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新材料 » 正文

新材料行业研究及2022年度策略:稳增长中寻找真成长

作者:未来智库 来源: 头条号 37502/22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航证券,邓轲)01 稳增长中发掘真成长材料赛道1.1 大寒已过,即迎新春新年伊始,随着新一轮“宽松周期”开启确认,稳增长预期逐步升温,市场风格急速切换,阶段性价值股占优背景下, 成长股受到不同程度压制,叠加海外美联储加

标签: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航证券,邓轲)

01 稳增长中发掘真成长材料赛道

1.1 大寒已过,即迎新春

新年伊始,随着新一轮“宽松周期”开启确认,稳增长预期逐步升温,市场风格急速切换,阶段性价值股占优背景下, 成长股受到不同程度压制,叠加海外美联储加快退出货币宽松等负面因素影响,2022年年初以来成长风格股票大幅下挫超10%。疫情阴云尚 未消散背景下,地产为代表的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而现阶段“稳”字为 主之下,短期宏观政策“挤牙膏式”释放,难以有效缓解市场忧虑,观察政策力度,等待政策成效,成为当下潜在共识,因此同期金融、周期 等价值股更多表现为防御属性而非进攻属性。随着后续宏观政策“进”一步发力可期,稳增长的逻辑得到印证之后,我们认为真成长赛道在市 场风格的洗礼过后有望再次绽放。

1.2 应用场景定义下的新材料投资时代来临

长期以来,我国高端新材料发展滞后、创新能力弱,导致下游高端应用领域长久以来得不到国产材料 充分自主保证。近年来在国家层面强调内循环经济为主体的背景下,有望加快较为依赖进口的关键新材料国产替代化进程。尽管同类产品相比 海外发达国家在质量、技术、稳定性和成材率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但受益于政策环境的倾斜以及终端下游像军工、先进制造、新能源等行业 景气度的持续抬升,将有助于国内相关新材料企业技术发展和业务拓展,正向循环已然开启。考虑到某类材料对应不同下游需求,以及当下赛 道型产业链投资风格,在应用场景下重新定义新材料将更具投研价值;

发掘真成长:在经历了2021年自上而下政策环境干扰后,市场愈发倾向于布局长期业绩增长确定性强及未来政策方向风险较小的板块,今年 在大的成长性策略主线缺失的背景下(贯穿2021年的“双碳”带来新能源产业链强势表现),我们认为板块间分化、板块内个股分化可能会 成为今年市场的主要风格,因此甄选真成长赛道以及优秀的企业会显得尤为重要。

展望2022年以下几个投资方向值得关注: ① 航空新材料:国家战略安全顶层支持下,军民融合的公司将在未来国内航空产业的崛起过程中最大程度收益,这一过程中淡化传统的军 工单一属性,强化航空产业链长期战略配置价值; ② 新能源材料:能源结构升级转型背景下,优选产业政策和基本面尚有预期差的细分领域,如稀土及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氢能新材料等, 产业体系自主可控有望带来价值重估; ③ 轻量化材料:国内汽车等场景轻量化进程相比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未来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消费增长将有效拉动镁合金等材料需求。

02 航空新材料-行稳致远

2.1 航空新材料

富国强军方能国泰民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临的 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尤为突出:反分裂斗争、国土安全和海外利益仍然形 势严峻。因此,提升我国国防实力刻不容缓。“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加快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规划 中重点强调了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质量效益、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 同步提升两个要点,侧面说明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从“质量”和 “体量”两方面入手,因此装备力量的提升将成为提升国防实力的重要切 入点,深度契合我国国防战略愿景;(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新时代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目标: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 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 现代化,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 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国防支出逐年提升,装备费占国防费用比例一路攀升:2012年至2017年,我国国防费占同期GDP平均比重为 1.3%,大幅落后美俄两国。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现代化的装备,目前我国 军队机械化建设尚未完成,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 需求相差较大,因此急需提高装备投入。我国国防支出在2015-2020年间 CAGR达7.41%,而装备费用在国防费用中的占比自2010年的33.2%增长 至2017年的41.1%;空军在国家安全和军事战略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和作用,航空装备的质量和体量均是衡量我国装备力量的关键指标。

航空产业化大势所趋,相关产业链将全面受益

航空装备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科索沃战争是第一次仅以空中力量打赢的战争,向 世人展示了利用现代航空装备具备的远程投送、精准制导、隐蔽突防等手段摧毁一个 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目标的能力。航空装备的质量展现了国家科技力量的强弱, 而国防实力的强弱则直接与航空装备的体量挂钩。航空装备由航空器整机、航空发动 机、机载设备与系统以及航空零部件四个部分组成。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年数据显 示,我国航空器整机在航空装备中占比高达56.1%,产业规模约为524亿元;其次是航 空零部件,占比28.7%,产业规模为268亿元;

航空装备发展受战略规划支持:自国家将航空装备列入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方向以来, 《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了我国航空装备未来的发展重点:1)在飞机产业,推进 干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直升机和无人机的产业化;2)在航空发动机产业,突破高推 重比、先进涡轮(轴)发动机及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技术,且安全性、可靠性和维修 性不低于国外同级别飞机的最先进动力装置的水平;3)在机载设备与系统产业,开发 先进的机载设备及航电、飞控、机电系统,突破航空新材料关键技术,形成自主完整 的航空产业链; 先

