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富 » 正文

共富时代之下,财富管理行业如何守正创新?

作者:财策智库 来源: 头条号 65102/1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国财富管理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伴随资管新规全面实施,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在“守正”和“创新”的合力下稳步前行。中国正加快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步伐,在广大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已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共同富裕理念将引导更多新增可支

标签: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国财富管理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伴随资管新规全面实施,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在“守正”和“创新”的合力下稳步前行。

中国正加快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步伐,在广大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已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共同富裕理念将引导更多新增可支配收入转化为相应的财富管理需求,推动财富管理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本文从供给需求两端论述了财富管理市场发展的动因,认为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将呈现八大趋势,包括养老金融产品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吸引机构和人才集聚、管顾分离模式得到更多推广、家族信托和慈善信托业务加快发展等,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洞察。



一、多元结构因素激发财富管理市场供需发展

近年来,围绕共同富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老龄化社会等发展目标和挑战,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金融开放政策,有助于促进财富管理行业中长期发展,有效提升了财富管理的需求和供给。

与此同时,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升级,海外通胀压力高位运行,美联储激进加息,由此带来的避险和抗通胀等短期财富管理需求也明显升温。

01共同富裕催生财富管理长期需求

共同富裕加快推进,普惠需求蓄势待发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正式提出。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浙江省建设中国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以浙江的先行探索经验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探路。

2021年7月和11月,浙江省先后发布《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扩中”“提低”行动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到2025年,推动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倍增,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除浙江示范区外,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富裕也提上日程。

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共同富裕的重点工作,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

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披露,中央将加快推动出台《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为主要方向。


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壮大将带动财富管理需求迅速增长

以浙江省为例,到2025年浙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7.5万元,浙江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10万—50万元群体比例要达到80%、20万—60万元群体比例要达到45%。据此测算,未来5年仅浙江就将新增超过4.5万亿元的财富管理需求,80%的家庭都将具备金融投资能力。由于全国“促富”行动纲要和“扩中”实施方案很有可能以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行动方案为蓝本,在充分总结和吸收浙江先行先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扩中”“提低”。若以浙江的共同富裕标准为参照,未来10年全国将至少新增300万亿元的财富管理需求。

反过来看,做好财富管理也是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提出,“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丰富居民可投资金融产品”。而浙江省《“扩中”“提低”行动方案(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中也将“全面拓宽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规范发展财富管理行业”“增加居民理财收入”作为“扩中”“提低”的重要实施路径之一。具体而言,就是要鼓励发展固收、权益、股权等投资工具,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房产投资空间受限,金融投资需求广阔

党中央和国务院一再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但“房住不炒”不等于否定居民合理的购房需求、抑制房地产行业的正常发展,而是要在“房住不炒”基本定位的前提下,引导居民理性购房,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2021年9月,央行明确提出“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2021年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进入2022年以来,国内多个城市推出了支持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的措施。

中长期来看,中国房地产市场仍具有一定的结构性投资价值。但应当看到,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之下,房地产市场未来更多着力解决的是“刚需”和“改善型”居住需求,整体上并不具备很大的投资空间,未来全国房地产市场将有更多资金流向金融市场,流向权益、股权等资产。2020年4月,央行发布的数据表明,金融资产占家庭总资产比例仅为20.4%;而在金融资产中,股票和基金也仅分别占6.4%、3.5%。

与美国居民家庭持有股票资产占金融资产35%的比例相比,中国居民家庭股票直接及间接投资的比例仍非常低。从中央酝酿出台房地产税、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等一系列举措来看,就是要改变中国家庭房地产投资比重过高、金融资产投资比重过低的失衡局面。与此同时,在房地产相关领域,优质房企股票及债券、公募REITs、地产基金等金融资产在2022年及未来也将逐渐体现其配置价值。


银发社会带来挑战,养老金融需求迫切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普遍趋势。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现象又有三个鲜明特征:

一是老龄化尚处于爬坡阶段。整体上看,中国老龄化尚处于爬坡阶段,即老龄化第一阶段(老龄化社会)向第二阶段(深度老龄化社会)过渡期,远未到达顶峰。二是中国老龄人口规模世界第一。中国老龄人口的规模之大,世界前所未有。截至2021年末,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到2.6亿人,65岁以上的人口接近2亿人。当然,这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有很大关系。三是中国老龄化发展速度远快于世界。199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还仅有5.3%;2000年前后,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2021年,该比例进一步升至14.2%。与全球平均每十年提升1个百分点的速度相比,中国平均每十年就提升2.1个百分点,速度快了一倍多。根据联合国预测,2025年前后,中国人口老龄化比例将超过15%,从“老龄化社会”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35年前后,中国人口老龄化比例可能超过20%,进一步升级为“超老龄化社会”;2060年前后,中国人口老龄化比例或将达到30%,届时全国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超过65岁。随着中国老年人口数量日益增长,加上人口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群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十分迫切。目前,中国养老金体系三支柱发展并不均衡: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一枝独大”;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覆盖有限;以商业养老为代表的第三支柱刚刚起步。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在具体的政策实施层面,2021年9月,银保监会决定开展“四地四机构”养老理财产品试点。2022年2月,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展为“十地十机构”。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促进和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

