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期篇:“双碳”重塑行业格局,关注景气高持续性板块
2020 年下半年至今,化工行业经历了大幅度的景气反转:20Q3 以来,国内疫情基本已被扑灭,海外疫情 虽有二次爆发之势,但美国等经济体财政及货币政策明显扩张、正常经济活动有所恢复,外需环比 Q2 有明显 改善;Q4 开始,海外装置因疫情一直处于开开停停状态,总体负荷始终不高,国内大量子行业供需矛盾显现, 叠加补库存,有机硅、聚氨酯、纯碱等逻辑较为顺畅的细分产品率先冲高,随后在 20Q1 开始,由于国际油价 进一步上涨,其他大量基础化工原料价格也开启明显上涨。进入 Q2 之后,由于行业处于传统淡季,大多数化工品起先盘整为主,部分产品维持上涨。而进入 Q3 之后, 在行业限电限产、行业成本端迅速传导、需求旺季逐步到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进下,主要化工板块相继开启 猛烈涨价,价格纷纷冲击乃至突破历史高点:(1)三季度各地能耗双控政策逐步加码,特别是 9 月以来能耗双 控形势较为严峻的几个主要省份均开始了对高耗能品种的严格限电、限产,大量化工子行业开工受到明显压制; (2)9 月起国内煤炭供需走向失衡,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在 10 月上旬动力煤市场价一度超过 2000 元/吨,成本 面也支撑主要化工品(特别是煤炭单耗高的品种)大幅上涨;三季度布伦特原油价格也在全球能源紧张局势下 从约 70 美元/桶一路上涨到 80 美元/桶以上。(3)行业历来有所谓“金九银十”,在季节性变化的需求驱动下, 通常大多数化工品在一年中价格的高点都出现在 9-11 月份。供应:能耗双控再加码,高耗品种有支撑“双碳战略”引领行业新一轮高质量供给侧改革。总体上,对于传统子行业而言,我们认为碳中和战略将 为化工行业带来新一轮高质量供给侧改革。与 16-18 年“地动山摇”的供给侧改革相比,我们认为本轮的碳中 和所带来的的新一轮行业供给侧改革,可能具有以下特点:1、 政策周期性较弱、持续时间更长:16-18 年是我国环保去产能高峰,环保督察组多轮巡视各省,化工行 业普遍存在的中小劣后产能大面积出清。大量子行业存量产能打击力度极大,直接促成了大宗商品牛 市。而后,由于经济下行等因素,环保边际放松,多数子行业又重回产能扩张期。而未来在碳中和背 景下,我们认为政策将更倾向于逐步推进,政策周期性或将弱于上一轮供给侧改革。而碳中和战略远 及 2060 年,对行业的影响业绩更偏向于长期。2、 增量严控或将更高于存量出清:2021 年,两会再提六保六稳,其中,“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在“六 保”中居首,“稳就业”则在“六稳”中居首。对于化工行业而言,大量中小企业虽然往往有效益差、 能耗高,但作为制造业企业其吸纳就业的作用仍然非常关键。在碳中和战略之下,类似于 16-18 年激进 的环保去产能很可能不会重演,相反的,对行业长期产能扩张的限制显得更为重要。即更温和的存量 管理和更严格的增量控制。根据我们的计算结果,单位 GDP 碳排放居于前列的基础化工产品分别是煤制乙二醇、煤制甲醇、合成氨、 工业硅、电石、烧碱、黄磷、MTO、纯碱。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大宗化工品,基本上与电耗高/电力成本占比高的 产品相吻合。同时,也与此前各地给出的禁止新建产能的化工品清单基本吻合。
煤化工:传统煤化工产品以合成氨(尿素)、甲醇为主,产品价值量低。而煤气化工艺的电耗、蒸汽消耗都 较高,单位 GDP 碳排放大。此外,粗煤气中含有大量 CO2 并经甲醇洗环节排放,对合成气中 CO 和 H2 配比调节 也可能给产生大量碳排放。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工艺技术的不同和产品配比的不同,不同企业的煤化工装 置碳排放量可能有很大差别。工业硅:从硅矿石生产工业硅类似于电解铝,耗电极大,因此全国几乎所有产能 全部分布在新疆(火电)、云南(水电)。此外,电炉生产工艺也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电石:顾名思义,耗电极 大,成本结构中有 40%为电耗,为化工品之最。且原料生石灰煅烧过程中也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生产过程中环保污染也大,目前全国也已基本禁止新建产能。烧碱:氯碱的工业生产依赖于电解水,电耗极大;且单吨产 品价值量较低、单位 GDP 碳排放大。黄磷:黄磷为磷单质,由磷矿石在电炉中生产,同样类似于电解铝,耗电 极大。此外,电炉生产工艺也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纯碱:单吨电耗不算很高,但原料为石灰石(CaCO3),煅烧 过程中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且单吨产品价值量较低、单位 GDP 碳排放大。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均已禁止纯碱产 能限制,仅有个别企业以产能置换名义新增产能。后疫情时代化工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恢复,再次超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但得益于“双碳”战略推行, 复,整体较为稳健、大量拟建项目被叫停,未出现报复式增长。18H2 以来,伴随主要企业盈利改善,化工行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升。但 2020Q1,疫情冲击之下产能扩张期被迫中断,Q1 化工行业固投增速出现极端 负值。下半年开始恢复,2020 年全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2%,为 2016、2017 供给侧改革之后唯一出现 的负值的年份。2021 年 1-10 月份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13843 亿元,虽然相 比 2020 年 1-10 月份同比改善明显,但相比 2019 年 1-5 月份提升 9.2%,折合两年增速为 4.5%。就微观结构而言, 目前来看行业内并没有出现企业集中进行资本开支的情况;反而是大量新建高能耗项目被暂停实施。
需求:传统下游或承压,新兴需求添助力整体而言,宏观经济下行背景下,化工行业传统下游需求地产、消费(汽车、纺织服装、家电等)、出口均 有不同程度承压,或有边际改善,但目前难以预期重大改观:地产历来为化工第一大下游。而政策严控之下,Q3 地产投资、销售、新开工明显下滑,当前政策边际宽松。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地产政策陆续加码。到 10 月为止,除竣工较为坚挺外,地产投资、新开工以及商品房销售均 逐月下滑。其中 10 月商品房销售同比负增长超 20%。11 月以来,尽管政策有边际放松,但地产销售、开工颓 势传导到竣工端,不应对明年地产竣工有过于乐观预期。内需方面同显疲态,消费服务业复苏提供明年看点。从消费端来看,疫情爆发以前,影响消费的核心因素 是收入。今年以来,在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等政策支持下,居民就业总体持续改善,9 月失业率为 4.9%,回到 往年正常区间,但消费复苏总体上一直偏弱,不及预期。居民就业和收入的恢复要明显好于消费的恢复程度, 主要是疫情频繁扰动冲击消费场景,其中二季度疫情缓解时居民消费则恢复较快,而 2 月、8 月等疫情严重时 期消费最弱。从服务业来看,疫情反复使得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速波动明显加大。 明年疫苗接种率提升、疫情形势向好下,消费与服务业复苏是看点。如前文所述,明年在实现全民免疫状态下, 疫情形势大概率好于今年,将有利于消费场景的修复和服务业的复苏,同时居民的就业和收入也有望进一步向 好,从而促进消费恢复,预计全年社零增速 6.5%左右。
全球疫情反复,出口高基数下外需或承压。今年以来海外疫情反复,直至目前仍然新增病例仍然密集出现。 出口在海外需求复苏和生产替代效应带动下较为强劲,尤其是美国需求的复苏,历史上我国出口增速与美国居 民商品消费增速走势也较为一致。但 9 月起美国财政补贴全面到期,美国居民收入增速和储蓄金额均开始回落, 消费需求也将逐步放缓,经历数轮财政补贴后美国居民对耐用品消费也有一定透支,因此明年的外需回落是大 概率事件。三季度以来我国出口新订单 PMI 指数也明显走低,表明出口企业接单量已开始走弱。另一方面,随 PPI 回落预期。明年价格对出口金额的支撑也将逐步减弱。而另一方面,下游新兴领域的蓬勃发展,也为诸多传统领域提供崭新需求增长点:近年我国先进制造发展 迅猛,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然带来对上游化工材料的需求结构升级。对于很多传统周期板块而言,下游需求 结构的变化已变得越来越无法忽视。很多细分品种而言,新兴的下游领域开始为行业总体需求贡献了相当比例 的增长,在高耗能行业产能扩张被严格限制的今天,需求的持续增长为诸多细分行业提供了景气延续的理由: 光伏产业链发展带来光伏玻璃、光伏组件的旺盛需求,进而拉动上游纯碱、工业硅、有机硅的需求增长;可降 解材料在政策推动下快速发展,带来电石-BOD-PBAT 产业链的需求增长等等。