军后民,航空领域景气度抬升:随着我国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速,航空领域对于 装备的新增和替代需求均不断增加。我国航空全产业链在政策红利的驱动下不断完善: 军用飞机在“十四五”期间升级换代需求井喷、新增型号列装提速,商用飞机有望在 通过适航认证后于“十五五”期间逐步释放产能,我国航空全产业链在国产化替代的 大背景下将自下而上全面受益。

2.2 高温合金

航空发动机核心材料

高温合金一般以铁、镍、钴等为基,是能在600℃以 上的高温及一定应力条件下长期工作的金属材料,具 有优异的高温强度、较好的抗氧化性、抗热腐蚀性能、 良好的热疲劳性能、良好的塑性和断裂韧性等综合性 能。按照基体元素,镍基高温合金应用范围最广,占 比达80%,其次为镍-铁基,占比14.3%,钴基占比 最少,占比5.7%。按照制备工艺,可以分为变形高温 合金、铸造高温合金和新型高温合金,其中变形高温 合金应用范围最广,占比达70%,其次是铸造高温合 金占比为20%。我国高温合金主要为“GH”系列的 变形高温合金和“K”系列的铸造高温合金,两者牌 号数量分别多达50+和40+,虽然型号较多,但规模 化应用的较少,其中GH4169合金用量最大,使用范 围最广,被称为高温合金中的“万金油”,广泛应用 于航空航天、舰船、能源电力、汽轮机等领域。

供给端良好竞争环境有望维持

变形高温合金:应用范围最广的变形高温合金,其 适用于大批量、通用性强、结构较为简单的产品, 如航空发动机当中的燃烧室、涡轮盘等。产业链为: 经过真空冶炼等工艺浇铸成合金铸锭,通过锻造、 轧制等热变形制成饼坯、棒、板、管等材料,最后 模锻成涡轮盘和叶片等毛坯,经热处理后加工成涡 轮盘、叶片等零件。结合产业链各个环节相关参与 方来看,目前我国变形高温合金供应体系当中冶炼 和锻造环节,参与者包括抚顺特钢、钢研高纳、图 南股份、西部超导等上市企业,宝武特冶、攀长钢 等非上市企业,以及北京航材院、中科院金属所等 科研单位(主要以研究为主,生产规模较小);

铸造高温合金:其特点可以通过铸造工艺直接成型, 主要用于制造形状比较复杂的产品,如航空发动机 当中的导向器、涡轮叶片等。产品环节主要包括前 端的母合金和后端的精密铸件,母合金冶炼环节竞 争对手主要有图南股份、钢研高纳、北京航材院、 中科院金属所等,铸件生产环节主要是图南股份和 安吉铸造。

03 新能源材料-寻找相对估值洼地

3.1 新能源材料-“双碳”退烧,寻找相对估值洼地

“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所催生出的机遇:我国减碳工作起先由“节能减排”过渡至“低碳发展”阶段,再迈入如今的“双碳”时代。 2020年“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 的目标,明确要求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25%左右,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我国推行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消费革命、供给革命、 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使能源行业充分受益,双碳背景下的新能源产业将维持高景气度和高速发展态势。各个产业就节能减排的相 关政策频频出台,推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为诸多新能源产业的细分赛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 战;

寻找新能源材料当中的相对估值洼地:考虑到2021年新能源火热的行情透支了相当一部分预期,以及当年爆发的能源危机带来的部分能源政 策调整风险,我们倾向于寻找产业政策和基本面尚存预期差的自主可控细分领域,如稀土及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氢能新材料:

我国具有从稀土开采、冶炼分离到稀土材料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对稀土产业链各环节完全自主可控;重点关注上游稀土矿开采及分离冶炼环 节,以及中游稀土永磁材料(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精深加工环节;

发展氢能对优化能源终端体系,确保能源供应自主高效意义重大,氢能战略规划已被归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尚处萌芽阶 段,重点关注上游制氢环节的政策性机会,以及制氢用质子交换膜及储氢瓶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生产加工环节。

3.2 稀土

定义及分类

稀土元素:稀土,或称稀土金属,是元素周期表上第Ⅲ族的钪、钇以及镧系元素共17种金属化学元素的合称,皆属于副族元素;

稀土可被分为轻稀土和中重稀土两大类:根据稀土元素的原子电子层结构、不同的离子半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矿物中的共生情况等因素,稀土元素通常被分为轻 稀土和中重稀土两大类;具体的轻稀土元素包括镧、铈、镨、钕、钷、钐、铕、钆8个元素;中重稀土元素包括铽、镝、钬、铒、铥、镱、镥、钪、钇9个元素;

稀土矿:在自然界中,稀土元素主要以稀土矿的形式存在,分离难度较高,目前用于工业提取稀土元素的矿物主要有四种—氟碳铈矿、独居石、磷钇矿和风化壳淋积 型矿(离子吸附型稀土)。