2022年5月,为进一步丰富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供给,银保监会、央行研究推出特定养老储蓄业务试点,初步拟定由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家大型银行在部分城市开展试点;与此同时,将力争尽快由部分养老保险公司开展试点具有鲜明养老属性的商业养老金管理业务,为个人提供养老财务规划和长期资金管理服务。这些政策措施落地后,将更好地促进养老金融供需适配。


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人民币资产需求看涨

2021年以来,人民币在支付、储备等方面的国际地位明显增强。

2021年12月,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占比首次超越日元,位列全球第四。

2021年四季度,IMF发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货币中占比为2.79%,连续第八个季度增长,为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维持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地位。美元份额则下降至58.81%的历史最低。

2022年5月,IMF执董会完成了五年一次的特别提款权(SDR)定值审查,调整了SDR货币权重,将人民币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升幅为1.36个百分点;将美元权重由41.73%上调至43.38%;分别调低欧元、日元和英镑权重。

根据央行统计,2021年境外机构和个人增持境内股票5354.34亿元,为境外投资者连续第3年增持境内股票;增持境内债券7553.76亿元,是自2014年以来境外投资者连续第8年增持境内债券。

截至2021年末,境外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债券总规模均达4万亿元左右。

进入2022年后,在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持续上升和人民币阶段性升值背景下,境外投资者,尤其是海外大型资管机构对人民币资产的信心和需求进一步增长。

2022年5月,央行表示将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投资的程序,丰富可投资的资产种类,不断提升投资中国市场的便利性,为境外投资者和国际机构投资中国市场创造更有利的环境,未来人民币资产将长期看好。


02外部环境变化活跃财富管理短期需求

新冠疫情反复冲击,财富版图加速位移

当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处于大流行状态。从2021年初的德尔塔病毒株到2022年上半年的奥密克戎病毒株,持续重创全球多国(地区)。2022年上半年,全球经历第四波新冠疫情。从趋势上看,尽管病毒的严重程度有所弱化,但由于传染力进一步增强,导致全球死亡人数持续大幅增加。根据世卫组织(WHO)统计,截至2022年6月末,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43亿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633万人。

由于各国对疫情管控的能力不同,导致经济增长出现分化,在国家之间加剧了财富流动。2020年,中国率先从疫情中恢复,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继续领跑,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加了3万亿美元,相当于一些中等规模发达国家当年的经济总量。从微观主体来看,2021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其中,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9629元,增长9.6%,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5.9%,较2020年上升0.22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3076元,增长10.2%,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8.76%,较2020年上升0.09个百分点。


地缘冲突急剧升级,财富避险需求走强

2021年以来,欧亚地缘政治风险迅速抬升。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俄罗斯遭到美欧西方国家集体制裁,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欧美和新兴市场股市大幅下挫,原油、天然气、小麦、矿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应声上涨。乌克兰危机短期内不会结束,国际避险需求仍会处在较高水平。

受其影响,全球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情绪显著上升。流入黄金、美元资产、人民币国债等避险资产的资金规模大幅增长。地缘政治因素的阶段性变化较大,黄金、美国国债等全球避险资产以美元计价,美元汇率的变化对相关资产也有较大影响。以黄金为例,2021年四季度以来,黄金投资需求一路走高,2022年3月金价一度触及历史次高点2070美元/盎司。但在此之后,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不断增强,强势美元令黄金承压,金价开始逐步回落。面对上述情况和变化,投资者仅靠个人的知识储备和金融素养已不足以有效应对。因此,财富管理市场上跨境、跨资产、跨市场的专业性资产配置需求显著增强。


全球物价持续上行,抗击通胀需求升温

美欧长期低利率政策环境和疫情阶段性回落刺激了经济快速扩张和总需求上升,加之疫情暴发后全球供应链被打乱,地缘政治危机和自然灾害进一步推波助澜,全球小麦、石油、天然气等基本生产生活资料价格迅速攀升。截至2022年8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8.3%,扣除能源和食品的核心CPI上涨6.3%,通胀形势依然严峻。2022年7月,IMF预计,2022年发达经济体平均通胀水平将达到6.6%,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达到9.5%,均创下历史新高。