原油:中枢提振,拉涨全化工行业“水位”2016 年至 2019 年末,国际油市重心缓慢上移。2016 年底,欧佩克和非欧佩克达成历史性的减产协议,一 直到 2019 年底整体延续了良好的减产势头。期间油价重心继续上移,迎来新一轮上涨,由不到 30 美元/桶升至 80 美元/桶。但是美国趁着油价的缓慢上涨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原油产量,限制了油价的上涨幅度。期间世界贸易 纠纷不断,加之伊朗问题不定,中东地缘局势风险频发,短时的市场扰动令油价波动性加大,但整体并未改变 油市供需主导下的行情走势。疫情止住油价上涨势头,2020 年先跌后涨。2020 年初的美伊冲突加剧以及中美和谈为油价带来利好支撑, 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需求疲软的问题成为核心利空,国际油价开启下行之路。随着疫情在世界各国蔓延, 全球原油需求前景令人担忧,再加上当年 3 月的 OPEC+大会未能达成减产,沙特和俄罗斯开启价格战争夺市场 份额,原油供应不减反增,供应过剩而需求疲软,国际原油库存也快速增加,一度将油价逼成历史性负油价, WTI 在年内跌至-37.63 美元/桶。随后开启的减产和宽松货币政策,加之疫情的不断被控制,油价进入缓慢回暖 的通道,但上方需求疲软的利空依然存在,2020 全年油价回暖的力度较小,全年油价整体呈现先跌后涨,下半 年高位盘整的走势。WTI 原油 2020 年均价为 39.5 美元/桶,较 2019 年的 57.0 美元/桶下跌了 30.8%,布伦特原 油 2020 年均价为 43.2 美元/桶,较 2019 年的 64.2 美元/桶下跌了 32.7%。
2021 年以来,世界经济从疫情中逐渐恢复。9 月经合组织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调整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为 5.7%和 4.5%,较今年 5 月份的预期-0.1%和+0.1%,美国经济增长 6.0%,欧元区增长 5.3%,中 国增长 8.5%。中国方面,央行宣布从 6 月 15 号起将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由 5%上调到 7%,10 月官方制造 业 PMI 指数 49.2,较上月微降 0.4 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指数 48.4,较上月下降 1.1 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 48.8, 较上月低 0.5 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 46.6,较上月增加 0.4 个百分点,反映电力供应及成本压力下制造业生产活 动与市场需求有所放缓。非制造业 PMI 指数 52.4,较上月下降 0.8 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非制造业继续 保持扩张。其中服务业指数 51.6,较上月下降 0.8;建筑业活动指数 56.9,较上月下降 0.6 个百分点;住宿、餐 饮、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文化 体育娱乐等行业活动指数位于 55.0 以上较高景气区间。整体来看,疫情反复和能耗双控下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 动扩张步伐有所放缓,但随着内需逐步提振及助企纾困力度加大,市场预期仍将进一步稳定。石油是大宗商品市场的晴雨表,布油在 10 月初达到并站稳 80 美元/桶关口,一度超过 85 美元/桶,WTI 也 跨越了 80 美元/桶关口。截至 11 月初,布伦特原油价格为 84.71 美元/桶,较 10 月初上涨 6.8%,较前三月价格 上涨 16.2%,较年初价格上涨 65.8%;WTI 原油价格为 84.05 美元/桶,较上月初上涨 10.8%,较前三月价格上涨 17.9%,较年初价格上涨 76.5%。
下游需求复苏,提振原油市场随着美国、欧洲以及亚洲从疫情中复苏,原油需求逐步提升。新冠疫苗加速接种,石油消费占比较高的欧 美国家下游需求快速恢复。截至 10 月底,美国单剂次接种人数占比过 65%,欧洲英法德等国单剂次接种比例分 别达 73%、76%、69%,并且已逐步放宽入境限制。叠加欧洲、亚洲、北美洲迎来寒冷秋冬,而天然气、煤炭价 格持续走高,刺激燃料油需求增加。下游需求提升使美国原油库存持续下降,产量逐步提升。根据 EIA 数据,截至 10 月底,美国原油库存为 430.8 百万桶,较三个月前下降 1.3%,较年初下降 11%。6 月下旬,美国 WTI 原油期货的主要交割地—俄克拉荷马州 库欣原油储存区近期开始提供大量空储油槽出租,也是疫情爆发以来库欣油罐首次进行出租,侧面反映了美国 需求逐渐增强。库存大幅下降也使美国原油产量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截至 10 月底,美国原油周度钻井数量为 444 座,较去年 8 月份的最低点的 172 座增加了超过 1.5 倍。
下游炼厂开工率也自年初以来波动增长。截至 10 月下旬,美国炼厂开工率为 85%,较年初的低点 56%大幅 增长 29pct,表明从上游原油储备到石油炼制各阶段在需求支撑下进入回暖通道。原油库存下降的同时,历经夏 季出行高峰后美国的成品油消费回升,冬季气转油的需求增加的前景依然向好,原油消费有望进一步增强。2022 年需求前景仍看好。2021 及 2022 年全球原油需求预计将保持增长的良好预期,21 年年底,尽管疫情 反复下需求预期略有下滑,但季节性石化和取暖燃料需求增强,叠加发电行业从天然气转向石油,石油需求仍 将强劲增长。全年平均石油需求预计将达 0.97 亿桶/日,同比增加 6%。2022 年,随着疫苗接种率进一步提高, 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石油需求将保持增长,预计全球总需求预计将达 1.008 亿桶/天。其中,主要需求增长点在 于汽油和柴油,流动性工业活动持续复苏和改善,逐步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OPEC+产量限制的逐步放松仍在进行中2020 年 4 月的 OPEC+部长级会议上,受新冠疫情对下游需求预期的极大影响,与会各国达成减产协议,首 阶段于该年 5、6 月份减产原油 970 万桶/日,是欧佩克+机制成立以来达成的最大规模减产协议。2021 年初以 来,由于看好需求复苏的前景,OPEC 维持缓慢增产政策,在每月举行的 OPEC+部长级会议上逐步取消减产规模, 4 月 1 日的会议上同意 5 月日均增产 35 万桶,6 月再日均增产 35 万桶,7 月日均增产大约 44 万桶。此外,沙 特阿拉伯自愿额外减产的数量将压缩,其自愿减产的 100 万桶/日分别以 25 万、35 万和 40 万桶/日的月度增量 重归,到 7 月底将完全取消减产。7 月 18 日的会议上同意 8 月起每月增产 40 万桶/日,直到逐步取消 580 万桶 /日的减产规模,后续会议均维持增产计划。全球原油供应和 OPEC 原油供应都呈上升趋势,2021 年 9 月,OPEC 原油供应 3358 万桶/天,较年初增长 2.1%,全球原油供应 9667 万桶/天,较年初增长 3.0%。利益纠葛,OPEC 国家与美国页岩油的博弈。如今世界原油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的形势,在俄罗斯之外, 以沙特为代表的 OPEC 和靠页岩油革命新崛起的美国处于博弈的中心,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高于沙特等中东国家 的石油开采成本,油价高位时,将提高美国页岩油企业的利润空间,相应削弱 OPEC 产油国的竞争地位;而油价 较低时,对于负债普遍较高的美国页岩油开采商则非常不利。另外,OPEC+部长级会议(JMMC)会议一直致力 于通过调控防止油价上涨幅过大,避免影响经济增长,同时降低石油消费国的能源转型以摆脱石油依赖的意愿。 控制产量是 OPEC 国家操控油市,维持自身利益的关键手段。但是沙特等大多数 OPEC 产油国财政收入的一半来 自于石油出口,长期低油价也会使国家财政难以承受,美国则可以通过政府干预给石油商提供支持。因此,油 价长期维持在较高位置时 OPEC 会通过减产保持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油市平衡,但也不会任由油价过低而损害 国家财政收入。(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OPEC+自 Q3 提高产量以放缓油价涨势。根据最初于 2020 年 4 月达成的 OPEC+协议,截至 7 月底,仍有 580 万桶/日的减产规模。随着 6-7 月价格走强,为了保证成员国在原油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自身利益,OPEC+决定自 8 月起每月增产 40 万桶/日,直到逐步取消 580 万桶/日的减产规模,重新平衡市场。2021-2022 年全球原油供应 将保持增长趋势,但仍难以覆盖国际原油市场在下游需求带动下的乐观预期,油价中枢有望继续上移。
