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正文

赛迪观点|把握新特征新趋势,园区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的三点建议

作者:赛迪顾问 来源: 头条号 59302/04

作者:辛同宁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师从全球层面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调整重塑。在新时代背景下,本轮全球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一是低端产业主要由中国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中国作

标签:


作者:辛同宁

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师



从全球层面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调整重塑。在新时代背景下,本轮全球产业转移呈现新特征。一是低端产业主要由中国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中国作为第五次国际产业转移主要的转出国,低端产业主要向越南、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转移。从产业类型来看,中国对东南亚等地区产业迁移结构特征显著,从2010年的纺织服装、木材加工等低附加值制造业逐步转变为2018年的电子元器件、计算机制造等电子信息制造业,但现阶段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外迁仍以低端加工环节为主。二是中高端产业呈现“回迁”和“分散”的特点。受国际贸易争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等影响,部分中高端制造业从中国回迁至日本等发达国家,例如日本松下将大连的车载电池生产线迁移至日本国内;同时,受俄乌冲突和能源危机的影响,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制造业呈现向美国、中国迁移的态势,但向中国迁移的化工、汽车、电子等产业多数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从全国层面看,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引导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高载能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分别向满足其发展条件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有序转移”。当前,国内产业转移呈现三大新特征。一是从追逐生产成本降低到更加注重区域产业生态转变。目前,东部地区大型龙头企业更多基于贴近市场、产业配套能力、产业链等方面的综合考虑,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实行产业链式迁移。二是从企业自主迁移、单次交易向政府间共建园区、长期合作转变。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发达城市群,通过产业链优化升级和中心城市功能疏解带动城市群内部的产业转移和协同发展。在政府主导下,转出地和承接地之间创新飞地经济、委托管理等合作模式,探索建立收益、用地等利益分享机制,变企业自主迁移、单次交易向政府间共建园区、长期合作。三是从过去的传统产业开始向新兴产业转变。近年来,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从过去的传统产业开始向动力电池、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转变。例如,近五年,深圳市电子信息类外迁企业数量约占整体外迁企业数量的50%。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对外开放的稳定器、创新发展的主引擎、转型升级的风向标、区域协同的先锋队,以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经开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更需把握本轮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趋势,以更好的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快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此,赛迪顾问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产业生态共建共享。积极主动融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下的城市群、都市圈建设,明确各自产业定位、分工,持续推动产业共建、利益共享、分工协作等长效机制建设,实现区域产业生态健全完善,以更强的区域综合竞争能力,吸引产业转移。二是聚焦区域性主导产业,承接产业关键环节或配套环节转移。当前,区域性竞争态势下,某一产业园区与周边园区不仅是竞争关系,更是合作关系,要加快从“单打独斗”的单体竞争性思维转变为“群狼作战”的竞合性思维,聚焦区域性主导产业,基于各自产业定位、分工,积极承接产业链关键环节或配套环节。三是创新产业转移合作模式,与转出地实现长期合作。我国产业园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园区应当解放思想,积极创新飞地经济、第三方委托管理等产业转移合作模式,加快探索建立投入、收益、用地等利益分享机制,变单次交易为长期合作。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