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正文

【招银研究|区域研究】产业园研究之国家级开发区数据篇—— 东强西弱,中部赶超:立足区域格局精准施策

作者:招商银行研究院 来源: 头条号 142702/17

作者:招商银行研究院 公司金融总部 机构客户部■ 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是我国产业园体系的核心构成,二者虽然设立初衷不同,但日渐趋同发展,共同成为新时期经济稳增长、促外贸、强工业、提质效的关键抓手。本篇报告以这两大类政策性开发区为对象,

标签:


作者:招商银行研究院 公司金融总部 机构客户部



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是我国产业园体系的核心构成,二者虽然设立初衷不同,但日渐趋同发展,共同成为新时期经济稳增长、促外贸、强工业、提质效的关键抓手。本篇报告以这两大类政策性开发区为对象,建立园区数据指标分析框架,总结比较全国30个省市国家级开发区的综合实力与区域发展特点。


总体上看,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的区域特征有较高的重合度,均呈现“东多西少、东强西弱”梯次分布。东部先发优势明显,综合实力领先,头部标杆园区集中,两大类开发区在数量占比、经济规模、对外开放、科技创新等多方面均占据绝对优势,其中,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地园区经济尤为发达。东北园区数量不多、体量中等,在老工业基地基础的有力支撑下,总体表现稳健。中部地区近年来加速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开发区数量不断增加,加速赶超,除海南、山西外,其他各省园区实力与东部省份差距缩小,安徽、湖北更是在规模、质量方面跻身第一梯队。西部地区园区发展起步晚,整体实力偏弱,除四川、陕西表现较好外,其他省份综合实力相对落后。


两大类开发区的区域格局与我国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水平、区域重大战略板块布局基本一致,同时,报告中还发现了一些已有区域认知判断中较少提及的发展特征,也值得关注。一是东北开发区的全国实力排名明显好于其经济排名,个别指标表现亮眼,为近年略显低迷的东北经济带来新活力。其中,吉林、黑龙江两省国家级经开区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均进入全国前五,吉林国家级高新区企业总资产净利率全国第一。二是在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由于省内园区个数少,开发区能够更好地集中区域优势资源,在带动性方面表现甚至优于东部,区域重要性显著。比如,新疆经开区对全省二产增加值的贡献占比全国第三,广西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省内占比居全国第二。三是区域内部存在强弱分化,强省有弱园、弱省有强区。例如,虽然江苏整体实力强劲,但省内的淮安、镇江高新区的营收规模和人均创收能力却处于全国中下游,而吉林的长春高新区、云南的玉溪高新区却依托优势产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效。


业务建议:(本部分有删减,招商银行各行部如需报告原文,请以文末方式联系研究院)


相关报告


产业园研究之总览篇——星汉灿烂:产业园发展特点、类型比较与业务建议

产业园研究之开发运营篇——群雄逐鹿:把握园区发展模式变革的新机遇


正文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国家级高新区”)是我国政策性开发区的核心构成,也是各地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抓手。其中,国家级经开区为吸引外资、发展加工制造业而设立,是促进经济规模化、建设开放平台的产业集聚区。国家级高新区则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而设立,是我国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虽然二者设立初衷有所不同、各有侧重【注释1】,但近年发展越来越趋同,均呈现规模扩大、产业提质、创新引领、出口带动等特点。本篇报告作为产业园系列研究的第三篇,以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两类开发区为研究对象,建立园区数据指标分析框架,开展区域比较分析,总结全国各省市国家级开发区的综合实力与发展特点,进一步深化我行对园区的区域认知,并为“一行一策”、地方园区精准画像提供参考借鉴。


国家级经开区


本章从规模总量、产业结构、对外开放、财政实力等四个维度【注释2】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全国30个省/直辖市国家级经开区的总体情况。


1.1 规模总量:东部经济体量大,头部园区集中


从园区数量、GDP规模及对区域经济贡献度(占全省GDP比重)来考察各地经开区的规模总量。我国国家级经开区发展起步于东部沿海,逐渐向内陆扩展,园区队伍不断壮大。商务部《中国商务年鉴2021》入统的国家级经开区共有217个。分区域来看,呈现由东到西数量递减的梯次格局,东部占据近半壁江山,有97个,中部、西部次之,均在50个左右,东北22个【注释3】。