供应增速难覆盖需求上涨,油价仍有上涨空间OPEC+维持增产与伊核问题悬而未定难掩原油市场预期。目前的国际油市,OPEC+恢复原油产量被石油消费 逐步恢复及飓风部分抵消,美国页岩油开采商也没有放弃他们的限制,使得原油供应趋紧。同时,OECD 国家石 油库存降至三年以来的最低位,即使 OPEC+维持增产,短期也难以改变供应增速难敌需求增长的局面。而随着 疫苗的推近,世界各国的石油消费加快恢复,当前的原油需求动能将继续保持,预计供需偏紧将维持到年底, 国际原油库存也将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美伊核谈判尚未有定论。尽管伊朗于 10 月 27 日宣布同意在 11 月底 前重启伊核协议谈判,但美方 10 月 29 日宣布对伊朗实施新制裁遭到伊方指责,信任危机令伊核谈判再次蒙上 阴影。伊朗原油重返市场的可能性降低,也进一步支持了国际石油市场,并且即使美伊达成协议,仍可能需要 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解除美国的制裁,伊朗出口短期内快速放量的可能性很小,预计今年难以影响原油供 应基本面。未来随着宽松货币政策继续实施,叠加供需格局的改善,我们预计原油价格预计仍将维持偏强走势, 甚至有望突破 100 美元/桶。油价提升下国内炼化企业持续受益。国际原油价格自年初以来保持稳步上升趋势,对于采购和库存周期 1-3 个月的国内炼厂来说,无论发出存货的计量方式采用先进先出还是加权平均法,发出原油存货的实际成本更接 近于 1 月前左右的原油采购成本;相对的,成品油价格则是平均半月一调。在油价爬升时,这将使得公司持续 地“低进高出”,有助于炼油毛利的提升。中等油价区间,成品油价格波动与原油价格波动一致。成品油直销或 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可能不尽相同,但整体差别不大,当油价在 40-80 美元/桶区间时,成品油价格的变化基本 抵消原油价格的变化,有助于炼油企业业绩的稳定性,是炼厂的“舒适区间”。
聚焦景气高持续性板块供给侧改革以来各化工子行业准入门槛有永久性提升,21 年“双碳”战略实施,更大幅提高了高耗能行业的产能新增难度。农化:全球农产品周期未尽;看好草甘膦、草铵膦长周期机会国际油价中枢提振,有利支撑农产品价格。油价对农产品的影响主要通过三种路径。第一种是在宏观层面, 二者的价格和供需情况存在一致性、同向性的变化趋势。能源领域和农化领域都同时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世 界经济形势的影响,油价在宏观上也是反映经济水平的晴雨表,二者的需求和消费水平变化都通过宏观经济的 影响而保持一定程度的同向性。第二种是产业链自下而上的逆向传递。油价的变动可以通过微观层面的产业链逆向传递影响农产品的供需 和价格,通过影响具有石油替代性的生物燃料(如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以及相关石油化工产品(合成橡胶、 合成纤维)的价格和需求量,逆向传递至作为原料或者替代品的相关农产品,进而影响其需求和价格。
(1)燃料乙醇燃料乙醇(>99.5 vol%)是可再生生物燃料的代表,玉米、甘蔗、木薯等淀粉质或糖质非粮作物是其生产的 主要原料。上世纪 70 年代石油危机后,美国、巴西率先开始发展燃料乙醇。根据美国可再生燃料协会数据,2019 年全球燃料乙醇日均产量 189 万桶,其中美国、巴西分别占 54.6%和 28.7%,中国占比较低,仅为 3.9%。目前 美国销售的大部分汽油均为乙醇汽油,巴西乙醇汽油普及率超过 50%。根据经合组织-粮农组织农业展望,未来 十年间,美国以玉米做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占总产量之比高达 97.8%;据 USDA 数据,2019/20 营销年度中,用 于生产燃料乙醇的玉米作物占总消耗量(含出口)之比为 34.8%,超过了总玉米消耗量的三分之一。原油价格 上涨,作为替代能源之一,将提振燃料乙醇的需求和价格,进而增加玉米作物等制乙醇需求,传导至玉米价格 并使其有所提升,原油价格下跌时影响效果则相反。从历史数据上分析,长周期角度玉米价格与油价走势整体 上保持一致,原油价格变化对玉米等燃料乙醇作物需求和价格的影响成正相关,个别历史区间因玉米或原油供 需端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走势稍有背离,但对整体趋势无影响。
(2)生物柴油生物柴油的应用也主要以欧美国家为主,使用原料多为大豆、菜籽油、棕榈油等,我国受限于原料不足生 物柴油产销较低,且原料多采用废弃油脂和林木油料。根据 EIA 数据,2019 年全球生物柴油产量为 80.5 万桶/ 日,美国、巴西、欧洲、中国生物柴油产量在全球占比分别为 14.0%、12.4%、35.3%、2.6%。由于普及应用程 度的差异,相对于国内,油价变动对美、巴等国生物柴油产销及出口的影响更为显著。以大豆作物为例,美国、巴西为豆油第二、第三大产销国,生物柴油需求对豆油需求有直接影响,布伦特 原油与 CBOT 大豆价格、巴西 FOB 大豆价格表现出强关联性。和玉米价格与原油关联的逻辑类似,油价上涨时, 生物柴油对其替代性加强,需求量增加,价格随之上涨且产销量增加,带动豆油需求增加,从而对大豆价格产 生正向影响。第三种是产业链自上而下的正向传递。在农业发展至大规模、机械化的今天,农业生产对成品油的需求量 不断加大。石油是主要的化石能源,原油价格是能源价格变化的根本动因,油价的波动会影响农产品生产过程 中燃动费用、运费等营业成本,进而影响大宗农化产品的价格和市场供需。此外,油价和运输费用也具有高度 的正相关性和趋势一致性,油价上涨带动运费等变动成本费用提升,对贸易过程中的农产品价格起促升作用。整体来看,无论是需求方面产业链逆向传导,还是生产方面正向传递,都会使农作物价格与油价呈正向关 联。
油价上涨、补库存周期共同作用下,全球及国内农产品价格明显提振。从农产品价格走势来看,中国三大 主粮,小麦、稻谷、玉米,其中小麦和稻谷年消费量分别超过 1 亿吨、2 亿吨,进口依存度不到 3%,库销比超 过 80%,即使全球有所减产,中国最多也只是小涨,更不会出现粮荒,玉米由于中国在 2016 年取消临储措施以 及划定镰刀弯区域进行面积调减,玉米的价格持续下降,当前库销比也下降到 40%左右,对外依存度仅有 1.5%, 2020 年价格大幅上涨,领涨主粮。其他作物中,大豆由于对外依存度比较高、库销比仅有 10%不到的水平,进 口来源国主要是巴西、美国、阿根廷,叠加生猪带来的需求提升,大豆继续领涨非主粮农产品,棉花虽然进口 依存度不高,但是库销比仅有 40%左右,随着国内外需求复苏价格同样开启上涨,其他包括花生、油菜籽均有 或多或少的价格上涨。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一般会优先传导至种植面积的恢复,2020 年农产品价格上涨、2021 年 价格高位,进而带来 2022 年农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农产品价格提升为农资行业复苏提供重要支撑,农肥、农药均明显受益。其中,农肥方面,单质肥(包括 尿素、氯化钾、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在农产品价格上涨大势中最为受益,价格上涨明显。我们认为伴随全球 农产品价格走出强势涨价周期,且各主要单质肥均面临较为严苛的供应限制(磷肥方面,三磷整治使行业产能 持续去化,新增产能也非常困难;尿素方面,基本全国范围已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钾肥方面,我国由于自然 禀赋限制很难有新增产能),可以期待单质肥料同样走出 2-3 年的持续景气周期。农药方面,需求和原料主导总体上行,细分行业格局不同致走势分化。去年 Q3 农药行业触底,随后在上 述农产品涨价大逻辑和原料端的持续推动下总体上行。中农立华原药价格指数目前已恢复到 2018 年高点。但由 于各农药细分品种逻辑各有不同,其景气区别很大。其中,草甘膦、草铵膦等景气较佳,菊酯等杀虫剂产品景 气一般。
今年以来,草甘膦价格呈单边上行趋势。一季度由于就地过年政策,草甘膦开工维持相对高位,但同期美 国德州遭遇极寒天气,海外生产商开工受影响,国内厂商超接,订单排到二季度末,草甘膦价格温和上涨。5 月开始,国内限电政策开始,部分原材料如黄磷、氯碱等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带动草甘膦成本上行,鉴于二季 度的超接,国内厂商积极向上推涨草甘膦价格。9 月底开始,电价上调,电价压力加上电价上调带来的原材料 成本上升的压力促使草甘膦价格快速上调。目前生产商在手订单充足,销售压力不大,惜售心态较重。目前而言,我们持续看好草甘膦、草铵膦价格中枢维持高位,主要由于(1)农产品价格上涨带动农资景气 的大逻辑;(2)原材料供应持续紧俏,对于草甘膦而言是黄磷,对于草铵膦而言则是中间体供应持续受限;(3) 可预见的行业产能扩张均减少,明年仅兴发内蒙古 5 万吨新增产能;(4)百草枯因毒性逐步退出全球市场,草 甘膦、草铵膦作为替代品替补其留下的市场份额;(5)海外疫情依旧严峻,订单大量涌入国内市场。转基因政策持续推进,有望打开除草剂需求空间。2021 年 11 月 12 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农业农村部 关于修改部分种业规章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 理办法》、《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作出修改,同时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部分条款进行修 改。面对全球疫情爆发,粮食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转基因政策加快推进,近年来陆续颁发了 3 个耐除 草剂玉米和 2 个耐除草剂大豆生物性状,其中大北农的玉米 D9858 性状产品可耐受标签推荐中剂量 4 倍的草甘 膦和 2 倍的草铵膦。随着国内转基因种子的逐步商业化,除草甘膦外,其他如麦草畏、草铵膦等耐除草剂性状, 以及复合性状等转基因种子品种有望陆续获批,长期来看或将打开除草剂的需求空间。
