显示,国内新经济领域投资事件数和金额在第一季度(投资事件1469起、环比下降17%,估算投资总金额约2474.9亿元,环比下降约27%)和第二季度(投资事件1261起,环比下降17.3%,设计总交易金额约 1676亿元,环比下降35.5%)连续下跌。在众多不甚乐观的数据中,近年来「热门赛道」硬科技依然在各个统计数据中表现抢眼,其中最受关注及融资数量高的领域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可即便是它们,例如新材料领域的投资,公开统计数据里也呈现出上半年相较于此前一年呈减少的趋势,直到 6 月后有所好转。第三季度后,新经济投融资交易仍处于低位,投资机构出手相对以往都更加保守和谨慎。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的局势,很多投资机构会相应的调整策略。从线性的角度来看,我们从成立之初就定下始终相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技投资的理念,无论是早些年它并不像今天这般受关注,还是最近两年异常火爆不少人转行来做科技投资,这些「冷」与「热」的情形并不影响线性的投资策略:我们坚信科技投资的价值,特别是原创技术对产业改造的未来,它一定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巨大动能之一。
我们看好哪些硬科技投资领域?
2022年我们在市场上看到大家最关注的领域莫过于 AIGC、新能源、新材料等等。对线性来说,我们不追热点,从 2014 年成立之初到现在,始终不变的就是关注前沿技术+产业方面的投资,持续看好助力产业升级的前沿技术,到目前为止主要关注的领域可以总结为以数据智能、数字新基建、新一代机器人技术及传统领域的新技术变革(如生物医疗、材料、能源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在这些领域,我们看到哪些机会?由于篇幅限制我们不在这里一一展开,这里从生命科学、能源和先进制造三个方面简单列举分析。
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这个领域,最核心的变化是交叉学科的发展会极大的推动它的研发过程。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一系列因素和条件已经逐渐成熟:工具(如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的产生,大量高质量数据的产生,加上低成本的测量仪器,以及算力和算法的提高等,让我们可以期待实验室中的研究有可能会变成真正的科学。因此,在生命科学服务领域 ,如科研试剂、模式生物、实验室设备与耗材、测序与建库服务等,前景都值得期待。存量市场的国产替代+细胞与基因疗法,新的递送系统,合成生物学等新兴领域也会带来额外增量。其实在 2019-2020 年,生命科学这个领域就已经很受关注,现在趋于冷静了。不过我们认为这并不是它不火了。而是类似 Gartner 技术曲线(认为技术同人一样有生命周期,一项技术从孕育到成熟分为五个阶段:萌芽期、期望膨胀期、泡沫幻灭期、爬升恢复期、稳定增长期),它需要经历这个发展的过程。
能源
人类对于能源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随着未来新能源发电量占比的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强制配储将成为解决新能源消纳及维持电网稳定性的主流模式。其中,长时储能将会是未来的重要趋势,我们非常看好相关的新型储能技术。我们也认为,通过长时储能和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主动支持技术,解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波动平抑调节需求,将是储能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随着分布式能源和能源信息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特别是交易市场平台的搭建,能源生产「终端」将变得更为多元化、小型化和智能化,交易主体数量更为庞大,竞争更为充分和透明,大量的数据产生,在此基础上的能源互联网领域也值得期待。
先进制造
最近这几年,降本增效和自动化带来的投资机会,在制造领域是非常确定的。而以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技术将带动服务机器人产业向智能化、创新化、数字化方向迅速迈进。机器人未来将成为场景数据的入口和连接者。服务机器人也将开始向各行各业渗透。创投行业有个说法,最好的产品是在用户端被慢慢打磨出来的。国内市场的场景优势在先进制造这个领域体现的尤为明确:国内有最好的场景,有最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而且国内市场巨大,如果技术研发与产业优势能够得到有效结合,就会带来巨大的价值。
前沿技术的转化机制是巨大挑战
当然,这其中也会有很大的挑战。前沿技术,特别是线性所说的原创技术,它往往是一个学科方面的研究,偏向发明创造,它代表着高壁垒、在世界范围内领先。这些科研的源头往往在高校。当高校教授、科学家离开过去熟悉的科研环境,进入一个创业的环境中时,需要遵循从「科研」到「产品」,再到「量产」和「市场」这一步一步的发展过程,如何将这个过程串联起来,这对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其次,既然这些前沿技术是为了落地在产业中,那么科学家就必须对产业的现状、产业方头疼的问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甚至,更好的情况是他/她能从产业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知道这些「未来的客户」想要什么。因此我们说,我们投资的并不仅仅是「科学家」或者「技术人」,更准确的形容,应该是「科技企业家」,以及有潜力成长为「科技企业家」的人。他们能够不断的学习和调整自己,实现从科学家到创业者再到企业家的转变。这是个人的转变,同时也是一个初创企业技术产品化、产品商品化的发展过程,欧美技术企业在这方面做得相对更成熟一些,比如 Google,两位创始人读博士期间创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有职业经理人担任管理者。简单的说,每个人要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儿,寻求突破,突破不了,就需要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情。他们这套成熟的机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如何学习?这里其实就是资本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它可以提供平台和资源,给科学家和产业界之间建立一个更好的对接界面,彼此了解。一方面可以让科学家在研发过程中做取舍,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产业界看到前沿技术已取得的突破,相信合作共赢的价值。线性有过帮助150+技术人或者科学家成为「科技企业家」的实践经验,可能是市场上最执着于帮助此类创业者的早期机构。我们希望将我们看到的此类经验和教训和更多的科技创业者分享,帮他们从优秀的「科学家」或者「技术人」,成为卓越成功的「科技企业家」。
未来强技术驱动的公司更有竞争力
与其他领域相比,科技投资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投资回报周期很长。根据我们过往的经验,前沿技术落地产业是一个很需要耐心的事情。而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里,如果问我们对 2023 年有什么判断,我们比较确定的是,从目前被投公司的发展和融资情况来看,越是强技术驱动的公司、能真正解决产业问题的公司,他们无论是在商业市场上,还是投融资市场上都更有竞争力。2023 年会发生什么我们无法预测,但是强技术驱动的公司会走的更远,这是十分确定的。此外,在技术的转化机制这一侧,我们已经看到了不少好的迹象。例如我们看到很多在海外有一定科研成果或者科研经历的人回国创业,他们心态比较开放,在海外的学习过程中也耳濡目染了那一套成熟的技术产品化的过程,加上这些人学习能力非常强,我们相信他们无论是在技术转化还是企业管理方面,都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
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多做一些长期不变的事情
在不确定时期,我们内部一直在强调 be adaptive,be resillient, 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句话说我们无法决定客观事实,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对事实的理解和态度。适应宏观和不确定的情况不是躺平什么都不做,而是在这些时期多去做一些长期不变,穿越周期的事情,比如我们在过去一年要求团队对投资领域产业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这会让我们对行业有更丰富和全面的认识,它带来的直观好处是我们在看项目时可以出手更快和果断。如果抛开工作,其实不确定的环境比较容易让人看到自己的局限性,从另一个角度让人更好的了解自己,这也是一种收获。顺境的时候所有人都可以顺风顺水,但只有逆境才是试金石。我们相信「相信」的力量,be adaptive,be resil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