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挺过最困难时刻”,但经济恢复过程不会是一片坦途。2023,如何看待当前面临的挑战?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金融界推出《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特别策划,希望透过专业人士的讲解,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本期嘉宾:中信证券宏观经济首席分析师 程强核心观点:● 目前全球高通胀局面短期内仍然存在较大粘性,通胀水平难以迅速回落。● 消费方面,消费景气水平将缓慢修复,地产相关消费对经济的拖累料将显著改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将持续对汽车消费产生正向带动。● 除了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复苏,“四个升级”,即数字经济升级、能源结构升级、装备制造升级和城市功能升级也将成为我国2023年重要经济增长点之一。● 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低于潜在经济增速中枢,需要实施更为精准有力的货币政策以支持实体经济恢复,2023年下半年预计可能进行一次降息和一次降准。● 尽管在2022年低基数下和疫情防控“放开”后经济的逐步复苏具有较大的确定性,但同时也应留意疫情感染高峰可能出现反复、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延续、海外主要经济体步入衰退周期和全球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预计2023年A股行情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政策驱动,第二阶段行情由业绩驱动。全球经济内生增长动能缺乏 我国经济2023年有望逆势而上金融界:您认为当前影响全球经济前景的最主要因素有哪些?程强:当前,全球经济内生增长动能缺乏,新冠疫情对全球供应链造成极大冲击,国际环境持续动荡,逆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导致总体经济增长不断趋缓,消费与投资需求增长的抑制因素较强,提振动力不足。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方面,发达经济体长期依赖低利率政策刺激经济需求,但全要素生产率未见提高,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也有所下降,全球经济增长动能缺少实质性改善;新冠疫情扰乱了全球供应链,冲击了各国经济稳定,对全球经济带来极大冲击;近年来部分国家民粹主义抬头,在疫情冲击下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更加突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频出,加强了逆全球化趋势;地缘政治冲突及其次生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短期内也难以解决。目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疫情防控政策均已基本放开,主要流行毒株的毒性不断减弱,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正在不断弱化,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逆转全球经济的衰退趋势。在缺乏内生动能的宏观背景下,预计2023年主要经济体货币流动性的继续退潮将使企业投资与居民消费意愿进一步下降,发达经济体需求下行压力加大,欧美或将陷入实质性衰退,日本经济增长动能也不够稳健。南亚与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面临承接全球制造产业链转移的机遇,有动力在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压力增大的环境中逆流而上,但仍会面临国际资本流出压力与自身政经稳定性的挑战。对我国来说,2023年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有望得到整体改善,主要得益于疫情防控压力的减轻,在经济增速的低基数和全球流动性压力减弱的背景下,我国经济2023年有望逆势而上,实现5%左右的增速。2023年海外通胀有望总体回落,但幅度有限、粘性仍强金融界:世界范围内市场的整体通胀水平正在快速增长。这种全球性通胀局面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目前的高通胀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呢?程强:能源价格上涨,疫情导致的商品短缺、货运价格上涨、劳动力工资上涨,极端天气频发和贸易壁垒等因素导致目前全球通胀高企。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天然气供应出现紧张局面,2021年以来世界多地出现高温、降雪、冻雨等极端天气使天然气井被迫停工,同时后疫情时代天然气需求逐步放量,多方因素导致全球天然气供给短缺,天然气价格持续高位。隔离封控政策导致企业开工不足,塑料、木材、钢材等上游原材料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升。海外经济体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下降,贝弗里奇曲线外移,人工成本明显上升。极端天气还导致全球农业受灾严重,农产品价格上升。防疫政策和贸易保护政策使得全球贸易不畅,海运价格大幅上升,陆路运输也受到限制,供应链成本的上升推动企业上调商品价格。2023年海外通胀有望总体回落,但幅度有限、粘性仍强。首先多数央行持续收紧货币政策,全球经济持续走弱将在需求层面减轻通胀压力。其次在各国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俄乌冲突不出现进一步恶化的情形下,预计全球供应链将逐步修复,能源价格将有所回落,全球商品价格攀升也将有所缓解。但疫情导致全球劳动力市场出现长期供给短缺,工资增速持续高位运行,将对核心通胀形成支撑。OPEC在2023年将进行减产,预计油价仍将高位运行。当前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仍在影响全球主要粮食生产国,国际粮价或将继续高位波动。因此目前全球高通胀局面短期内仍然存在较大粘性,通胀水平难以迅速回落。