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么,这个岗位到底是干什么的呢?从猎头提供的岗位描述,它主要职责如下:
1、负责对外资料的编制、整理和发布,如ESG专项报告的编制、资料收集、报告鉴证等;
2、制定并定期修订公司ESG相关制度或政策。制定ESG培训相关指标;统筹公司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亮点与成果,并对外宣传;制定ESG品牌宣传计划等。
3、定期审视并完善集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体系,包括可持续发展中长期规划、考核方式等。
4、对接和维护与政府、投资者、社群等ESG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任何岗位的兴起,实际上是产业和组织的诉求。因此,岗位的变迁,可以看做组织发展的风向标。
现代企业产生于工业革命,并在三次工业革命中不断发展,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其使命之一是提高经济效率。
随着时代发展,现代企业组织形式不断演进,在结构形式、业务规模、治理方式等方面日益复杂多样。
现代技术的突飞猛进,给管理创造新空间的同时,也产生了创新悖论。就是技术的进步速度越来越快,但经济成果却没有成比例的上升。
也就是说,技术发展的投入,边际收益在持续递减。
从全球化角度看,技术进步在加速,无论是新发明数量,还是技术商业化周期,以及普及程度。在今天的中国,十多亿人口融入互联网,成为全球互联网普及头号大国。
但全球经济却持续陷入低迷,这不完全是疫情、俄乌战争等因素导致的,真正的原因是全球组织治理失效的问题。
无论是联合国的作用弱化,还是国际争端协调混乱,都将降低国际组织的治理效能,降低资源在全球配置的效率,对经济产生直接影响。

回到企业的层面,管理科学盲目崇拜效率,导致效率这个词被滥用,甚至被误用,人被不加区别的等同于资源,使人的价值没有进一步发挥。
虽然组织投入不断增加,无论是机器设备,还是管理技能,但都不会持续提高组织绩效。但又不能不持续投入,因为一旦减少投入,企业就可能一下倒闭。
也就是从个人或团队看,业绩在提高,但是从组织层面看,业绩不但没提高,投入产出比还在持续下降。
很多企业,尽管规模不小,乃至上市公司,有的时候账上连几百万都没有,所以你经常看到,那些知名企业经常被强制执行几十万或者几百万。
而它的高管甚至中层,动不动就开上百万的车,住几百万的房子,从这个角度看,组织财富还不如构成它的个别成员,真是讽刺。
管理中也经常见到,每个人都评价不错,每个团队都业绩突出,反正是没有差的,但组织就是没有进步,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甚至逐步恶化。
每个人都从局部出发,结果未必是最优,甚至连次优都达不到,看上去的热火朝天,不过是相互内耗。
一些组织固然获得一时成功,但每一步成功都是对继续成功的障碍,创新者困境指出,恰恰是那些“良好”的管理、规划、制度、习惯导致了领先者的马失前蹄,被后来者颠覆,后来者又被后来者颠覆。
曾经,有人问任正非,华为的战略是什么?
任正非回答:活下去。
我认为这是最高的组织战略,不能活下来,一切均为泡影。
但要活下去,只有持续的成功。过去如何成功,现在如何行动,未来如何持续成功,这是领导者的终极自问。
2022年淡马锡发布年报,集团投资组合净值达到4030亿新元,利润110亿新元,10年期和20年期股东总回报率分别是7%和8%。

这一水平,放眼全球,也是无人能及,就是这样的水平,其总部员工也就150多人,全球总计600多人。
从组织绩效看,更是楷模,无论是投资汇报,资产净值。
巧合的是,它的投资领域长期集中在金融服务、交通及工业、电信媒体和科技,将可持续发展最为一切活动的核心理念加以贯彻,2022年的主题就是“世代繁荣”。
ESG岗位的兴起,说明部分行业组织注意到了组织绩效的问题,并从岗位这个角度加以改进。
而不是过度关注个人或团队,因为组织的竞争是系统性的。
可以预见,与这样岗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学习培训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无论是作为组织领导者、管理者,还是职业人士,都值得认真关注,并优化调整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