2021年以来,面对美欧央行政策和高通胀的双重风险,全球投资者纷纷提前布局,资金大幅流入通胀挂钩债券、大宗商品基金、黄金等抗通胀资产,建立防御性仓位。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物价上行动能暂时虽不明显,但在全球通胀加速上行的大环境中,预期传导也不可避免地会被强化。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拥有海外资产或进行了全球资产配置,这部分人群对于抗通胀财富管理的需求也更为迫切。


03金融改革开放增强财富管理供给能力

资本市场改革深化,权益资产供给多元

2021年4月,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正式合并,深交所形成了“主板+创业板”的新市场格局,定位愈加清晰,功能更加完善。

2021年6月,沪深交易所首批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上市交易,国内基础设施直接融资迎来重要里程碑。

2021年11月,为深化新三板改革,国内第一家公司制证券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挂牌成立,重点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2年全国两会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目标,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制度改革步入全面落地的新阶段。

上述一系列资本市场重要改革措施出台,对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优化市场生态,促进市场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之间形成了错位发展格局,不断增强服务合力,补齐实体企业直接融资短板。

政策引导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融合进一步深化,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体系日趋丰富和完善。一方面,银行理财引领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布局,交易规模有望不断扩大。

自2021年10月首批20家银行完成试点业务的报备以来,试点银行数量再度扩容至28家,已覆盖国有、股份制、外资、城商及农商银行。

截至2022年5月,粤港澳大湾区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合计29189人,业务金额10.27亿元,较2021年底分别增长34%和111%。

另一方面,2022年4月,证监会发文支持优质境外金融机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或扩大持股比例,国际资管有望加快对国内市场布局,持续丰富国内理财市场的产品与服务供给,提高资管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此外,2022年5月ETF被纳入互联互通机制,随着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业务的推进,更多的公募基金、证券公司等符合条件的ETF基金产品有望被纳入互联互通标的,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跨境理财渠道和交易品种。




二、财富管理行业呈现八大发展趋势

当前,财富管理行业面临更多挑战,但也蕴藏机遇。海外政治经济环境风云变幻,全球资本市场波动风险加剧,对财富管理行业投资者服务和投资者教育等方面都形成挑战。区域性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养老金融、跨境资产配置等新政都有利于夯实行业发展基础,促进行业发展。

行业主体也在积极以创新求发展,强化投研、风控体系建设,创新和提升科技力量,发展家族传承和慈善公益等非金融服务。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财富管理行业将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展现出更多新的发展亮点。

01积极推动共同富裕目标落地

共同富裕目标提出得到了财富管理机构的纷纷响应,未来一个时期行业将积极推动该目标的落地。各类财富管理机构将从产品、服务、资金投向和准入门槛等方面自发进行多领域、多模式的创新实践。

有头部证券公司明确提出“提升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获得感”“当好乡村振兴和公益慈善的践行者”等举措。有的银行理财公司推出“同富”系列慈善理财产品,以及“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理财产品等。传统的家族信托委托资产规模门槛高达1000万元,通常只有高净值或超高净值人群方能问津。2022年,一些信托公司探索推出普惠型的“家庭信托”,起步门槛仅需100万元,且可通过期缴的方式实现,大大降低了信托账户的设立门槛。政府、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也在积极推动、引导财富管理机构形成供给合力。

例如,2022年6月,中国信托业协会启动了信托业助力共同富裕的模式与路径的专题研究课题,旨在加强信托业助力共同富裕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为加快支持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开展先行探索,2022年3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部门联合浙江省政府出台了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的意见,浙江省内多家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出台了支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举措,展现出各类财富管理机构在监管指导下助力共同富裕加快落地的决心和作为。


02养老金融产品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

在监管的规范引导和积极推动下,未来3—5年各类养老金融产品有望迎来蓬勃发展。在银行理财方面,自2021年底首批养老理财产品开始募集以来,养老理财产品已进入常态化发行阶段。

其中,首批试点的多家理财公司发行了多只养老理财产品;第二批试点理财公司也即将发行产品。截至2022年6月,全市场存续的养老理财产品已达22只。在公募基金方面,2022年开始,监管不但将积极参与各类养老金投资运营管理政策设计,同时还将支持优秀基金管理人参与养老金管理,鼓励其开发适配个人养老金长期投资的基金产品。