产业链全景介绍

稀土产业链:稀土产业链涵盖了上游的稀土矿资源的开采、冶炼分离,中游各类稀土材料的精深加工,以及下游终端应用领域三大块;

我国稀土上游开采业格局稳定,中游稀土材料加工业竞争相对激烈:由于上游稀土矿供给市场存在严格的准入资质,企业竞争格局较为稳定,长期来看稀土矿加工端 难有新玩家入场。相较上游,中游精深加工企业间的竞争格局更为市场化,也更激烈。目前由轻稀土钐、钕元素作为主要成分的稀土永磁材料是稀土产业链中游精深 加工环节中发展最快的行业,近几年仍有新兴企业不断涌入稀土永磁材料加工市场。

我国是全球稀土市场的中流砥柱

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稀土储备:据USGS数据显 示,2020年全球稀土储量折合稀土氧化物约为 1.2亿吨,其中,我国稀土储量为4400万吨,占 比38.0%,稳居第一;越南储量2200万吨,巴 西储量2100万吨,俄罗斯储量1200万吨,全球 前四国稀土储量之和占比高达85%;

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及消费国:从产量来看, 2020年全球稀土产量达24万吨,我国稀土产量 达14万吨,占全球稀土总产量的58.3%;美国 稀土矿产量3.8万吨,占全球产量的15.8%,为 我国境外第一大生产国;缅甸、澳大利亚产量分 别为3万吨、1.7万吨。前四大稀土生产国合计占 比超全球总产量的93%;从消费端来看,2020 年我国稀土表观消费量高达15.2万吨,占据全球 为全球稀土资源消费量第一大国;

稀土出口大国:2020年我国稀土产品出口量为 35,448吨(包括稀土化合物及稀土金属),主 要稀土出口国包括日本、美国、德国等。

04 轻量化材料-替代前景可期

4.1 镁合金发展前景可期

围绕未来新型汽车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发展环境,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编制的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图提出近期以完善高强钢应用体系为重点,中期以形成 铝、镁合金应用体系为方向,远期形成多材料混合应用体系为目标;

镁合金综合性能优秀:镁相比于铝和钢,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比刚度高、减震性强、电磁屏蔽性好、切削加工性等诸多优点。从重量来看,镁合金是常用金属结 构材料中最轻的一种,密度约为铝的2/3,钢的1/4;比刚度和比强度高,机械性能好;在所有金属结构材料中具有最高的阻尼系数,对应优良的减震性能,相比其他 轻量化材料更适用于制造承受冲击载荷和振动的汽车零部件;熔化潜热低,具备良好的加工性能,易于进行铸造和热加工,生产复杂的零部件,且熔炼能耗成本低, 易于回收;具备良好的电磁波屏蔽性和再生性,可省去电磁波屏蔽膜的电镀工序和成本。同时,我国拥有丰富的镁资源,据亚洲金属网统计,2018年我国已探明可开 采白云石镁矿超过200亿吨,菱镁矿超过30亿吨,盐湖氯化镁储量40亿余吨,占世界镁矿资源的70%以上。(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国内汽车轻量化进程缓慢

镁合金需求驱动主要来自汽车行业:镁合金通过压铸等 深加工工艺制备的零部件,65-70%应用于汽车行业, 20%应用于3C产品,航空航天等其他消费领域占比10- 15%,目前镁合金的需求驱动主要来自汽车行业;

国内汽车轻量化应用进程低于预期:综合性能优秀,资 源优势突出,理论上来说都有利于推进镁合金在国内市 场尤其是汽车场景当中的应用,但实际进展大幅低于预 期。从原镁消费角度来看,虽然我国原镁需 求量占全球比例40%+,但考虑到单位用镁量基数较低, 2018年之前原镁消费量增速却低于全球其它地区,这点 与国内汽车轻量化进程偏慢相对应。

4.2 多因素抑制镁合金应用推广

我国是镁资源生产大国但非镁制造强国:我国拥有丰富的镁资源和低成本优势,所生产镁产品除了满足自身需求,出口量占到全球需求近一半(2021年我国镁产品出 口量47.8万吨)。但从出口结构来看,初级产品(镁锭、镁合金、镁粉/粒、废镁)占比高达98%,而在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方面,镁加工材(主要是型材、板材、 锻件)和镁制品占比过低。整体来看,我国镁合金深加工规模和高端制造水平还很低,镁产业仍以生产和出口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且对出口依赖程度很大,并未有效 将战略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核心竞争力,从硬件层面尚未准备好迎接汽车轻量化大趋势下的镁制品需求增长;

行业集聚效应不足,向下游推广能力较弱: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20年我国原镁产能为162万吨,产能利用率仅为59.3%,其中行业龙头云海金属原镁 产能10万吨(不考虑青阳在建项目),市占率仅为6.2%,原镁端行业集中度较低,除了云海金属之外,其他厂商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并且多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产 业端难以形成技术和资源的集聚效应,更难以独立推动镁作为新材料的替代和建立新的材料开发应用体系。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热门推荐

揭秘未来丨100大潜力新材料

来源:头条号 作者:未来智库01/26 00:02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