除此之外,农药行业持续整合,利好各细分赛道龙头。2020 年是农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规划提出到 2020 年,我国农药原药企业数量减少 30%,其中年销售额在 50 亿元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达到 5 个以上,年销售额在 20 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 30 个以上,着力培育 2~3 个年销售额超过 100 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国内排名前 20 位的农药企业累计销售额达到全国总销售额的 70%以上。建成 3~5 个生产企业集中的农药生产 专业园区,到 2020 年力争进入化工集中区的农药原药企业达到总数的 80%以上。而整个十三五期间针对农药的 供给侧改革以及产品结构的优化业已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行业开始逐步进入整体存量时代,弱者退出,强者 继续成长的时代,在此期间,我们认为行业综合性龙头及细分农药领域龙头均有望持续脱颖而出。纯碱:全国产能增量杜绝,光伏玻璃支撑需求从 21-24 年为光伏玻璃密集投产期,为纯碱行业带来可观增量需求。国内光伏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据 我们统计,20 年国内光伏玻璃产能约 3 万吨/日,而 21-24 年将分别达到 4.77、6.75、7.65、9.18 万吨/日,特别 是 21-22 年同比增速都有望达到 50%左右。光伏玻璃与一般平板玻璃一样都需求纯碱,据我们计算在 21-24 年 光伏玻璃有望分别带来 115、129、118、112 万吨的新增纯碱需求,对应每年约 4%的需求增量。下游光伏将有 望取代地产等传统下游,成为全国纯碱需求增量的最主要来源。即便光伏玻璃景气压制下,实际投产进度受阻, 我们认为也将带来行业实质性的需求回升。新增产能投放有序、部分碱厂可能退出,供应端净增量非常有限。新增产能方面,2019-2020 年以金山化工 (金大地)100 万吨增量为代表,行业新增产能高于往年。但当前来看,21、22 年行业规划新增产能分别约为 80、40 万吨,明显少于 2020 年水平;且部分行业产能有腾退或者主动退出计划,预计行业净新增产能将非常 有限。
内蒙已开始限制新建产能;长期看,碳中和或使行业产能进一步紧缩。内蒙近日印发《关于确保完成“十 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任务若干保障措施(征求意见稿)》。并明确指出“从 2021 年起,不再审批纯碱等新增产能 项目”“确有必要建设的,须在区内实施产能和能耗减量置换”。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级战略下,后续多 省份都可能跟进,全国纯碱产能可能在数年内触及天花板。价格研判:看好价格持续爬升,价格中枢有望维持较高位置。纯碱行业近年来实际上持续处于供需较为紧 绷的格局:除 20H1 受疫情影响外,16 年以来行业开工率长期处于 80-90%左右高水平;且每逢旺季(16、17、 18 年 9-12 月行情)以及行业意外供减(20 年年末行情)都容易因行业供小于求出现大幅涨价的情况。当前来看,在光伏玻璃带来可观需求增量、供需持续趋紧的背景下,我们看好纯碱价格从底部继续爬升,并维持较高 的价格中枢水平。天然气:全球供应持续紧张,寒冬助推价格上涨2010-2019 年,国际天然气市场供需平衡,页岩气革命贡献产能。全球天然气供应格局过去十年受美国页岩 气革命的影响,美国逐渐成为全球第一大天然气供应国,市占率从 2010 年的 18.3%,上升至 2020 年的 23.7%。 至 2020 年,全球前三大天然气供应国家为美国、俄罗斯、伊朗。从需求端来看,由于天然气的碳排放量大幅低 于煤炭和石油,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全球天然气需求量逐步上升。2020 年受新冠疫影响,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天然气的产量和消费量大幅下降,产量为 38537 亿方,同比下 降 3.08%,消费量为 38228 亿方,同比下降 2.08%。此外,2020 年初北半球暖冬也减少了取暖需求。作为 2020 年唯一保持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国天然气产量和消费量增长速率也有所放缓。
国内市场消费量快速增长,增储上产成效显著。《关于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指出,到 2030 年,天 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 15%。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地区气化工程、天然 气发电及分布式能源工程、交通领域气化工程和节约替代工程等四大利用工程,天然气消费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在“十三五”时期,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总投资 1.36 万亿元,年均增长 7.0%,全国天然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 5.6 万亿立方米,2020 年,国内天然气产量比 2015 年增加 579 亿立方米,5 年增幅达 43%,“十三五”时期年均增 量超百亿立方米,年均增长 7.4%。从 2020 年全球天然气贸易的流向来看,美国、独联体国家、中东是全球主要的天然气流出地区,东北亚和 欧盟是主要的天然气流入地区。从天然气进出口方式来看,欧洲、北美地区主要通过进口俄罗斯、美国的管道 气来维持天然气供应。东北亚地区则以进口中东地区的 LNG 为主。供需区域性失衡,欧亚价格领涨新冠疫情后,全球天然气供需区域性失衡问题逐渐严重。今年以来,受极端天气、复工复产等因素影响, 亚太、欧洲地区天然气净进口量呈现快速增长后趋于平稳的态势。同时,美洲天然气净出口量也逐步增长。
2021 年全球燃气价格普遍快速上涨。欧洲天然气价格除在今年 2 月价格略有回调以外,整体呈快速上涨。 截至 11 月上旬,IPE 天然气交易价格为 196.72 便士/色姆,同比增幅 401%。东北亚地区天然气到岸价格走势基 本相同,日本和我国 LNG 到港价格在 9 月份创下年内新高后,10 月份小幅回调。11 月上旬,我国 LNG 到岸价 格达 28.15 美元/百万热英,环比降幅 29%。北美 Henry Hub 气价,除 2020 年冷冬引起的极端高价外,处于相较 低位,与当地天然气供需情况稳定、出口紧张,格局相对全球较为割裂有关。下游需求旺盛,天然气库存紧张今年以来欧洲天然气消费量增速明显。根据 Eurosta 数据,受夏季极端高温、碳税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欧 洲上半年 Q1、Q2 天然气消费量分别同比增长 7.1%、19.7%,欧洲对天然气的需求持续旺盛。根据 EIA 数据,今 年以来美国地区的天然气需求未出现明显变化。Q1 天然气消费量同比下降 1%,Q2 天然气消费量小幅增长。从 历史上看,美国天然气消费量逐年波动不大,其天然气消费量呈现季节性波动,冬季需求最为旺盛,夏季次之, 其余季节需求量相对平稳,今年美国天然气需求处于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库存方面,根据欧洲天然气基础组织(ASGI)的数据,欧洲库存自今年夏季以来处于紧张态势。入夏以后, 欧洲天然气库存开始低于近五年库存最低水平。截至 2021 年 11 月初,欧洲天然气库存总量为 845.25TWh,较 去年同期减少 214.31 TWh,同比降幅 25.35%;库存容量水平达到 76.4%,低于近五年同期最低库存水平(86.8%)。 因此,欧洲区域大概率会以低库存状态进入冬季,补库需求持续性较强。美国天然气库存容量则表现得较为温 和。
面对燃气短缺、价格高涨和未来燃气需求大概率增加的趋势,能源巨头扩大资本支出的意愿并不强烈。根 据 IEA 数据,全球油气资本支出在遭遇 2020 年的大幅下跌后,2021 年恢复至 3514 亿美元,同比增长 7.73%, 但仍然低于疫情前水平。Fitch Solutions 研究预测在 2025 年全球油气资本开支也难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全球石油巨头方面,英国石油、必和必拓、雪佛龙、埃尼石油、Equinor ASA、 道达尔、荷兰皇家壳牌和埃克森美孚在内的全球石油巨头总资本支出额可能达到 782 亿美元,仅比 2020 年的 778 亿美元高出 1%,比 2019 年的 1100 亿美元低 20%。此外,在低碳发展的大环境下,能源公司从传统油气业务中抽离并转向新能源投资的态势将愈发明显。BP 首席执行官 bernard looney 在 7 月的全球能源转型会议中表示,石油公司将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而非传 统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行业巨头的业务结构调整,意味着油气业务萎缩与天然气长期供应量增速放缓。中长 期预计上游低资本开支抑制增产,未来 1-2 年燃气价格持续性保持高位。