表1:2020年各地国家级经开区数量分布

资料来源:商务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2020年,全国217家国家级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11.6万亿元,同比增长6.4%,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1.5%。分区域看,东部省份国家级经开区实力领先,中部省份相对居中,东北地区规模体量偏小、但平均区域经济贡献度高,西部地区除四川外整体较弱、总量和占比贡献“双低”。分省看,头部省份规模优势显著,江苏和浙江两大强省分别坐拥超过20个国家级经开区,创造了万亿级的经济总量,对全省GDP贡献都在20%以上。此外,东北的吉林和黑龙江以及西部的新疆,虽然体量中等偏小,但GDP在省内占比贡献都超过15%,区域带动性强。


图1:2020年各地区国家级经开区GDP规模及占全省GDP比重

资料来源:商务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单个园区发展情况来看,东部地区优势更加明显、头部园区集中。首先,东部地区单个国家级经开区平均经济体量分别是中、西部的约1.5倍和2倍,领先幅度大。其次,经济总量前二十大园区中有15个都在东部,其中前五大园区(广州经开区、苏州工业园区、青岛经开区、昆山经开区、北京经开区)GDP都突破2000亿元,头部效应显著。


图2:2020年各区域国家级经开区单个园区GDP均值

资料来源:商务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3:2020年国家级经开区GDP排名TOP20园区

资料来源:商务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1.2 产业结构:第二产业主导的特征明显


国家级经开区建立后的很长时间内,主要致力于发展制造业,所以其产业结构一直呈现明显的二产主导特征。2020年全国国家级经开区二产、三产占比分别为60.3%、38.2%。其中,第二产业占比较全国二产占比高出约23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经开区作为国家制造业核心载体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经开区功能的拓展和产业升级加速,服务业发展迅速。有半数以上省份国家级经开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领先,国家级经开区第三产业占比达41.6%,较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高出10.8、7.8、4.5个百分点。


图4:2020年各地区国家级经开区产业结构

资料来源:商务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进一步从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其在全省占比贡献来看各地经开区产业的总体实力和相对实力。2020年全国217家国家级经开区第二产业增加值达7.0万亿元,同比增长3.9%,占全国二产增加值比重为18.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占全国三产增加值比重为8.1%。


从区域特点来看,各个地方经开区产业结构与其所在区域产业实力紧密关联。例如,东部地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国家级经开区也呈现二、三产双强并驱,而中部相对而言二产表现要强于三产,更具优势。西部则整体较弱,但值得注意的是,新疆经开区二产在全省占比高达35%,带动作用突出。此外,经开区在区域发展中的角色和定位对其产业结构也有明显影响。例如,北京经开区二产占比大幅高于全国平均,可以看出,在首都疏解一般制造业的大背景下,北京经开区成为了全市制造业发展的主平台。


图5:2020年各地区国家级经开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全省占比

资料来源:商务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6:2020年各地区国家级经开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全省占比

资料来源:商务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1.3 对外开放:苏浙粤规模领跑,但内陆园区外贸拉动更明显


国家级经开区担负着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的重要使命。2020年,217家国家级经开区进出口总额6.7万亿元,同比增长4.8%,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重为20.8%。分区域看,在进出口总额上,依然是东部省份整体表现强势,前十省份中除了东北的辽宁、中部的安徽外,均为东部省份,苏浙粤鲁规模领跑全国;在占比贡献上,则是中西部内陆省份经开区更有相对优势,其中,山西的经开区占全省进出口比重一骑绝尘,突破70%,甘肃、青海等外贸依存度较低的省份,其经开区的外贸带动作用也尤为明显。


图7:2020年各地区国家级经开区进出口情况

资料来源:商务部,国家统计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吸引外资也是国家级经开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2020年,217家国家级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611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占全国利用外资比重为23.1%,是其对GDP贡献占比的2倍。分区域来看,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东部省份凭借外向型经济发达、头部园区示范引领,利用外资规模全国领先。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中部省份紧随其后,外资吸引力也较为强劲。西部和东北省份的国家级经开区在吸引外资方面竞争力整体相对偏弱。


图8:2020年各地区国家级经开区利用外资情况

资料来源:商务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园区层面看,进出口总额TOP20园区中东部园区占据17席,在规模上形成碾压性优势。利用外资总额TOP20园区中,依然是东部园区领跑,广州经开区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连续6年超20亿美元,排名第一,但多个中西部园区实现突围,武汉经开区、西安经开区、合肥经开区、南昌经开区、武汉临空港经开区跻身前十。


