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盘:政策持续扶持,促进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
政策梳理: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多管齐下助力半导体产业发展2000 年以来,国家不断提升半导体行业的战略地位,通过各种政策持续大力扶持国 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2000 年,国务院发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 意见》,对国内集成电路行业首次提出税收优惠;2006 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 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正式提出 01 专项和 02 专项的概念;2013 年, 发改委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将集成电路测试设备列入战略 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目录;2015 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 2025》,将集成电路及专用装 备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纳入大力推动发展的重点领域;2020 年,发改委、国务 院发布《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 年版)》,鼓励外资向半导体相关领域投资;2021 年,全国两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 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集成电路前沿领域的前瞻性布局;2022 年,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 干意见》,提出加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人才的培养。综合来看,国家持续对半导 体产业推出各项鼓励政策,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对产业的发展提出顶层规划,自上而下地进 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扶持,加速产业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财税政策、研发项目支持、产 业投资、人才补贴等。1、财税政策:集成电路各板块均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其中 IC 设计类企 业优惠力度最大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的税收优惠始于 2000 年,近二十年来持续扶持,彰显发展决心。 2000 年 6 月,国家经贸委政策司与信息产业部组成联合小组起草形成的《鼓励软件产业 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是我国首次针对集成电路提供税收优惠,俗称“18 号 文”,覆盖 IC 设计、软件、及部分 IC 制造企业。2011 年,18 号文到期后,国务院再次发 布新政策(4 号文)将优惠期延续至 2017 年底,并提高部分 IC 制造企业的优惠力度。2015 年,政府将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受益范围扩大至“封测、关键材料、关键设备”。2018 年, 进一步延长 IC 生产企业的政策优惠年限,提高 2018 年后新成立 IC 设计企业的优惠标准, 同时新设立项目也可以享受税收优惠。2019 年以来,我国针对集成电路产业继续出台多 项优惠政策,包括设计、装备、材料、封装、测试企业和软件等环节,彰显政府对集成电 路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发展决心。目前集成电路各板块均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其中重点 IC设计类企业优惠力度最大。 根据历年优惠政策梳理,我们总结出当前时点集成电路各板块的所得税优惠情况,包括: 1)IC 设计:自 2020 年 1 月 1 日起,国家鼓励的重点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自获利年度起, 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接续年度减按 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IC 制造: 新老企业标准不同,以新企业为例,门槛较高的企业享受“五免五减半”,门槛较低的享 受“两免三减半”等;3)封测、材料、设备:2020 年 1 月 1 日起,国家鼓励的集成电路 设计、装备、材料、封装、测试企业,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 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多家上市公司多年来持续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半导体设计及软件上市企业适用税率最 为优惠。我们统计了板块部分上市公司历年来的所得税优惠税率情况,2019-2021 年间绝 大多数上市公司享受了所得税优惠政策。上市公司中,半导体设计公司多满足国家规划布 局内重点企业标准,适用 10%的所得税率,享受最优惠税率,部分子公司满足“两免三减 半”标准;较为先进的半导体制造企业如中芯国际子公司适用“五免五减半”、“三免两减 半”和“十年免税”等标准,适用于 0%、10%、12.5%或 15%等优惠税率;半导体封测、 材料、设备公司主要适用于 15%的优惠税率。2、重大专项:专注于核心技术突破和构建,加速构建集成电路自主产业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 年,国家组织大批顶 尖专家,研究编制《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并通过规划确 定了我国到 2020 年科技发展的 16 个重大专项,其中涉及集成电路的有 2 项,分别是“核 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01 专项”或“核高基专项”)和“极大规 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02 专项”)。