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丽敏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何,近日的消息可以一窥。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相关负责人就《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再次提出:“综合前期开展的调研工作和有关各方意见,我们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事实上“较快增长态势”不仅仅是预测,市场主体已然嗅到了机会,打出不同的竞争牌。“你降我涨”搅动市场风云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其实有迹可循。“从宏观上来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我国汽车产业换道超车,打造竞争性优势的新机会。政策红利将吸引市场主体不断进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则从市场端和消费端给出解读。他表示,当前新能源汽车正处于两个叠加窗口期。其一,新能源汽车进入快速普及窗口期。根据创新产品市场化的一般规律,当市场占有率达到15%-20%时,就会被市场初步认可并进入快速普及阶段。而在去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已超过25%。在其占有率达到50%之前,都将处于高速增长和快速普及阶段。其二,汽车消费进入加快升级窗口期。在千人汽车拥有量突破200辆后,我国汽车消费升级趋势日益明显。去年汽车增换购需求占总销量的比例已超过50%,新能源汽车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上来看,已成为汽车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这两种市场动力再加上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鼓励,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新能源汽车都将保持较高增速和较大潜力。微观来看,竞争激烈对于市场主体而言意味着他们要尽可能快、准地占据“有利”位置,由此也会推动市场扩张。新年伊始,特斯拉就以降价率先“开战”。随后,亦有不少车企跟进,以期分一杯羹。不过作为去年销冠的比亚迪却提前选择了相反的道路,去年11月份宣布了涨价。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得知,比亚迪做了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市场竞争,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电池以外,比亚迪会通过CTB、DM-i、e平台等行业领先技术,提升王朝、海洋的产品竞争力,夯实市场地位。诸多“势力”谁将“笑傲江湖”显然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风云已起,只是谁将是2023年的赢家并能在未来真正成为霸主?中国汽研北京院行业发展部部长杨红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迅猛,部分企业依托自身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但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谁能笑到最后还难以判断。他指出,新能源汽车相对于传统汽车而言技术难度是降低的,随着产业链的逐步成熟,造车门槛也会逐步下降。因此,今后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门外汉”杀进去。他们的商业模式可能颠覆传统认知,会“切走”部分市场甚至大部分市场。杨红松给出预测:“虽说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成熟,但技术仍有很大改进空间,未来技术走向及迭代速度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王青则认为,竞争加剧会迎来一轮洗牌。这不仅表现在销量上,还会体现在细分市场的争夺能力上。例如,如果特斯拉压价到20万元以下,将会对多个细分市场格局产生影响,产生连锁反应。“从市场策略上看,比亚迪、吉利等老牌车企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专注于20万-30万元细分市场的车企,压力会更大。”不过,专注硬科技投资的深圳投资人陈博则从投资经验出发给出了一个更为明晰的答案:未来比亚迪与特斯拉将会成为第一梯队,传统的进口汽车厂商会逐步成为第二梯队,上汽等优秀本土厂商将成为第三梯队,造车新势力会逐步与本土厂商融合。“特斯拉在技术路线、整车架构、技术积累等方面的优势仍然非常明显,短时间没有国产厂家可以取代其领袖地位。比亚迪的优势也非常牢固,一方面其在电池和汽车领域的积累时间长,核心器件都实现了自主化,这是非常深的护城河。造车新势力在汽车的核心领域距离这两家差距明显,同时部分厂家战略混乱,随意押宝黑科技充满了不确定性。”他认为。当然,造车各路“势力”之间快速缩短距离也不是全无可能。王青表示,在市场发展初期,传统车企在品控、研发、供应链、分销上的优势相对突出,而造车新势力在车型设计、智能化、商业模式、客户关系、激励机制等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但这两年,传统车企的劣势明显缓解,优势在疫情期间还有所增强;而造车新势力相对优势有所弱化,但其短板并未明显拉长,加之车型较少、品牌扎堆、价格重叠,近期销量增长似乎出现后劲不足。当然,两类造车主体不存在谁一定行、谁一定不行,取决于谁能快速响应市场和技术变化,能持续形成难以替代的特色优势,能提供消费者认可的产品及服务。
2023年新能源汽车或迎来新一轮洗牌
作者:中国经济时报 来源: 头条号 73002/13
本报记者 张丽敏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何,近日的消息可以一窥。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相关负责人就《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