“拉尼娜”冷冬来临,进一步推高天然气价格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气候预测中心在 10 月 21 日公布的冬季季节展望报告中预测,2021 年冬 季将出现拉尼娜现象,环太平洋地区、北部欧洲将遭遇冷冬。在此情形下,欧洲、美国、中国等利用天然气冬 季取暖的国家 Q4 天然气需求预计将保持强劲,将进一步推高天然气价格。(报告来源:未来智库)供应增速难覆盖需求上涨,气价仍有上涨空间根据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数据,俄气公司今年 1-10 月对非独联体国家的天然气出口量同比增长 10.4%,达到 1588 亿立方米,接近历史最高纪录。其中,德国、意大利、波兰、希腊和芬兰等自俄气公司的进口气量今年 1-10 月的同比增幅分别为 23.4%、15.4%、9.5%、16.3%和 3.6%。当前俄罗斯出口欧洲的管道能力为 2100 亿立方米, 其中通过乌克兰运输至欧洲的管道约占一半。新建的北溪-2 号每年的运输能力为 550 亿立方米,俄、欧、美三 方的政治拉锯使北溪-2 号今年如期投产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预计 2021 年冬季欧洲将不能得到俄罗斯更多的天 然气供应。10 月 30 日,从俄罗斯经波兰到德国的亚马尔-欧洲天然气管道突然停止供应。该管道是俄罗斯向德 国输送天然气的重要管道,年产能高达 330 亿立方米。在没有新增天然气供应的情况下,如果通过亚马尔-欧洲 管道的输送量没有恢复,预计冬季欧洲天然气价格将进一步上升,有可能创下历史新高。从全球天然气的供给端来看,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天然气分析及展望 2021-2024》的数据显示,未来全 球天然气新增供应主要来自美国、俄罗斯和中东地区,2021-2024 年全球天然气供给将分别达到 41050、41580、 42390 和 43280 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加 3.66%、1.29%和 2.10%。从全球天然气的需求端来看,预计将呈现长期增长趋势。一方面全球经济活动逐渐从疫情中复苏,能源需 求补偿性增长;另一方面碳减排压力使各国能源政策向清洁能源利用的倾斜,从煤炭和石油转向天然气的潜力 将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很大的开发。从区域上看,亚太地区将成为未来燃气需求增加的主要推手。
整体上看, 2021-2024 年全球燃气供需格局仍将维持紧张局面。供给将略高于需求 360、310、340 和 510 亿 立方米,较疫情前仍处于紧平衡状态。此外,季节性供需矛盾以及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仍可能使得局部 区域的天然气供需情况出现较大缺口。国内需求多元增长,燃气进口逐年增长工业燃料、城镇燃气和发电拉动国内天然气消费增长。2020 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 3280 亿立方米,增量 约 220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 6.9%,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8.4%。中国天然气消费逐季回暖,增速呈前低后高 走势,特别是四季度,伴随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叠加采暖需求大幅增加,天然气消费增速升至 12.9%,四季度 消费量同比增加 110 亿立方米。从消费结构看,工业燃料和城镇燃气用气占比基本持平,均在 37%- 38%,发 电用气占比 16%,化工用气占比 9%。分省看,江苏消费量超过 300 亿立方米,广东、四川和山东 3 省份消费 量超过 200 亿立方米,北京、河北、浙江、上海、重庆、河南、陕西、内蒙古、新疆等 9 省(自治区、直辖市) 消费量超过 100 亿立方米。2020 年我国天然气总进口量 1416.77 亿立方米,环比 2019 年增加 4.49%。随着我国煤改气以及环保等一系列政策提振,中国天然气进口量在 2018 年一季度出现了激增,国内天然气消费量大幅提升,从 2018 年开始, 我国全年天然气进口量均保持在 1300 亿立方米以上。2021 年 9 月天然气总体进口量为 147.67 亿立方米,同去 年比明显增加 22.63%。1-9 月天然气总体进口量为 1258.83 亿立方米,同比增加 22.39%,液化天然气进口增速 明显加快,有效弥补了国内天然气需求缺口。在“双碳战略”的指导下,预计我国天然气需求将持续增长。
电石产业链:行业供应严控,需求颇具亮点;关注替代路线前文,电石生产能耗极高,且内蒙产能占比高,是碳中和背景下首当其冲的化工品。内蒙能耗新政发布 以后,3 月以来省内电石就开始限电,是电石持续涨价的最重要推手。而限电的特征包括: 1、大中小产能一致受影响,降负荷企业的普遍受影响程度约为 30%。2、单企业考核能耗,用电大户很难 不受到影响。3、开工率从最高的 95%下跌到 75-80%。即使是大厂,也会受到能耗控制的影响,这是区别于 16-17 年供改的地方,并非高枕无忧。 尽管当地电石限电会有所反复,我们认为行业趋势仍然不变。即行业供应将从此带上紧箍咒,从原料端持 续支撑下游各产品景气。
工业硅:政策严控新增,需求旺盛增长,长期稳步上行工业硅:硅产品原料,需求三分。工业硅即为金属硅,为纯度 98%以上的单质硅。工业上由硅矿石经还原 冶炼生产,作为各类含硅产品的原料。需求而言,工业硅大致有有机硅、光伏硅料、硅铝合金三大下游,需求 占比大致为 4:3:3供给:高能耗品种,行业供给预计持续受压制。工业硅生产过程类似于电解铝,其能耗极高,生产单吨工 业硅耗电达到 12000 度。且 2009 年来行业产能扩张过速,行业中小劣后产能普遍存在。2017 年以来,主要生 产省份陆续出台对工业硅企业的政策限制,集中在限制新增产能和清退低效电炉。19 年来行业内企业几乎已拿 不到新建工业硅产能指标。2021 年来,我国碳中和碳达峰战略发布,工业硅作为能耗、碳排放双高的产品,我 们认为相关产业政策只会愈发严格,不单行业难以新增产能,劣后产能也将面临更大清退压力。行业内总产能 或将因此不增反减。需求:光伏与有机硅带动需求维持双位数增长。需求端而言,除硅铝合金市场趋于稳定之外,但光伏、有 机硅两大下游均有望保持每年超 15%的需求增长。光伏方面,在技术升级和政策支持之下,我国光伏新增装机 容量预计将保持增长,向上带动多晶硅、工业硅需求。有机硅方面,2020 年疫情影响行业扩产进度,但目前行 业主要企业均已宣布或正在实施新一轮扩产计划。高盈利驱动下,21 年下半年开始行业将迎来有机硅扩产高峰 期,到 23 年为止有机硅年均扩产规模超 50 万吨,对上游工业硅的需求也将大幅增长。我们测算 21、22、23 年 全国工业硅需求将分别达到 186、206、225 万吨,分别同比增长 13%、12%、10%。景气:供需持续趋紧,价格中枢有望较此前明显上行。多年来工业硅价格维持在 12000-18000 元/吨之间震 荡,且价格波动通常不大。主因中小产能密集、行业产能分散、供需结构松散,因此价格弹性较差。但在行业 产能很可能保持有减无增,且需求保持相对旺盛增长的背景下,行业供需有望逆转,工业硅价格中枢也有望逐 步上行。
2 龙头篇:传统龙头迈向崭新蓝海
行业格局变,成长不停歇:“双碳”加码持续利好龙头企业发展“双碳背景下”,化工行业各龙头能够比其他企业更加充分适应行业变化,逐步压低碳排,久久为功:(1)优质企业深度技改压低能耗,一步步压低碳排放:化工优质企业往往以管理水平和资金优势胜,这使 得它们有充分能力不断进行,包括①生产装置的挖潜技改;②产业链向更高端、附加值更高的精细化工/新材料 产品延伸,从而压低单位 GDP 的碳排放;③探索新的低碳解决方案。这些都使得优质企业可以比普通企业更好 地逐步压低自身的单位碳排放,以应对未来可能逐渐加码的碳排放限制。(2)效益好的企业有望持续获取政策和配额倾斜:在化工行业中已有类似的例子,由于二代制冷剂的臭氧 层破坏性,多年以前我国就锁定了 R22 的生产总量,并将生产配额下放到每家企业,并逐步削减。多年来,巨 化股份、东岳集团两家龙头企业的配额削减进度明显低于行业平均,配额的削减主要以淘汰行业中小产能的方 式进行。如果未来以碳排放或者能耗配额的方式落实到化工行业内的每家企业,则优质企业或将持续受益于政 策倾斜。(3)潜在的碳排放配额交易助力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碳排放权交易系统 (ETS) 是一个基于市场的节能 减排政策工具,用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遵循“总量控制与交易”原则,政府对一个或多个行业的碳排放实施 总量控制。纳入碳交易体系的公司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就需要有一个单位的碳排放配额。它们可以获取或购买这些配额,也可以和其他公司进行配额交易。碳交易市场作为一种低成本减排的市场化政策工具,已在全球 范围内广泛运用。万华化学:成本优势、技术垄断、成长属性三线齐发聚氨酯:长周期而言,公司 MDI 市占率有望达到全球 1/3 以上;国内聚氨酯需求受到碳中和政策利好。万 华 MDI 全球市占率仍将不断提升,行业话语权不断提高:2019 年万华持续推进控制康乃尔股权事宜,福建康乃 尔将建设 40 万吨/年 MDI 及苯胺配套项目,2019 -2020 年万华全球市占率为 25%左右;而目前万华规划 MDI 产能包括万华宁波+烟台合计 110 万吨扩能、福建 40 万吨,美国 40 万吨,即使不考虑美国 40 万吨 MDI 项目, 到 2024 年万华的 MDI 全球市占率也将达到 34%左右,控制地位进一步提升。华鲁恒升:煤化工白马竞争优势凸显,荆州二期赋予未来成长性多重成本优势为基石,构筑强大“护城河”:华鲁恒升毛利率、净利率、ROE 在煤化工企业中更加稳健, 且长期处于前列甚至首位,主要受益于其多重成本优势构筑的强大“护城河”:1)2004 年公司采用“多喷嘴对 置式水煤浆加压气化”工艺的大氮肥项目成功投产,奠定其远高于同行业企业的“起点”,制造 1000m3 合成气成本约为 336 元,较固定床低 39%;后期持续扩产及技改投入,成本没有最低,只有更低;2)氨醇原料自 给率基本达 100%,垂直一体化优势明显;其园区高度独立,独立工业园区和铁路运输充分降低原料运输成本, 每吨煤炭节省陆运成本 20 元/吨,每年节省约 1 亿元运输成本;蒸汽完全自用(每吨节省 60 元/吨)、自用 电占比一半(每度节省 3-4 毛);3)受益于良好的经营性现金流,其基本覆盖资本开支。宝丰能源:成本优势卓绝、降碳布局深远,仍在充分低估区间边际上,公司正在迅速走出最差境地。Q4 煤价飙涨,产地动力煤(5000K)坑口价最高达到 2000 元/吨, 而煤制烯烃是耗煤量非常大的煤化工品种,煤价的大幅上涨使得煤制烯烃利润有明显压缩。公司成本优势卓越, 但煤制烯烃用煤全部外采,但目前情况正在迅速好转。27 日,发改委价格司召开动力煤限价会议,明确对动力 煤坑口价格实行“基准价+浮动幅度”的限价方式。这意味着动力煤 5500K 坑口价最高价格将被限制在 528 元/ 吨,远远低于目前价格水平。我们预期公司的成本压力将很快缓解。同时,受全球油价上涨支撑,目前聚烯烃 价格相比 Q3 也有明显上涨。
