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社会进步大多依据大自然的单项能力最优物种作为参照物,如进化链上某些素质处在尖端的物种:鹰眼、狗鼻、蝙蝠耳。例如,为了实现飞上天的渴望,人类就参照大自然中能飞的物种,研发制造了飞机。因此,人类文明进化的本质,便是一次次试图突破自身的生理极限,下潜深海、走向太空、突破人脑的局限性处理大数据、提高人类生理极限去面对更高强度工作的过程。这一路径的终点,便是人类在技术上的“另一个自己”人形机器人。它们能够代替人类去适应未知环境,并自主完成人类赋予的工作任务。因此,人形机器人也被誉为“机器人皇冠上的明珠”,代表了机器人技术的集大成。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之前。1969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研制出全球第一台双足机器人,能够缓慢静态行走;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教授创造了WABOT-1,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人形机器人。在此之后,在本田等企业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产业逐渐成熟。据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预测:虽然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依然处于早期阶段,且市场参与者较少,但在未来几年,该行业的技术进步以及不断增长的研发投入将进一步推动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及商业化。预计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到2026年规模将达到80亿美元,占全球智能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产业市场规模的11.8%。在人形机器人产业方兴未艾的今天,包括特斯拉、亚马逊、三星等巨头企业已经纷纷入局。而在国内,早在2012年就投入人形机器人研发的优必选科技也在今年步入了发展新阶段:1月31日,优必选科技正式在港股递表,在港股回暖、港交所大力拥抱硬科技之际,希望成为国内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作为一个有着过半个世纪发展历程的技术产业,人形机器人已经看到了行业迎来突破的曙光,这背后,是长期主义在硬科技领域的又一次胜利。
长期主义:硬科技的唯一法则
智能汽车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科技行业中最炙手可热的一个细分赛道;而特斯拉则无疑是智能汽车领域中最耀眼的那颗明星。但特斯拉的成功,也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建立而成的。在公司进行技术研发,现金流一度吃紧的早期,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也曾经自掏腰包,投入数千万美元,以保证公司的正常运作。然而当特斯拉推出电动汽车后,全球的汽车产业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其他类似的领域中,同样不乏愿意在硬科技赛道长期投入的案例。在芯片领域,像英特尔、AMD等企业,依然在以每年百亿级的资金投入技术研发,为的就是在技术浪潮中始终保持自身的领先位置。和一般更靠近消费者的行业不同,硬科技从来不是一个可以一蹴而就,在短期内看到明显收益的行业。在很多行业人士看来,硬科技“太苦”、“太累”、“不够性感”,因此深耕这个行业的创业者往往会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质疑。然而,硬科技所能带来的潜在收益,却又充满诱惑力。英国经济学家马祖卡托提出的“创新回报曲线”显示,在一项技术的周期内,前期风险高、回报低,然而一旦行业跨过了发展拐点,丰厚的收益也将随之而来。一句话概括:对于硬科技,要敢于坚持投入;坚持才能胜利。如今,在芯片、智能汽车等领域外,巨头们已经看中了另一个硬科技赛道,也就是人形机器人。除了三星、亚马逊等企业外,特斯拉再次瞄准了这个领域。对于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发展,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报以乐观心态认为,该公司旗下的Optimus机器人具有“改变世界”的潜质,将成为知名度超过特斯拉的商业化产品。马斯克的言论并非“无根之水”,在人力成本越来越高,黑天鹅事件影响效率以及社会需求不断变大的背景下,机器人的24小时工作、效率不会波动、没有意外事件影响等特性已经展现了未来市场的潜力,这无疑为人形机器人的市场潜力打消了质疑,人形机器人行业很有可能与无人驾驶汽车一样成为下一代革命性科技的爆点。有技术、有落地,才能做龙头
如果说长期主义是硬科技领域的不二法则,那么身处这个领域的企业,要怎么样才能在这场长征中走到最后?优必选科技的做法也许可以借鉴,那就是在确保持续深耕技术这个大方向的同时,通过不断尝试商业化,确保自己的生存能力。在技术投入上,优必选科技并不吝惜资源。在过去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它们的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了60%以上,并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极少数同时掌握并完全集成机器人伺服驱动器、运动控制、人工智能感知、机器人定位及导航等核心技术及算法的公司之一。目前,优必选科技在人形机器人的全栈式技术能力上已积累超1500项专利,其中海外专利超300项。这其中,在机器人的关节——伺服驱动器这一核心技术领域,优必选科技更是占据明显优势。所谓伺服驱动器是实现机器人运动能力的核心部件,在机器人系统中的功能等同于人体的关节组织,因此又被称为“关节驱动器”。人形机器人的伺服驱动器技术门槛极高,由于安装空间和应用工况的限制,不仅需要体积小、重量轻,还得具备大扭矩、高精度的特点,往往占到机器人总成本50%以上。据优必选招股书披露,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掌握了从0.2Nm小型伺服驱动器,到200Nm大型伺服驱动器的量产能力,并在不同系列机器人上实现大规模应用。自有技术的深入探索,也让优必选科技得以控制自身产品的落地成本,打破了“高技术等同于高成本”的行业壁垒。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优必选科技已经是全球首家将双足真人尺寸人形机器人的成本降低至10万美元以下的公司;是中国首家实现小型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的公司。成熟的技术与可控的成本,为优必选科技铺平了商业化的道路。目前,它们的机器人产品解决方案已经在包括人工智能教育、智慧物流、智慧康养等企业级领域,以及消费级市场落地,并且在过去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带来了超过20亿的营收。优必选人形机器人Walker也已经在迪拜世博会、沙特未来城等地投入服务。虽然中国企业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相对较晚,但难能可贵的是,在商业化方面,来自中国的优必选已经走在了特斯拉、亚马逊、波士顿动力等美国企业的前头,处于领域的领先位置。结语
相比于智能汽车、智能手机等经过多年发展的成熟领域而言,人形机器人还处于一个非常早期的发展阶段。但相信在未来,和半导体类似,人形机器人也会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必争之地。虽然美日等国家布局较早,但中国也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个硬科技赛道,如果没有各方前赴后继的投入,那么绝对不会迎来爆发的那一天。对于中国科技行业而言,想要在全新的技术时代中拿到一张船票,那么以长期主义的心态来持续投入更是必不可少。递交招股书,冲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是优必选的一小步,也是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一小步。但想要助力中国硬科技的蓬勃发展,只有优必选一家,也许还不够。就在不久之前,国家包括工信部在内的17个部门印发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指出为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拓展,开展“机器人+”应用行动,要聚焦十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可以预见,智能机器人未来将与各行业产生更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巨头企业的入局,还是国家政策的出台,都明确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前景。这条道路上,需要有更多人加入,来共同筑起中国力量在“机器人+”时代的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