结合2022年上半年发行情况和监管导向来看,2022年中长期限(3—5年)的养老FOF基金发行数量和规模将明显增长。在保险方面,鉴于监管已批准自2022年3月1日起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加之2022年4月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预计2022年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养老年金保险等产品将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3月,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正式获批开业后,很快推出了“国民美好生活养老年金保险”等产品。考虑到国民养老保险公司拥有多家大中型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发起方背景,其产品分销能力和市场影响力将远超一般保险机构。此外,在信托方面,通过银信合作,2022年也很可能会诞生一批“养老保障信托”创新产品。


03投资者权益保护和投资者教育有日益受到重视

资管产品净值化转型叠加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加剧,使得全面加强投资者教育和投资者保护成为财富管理机构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

由于2022年以来许多金融投资产品出现较大幅度的回撤,一向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了短期“破净”的情况。为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并保护投资者的权益,监管部门多次向市场宣导正确的风险理念。在监管部门的指引下,财富管理机构更加注重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2022年3月,基金业协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了2022年度“一司一省一高校”投教活动启动会。协会鼓励各机构积极探索创新投教工作方式,并通过丰富多彩、贴近大众的形式传播科学的投资理财知识。

在此影响下,许多基金公司举办了形式丰富的投教活动,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理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2022年3月,按照银保监会的统一部署,多家保险机构举办了投资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旨在全面提升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的普及面。在监管部门的指引下,将有更多保险机构加入到投资者权益保护、教育的队伍中来。


04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吸引机构和人才集聚

国内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将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趋势。2022年5月,北京市发布《关于推进北京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国际影响力较大的全球财富管理中心。2022年8月,深圳市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国际财富管理中心的意见(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财富管理总规模达30万亿元以上,吸引、培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财富管理机构不少于100家,注册的QFLP、QDIE、WFOEPFM试点机构不少于300家。2022年1月,上海表示将进一步提升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能级。

此外,青岛、广州、成都和重庆等地近年来也出台了打造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或区域性财富中心的政策目标。根据规划,到2023年北京市将培育一批优质财富管理机构和人才,财富管理产品类型不断丰富,财富管理服务能力持续优化。相信其中不少成果在2022年就将初见成效。上海也提出将大力支持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及其专业子公司落地,在人才落户、住房等方面给予更大便利。2022年3月,上海陆家嘴金融城与国际信托与资产规划学会(STEP)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就加强行业交流、助力中国财富信托与规划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等达成一致。2022年,预计国内外更多业内领先的财富管理机构和专业人才将加快向京、沪等核心城市集聚。展望未来,国内将形成由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高能级、强辐射的财富管理高地和青岛、成渝、杭州等区域性或特色化财富管理中心构成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


05营销与服务“线上+线下”更加普及

未来财富管理行业“线上线下”业务一体化将更加普及。一方面,疫情之下,线下网点营业受到一定限制,不少财富管理机构相继升级完善线上“云理财”平台,加大理财产品的线上推广宣传力度。

2022年6月,有的国有银行公告将对线上平台相关业务进行整合升级,并计划以手机银行作为面向C端用户的线上主入口,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金融+非金融”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对线上金融服务专业化、综合化、场景化、便捷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银行、证券公司等财富管理机构纷纷推动数字化转型,上线财富开放平台,与资管机构共建财富管理开放生态。有的商业银行发力构建“财富开放平台”,一端连接全市场优秀的资管机构和产品,形成完善的财富管理生态循环,另一端则连接个人客户,以“去中心化”的模式让客户同时享受银行和优秀资管机构的专业服务。2022年,一些头部证券公司也相继上线财富开放平台,并邀请资管机构入驻共建财富管理生态,为客户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产品超市”和“服务聚合”。

此外,公募基金等财富管理机构探索“内容视频化、私域流量、线上IP打造”等模式,将理财产品营销与互联网直播结合,并尝试通过制作投资科普小视频等形式,开展线上投资者教育,在满足疫情期间客户购买理财产品需要的同时,丰富客户的金融和理财知识,为经营受限网点拓宽了营销渠道的同时增加客户黏性。


06管顾分离模式得到更多推广

“管顾分离”即资产管理业务和投资顾问业务作为相互独立的公司实体运营,而非同一公司内部的不同部门运营。这一趋势在近几年已经开始形成。在监管政策的推动下未来将实现加速发展,有望形成全行业范围的运作模式。

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适度放宽同一主体下公募牌照数量限制,支持证券资管子公司、保险资管公司、银行理财公司等专业资产管理机构依法申请公募基金牌照,从事公募基金管理业务。5月证监会又发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对证券资管、保险资管和银行理财公司设立公募基金公司做出了具体规定。这就为证券公司和保险资管独立公募资管部门扫清了障碍。

