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 北京报道随着居民金融资产配置不断升温,寻找相对稀缺的优质资产成为私人银行的“烦恼”。固定收益利率低、金融产品供应不足、权益类产品净值波动大……《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稳定且高收益的金融投资产品供不应求,是当前私人银行产品配置端的主要压力。而在净值化转型和宏观经济整体融资成本走低的背景下,预计这一趋势仍将持续。有数据显示,我国私人银行管理资产规模已超过17万亿元。高净值人群和财富管理机构最为关心的是,在后资管新规时代,17万亿元该投向哪里?私人银行产品配置难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共同编写的《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1)暨中国私人银行公益慈善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中资私人银行的资产管理规模从2019年的14.13万亿元,增至2020年的17.26万亿元,增长率达22.09%。一边是私人银行资产管理规模快速增长;另一边是净值化转型,能提供稳定且较高收益的资管产品成为历史,抢夺优质资产和转变财富管理模式成为私人银行面临的挑战。某国有行私人银行人士坦言:“预期收益型的客户不能完全接受不承诺保本保收益的净值型理财产品,这使得产品配置难度增加。”《白皮书》指出,在疫情与货币宽松的共同作用下,“流动性”与“收益率”成为高净值人群资产配置的两大关键词,全球各类风险事件频发促使高净值人群审视其持有资产的流动性与安全性,货币宽松环境下,资本市场的优异表现让高净值人群对收益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浦发银行总行私人银行部王思颖撰文指出,资管新政落地后,私人银行代销的存量资管产品面临整改、缩量,而新发行产品对资管新规也有个适应、调整的过程,短期内资管产品的整体供给量或是减少的。即便从长期来看,市场上优质资管机构发行的优质资管产品也始终都是稀缺的,私人银行代销业务出现抢占优质资管机构合作布局、攫取优质资管产品投资机会的局面。谈到当前私人银行产品配置端面临的压力,植信投资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张秉文分析,一是资管产品净值化转型持续推进,即便是提供给高端投资者的净值型产品也无法避免短期净值波动。因此,“稳定”的产品越来越少,部分收益较高、净值相对稳定的产品受到市场广泛关注,供不应求。二是宏观经济整体融资成本降低,相应的资本回报率也逐渐降低,即便私人银行客户想在当下找到四五年前那样的高收益固收产品也越来越难,实际收益降得快、投资者收益预期降得慢,两者之间的预期差就体现为优质资产的“资产荒”。不过,在泓湖百世全球家族办公室董事长康朝锋看来,如果按照以往的模式,私人银行的资产端确实面临“资产荒”。而从真正的资产配置角度出发,各种资产的供给很充分,同时可以在大周期下不断轮动,不存在资产荒。因此,这是模式转换问题。这也意味着,只有调整财富管理模式,才能解决产品配置难题。私募股权基金桥健资本方面指出,“打破刚兑”实际上是打破依赖“本金与收益承诺”构建的财富管理模式,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是一种颠覆性的变革,因为金融机构不能再简单地用承诺本金和收益率的方式与客户达成共识。“长期化”和“分散化”投资在监管和市场双重影响下,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策略也在调整。“受资管新规影响,信托产品、非净值型供给进一步下降,资产配置占比持续紧缩;在‘房住不炒’政策指导下,政府对于购房资格、限售时间等提出明确规范,降低了投资性房地产的投资价值及吸引力。”招商银行与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21私人财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报告》同时指出,在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中,权益类资产占比在提升。随着标准化产品如基金接受度大幅提升,其在资产配置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特别是由于资本市场向好,权益类基金占比显著增加。此外,高净值人群对于资产配置专业度要求提高,倾向通过基金参与资本市场投资,而非个股投资。在此基础上,高净值人群配置需求更加多元,对于私募股权、证券等其他境内投资产品的需求显著增加。“面对着财富管理产品的亏损风险,对于包括私人银行在内的所有财富管理机构而言,要降低风险就必须两条腿走路。”著名私人银行家、恒天财富首席投教顾问杨诚信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理财师要学习真正的财富管理专业知识,理解如何透过资产配置来控制客户的资产波动风险,同时也要推进投资者教育,让客户有共同的认知。当两者都同步推进时,才能缩小彼此的认知差距并建立共识,也才能更好应对财富管理市场的新变化。谈到私人银行如何调整财富管理模式,张秉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发力:一是加大投研能力建设力度。首先是要通过研究把好产品质量关。对一些设计上有缺陷的产品,或者是风控措施不完备管理人发行的产品,要主动为投资者过滤掉;其次是要做好大类资产配置策略的研究,为投资者提供科学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建议,引导投资者合理进行资产配置。二是做好投资者适应性管理。财富管理行业中的很多风险都是产品和投资者风险偏好匹配失当造成的。私人银行应更好了解投资者情况,推荐风险偏好、投资风格等方面相匹配的资管产品,这样才能做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高净值人群也亟待转变资产配置理念和调整配置模式。康朝锋建议,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理念也应更加科学和健康,在配置时要注意“长期化”和“分散化”,抓住“再”全球化过程中优质资产的投资机会。张秉文也指出,当前资本市场的一大特点就是大类资产价格变化速度快,短期价格波动幅度大,投资者要做好分散投资,不宜过于集中,这将使得短期市场波动对投资组合的扰动变小,投资者长期获得满意收益的可能性会更大。另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海外形势错综复杂,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因此,投资者在做资产配置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人民币资产,尤其是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投资者更有可能获得超越预期的投资回报。
优质资产难寻 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临考
作者:中国经营报 来源: 头条号
65602/14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 北京报道随着居民金融资产配置不断升温,寻找相对稀缺的优质资产成为私人银行的“烦恼”。固定收益利率低、金融产品供应不足、权益类产品净值波动大……《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稳定且高收益的金融投资产品供不应求,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