3 新材料篇:新兴领域蓬勃崛起,先进制造顺势而为
前车可鉴:新材料将是化工未来前进方向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成功实施了政府主导、进口替代进而出口扩张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战略, 日本经济及其核心制造业发展历程呈现出“复苏——轻工业——重化学工业——组装工业为主——信息化、服 务化”。经过 30 年的高速发展,在 1973 年石油危机中,石油的涨价和削减供应量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严重的冲击, GDP 增速大幅下滑。在此之后,日提出“技术立国”战略,产业结构由重工业化的资本密集型向高附加值的知识 密集型转化,大力发展彩色电视机、汽车、数控机械、LCD 显示面板、IC 制造等,为 70 年代后期电子行业的快 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随着家电、通信设备、汽车等产品的出口,导致对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引发了与美国的贸易摩擦,触及到 美国核心利益,摩擦不断升级,在美国的施压下,日本出口贸易受到大幅限制,“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使得制 造业出口受到严重影响,日本国内的经济泡沫终在 90 年代初破灭,开始陷入长期的经济萧条,包括通信设备、 IC 制造等领域均受到重创。在贸易摩擦主战场的几大领域中,日本的光刻胶、LCD 显示面板、偏光片及光学膜 等行业承受住了时间的筛滤、行业的波动以及外部的冲击,在贸易摩擦中独善其身,竞争力稳居世界榜首,一 直保持到今天,证明了精细化工品及新材料领域高度的技术壁垒性和强劲的行业发展动能。而 LCD 面板等新材 料领域也是在传统化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传统经济向先进经济发展的转变性,对化工行业 的转型升级具备高度的指引意义。新能源材料:始于周期,赋予成长光伏材料:光电能源转换,上游材料为基2020 年,我国光伏市场新增装机量为 48.2GW,预计 2021 年和 2025 年将分别达到 65GW 和 110GW;全球 新增装机量为 130GW,预计 2021 年和 2025 年将分别达到 170GW 和 330GW。光伏行业的景气发展促进了硅料 及光伏组件的应用,从而带动上游三氯氢硅、EVA 树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等化工产品的需求。EVA 是光 伏胶膜的主要原料,目前我国光伏级 EVA 产能较低,进口依存度居高不下,并且 EVA 扩产及调试生产光伏料 的周期较长,供应将长期不足,进口替代空间较大。三氯氢硅是多晶硅的核心原料,随着多晶硅的大规模扩产, 高品质三氯氢硅产能供应不足,从而价格和景气大幅提升,并将维持紧平衡。
EVA:光伏装机提速,EVA 需求持续向好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是继 HDPE、LDPE、LLDPE 之后的第四大乙烯系列聚合物,由乙烯单体与 醋酸乙烯酯单体(VA)在引发剂存在下共聚而成。与聚乙烯相比,EVA 由于在分子链中引入醋酸乙烯单体,从 而降低了结晶度,提高了韧性、抗冲击性、填料相溶性和热密封性能。EVA 指标包括 VA 含量与 MI(熔融指数, 单位 g/10min),VA 含量的上升使得 EVA 弹性、柔韧性、相容性和透明性提高,但结晶度下降;MI 的增加使得 EVA 加工性和表面光泽改善,但力学强度下降。不同 VA 含量 EVA 应用领域不同。VA 含量越低,EVA 的特性 越接近 LDPE;VA 含量越高,EVA 特性越接近橡胶,同时反应的压力、温度条件要求更高,生产工艺难度更大。需求拉动 EVA 价格价差不断提升,行业利润可观。EVA 价格 2017-2019 年维持在 12000-14000 元/吨。20 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原油价格战等影响,跌至 9600 元,8 月起需求逐步复苏,同时光伏料需求超预期,价格 持续上行。21 年在原料端醋酸乙烯和乙烯价格支撑、需求增长双重作用之下,EVA 价格和利润也同比有所提升。 截至 11 月,乙烯均价在 8400 元/吨,较年初+18%;醋酸乙烯均价 16800 元/吨,较年初+90% ;EVA 市场均价 在 24000 元/吨左右,较年初+50% ,EVA 价差 14000 元/吨,较年初+70%,价差上升后有所回落,但仍显著高 于年初水平。2023 年之前,由于光伏料供需缺口持续,预计 EVA 将持续景气,价格价差维持在高位。三氯氢硅: 多晶硅核心原料,刚性需求支撑。
三氯氢硅:多晶硅核心原料,刚性需求支撑硅烷偶联剂、多晶硅上游核心原料。三氯氢硅(SiHCl3)又称硅氯仿,是制备多晶硅的重要原料,进一步用 于半导体行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生产单晶硅及硅片;也可与其他有机机团反应生产形成一系列的硅烷偶联剂 等,可使非树脂实现固化或改性,包括热材料、 塑密封剂、橡胶等。三氯氢硅产品等级分为Ⅰ类和Ⅱ类,多晶 硅对产品品质要求高。Ⅰ类(纯度要求 99-99.8 wt%)主要用于生产多晶硅,Ⅱ类(纯度要求 98.5-99.5 wt%)主 要用于硅烷偶联剂和其他下游产品生产。Ⅰ类三氯氢硅对纯度和杂质要求更高,尤其在铝、磷、硼、铁等杂质 和总碳上有严格控制。三氯氢硅总产能相对充足,光伏级产能趋紧。总产能相对充足,光伏级产能趋紧。三氯氢硅总产能充足, 约 56.6 万吨,但光伏级产能较少,外售给下游企业的三氯氢硅厂商主要有三孚股份、河南尚宇和宁夏福泰,共 16.5 万吨,另有潜江天翔 1 万吨外售产能预计于 21 年 12 月投产,新安股份三氯氢硅装置部分产能(约 2.5 万 吨)2021 年底技改后可用于外售下游光伏级客户。三氯氢硅扩产周期较长,同时由于安全生产及运输因素审批 难度较大,且受到氯碱配套制约,新增产能难度较高,在新增多晶硅产能中,绝大多数企业都有配套自身三氯 氢硅装置的规划,未来 3 年光伏级产出仍以三孚股份等 4、5 家企业为主,供需紧张将持续。
锂电材料:新能源车需求拉动,化工材料汇聚交融2021 年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爆发的一年,截至 10 月,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累计产量均同比增长近两倍; 到 2025 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目前占 比仅约为 5%,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速。终端应用的增长带动了锂电池电解液溶质、溶剂、正极材料、锂电粘结剂 等上游化工产品的需求。DMC(碳酸二甲酯)在电解液溶剂中应用广泛并可作为其他溶剂的原料,电池的级 DMC 产能占比较低且技术要求较高,供应短缺的同时伴随着需求高增。磷酸铁锂是性能优异的正极材料,由于 低成本和循环寿命长的优势,下游渗透率已超过了三元材料,并将继续提升。氟化工材料在光伏、锂电领域中 均有广泛应用,以六氟磷酸锂和 PVDF(聚偏氟乙烯)为代表,二者分别是电解液溶质和正极粘结剂的关键材 料,由于下游需求快速增长出现了严重的供需错配,且短期内产能增速难掩需求激增,价格显著提升并将维持 高景气度。(报告来源:未来智库)DMC:“基础+高端”供需两旺,新能源需求前景广阔工艺路线多样化,酯交换法为主流。碳酸二甲酯简称 DMC,是一种绿色有机溶剂和化学中间体,兼具优良 的电化学性能,生产工艺包括酯交换法、液相羰基化法和尿素法。酯交换法包括 PO 法和 EO 法。综合比较下, 酯交换法反应条件温和、产率高,相对较优。2020 年 7 月后 PO 与 EO 价差提高,带动 PO 法成本上涨,而 EO 法成本相对较低,但对产线联动以及中控要求较高,还处于不断发展阶段。煤制 DMC 工艺利用甲醇氧化羰基化 法原料成本低,装置灵活,产能规模在持续扩大。
PVDF:需求拉动,供应紧缺,价格飙升产品性能优异,种类繁多,环环相扣。氟化工泛指一切生产含氟产品的工业,存在于种类繁多的有机和无 机物之中。其产业链产品性能优异,种类繁多,环环相扣,应用领域广,主要分为无机氟化物、制冷剂、含氟 聚合物、含氟精细化学品四大类。新能源工业中,含氟材料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产品包括锂电池材料 六氟磷酸锂、锂电池粘结剂、锂电隔膜涂覆材料以及各项性能优良的含氟太阳能电池背膜等。PVDF 供需错配严重,价格飙升。PVDF 市场价格自 21 年 4 月开始显著增长,11 月上旬锂电级产品报价已 达 41.5 万/吨,涨幅高达 377%。供给端严重紧张也造成其他应用领域的 PVDF 粉料、粒料价格水涨船高,目前 报价分别达到 36 万、32.5 万,较 Q1 涨幅分别为 510%、460%。由于 PVDF 全产业链下半年以来景气度环比 H1 陡升,预计 21H2 生产企业 PVDF 产品线的业绩将环比显著增长。应用广泛,锂电应用增长迅速。PVDF 全称聚偏氟乙烯,是氟化工产业链下游产品,广泛应用建筑、锂电、 光伏等领域,不同产品牌号不同,配方不同,聚合的分子量、结构等不同,性能有一定差别。(1)光伏背板: 较强的抗紫外辐照能力、耐化学性能、阻燃性能;(2)氟碳涂料:在建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抗暴晒,抗腐蚀; (3)防腐材料:化工流体设备的阀门、管道等配件;(4)锂电领域:可以用作锂电池粘结剂及锂电隔膜。