——01 专项的目标:到 2020 年,我国在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和核心电子器件领 域基本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体系,并在全球电子信息技术与产业发 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环境得到大幅优化,拥有一支国际化的、高 层次的人才队伍,形成比较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做出重大贡 献。根据 2017 年“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发布会公布的数据,在重大专项支持 下,我国核心电子器件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总体技术水平实现了跨越发展,核心电子 器件与国外差距由 15 年以上缩短到 5 年,成功构建了系列高端技术平台,核心电子器件 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得到缓解,支撑装备核心电子器件自主保障率从不足 30% 提升到 85%以上。——02 专项的目标:“十一五”期间(2006-2010 年),重点实现 90 纳米制造装备 产品化,若干关键技术和元部件国产化;研究开发出 65 纳米制造装备样机;突破 45 纳米 以下若干关键技术。“十二五”期间(2011-2015 年),重点实施的内容和目标包括:重 点进行 45-22 纳米关键制造装备攻关,开发 32-22 纳米 CMOS 工艺、90-65 纳米特色工艺, 开展 22-14 纳米前瞻性研究,形成 65-45 纳米装备、材料、工艺配套能力及集成电路制造 产业链,进一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装备和材料占国内市场的份额分别达到 10%和 20%,开拓国际市场。专项的实施周期为 2006-2021 年,历时十五年,相关企业、科研单位承担了众多技术专项,完成了诸多技术环节的突破。不同于产业自发的技术进步和产业 升级,02 专项系统地分析了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明确了重要的薄弱环节,由相关 企业、单位集中进行技术突破,通过科学审慎的统筹规划,极大地加速了集成电路自主化 产业链的建设,缩短了追赶周期,为集成电路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和 产业基础。我们统计了“02 专项”的重点投资领域,重点支持的对象为半 导体设备公司、半导体材料公司及半导体晶圆制造和封测公司。3、融资支持:大基金直投+撬动地方资金,为产业链关键企业提供资金支 持大基金直接投资集成电路产业关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覆盖芯片全产业链。国家大 基金是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于 2014 年 9 月 24 日,目标为推进中国芯片产 业发展直接进行产业投资。项目一期投资期限为 5 年,即 2014-2019 年,项目二期已于 2019 年 10 月注册。大基金投资项目覆盖了芯片全产业链,包括设计、晶圆、封测、装备、 材料等。其中,大基金一期投资超千亿,撬动资金超 6500 亿,聚焦制造、设计环节;大 基金二期募资规模超 2000 亿元,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化,增加材料、设备、下游应用端投 资。
大基金一期投资超千亿,撬动资金超 6,500 亿,聚焦制造和设计环节。大基金一期初 期募资 987 亿元,主要股东为国家财政部(36.47%)、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22.29%)、 中国烟草总公司(11.14%)、亦庄国投(10.13%)等,后续募资规模提升至 1,387 亿元, 实际投资超千亿元,主要投资于各产业链环节中的龙头企业和特色企业,总计约 60 家, 撬动超 6,500 亿元资金进入芯片产业。根据“芯思想”汇总,从投资分布上看,大基金一 期投向聚焦 IC 制造(63%)、IC 设计(20%)、封装测试(10%)和设备材料(7%)等环 节。大基金二期募资规模超 2,000 亿元,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化,增加材料、设备、下游应 用端投资。大基金二期于 2019 年 10 月成立,注册资本达 2,041.5 亿元,相比一期,股东 资金来源更为多样化,多个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重镇积极参与,主要股东包括财政部 (11.02%)、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10.78%)、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 企业(7.35%)、浙江富浙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7.35%)、武汉光谷金融控股集团 有限公司(7.35%)、上海国盛有限公司(7.35%)、成都天府国集投资有限公司(7.35%) 等。大基金二期会继续承接一期的芯片产业链,提升设备与材料领域的投资比重,同时积 极响应国家战略和新兴行业发展规划,加大对下游应用端的投资,比如智能汽车、智能电 网、人工智能、物联网、5G 等领域,以需求推动产业发展,争取实现国内集成电路产业 的技术创新。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大基金二期已宣布投资 38 家公司,累计协议出资 790 亿元,涵盖芯片设计工具(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 试、集成电路装备、零部件、材料及应用等产业链多个环节。——其中制造领域投资晶圆制造(包括晶圆厂、IDM 垂直整合制造、存储)环节依然 是大基金投资的重头,占比达 75%,先后投资了长江存储二期,中芯国际及公司旗下中芯 南方、中芯北方、中芯深圳、中芯东方,长鑫存储母公司睿力集成,华润微旗下润西微电 子(重庆)有限公司,富芯半导体,士兰微(旗下士兰集科)等。——大基金二期投资的第一家集成电路设备零部件公司为万业企业旗下浙江镨芯,投 资的第一家光掩模公司为广州新锐光掩模科技有限公司,投资的第一家光刻胶材料公司是 南大光电,投资的第一家电子特气公司为中船(邯郸)派瑞特种气体股份有限公司(派瑞 特气),投资的第一家 MES 软件商为上扬软件(上海)有限公司。——在装备及零部件、材料及软件领域,大基金二期还投资了 EDA 软件初创公司上 海合见工业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电子化学品公司兴发集团旗下兴福电子、封装载板公司深 南电路等。此外,在芯片设计领域,大基金二期还投资了紫光展锐、慧智微、思特威等公 司;在设备领域,大基金二期投资了至纯科技(旗下至微半导体),继续扶持了北方华创、 中微公司、长川科技等公司,并参与了格科微、翱捷科技等公司的 IPO 战略配售。4、其他配套政策:重点地区出台相关政策,针对各环节出台激励措施半导体产业重点地区亦纷纷出台相关补贴政策、成立地方专项基金,推进各地区集成 电路产业发展。