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正文

中国经济到了最困难的时刻,应该怎么救?

作者:豫记 来源: 今日头条专栏 106812/19

过度防疫带来的百业萧条,以及由此引发的破产潮和失业率飙升,可以判断,中国经济到了最困难的时刻,不得不救。救经济,应该怎么救,值得认真讨论和研究。要正确研判经济形势,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顺时而动,应势而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运行重回正常轨道。撰

标签:

过度防疫带来的百业萧条,以及由此引发的破产潮和失业率飙升,可以判断,中国经济到了最困难的时刻,不得不救。


救经济,应该怎么救,值得认真讨论和研究。要正确研判经济形势,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顺时而动,应势而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运行重回正常轨道。



撰文 | 喻新安



按照惯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救经济,可能会成为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


为什么说要“救经济”?从历史维度看。今年可能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速最低的年份之一,某种意义上,已经“退无可退”,不救不行。


统计资料表明,1979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低于5%的年份,只有1989年(4.2%)、1990年(3.9%)、2020年(2.2%)。由于众所周的原因,1989年、1990年经济发展环境不佳。


2020年的情况人们记忆犹新,新冠肺炎突袭带来的武汉封城及各地疫情接踵而至,打乱了经济运行节奏,我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普遍经济低迷背景下,能实现2.2%的正增长,已经殊为不易。



从现实情况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前11个月,我国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51739.3亿元,下降13.4%,是断崖式下降;11月我国制造业PMI环比下降1.2个百分点,降至48.0%,连续两个月低于临界点,大、中、小型企业PMI也均低于临界点。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披露:今年以来,民间投资增长持续低于整体投资增速,前3季度仅增长2%。另据统计,今年前9个月,全国地方财政收支相抵亏空8.2万亿,预计全年亏空将达到11万亿左右。我国今年年初两会确定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是5.5%左右,前三季度完成名义GDP为870269亿元,经济增速为3%。全年概算,增速不会超过3.5%,比年初目标低2个百分点左右。


说“救经济”,还有一个理由,就是经济发展态势不佳。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从今年前11个月经济运行数据看,“三重压力”还没有缓解。




01/

“三箭齐发”,

救不了房地产


“三箭齐发”,是最近金融系统支持房企融资政策的“别称”。坊间认为,贷款融资是“第一支箭”,债券融资是“第二支箭”,股权融资是“第三支箭”。


“第一支箭”方面。央行已在年内第二次降准。11月25日,央行发文,决定于2022年12月5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此次降准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8%,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


据统计,11月23日以来,工农交建中邮储六大行给予碧桂园、龙湖、美的置业、万科等17家房企的意向性授信额度达12750亿元。



“第二支箭”方面。截至目前,已经有五家房企披露储架式注册发行,总金额约930亿元。


日前,中债增进公司分别支持龙湖集团、美的置业、金辉集团三家民营房企发行20亿元、15亿元、12亿元中期票据,后续还会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持续增信发债服务。


“第三支箭”方面。11月28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披露,在支持房地产企业股权融资方面,证监会决定在股权融资方面调整优化5条措施,主要包括恢复并购重组、恢复再融资、支持港股企业再融资以及发挥REITs和私募基金的作用。


“三箭齐发”,就能救地产吗?或者说有钱就能救地产吗?一年前,至少半年前可以。现在,晚了。


众所周知,房地产业遭遇的危机,实际上就是流动性危机。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正常运营有三根“血管”(国外融资、国内融资、销售回款)供血。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两年前国外融资渠道被掐断,另外两根血管也因限贷抽贷停贷以及住宅销售资金监管等办法基本掐断。一年前,至少半年前,如果“三箭齐发”,融资支持,房地产业还有可能起死回生。



而现在,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目前的经济衰退,严重性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表现为全社会经济萎缩,增长低迷,预期减弱。今年第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仅为3.2%,大大低于去年同期的9.7%。这说明社会购买力下降,由此导致社会商品零售额低位徘徊,消费疲软一直在持续(见下图)。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前11个月,纺织业利润总额下降16.4%,意味着不少居民买不起衣服了,或因为收入下降,节衣缩食不买衣服了。至于住宅这样的大宗消费,在未来工作和收入不稳定不确定的情况下,居民要么有心无力,要么持观望态度,购买欲望严重下降。


据统计,2022年前三季度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持续,企业销售表现低迷,行业百强房企累计业绩规模同比降低47.4%,累计业绩同比降幅大于50%的企业数量达到37家。



对任何行业和企业来说,销售才是王道。市场趋冷,产品没有销路,国家推出的重振方略和应对举措,市场没有反应,刺激政策一直不见效或成效甚微。在此情况下,没有整体的系统的经济复苏计划,单靠融资支持,是救不了房地产业的。




02/

救经济,

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今年全国经济运行成效显然不能令人满意,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着眼未来,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推动经济复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供需两侧发力。