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设立独立资产管理部门,未来银行、保险、证券、第三方财富管理等类型机构将形成和巩固母公司运营投顾服务业务、子公司独立运作资产管理业务的模式。投顾服务将更加以客户为重心,避免受到强势资产管理部门掣肘,从根本上扭转行业“销售导向”的市场形象。


07家族信托和慈善信托业务加快发展

信托投资在财富保值增值方面的独特作用越来越受到投资者重视。随着高净值人群对代际传承的需求的持续增长,财富管理机构预计将加快家族信托、慈善信托业务发展。作为信托本源业务之一,慈善信托将成为信托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目前超九成的信托公司设立了慈善信托,涉及三农、环保、扶贫、助老助残、教育、医疗等多个公益领域。银行、证券等联合信托公司也在推动家族信托业务发展。

2022年,有的私人银行引入合作信托和保险公司,推出集“家族信托、人身保险、养老理财、养老增值服务”四大功能于一身的“养老保障特殊目的家族信托”,由合作方组织资源,向客户提供衣食住行、老有所医、老有所学等增值权益,并发挥家族信托“财产独立性”特有优势,保障资金安全,为老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而部分头部证券公司也相继发力高净值财富市场,与信托公司合作推出家族信托服务,帮助客户实现资产传承、风险隔离、资产保值等需求挖掘。主流的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通过“旗下家族办公室搭建服务架构,再由合作信托机构执行”的模式打造家族信托业务差异化竞争力。泓湖百世全球家族办公室就独创了股权传承、境内外一体化、家族治理“三位一体”的业务模式和“百年自动驾驶”家族传承服务体系,帮助客户低成本地解决传承中的税收障碍,实现家族财富的境内外一体化安排及解决二代培养、公益慈善、资产配置等家族事务治理,为各种极端情况下的家族事务管理做好预案与应变机制,确保客户的家族资产安全稳健地增长。


08加大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投研能力建设

各类机构正在以资产配置研究为核心助力服务驱动模式转型。首先,针对个人投资者的零售渠道出现了明显的存量管理趋势。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排名前100的基金销售机构截至2021年底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共计6.46万亿元;非货币市场公募基金(包含债券和其他类型)保有规模总计8.33万亿元,已超过市场同类基金规模的50%。不断增长的长期配置资产规模让财富管理机构有了通过存量资产实现长期持续盈利的“底气”,将推动各类机构持续向以服务存量客户为主的经营模式转型。

其次,资产配置将成为服务模式运转的核心。理财产品数量日益增多、种类愈加丰富,投资者选择合适产品的难度逐渐加大,市场对理财服务的渴求日渐浓郁。同时“黑天鹅”事件增多、大类资产轮动加速、市场瞬息万变,投资者对合理配置资产组合的需求显著提升。因此很多机构都在加大研究投入提升资产配置能力。不同类型的财富管理机构由于业务种类不同,在研究方面的侧重也有所不同。未来会有更多机构加大对资产配置研究的投入,各类机构预计将遵循以下路径开展资产配置研究:先是通过宏观经济和政策研判,从战略上“自上而下”指导资产配置;然后是允实各资产类别的研究力量,制定战术层面的配置策略。

最后,对自身行业特点、机构战略定位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武器。财富管理行业是一个业务综合性较强的行业,涉及合规风控、资产管理、产品销售、投资者教育等一系列内容,而且随着我国居民财富水平不断提高,在客户需求等方面也在不断出现新的趋势。不仅要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科学的、前瞻性的判断,而且还要对机构自身的特点和竞争优势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有利于把好战略方向,运用科学合理的策略,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觅得先机。



-END-


参考文献 :

[1]何立峰.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全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宏观经济管理,2021(07):1-2+20.

[2]李玉雯.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未来10年全国将新增300万亿财富管理需求.每日经济新闻,2022-08-05(002).

[3]连平,刘涛.老龄化趋势下的财富管理.现代商业银行,2021(22):26-31.

[4]王一鸣.百年大变局、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管理世界,2020,36(12):1-13.

[5]Cocca T.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of Virtual Advice in Wealth Management. Journal of Financial Transformation, 2016,44(1):45-57.

[6]Hamilton K, Hepburn C.Wealth.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14,30(1):1-20.

[7]Piketty T.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4.

(责任编辑:唐成千)

作者:

连平(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刘涛(植信投资研究院副院长)

张秉文(植信投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投稿及合作:xiaoyao@caifuguanli.cn

【财策智库 WEALTH PLUS】财富管理行业的学习分享及资源整合平台,微信公众号内搜索“财策智库”即刻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