表2:2020年国家级经开区进出口及利用外资TOP20园区

资料来源:商务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1.4 财政实力:规模东强西弱,占比贡献区域分化


用经开区财政收入总量及其全省占比来衡量经开区的财政实力。2020年全国国家级经开区财政收入合计2.1万亿元,同比增长2.8%,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为11.7%。从财政规模来看,依然是东部强省引领,中部、东北次之,西部偏弱。其中,江苏以4700亿元的财政收入总量遥遥领先,浙江、广东两大强省也分别达到3000亿、2500亿级水平。从省内占比来看,区域特征分化,东部的天津、浙江、江苏具备领先优势,东三省、中部的湖北以及西部的新疆、青海占比也较高,其他省份则相对偏低。


图9:2020年各地区国家级经开区财政收入情况

资料来源:商务部,国家统计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1.5 小结:东部和东北地区整体较强,中、西部依次减弱


本章对全国30个省市国家级经开区进行了分析,重点考察了各地经开区的规模总量、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和财政实力。整体来看,经开区数量稳步提升、经济规模持续扩大,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经开区经济规模总量领先、各项指标均占据优势,东北三省的经开区也具备较强的整体实力,中部、西部地区经开区发展水平依次减弱。


表3:2020年各地国家级经开区实力比较总结

资料来源:商务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采用“园区数量”、“GDP总量”、“GDP占比”、“园区GDP均值”反映规模,分别以10个/8个/4个、5000亿元/2500亿元/1000亿元、15%/10%/6%、700/400/300亿元为阈值划分等级;产业结构采用“二产实力”、“三产实力”反映,若经开区二产占比高于全国经开区平均二产占比,且二产增加值占全省二产贡献度高于全国平均,划分为强,若经开区二产占比低于全国经开区平均二产占比,且二产增加值占全省二产贡献度低于全国平均,则划分为弱,其他则为划分为中,三产划分逻辑同上;采用“进出口规模”、“进出口占全省比重”反映对外开放水平,分别以2000亿元/750亿元/250亿元、35%/25%/10%为阈值,划分为“大、较大、中、小”和“高、较高、中、低”;采用“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反映财政实力,分别以800亿元/350亿元/180亿元、15%/9%/5%为阈值,划分为“大、较大、中、小”和“高、较高、中、低”。


国家级高新区


本章我们以全国30个省/直辖市的国家级高新区为对象,从规模总量、企业质效、对外开放和科创能力等四个维度【注释4】进行分析,研究各区域高新区发展的总体情况。


2.1 规模总量:东部园区优势突出,头部效应显著


科技部《中国火炬统计年鉴2021》入统国家级高新区共169个,清晰呈现 “东多西少”的区域格局,东部占比约四成。分省来看,江苏、广东、山东、湖北四省高新区数量均在10个以上。除直辖市外,高新区数量较少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如山西、贵州、宁夏、甘肃、青海、海南仅1-2个。


表4:2020年各地国家级高新区分布数量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接下来,进一步从注册企业数、就业人员数、营业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等指标来综合衡量国家级高新区规模总量。2020年,我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内注册企业358.7家、就业人员2383.5万人,全年实现总营业收入42.8万亿元、工业总产值25.6万亿元,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分区域看,东部地区的高新区规模优势显著 。一是企业数量多、就业人数大。在高新区的注册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方面,东部地区的占比都超过六成,远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合计的总量。二是企业营业收入高。北京、广东、江苏和上海四地高新区企业营收分别为7.2、5.7、4.4和3.5万亿,加总占全国高新区总量的近一半。三是工业总产值领先幅度大。广东、江苏、山东等地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全国领先,广东超过4万亿元。


中部和西部地区量级水平相当、齐头并进。整体上看,中、西部高新区的营业收入和工业总产值占全国高新区总量比重都在15%-20%左右,中部略高。区域内部发展相对不均衡,部分省份表现突出,如湖北的高新区总营收突破了2万亿元,四川、陕西、湖南、安徽达到万亿级,而云南、甘肃、贵州、宁夏和青海等尾部省份落后较多。


东北地区总体规模体量较小,但是从东三省各指标排名来看,也不乏亮点。其中,辽宁省高新区注册企业数接近10万个,排全国第十,吉林省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排全国第14位。