产能有限,锂电级供应紧缺。目前国内有效产能总计只有 7 万吨左右,并且锂电级 PVDF 市场之前被阿科 玛、吴羽等外企占据,国内企业少有交易,仅有中化蓝天、孚诺林、东岳少数企业可以做到锂电池级。并且 2022 年中之前,锂电级 PVDF 几乎无新增产能投放,普通级转产锂电池级 PVDF 技术难度仍然较高。2022 年底之前主 要投产的是联创 0.3 万吨、巨化 0.7 万吨,昊华 0.25 万吨、东岳 1 万吨,孚诺林 1.25 万吨,孚诺林新建锂电级 PVDF 近期项目开工,东岳也在积极推进项目审批,但预计投产也在 22 年下半年,考虑试车、产品测试、产能 爬坡等过程,22 年底前市场能提供的增量仍非常有限,供需紧平衡将持续到 22 年底之前。磷酸铁锂:上游持续紧缺,磷酸铁锂新兴终端爆发曙光再现,占比提高。2013-2016 年,纯电动乘用车补贴政策的核心变量是工况续航,2017-2020 年补贴政 策倾向于工况续航里程提升、电池系统能量密度提高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条件下电池系统能量密度 相对较低(~100Wh/kg)的磷酸铁锂的应用。2020 年 4 月,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补贴退坡且电池系统能量密度不再提高要求相当程度上缩小了铁锂 车型和三元车型的补贴获取差距,加之电池、整车技术本身的进步,多款使用铁锂的优质纯电动车型推出,磷 酸铁锂电池中占比开始提升,磷酸铁锂装机量 2021 年 1-5 月份提升到 41%。强势反超,前景光明。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1 年 5 月份,我国磷酸铁锂电池月产 量达到 8.8GWh,首次月产量领域超过三元电池。从产量数据而言,2020 年开始磷酸铁锂产量大幅加速,2020 年同比增速 36%,而 2021 年 1-5 月份累积产量达到 12.18 万吨,同比增速高达 370%。
市场高增+渗透提升,前景光明。根据 EV Tank 预计,2025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达到 1640 万辆;中 国方面,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的通知,2025 年新能源汽车渗 透率达到 20%,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有望达到 600 万辆。 电子化学品:芯屏银河,满天星光半导体材料国产化节奏渐强,行业发展黄金时代2019 年,受全球贸易争端及智能手机销量下滑影响,全球半导体行业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同比降低 12%。 经历 2019 年的下滑后,2020 年本应是半导体行业周期复苏的时点,Gartner 起初给出了 12.5%的增速预期;但 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半导体行业的复苏增速有所放缓,4 月 Gartner 将 2020 年增速预期下修至-0.9%,随后又 逐步上修至 3.3%。据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统计,2020 年全球半导体产业销售额约 4404 亿美元,其中美国、欧 洲、亚太(包含中国)区销售额分别为 954、375、2710 亿美元;全球、美国、欧洲、亚太区增速分别为 7%、 +21%、-6%、5%。中国由于疫情控制较好,2020 年 GDP 实现了 2.3%的增长,首次突破 100 万亿,达到了 101.6 万亿。在中国 经济增长的带动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20 年中国集 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 8848 亿元,同比增长 17%。其中,设计业销售额为 3778.4 亿元,同比增长 23.3%;制造业 销售额为 2560.1 亿元,同比增长 19.1%;封装测试业销售额 2509.5 亿元,同比增长 6.8%。中美半导体行业协会 对于我国半导体行业销售额及增速的统计存在较大差异,我们认为主要应是统计口径和方法不一致所导致。
晶圆制造材料:7 大材料占据 90%市场,我国市场空间迅速扩大我们对国内晶圆厂现有及未来新增产能进行了详细统计,并折算为 12 寸等效产能:据我们统计,2018 年 国内晶圆厂 12 寸等效产能约为 1110 千片/月,至 2024 年将增长至约 3953 千片/月,CAGR 为 24%,2024 年晶圆 厂体量是 2020 年的 1.4 倍,2018 年的 3.5 倍。大硅片:占比最高的晶圆制造材料,12 寸为主流目前 9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是用硅片作为衬底制造出来的,可以说整个半导体产业就是建立在硅材料之 上。大硅片是目前市场占比最高的晶圆制造材料,占整个晶圆制造材料价值量的近 40%。硅片质量直接关系到 硅片制成的芯片的最终质量,对半导体制造至关重要。原始硅片上的缺陷,势必造成最终芯片上的存在缺陷。 大型芯片有几十亿个晶体管,硅片越纯,杂质的干扰就越小。一般的半导体器件,如老式收音机内三极管之类, 就要求 99.9999%(6N)以上的高纯硅;而大规模集成电路需要至少 9N 以上的高纯硅;CPU 则需要 11N 以上的 高纯硅;人类目前能制造的最纯的硅材料,纯度可达 12N。全球大硅片市场主要掌握在 5 大巨头手中,日本信越、日本 Sumco、德国 Siltronic、韩国 SK Siltronic(2020 年底被环球晶圆收购)合计占据 94%的市场,日企双巨头信越、Sumco 合计占比 53%,与收 购 Siltronic 后的环球晶圆成三足鼎立之势。从行业龙头日本信越的成长路径来看,其以传统大宗化工品业务起 家,1950 年代逐步完成当时的先进技术有机硅技术的研发和工业化,随后逐步拓展至硅片业务,但以出口美国 为主。1999 年并购日立硅片业务后逐步成长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硅片厂商。
特种气体:市场规模巨大,细分品种众多,国产化迫在眉睫通常半导体生产行业,将气体划分成常用气体和特殊气体两类。其中,常用气体指集中供给而且使用非常 多的气体,比如 N2、H2、O2、Ar、He 等。特种气体指半导体生产环节中,比如延伸、离子注入、掺和、洗涤、 遮掩膜形成过程中使用到一些化学气体,也就是气体类别中的电子气体,比如高纯度的 SiH4、PH3、AsH3、B2H6、 N2O、NH3、SF6、NF3、CF4、BCl3、BF3、HCl、Cl2等,在 IC 生产环节中,使用的电子气体有差不多有 100 多种, 核心工段常见的在 30 种左右。正是这些气体通过不同的制程使硅片具有半导体性能,它又决定了集成电路的性 能、集成度、成品率,即使是某一种某一个特定杂质超标,都将导致质量严重缺陷,严重时会因不合格气体的 扩散,导致整个生产线被污染,乃至全面瘫痪。因此,电子气体是制造过程基础关键材料,是名副其实的电子 工业“血液”。当前我国电子气体市场大部分由几大国际巨头所占据,高端气体更是几乎完全依赖进口,一方面价格昂贵, 进口气价格一般会达到国产气的 2-3 倍甚至更高,增加 IC 产业制造成本,削弱了我国 IC 产业的竞争力;另一方 面某些核心尖端气体海外巨头对我国实施各种封锁限制,供应情况受国际关系影响,对我国国家安全及经济发 展构成威胁。此外,很多电子气体本身属于危险化学品,进口手续繁琐、周期长,且某些电子气体性质不稳定 自发分解,或强腐蚀长时间放置杂质含量提高,漂洋过海进口本身就存在诸多不便。综合来看,我国发展电子 特气的自主生产,能够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国际上电子气体普遍釆用的标准为 SEMI 标准(国际半导体装备和材料委员会标准),但国外几大气体公司 均有自己的公司标准,这些标准突出了各公司的技术水平特征,在产品纯度上较 SEMI 普遍高出 1-2 个数量级, 在分析检测、包装物、使用方法、应用技术说明等方面各有特点,一些公司在某些关键杂质(金属杂质、颗粒 物杂质等)含量上只标明“需与用户协商”,表明电子气体技术、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关键技术保密。光刻胶及配套试剂:最“卡脖子”的半导体工艺制程核心材料作为半导体材料领域最“卡脖子”的材料,我国光刻胶不论自给率还是产品结构均存在较大缺陷。从供需情 况来看,我国 2018 年我国光刻胶需求量约 8.44 万吨,产量约 8.07 万吨,表面上看起来自给率尚可。但一方面, 其中本土企业光刻胶产量仅 4.88 万吨,近 40%产量由外资企业所贡献;另一方面,我国光刻胶市场中低端的 PCB 光刻胶市场占比达到 94%,中高端的面板、半导体光刻胶合计占比仅 5%,与全球光刻胶市场面板占比 27%、 半导体占比 24%的比例相比极为畸形。OLED 材料:OLED 国产替代大势所趋,中国面板行业的第二次超越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又称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是自 20 世纪中期发展起 来的一种新型显示技术。在外界电压的驱动下,由电极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在有机材料中复合,并将释放的能量 传递给有机发光材料,后者受到激发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当受激分子从激发态跃迁回基态时将释放光子产生 发光现象。OLED 具备易于柔性化、显示效果出众、环境适应能力强、低功耗、理论生产成本低等特点,使其成为取代 LCD 的下一代显示技术,特别是在柔性化、可折叠方面,OLED 的应用场景远远强于 LCD(LCD 由于背光源的存 在,基本不可能实现柔性化)。