以如何扩大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为例。要从供求两侧着力,锻造扭转服务贸易逆差的综合势能。要做大国内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类服务业的体量。加快制造业的服务化进程,鼓励和支持制造企业通过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精准营销,推动制造企业由重资产向轻资产服务的转变。


推动制造业国际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



继续扩大金融、电信、运输、教育、商务服务等领域的开放口径,通过引进优质外资形成服务市场的“鲇鱼效应”,倒逼国内企业在服务产品上加快转型升级。弥补与增强服务出口的短板。


以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新技术的应用,催生与孵化出知识产权批量成果。鼓励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释放知识产权的聚集与裂变功能,扩张知识产权输出竞争力。


利用技术赋能加强对外旅游形象与旅游产品的宣传,畅通海外营销渠道。在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地区搭建数字贸易平台,推进数字服务、版权服务、医药研发、检验检测、在线教育等新业态新产品的出口。


三驾马车并进。


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消费能力。促进生活服务消费恢复,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



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在规划、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增强消费意愿。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给排水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做好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


优化投资结构,切实把投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优化外汇服务,帮助外贸企业稳订单稳生产。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发挥跨境电商作用。



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推进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加快国际物流体系建设,助力外贸降成本提效率。支持企业用好优惠关税、原产地累积等规则,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


改善预期至上。


要通过预期改善,释放消费潜能。人民银行第三季度储户问卷调查结果,居民收入和就业预期似乎所改善。数据显示,收入信心指数为46.5%,比上季提高0.8个百分点;就业预期指数上升至45.3%,比上季提高0.8个百分点。


虽然储蓄意愿持续较强,但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增加至19.1%,比上季提高1.2个百分点。投资意愿的提升表明居民预期进一步改善。要千方百计稳定预期,减少不确定性,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让被压抑的需求重新释放出来。


我国进入中等收入的人口已超过4亿人,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2012年的36.2%和39.3%,下降至2021年的28.6%和32.7%,表明我国国内大市场的潜力巨大,关键是要引导预期,提高消费者信心。



优化环境为要。


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以更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加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


继续扩大市场准入,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进一步压减各类证明事项,扩大“跨省通办”范围,基本实现电子证照互通互认,便利企业跨区域经营,加快解决群众关切事项的异地办理问题。


强化政府监管责任,严格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相关部门监管责任和地方政府属地监管责任,防止监管缺位。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依法平等保护企业产权、自主经营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营造各类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03/

能否科学防疫

是决定经济前景的胜负手


不必讳言的是,违反科学精神的过度防疫,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如不当的区域封锁等隔离措施,直接导致制造业及服务业劳动力供给严重短缺;防疫中交通物流的封锁和限制,直接影响劳动力和原材料正常流通,对各类企业生产经营形成冲击,导致经济持续下行;粗暴的过度防疫,导致跨区域人口流动和聚集密度大幅降低,进一步传导影响到服务业活动。


旅游餐饮、文教体娱、零售批发以及地产建筑业,均因全国性过度防疫受到来自供需层面的直接冲击。对过度防疫的恐慌和担忧,影响了民众对经济增长的信心,进一步抑制了消费和投资的反弹。



因此,能否扭转防疫中出现的任性和随意性,能否克服“层层加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干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能否重回正常轨道、呈现良好态势的胜负手。


令人欣慰的是,国务院疫情优化防控二十条的发布,在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负面影响、显著改善市场对经济活动状态预期方面,开始发挥积极作用,A股与宏观经济强相关的行业如地产、建材、家电、银行等,均出现涨幅迹象。而在新一轮疫情散点反复的背景下,出台疫情优化防控二十条政策,也凸显了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关注度。


近日,各省市都在频繁出台优化防疫的政策,如不少省市规定:取消交通场站、港口码头、高速卡口等场所强制性核酸检测“落地检”要求,继续提供“愿检尽检”服务;居民进入公园、景区、服务区等公共场所,乘坐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不再查验健康码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这些举措,对保障经济社会正常秩序,提升市场主体信心,推动经济反弹,必将显示出积极的作用。



根据过往经验,促使防疫科学化精准化,防止出现过度防疫现象,避免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干扰,核心的问题,是为基层干部减压松绑。


一是要建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责任追究机制。就是要统筹,要双赢,为此,必须双向问责,克服“经济低迷无人问、出现疫情挨大棒”的现象。


二是防疫问责要实事求是,不能简单化。有甄别,讲程序,合理合情合规,还要给干部申辩的机会和权力。


三是防疫问责要客观全面。现在的防疫问责,只看辖区出了多少阳性,这是片面的。应把防疫中不出现严重的次生灾害纳入问责范围。对因过度防疫、粗暴防疫导致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的情况,要严厉追责问责。


2022年12月5日

(本文首发顶端新闻客户端,作者授权豫记转载)


/////////

喻新安


河南洛阳人,经济学博士,教授,

国家统计局“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特邀专家,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咨询专家,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

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理事长,

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

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首席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