图10:2020年各地区国家级高新区注册企业数量与年末从业人员数量

资料来源:科技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11:2020年各地区国家级高新区营业收入和工业总产值

资料来源:科技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单个园区排名来看,首先是头部园区引领效应显著。注册企业数、从业人员、营业收入等指标排名TOP20园区对全国高新区总量的占比贡献都超过50%。规模排名第一的北京中关村,仅一个园区就创造了2020年全国国家高新区总营收的16.9%。其次是东部园区优势突出。TOP20园区当中,东部园区数量占到3/4。此外,成都西安、武汉、合肥等中西部城市高新区的多项指标均跻身全国前10,实力也不容小觑。


表5:2020年国家级高新区规模总量指标TOP20园区

资料来源:科技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2.2 企业效率:区域差距缩小,吉林表现突出


企业效率是产业园发展质量和产业主体实力的重要体现。本文从企业盈利能力和劳动效率两个方面,分析评价国家级高新区入驻企业的经营效率。


首先,我们采用总资产净利率、营收净利率【注释5】考察各省市高新区入驻企业的盈利能力。从全国整体来看,2020年国家高新区内企业的总资产净利率为4.2%,营业收入净利率约为7.1%。在区域分布上,虽然整体大致仍表现为“东高西低”,但东中西部之间的区域差距缩小,四大区域均有亮点省份。其中,东部的广东、浙江两省的高新区企业资产净利率和营收净利率均大幅领先全国平均水平,中西部的陕西、四川、云南、安徽等省高新区企业表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另外值得重点注意的是东北的吉林,省内国家级高新区的企业盈利能力格外突出,总资产净利率更是全国第一。


图12:2020年各地区国家级高新区企业总资产净利率、营收净利率

资料来源:科技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进一步从人均创收能力(人均营收)、人均创利能力(人均净利润)的角度分析企业的劳动效率。


图13:2020年各地区国家级高新区企业人均创收和人均创利能力

资料来源:科技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2020年,国家级高新区人均营收达到180万/人,人均净利润为12.8万元/人,均远高于全国一般水平。分地区来看,区域内部分化明显。东部地区在效率方面优势弱化,仅上海、北京保持领先定位,而江苏、山东等地高新区两项指标纷纷低于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广东高新区人均创收也相对偏弱。相比之下,多个中西部及东北省份表现突出,尤其是吉林和云南两省高新区在人均创收和人均创利能力方面分列第一、第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广东、江苏、山东等地国家高新区数量较多,个体之间发展较为不均衡,个别园区发展水平落后拖累整体表现,例如,江苏的淮安、盐城、镇江高新区内有不少劳动密集型轻工业,人均创收、创利能力相对落后,另一方面是吉林、云南等地高新区数量少、更能够充分调动省内资源、平均实力强,个别园区依托优势产业取得较好的发展成效,如长春高新区(汽车、生物医药、光电子)、玉溪高新区(卷烟及配套、装备制造)。


2.3 对外开放:沿海省份为“领头雁”,个别中西部省份抢眼


从出口规模和人才国际化程度两个角度,分析高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在出口方面,2020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出口总额4.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4.9%。分区域看,东部沿海省份头部效应显著。广东和江苏两省高新区出口总额都在万亿级左右,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合计占到全国国家级高新区出口总额的43%。上海、北京、浙江和山东的出口总额也超过2000亿元,外向型经济优势明显。中西部整体出口规模偏低,但个别省份实力抢镜。在“一带一路”建设带动下,西部的四川、陕西以及中部的湖北国家级高新区出口总额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均超过60%,引领作用居全国前列。


图14:2020年各地区国家级高新区出口总额及出口占地区比重

资料来源:科技部,国家统计局,招商银行研究院


在人员的国际化方面,可以看到,2020年国家高新区企业从业人员集聚海外留学归国人员21.0万人,外籍常驻人员7.2万人,合计占园区从业人员比重为1.2%。分区域来看,东部省份在国际人才吸引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国际人才总量和占比上都是最为突出,其中,北上苏粤四大头部省市处于全国第一梯队,遥遥领先。除了东部头部省份外,中部的安徽、西部的陕西和东北的辽宁等省高新区的人才国际化水平程度也较高。