全球迈入 OLED 面板新增产能的密集投产期。由于 OLED 优势明显,主流面板厂商均有布局。据我们的统 计,全球 OLED 面板产能将由 2017 年的 1076 万平米增长到 2022 年的 4029 万平米,CAGR 约 30%;全球 OLED 面板出货面积将由 2017 年的 497 万平米增长到 2022 年的 2699 万平米,CAGR 约 40%。国内渗透率提升,市场放量加速。目前全球显示行业竞争正在不断加剧中,三星、LG 等韩国厂商凭借先入 优势在 OLED 面板领域占据了约 80%的市场份额。我国 OLED 面板企业位于国际第二梯队,在资金和国家政策 的大力支持下,国内 OLED 显示面板企业正在快速追赶中。据我们统计,国内 OLED 面板产能将由 2017 年的 91 万平米增长到 2022 年的 2205 万平米(产能占比达到 55%),年均增速 89%;出货面积将由 2017 年的 8 万 平米增长到 2022 年的 1411 万平米,年均增速 183%。由于下游认证以及产能爬坡的问题,国内出货量市占率达 到 21%。中小尺寸屏方面,2017 年随着苹果对 OLED 屏的引进,众多手机厂商如华为、oppo、vivo、小米等纷纷跟 进,OLED 中小屏渗透率直线上升,根据 HIS 数据,2018 年 OLED 渗透率为 45.7%,2019 年超过 50%,至 2025 年将达到 73%。
有机发光层材料和传输层材料为 OLED 的关键材料。发光材料分荧光和磷光材料两种。荧光材料一般为有机 小分子或轻金属、过渡金属络合物,其发光延迟短,但内量子效率最高为 25%;磷光材料一般为贵金属络合物, 内量子效率理论可以达到 100%,但发光延迟长,且需要使用贵金属,成本较高。目前荧光和磷光材料在绿色发 光材料方面都较为成熟,红色次之,蓝光材料,尤其是纯正的蓝光材料技术难度最大,普遍存在发光效率低、 寿命相对较短等问题。传输材料中,空穴传输材料一般是三苯胺衍生物,依赖 N 原子上孤对电子的高度离域提 供较高的空穴迁移率。电子传输材料以噁二唑类较常见,专门研制的电子传输材料并不多,许多器件中电子传 输材料和发光层材料大多是合并的。从 LCD 到 OLED,中国显示面板行业的第二次超越。中国面板企业在 LCD 领域完成了对于韩国企业的超越后, OLED 领域正在成为下一个全球显示行业的主战场。如同 LCD 发展初期美国引领技术,日本率先产业化,韩国厚 积薄发享受行业红利、中国弯道超车最终获得市场优势地位一样,在 OLED 领域,目前韩国厂商凭借先入优势, 在技术、市场等方面占据了较大的优势。而中国显示面板厂商正在快速赶超中,相较中国显示面板企业在 LCD 行业发展中后期才进入的情况,在 OLED 领域,国内厂商在前中期就已经进入了战场,无论是在技术、产能还是 市场上,都在快速追赶中。
LCD 材料:面板产能向国内集中,上游材料国产化势在必行从追赶到超越,中国已成为全球 LCD 产业中心。虽然有所推迟,但韩国产商逐步退出 LCD 生产,全球 LCD 产能向我国大陆集中的趋势不会改变,LCD 相关上游材料的国产化仍为大势所趋,2020 年我国 LCD 面板产能占 全球 LCD 面板产能比重约 56%,到 2024 年将提升至 73%。混晶材料进口替代大势所趋。液晶显示材料中需混合多种不同的单晶,称为混晶。高性能混晶材料的技术 垄断性较强,长期被德国 Merck、日本 Chisso 旗下的 JNC 和日本 DIC 等企业垄断,国内从事混晶材料的公司主 要有八亿时空、诚志永华等三家。 随着全球面板产能逐渐向中国大陆转移,加之国家出台政策扶持液晶材料厂商自主创新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 最大 LCD 面板供应市场,国内液晶面板出货量也逐年提升。混晶需求量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每条 10.5 代线或 11 代线年液晶材料的需求量均超过 50 吨,每条 8.5 代线年液晶材料的需求量均超过 30 吨,预计 2020-2021 年 国内混晶需求量 510 吨和 590 吨,年均增速约 20%,届时国内产能仅 300 吨/年,仍有近一半的产能缺口,国产 化率约为五成,未来仍有较大进口替代空间。
偏光片及光学膜国产化空间巨大。偏光片是液晶显示面板的另一种重要材料,液晶显示模组的成像必须依 靠偏振光,模组中有两张偏光片分别贴在玻璃基板两侧,下偏光片用于将背光源产生的光束转换为偏振光,上 偏光片用于解析经液晶电调制后的偏振光,产生明暗对比,从而产生显示画面。PVA 光学膜全称聚乙烯醇薄膜, 是制备偏光片的核心膜材料。近年来,中国显示面板厂商新产能持续释放,产能聚集中国大陆,全球液晶电视 面板产能竞争格局巨变。我国液晶面板在建和已投产线处于满载情况下,合计需要偏光片面积为 4.38 亿 m2,而 2020 年我国偏光片产能仅 2.86 亿 m2,供需缺口达 1.52 亿 m2 /年。当前全球 PVA 光学膜市场几乎全部由日本企业控制,其中可乐丽约占全球产能的 70-80%,剩下的 20%几乎 被日本合成化学掌握,我国偏光片国产化需求空间巨大。随着全球液晶显示产能持续向国内转移,国内偏光片 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各大厂家对成本管控更加严格,对上游原材料国产化的需求也日益迫切。2020 年我国偏 光片按产能计实际需求量约 2.5 亿 m2,折算 PVA 光学薄膜用量约为 1.5 亿 m2,考虑到裁剪和生产正常消耗,对 应需求量约 1.9 亿 m2,按 25 元/m2 计对应国内市场规模约 48 亿元。
生物基材料:替代路径,崭新图景对于生物基降解材料而言,生物发酵技术本身就构筑壁垒,且生物发酵路线生产可降解材料伴随大量副产 物,原料和技术与有机精细化工多个子领域存在较大重叠。足以成为孕育优质一体化企业的摇篮。(1)从技术 角度而言,可降解材料的全产业链横跨菌种培育、生物发酵、化学合成等多领域,特别是前段生物发酵对于大 部分化工企业而言是完全陌生的领域,难以迅速切入,如果只做后段提纯则难以具备充分的市场竞争力。生物 基降解材料也因此具备相当的技术壁垒。(2)从成本和一体化角度而言:有机合成和生物发酵路线往往伴随大量副产物,如单糖菌种发酵制乳酸副 产丁二酸、丁二醇,是 PBS 的生产原料;同时副产大量 C1、C2 化工原料。此外,主流的饲料及食品添加剂(氨 基酸、维生素、有机酸)也与生物基降解材料的生产共享前半部分工艺(玉米等作物→单糖→菌种发酵),对于 生物基降解材料生产企业,拥有一体化、平台化的产业链布局从长期来看将获得显著的和成本优势。另外,一个显然的判断是当油价越高时,全球范围内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成本优势就越明显。也即生物基可 降解材料在成本领域至少拥有另一个相对于石油基通用材料的比较优势。如若油价升高到较高水平,则生物基 材料将有可能在吹塑级、纤维级、片材级等领域多方位替代通用合成材料。
低碳经济时代,生物基产品替代石化产品成为大势所趋。 近五十年来,全球 CO2 排放量屡创新高,2020 年达到 323 亿吨,其中中国占比 30.7%,2020 年中国单位 GDP 的 CO2 排放量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 1.76 倍,环 境问题刻不容缓。根据巴黎协定,要努力确保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较工业革命前远低于 2 摄氏度,并尽量将 其控制在 1.5 摄氏度以内,要实现 1.5 摄氏度的目标,则意味着未来全球 60% 的石油储量、90% 以上的煤炭储 量应留在地下,未来生物基替代化石基产品将成为大势所趋。碳纤维材料:风电领域需求提速,国产替代大势所趋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 90%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具有出色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能抵抗高达 3500 摄氏度的高温,强度是钢的 5 倍,密度不到钢的一半,被称为新材料中的“黑色黄金”。2020 年全球碳纤维需 求量达 106.9 万吨,同比增长 3%,其中风电需求占比 29%,航空航天需求占比 15%。
从结构上看,碳纤维主要分为小丝束(1-24K)和大丝束(大于或等于 48K)。小丝束碳纤维工艺控制要求严 格,生产成本较高,一般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科技以及体育用品的高端领域,大丝束产品性能较差,成本较低, 主要用于风电叶片等基础工业领域。2020 年大丝束产品的市场占比提升至 48.3%,同比增加 5.9pct,主要由于 风电叶片对大丝束的需求拉动;航空航天市场下滑对小丝束的影响;部分小丝束对大丝束供应不足的替代。根 据其碳纤维性能、制作工艺等不同,碳纤维在不同的下游应用领域价值量也不一样。航空航天用碳纤维单价在 各领域最高,达到 60 美元/千克,风电领域的碳纤维价格最低,平均为 14 美元/千克。全球的碳纤维企业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和德国,包括东丽、东邦、三菱丽阳,ZOLTEK,SGL 等,其中日 本三家企业产能占据全球一半以上。由于欧美和日本在行业中的技术垄断,以及在高性能小丝束碳纤维上对中 国的技术封锁和产品禁运,我国碳纤维起步较晚,早期严重依赖进口,供应端以小规模企业为主。但随着国内 化工企业持续的研发投入,国产企业纷纷取得突破,如中复神鹰、上海石化等投建年产万吨的碳纤维生产基地, 国内市场加速实现进口替代。(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