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硬科技 » 正文

解读“万亿海淀”,什么样的产业体系助推实现GDP破万亿元?

作者:新京报 来源: 头条号 101402/07

2022年,海淀区攻坚克难实现经济总量破万亿元,达到10206.9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破万亿元的地市级区县。2月2日,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服务体系建设处副处长刘春哲向记者介绍了海淀区产业体系发展情况。构建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未来产业为先导的现代

标签:

2022年,海淀区攻坚克难实现经济总量破万亿元,达到10206.9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破万亿元的地市级区县。2月2日,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服务体系建设处副处长刘春哲向记者介绍了海淀区产业体系发展情况。

构建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未来产业为先导的现代“高精尖”产业体系

“我们致力于构建以大信息产业为支柱、大健康产业为突破、科技服务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未来产业为先导的现代‘高精尖’产业体系,为万亿级GDP提供强大的产业驱动力。”刘春哲说。

人工智能领域,支持建设超大规模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平台,筑牢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技术体系和算力支撑。区块链领域,推进区块链先进算力实验平台建设和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试点,实现区块链应用示范引领。集成电路领域,加速研发集成电路IP核,构建RISC-V产业生态。信创领域,推进自主可控软件创新中心、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海淀)建设。

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中关村自动驾驶示范区331.2公里测试道路全部开放,依托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前沿技术创新中心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超高清视频领域,突破8K超高速网络存储、硬件编解码、纯软件编解码等关键核心技术。

医药健康领域,聚焦医药健康源头创新,支持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加快建设巢生实验室、百放孵化器、医疗机器人创新中心、前孵化创新中心等平台,补足产业链条。智能制造领域,梳理智能制造、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细分领域产业图谱。面向未来的量子信息领域,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量子直接通信样机创造了100公里的世界最长通信距离;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实现了206公里光纤相干相位精准传输演示;未来将依托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开展量子计算机、量子网络、量子精密测量、量子材料与器件等的研发和产业化。

空天领域,鼓励银河航天、航天宏图等开展卫星星座组网建设,支持航天驭星、天链测控等企业在全球范围布局卫星测控站。氢能领域,推进16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支持国际氢能中心开展技术攻关等。预计2022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收入3.8万亿元,同比增长7.5%,约占全市的四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50%。

全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40件左右,同比增长20%

海淀区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积极推动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评价、赋权改革试点,联合高校院所推进全国首个临床医学概念验证中心等4个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发挥各类科转基金纽带作用等,多方协同推动成果转化。

在完善营商环境方面,落实“服务包”机制,建立科学城全员服务企业机制,联合29个街镇建立协同服务企业机制,加大对科技企业空间、人才、研发等的支持保障。

同时,完善“全链条”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高成长潜力型企业。目前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万家,占全市的35%;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14家,占全市的35.7%;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5家,约占全市的45%、全国的3%;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家,占全市的27.7%;独角兽企业50家,占全市的四成。支持字节跳动、快手、美团等平台企业向硬科技转型,引导平台企业持续规范健康发展。

开展“海英计划”人才专项评审,落实人才举荐制;园区企业博士后分站突破100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全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40件左右,同比增长20%;技术合同成交总额超过3400亿元,同比增长15%,占全市的40%。持续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双创”工作连续6年获国务院通报表扬。2022年,海淀区每天新设立科技企业50家。

实现外籍高端人才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两证联办”

海淀区率先推动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落地见成效,为万亿级GDP提供坚实的改革牵引力。

部、市、区联合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基础研究支出加计扣除、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分期纳税等3项涉税改革落地,6家驻区新型研发机构获批173个博士研究生专项指标,实现外籍高端人才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两证联办”等。

区级层面出台落实方案,制定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科技应用场景、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配套措施,推动8家领军企业与11家企业签署技术集成采购协议,4家企业发布6项创新项目需求榜等。

刘春哲表示,下一步,海淀区将进一步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热门推荐

“硬科技”是什么

来源:头条号 作者:新京报02/03 22:02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