图15:2020年各地区国家级高新区留学归国和外籍人员数量及占比

资料来源:科技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从单个园区排名来看,规模总量处于头部的园区在对外开放方面也大多也处于前列。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些经济体量处于腰部的园区在对外开放方面赶超加快,实力突出,例如惠州高新区、襄阳高新区、大连高新区等。


表6:2020年国家级高新区对外开放主要指标TOP20园区

资料来源:科技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2.4 科创能力:东部研发投入大,中西园区集聚效应强


创新驱动发展是新时期国家级高新区的重要使命,各地园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园区的经济产业发展水平。本部分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科研人员、R&D投入等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各地高新区的科创能力。


首先来看高新技术企业情况。2020年末,我国国家级高新区内入驻高新技术企业总计9.9万个,约占全国总量的36.8%。从区域分布来看,呈现东部数量多、中西集聚能力强的特点。在总量上,东部省份国家高新区内的高新技术数量最多,其中,北京、广东、江苏三地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名列前茅,均超过1万家。中部地区中,湖北“一枝独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5000个。中西部省份虽然在总量上缺乏优势,但在省内占比方面表现较好,其中西部的广西、陕西以及中部的湖北等省国家级高新区内集中了省内半数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源集中度高。


图16:2020年各地区国家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区域占比

资料来源:科技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其次来看科研人员集聚情况。2020年,国家级高新区R&D人员全时当量202万人年,占全国R&D人员全时当量(502万人年)的四成,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849.0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67.8人年)的12.5倍。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科研力量强大、资源集中,研发人员总量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9省集中了全国国家级高新区60%以上的研发人员。此外, R&D人员全时当量超过10万人年的省市共有7个,除湖北外,全部为东部省份。中西部省份科研属性越来越强,安徽、湖北、陕西、四川等地在R&D人员密度上实现了逆袭赶超,园区每万人R&D全时当量排在全国前列。


图17:2020年各地区国家级高新区R&D人员全时当量

资料来源:中国火炬年鉴2021,招商银行研究院


最后来看研发支出情况。东部地区在R&D支出总量和支出强度上都优势显著,表现出投入多、强度大的特点。广东以1900亿元成为排头兵,北京、江苏也在千亿级水平。上海的研发支出强度高居首位,R&D支出占营收比重达6%。东北和中西部整体研发支出偏少,但不断追赶进步,个别中西部省份的高新区表现较好,湖北、陕西、四川研发投入规模跻身前十强,安徽、湖南投入强度也超过4%的全国平均线。


图18:2020年各地区国家级高新区R&D支出规模及支出强度

资料来源:科技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2.5 小结:区域发展不均衡,东部标杆引领


本章对全国30个省市国家级高新区进行了分析,重点考察了各地高新区的规模总量、园区企业质效、对外开放水平和科创能力建设。总体来看,东部地区优势明显,规模总量大、对外开放程度高、科创能力强;中部其次,湖北、安徽两地综合实力较强;西部分化较大,虽然整体偏弱,但陕西、四川两省综合能比肩东部强省;东北实力中等,吉林、辽宁两地表现不俗。


表7:2020年各地国家级高新区实力比较总结

资料来源:科技部,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采用“园区数量”、“工商注册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工业产值”反映规模,分别以8个/5个/3个、18万家/8万个/3万个、20000亿元/8000亿元/4000亿元、10000亿元/5000亿元/2000亿元为阈值划分规模等级;在企业质效维度,采用“总资产净利率”、“人均净利润”反映盈利能力和劳动效率,分别以5%/3%、12.5/7.5为阈值,划分为“强、中、弱”和“高、中、低”;在对外开放维度,采用“出口占全省比重”反映出口带动、“留学归国及外籍人员占比”反映人员国际化水平,分别以35%/22%/10%、1%/0.5%/0.25%为阈值,划分为等级;采用“国高企业数量”、“R&D投入强度”反映科创能力,分别以4000/2000/1000、4%/3%/2%为阈值,划分为“多、较多、中、少” 和“高、较高、中、低”。


区域特征与经营建议


3.1 特征画像总结


为了对各地两大类开发区综合实力进行总结画像,我们将前两部分的各项指标进行汇总。从国家导向和考核指标来看,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高新区在发展上都强调做大规模、做强产业,在此基础上,国家级经开区更为看中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对外开放的示范引领,而国家级高新区更强调科技创新和发展质效。因此,对于国家级经开区,从总体规模、区域带动性两个维度,将30个省市划分成9个象限,反映其业务体量以及在区域布局中的重要性;对于国家级高新区,从总体规模、发展质量两个维度,同样也把各省市划分成9个象限,反映其业务体量以及优质客户潜力。