基建和制造业将延续增长 消费景气水平将缓慢修复金融界: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请您展望一下2023年的中国经济?程强:2023年我国经济的内外部环境有望得到整体改善。国内方面,主要得益于疫情防控压力的减轻和地产政策的优化。疫情放开后第一波感染高峰的到来虽然导致短期内开工不足,使一季度增速受到一定影响,但从二季度开始经济将逐步复苏。即使后续再次出现感染高峰,预计对经济的影响也将明显减小。2022年11月以来,地产第二、第三支箭不断创新扩容,第一支箭信贷也给予了大力授信支持;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增加了房地产需求端的支持内容,在扩大国内需求部署上,明确把“支持住房改善”摆在支持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政策之前,地产已成为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抓手,预计2023年全年房地产投资有望在2022年约10%降幅的基础上明显收窄。国际方面,虽然全球经济持续走弱,欧美进入衰退周期,但全球流动性压力的减弱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将顶住各方面压力,实现5%左右增速的增长。投资方面,基建和制造业将延续增长,房地产持续调整,预计在政策接力呵护下,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达7%左右。消费方面,消费景气水平将缓慢修复,地产相关消费对经济的拖累料将显著改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将持续对汽车消费产生正向带动。进出口方面,海外经济进入景气下行通道将带动中国出口增速进入下行区间,但由于我国能源价格较为稳定,部分能源占比较高的商品国际竞争力会有所加强,除此之外海外对能源安全和产业链安全的重视程度将增强,海外各国还将有一定程度的资本开支需求,因此中国的工业资本品可能将有所受益,从而对整体出口形成支撑。“四个升级”将成为我国2023年重要经济增长点之一金融界: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预计2023年我国经济将有哪些核心增长点?程强:2023年,随着供给端和需求端双向发力,地产将再度成为扩内需的重要支撑点。2022年12月,在地产三支箭等供给端政策持续转暖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增加了房地产需求端的支持内容,明确把“支持住房改善”摆在支持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政策之前的首位。随着部分城市降低首贷利率,地产当月销售增速转正时点有望更早到来,预计2023年地产销售、竣工、拿地、开工指标将逐步企稳,房地产全产业链的修复将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起到积极作用。除了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复苏,“四个升级”,即数字经济升级、能源结构升级、装备制造升级和城市功能升级也将成为我国2023年重要经济增长点之一。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与“数据价值化”四大业态,核心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互联网行业等。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3.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39.8%。城市功能升级包括便捷的物流服务、金融服务、文娱服务、社区服务等方面,很多业态兼有建设和运营属性,既能促进投资、又能拉动消费。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逐步落地,能源结构升级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动力之一。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驱动下,我国光伏、风电、储能和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增加值有望实现更高增长。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正向“创新驱动型”模式转变。据工信部统计,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大幅高于制造业平均增速,2021年对规上工业贡献率分别达28.6%、45%,涌现出C919航空客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多个高端产品,未来能源装备、石化装备、矿山机械、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或将长期保持较高景气。2023年,预计上述四领域合计贡献GDP占比提升1.7个百分点。财政政策应进一步扩张,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等政策工具,叠加贴息等工具的创新使用金融界:为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财政、货币政策应具备哪些应对之策?预计新一年人民币汇率将呈现怎样的走势?程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为应对这些风险挑战,财政政策或将进一步扩张,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等政策工具,叠加贴息等工具的创新使用,进一步地“加力提效”。加大力度方面,2022年财政实际扩张约为9.46万亿,逆周期调节贡献显著。2023年财政还需在此基础上有增量,预计2023年财政赤字率在3%,新增专项债3.8万亿元,政策性银行专项金融工具资金支持1.5-2万亿元,总体能够匹配经济增长需求。优化政策工具组合方面,准财政工具预计将担当更重责任。2022年年中加码了5000亿元专项债使用限额和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效抵补了卖地收入下行对财政调节力度的拖累。2023年财政政策预计还将加码基建做逆周期调节,仍需更多增量工具来维持逆周期调节力度。2022年由于美元多次加息和国内经济基本面走弱,人民币贬值幅度超过10%。2023年来看,预计美联储将停止加息,美国可能在年中进入经济衰退,美元可能进入走弱周期。如果2023年中国经济能延续复苏态势,人民币汇率有望结束贬值并在二季度后实现小幅升值。