表8:2020年各地区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实力特征画像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1)“规模”综合考虑经开区“园区数量”、“GDP”、“进出口”和“财政”等指标,分类参见“表3”;(2)“带动性”综合考虑经开区“GDP占比”、“进出口占比”、“财政占比”等指标,分类参见“表3”。


表9:2020年地区市国家级高新区综合实力特征画像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注:(1)“规模”综合考虑高新区“园区数量”、“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和“工业产值”等指标,分类参见“表7”;(2)“质量”综合考虑 “盈利能力”、“劳动效率”、“出口拉动”、“人员国际化”、“国高企业”、“研发强度”等指标,分类参见“表7”。


从画像结果来看,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的区域特征有较高的重合度【注释6】,均呈现“东强西弱”的区域格局,综合实力较强的园区(①②④象限)主要集中在东部,东北以及个别中西部省份也具有一定优势。


进一步分析区域格局背后的影响因素。可以看出,开发区发展与当地经济产业实力、国家区域战略、地方财政国资水平等因素有紧密关系。首先,两大国家级园区的区域分布与区域经济产业特点一致,具有明显“东中西”梯队化。以江苏、浙江、广东等地为代表的东部经济龙头,辖区内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也引领全国。安徽、湖北等中部地区凭借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园区实力不容小觑。而西部落后地区的园区发展则较为缓慢。其次,各地开发区的发展水平与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推动密不可分。优势省份、头部园区基本上都集中分布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等重大战略板块内。同时,在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推动下,陕西、湖北等地开发区提速赶超。再次,国家级开发区多采取政府主导模式,政府资源投入、国企平台公司经营能力在园区运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本上地方财政和国企实力强的区域开发区发展普遍较好,像广东、浙江、江苏、北京、湖北等。


3.2 区域布局重点与策略建议


(本部分有删减,招商银行各行部如需报告原文,请以文末方式联系研究院)


注释

1、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的主管部门分别为商务部、科技部,评级考核体系相互独立。苏州工业园是全国唯一一家同时被评为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的开发区。


2、指标选取参考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指标体系(2021 年)》的评价维度,并从数据可获得性、可比性和准确性出发,采取《中国商务年鉴 2021》公布的全国各省市 217 家入统国家级经开区数据,进行指标设置。


3、本报告采用招商银行研究院区域手册分类划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且不含西藏,区域合计数据与商务部口径略有差别。


4、指标选取参考科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维度,并从数据可获得性、可比性和准确性出发,采取《中国火炬年鉴 2021》公布的全国各省市 169 家入统国家级高新区数据,进行指标设置。


5、总资产净利率 =净利润/总资产×100%,营收净利率 =净利润/营业收入×100%


6、 部分省市高新区、经开区发展强弱略有差异,如北京、上海的高新区表现强于经开区,而福建、新疆等地则是经开区略胜一筹。


-END-

本期作者


招商银行研究院、公司金融总部、机构客户部

储楚 研究院 区域研究员

chuc@cmbchina.com

潘晏程 公司金融总部 客群营销岗

panyancheng@cmbchina.com

李宇健 机构客户部 机构客户经理

lyj950117@cmbchina.com

熊鹰 机构客户部 机构客户经理

xiongying950505@cmbchina.com

实习生任亚静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报告


产业园研究之总览篇——星汉灿烂:产业园发展特点、类型比较与业务建议

产业园研究之开发运营篇——群雄逐鹿:把握园区发展模式变革的新机遇

转载声明:

1、原创文章在推送一天后才可进行转载。

2、转载时需要保留全文所有内容,不得进行任何删改。转载时注明出处,并在“原文链接”中保留原始公众号文章链接。

3、授权方式:一般转载只需要正常标注信息即可。

若发现未经授权转载者,一律举报。毕竟原创不易,感谢您对招商银行研究的认可和理解。

注意:未经作者同意不得二次转载,转载时必须保留本转载声明。

责任编辑|余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热门推荐

从经开区、高新区和港区扩容,看郑州与中牟、荥阳、新郑纠结关系

来源:头条号 作者:招商银行研究院04/03 08:09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