美元停止加息后,国内货币宽松空间将得到释放。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低于潜在经济增速中枢,需要实施更为精准有力的货币政策以支持实体经济恢复,2023年下半年预计可能进行一次降息和一次降准。此外,为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预计央行2023年会出台更多创新性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包括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住房租赁贷款支持计划、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2023年A股行情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关注三条主线,第二阶段重点关注“四大安全”金融界:2023年我国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程强:2022年以来压制A股的多重因素将在2023年迎来转折,预计2023年A股市场将较2022年有明显改善。政策方面,2022年11月和12月落地的防疫优化“二十条”和“新十条”明确了科学精准的原则和逐步放松的趋势,目前各地基本实现过峰;2022年下半年来,地产三支箭不断创新扩容,1月5日央行、银保监会宣布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需求端开始发力。流动性方面,预计2023年欧美加息结束,人民币汇率拐点出现并逐步升值,A股在全球权益市场中配置价值将有效提升,打开估值修复空间。经济基本面方面,随着各地防疫政策优化,预计2023年二季度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明显缓解,消费开始进入回暖通道,对冲外需不足影响;随着稳增长政策起效和疫情扰动缓解,“三箭齐发”和需求端政策的优化也将助力房地产行业回归良性循环,A股盈利增速的拐点凸显。随着上述三大拐点渐次出现,2023年A股将逐步聚力上行,延续已开启的中期全面修复趋势,预计进入二季度后上行动能更强,其中外资和私募是全年增量资金的主要来源。数据显示,进入2023年后,增量资金“抢跑”入场,外资回流中国资产速度加快,活跃资金仓位迅速抬升。预计2023年A股行情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政策驱动,并已在途中,建议关注精准防控、地产产业链和全球流动性拐点三条主线,具体包括精准防疫带来实质性放松的受益行业(出行链、新冠的预防治疗、医疗新基建和前期C端需求/B端业务场景受疫情压制的细分行业等)、地产产业链行业(优质开发商、建材、家电、优质银行)以及全球流动性拐点利好的港股和贵金属等;第二阶段行情由业绩驱动,风格更偏成长,可重点关注“四大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科技安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领域,具体行业包括传统能源(煤炭/油气)保供、新能源内需扩张、关键矿产资源(锂、稀土)、半导体产业链、信创(计算机软硬件)、数字基建(运营商、ITC设备等)、航空航天装备及发动机、元器件自主可控需求布局、种源和生物育种等。除“四大安全”之外,还可关注全球份额持续提升的中国优势制造业(智能汽车、化工)。对2023年经济复苏程度的期待应保持理性金融界:新的一年,一切会变好吗?我们该对2023抱有怎样的期待?程强:2022年是不平静的一年,受俄乌冲突、海外经济体持续加大货币政策收缩力度、地产行业风险持续暴露以及国内多地散点疫情爆发等事件的影响,经济基本面有所下行,市场预期走弱,金融市场较为震荡。展望2023年,我们对经济发展的期待要更为乐观。2022年底以来,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不断减弱,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较过去3年有明显改善,经济复苏渐行渐近。内部环境方面,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第一波感染高峰期基本结束、地产政策的持续发力和各项促消费政策的不断落地,经济发展环境将迎来明显改善;外部环境方面,预计2023年欧美结束加息,流动性压力将得到缓解。2022年12月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提出“四个敢”,即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这是对全社会释放出两个明确信号:一是发展的信号,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引导全社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干事创业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来;二是创新和改革的信号。接下来,随着一系列具体政策的出台落地,这些信号会更加明确,对社会各界的引导作用也会加快凸显出来,激励地方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在创新和改革中释放发展活力,积聚发展动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尽管在2022年低基数下和疫情防控“放开”后经济的逐步复苏具有较大的确定性,但疫情感染高峰可能出现反复、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延续、海外主要经济体步入衰退周期和全球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等风险因素广泛存在的背景下,对2023年经济复苏程度的期待仍应保持理性。本文源自金融界
中信证券程强:“四个升级”将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A股“转折之年”外资和私募是增量资金主要来源
作者:金融界 来源: 头条号 54302/08
“我国经济已挺过最困难时刻”,但经济恢复过程不会是一片坦途。2023,如何看待当前面临的挑战?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金融界推出《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特别策划,希望透过专业人士的讲解,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本期嘉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