2022 年以来,为了扶持当地集成电路产业,各地方纷纷出台相关文件, 对本地区半导体产业(包括设计、制造、设备、零部件、材料等环节)提供政策、资金补 助、土地优惠、项目奖励和人才激励等支持条件,强化在地化半导体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北京市:针对设计企业开展批量验证流片及关键技术研发进行奖励;针对集成电 路企业购买符合条件的 EDA 设计工具软件进行奖励;针对相关公司进行资金支持;针对 人才提供落户服务、住房服务、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等方面保障。——上海市:给予集成电路设计、设备、材料和 EDA 研发团队奖励。——广州市: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集成电路行业的落地并解决问题;加大财税支 持力度,财政专项资金向集成电路产业倾斜,积极落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加强人才培育引进,引进一批国内外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领域人才。——深圳市:对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重大项目投资奖励;装备、大力培育引进半导体与 集成电路设备、材料企业,开展核心设备及零部件、关键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鼓励企业 间验证服务,提供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提供验证服务。——辽宁省:鼓励重点企业以商招商,积极引进省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集成电路装 备整机及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对首次销售自主研制的集成电路装备整机或核心零部件产 品进行奖励;支持企业投资项目建设给予补助;支持企业研发投入,给予企业研发补助。综合来看,这些年从国家到地方先后出台多项更有针对性、更有力度的扶持政策,推 进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在各级政府统一规划和部署下,扶持政策聚焦 高端芯片、集成电路装备和工艺技术、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工具、先进存储、 先进计算、先进制造、高端封装测试、关键装备材料、新一代半导体技术等关键“卡脖子” 领域,推动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产业链核心环节、加速突破基础支撑环节、 聚力增强产业发展动能、构建高质量人才保障体系等内容,以实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 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从微观层面上来看,扶持政策深入财税、融资、平台、 对外开放、进出口政策、产业园区建设、产业链孵化器等诸多细化抓手,对同等条件下优 先使用国产半导体设备的厂商给予补助和支持,推进高质量企业培育,按照孵化培育、成 长扶持、推动壮大不同阶段,给予差别化、全生命周期政策支持。这些宏观和微观上的政 策为半导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实际操作的行动指南。
产业现状:中低端环节实现国产替代,部分高端核心 环节仍待突破
受益于国家在财税优惠、重大专项、融资支持及其他配套政策,半导体产业国产化进 程加速推进。在国内全方位、多角度的产业支持下,国内半导体国产化水平不断提升,特 别是 2018 年以来美国缩紧对华半导体产业制裁,国产替代持续加速。在制造端和设备端, 近 5 年来 IC 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各环节中均有部分细分赛道的国产 化率实现快速提升,自主化产业链初具雏形。但也需要注意到,在关键芯片及设备领域,如芯片端的 CPU、GPU、DRAM、NAND Flash,设备端的光刻机、涂胶显影设备等国产 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有待在新一轮的政策支持下,国产公司实现相关产业突破。 国内先进制程半导体领域在设计、设备、材料、晶圆制造和封测等环节国产化率均有 较大提升空间。高端环节国产替代是重点任务。1)设计:多而不强,高端数字芯片待突破。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 分会年会数据,2021 年(截至 12 月 1 日)我国拥有 2810 家芯片设计企业,较 2020 年 末增加了 592 家,同比+26.7%,较 2017 年末的 1380 家实现翻倍以上增长;2021 年我 国集成电路设计销售额约 4326.9 亿元,同比+17%,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集成电路设计 公司产值规模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三座城市,分别为 1200/839/697 亿元,对应 占比 28%/19%/16%,其余广泛分布于杭州、无锡、南京、西安、成都、武汉、珠海等城 市;从产品分布上看,2021 年通信/智能卡/计算机/多媒体/导航/模拟/功率/消费类分别占比 21%/4%/14%/3%/3%/15%/9%/32%,整体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如传统消费电子、普通工 控安防、智能设备周边芯片等,但在先进 CPU、GPU、FPGA 及对应的高端服务器、计 算机、算力设备等应用仍较为薄弱。2)设备:国产化加速,但高端仍任重道远。根据国内部分晶圆厂设备招标采购数据 测算,部分推进国产化较快的典型晶圆厂(以长江存储、华虹集团为例)的设备国产化率 (设备数量口径)已经能够从 2018 年的 10.34%提升到 2022 年上半年的 24.38%,其中 化学机械抛光、清洗、氧化扩散/热处理、测试、刻蚀、薄膜沉积设备 2022H1 国产化率分 别为 50.0%/48.0%/35.3%/33.3%/31.8%/23.8%。根据我们测算,2022 年中国大陆半导体 设备产值有望达到超过 200 亿元,而中国大陆的内资晶圆厂(去除外商投资厂房)半导体 设备需求在 1500 亿元左右,对应国产化率(金额口径)在 13%左右,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然而,半导体设备市场全球前 15 名均为美日欧厂商,中国大陆厂商在全球市场占比仅约 2%。国产替代能力从高到低大致排序:化学机械抛光、炉管、清洗、离子注入、薄膜(PVD/CVD)、刻蚀、量测、光刻,其中量测和光刻环节国产化替代最为迫切。其中核心设备光刻机国产化率仅为 1.1%,国产厂商快速追赶,28nm ArFi 光刻机正 在研发。根据中国国际招标采购网站展示的 2015-2022 年长江存储、华力集成、华虹无锡 等晶圆厂的公开招标数据,共招标光刻机 93 台,国产厂商中上海微电子仅于 2021 年初于 长江存储中标 1 台,国产化率约为 1.1%,尚处于较低水平。从技术实力上看,国产光刻 机尚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制程覆盖上,但处于快速追赶阶段。目前 国内仅有上海微电子可以量产光刻机,其最先进的产品为 ArF Dry 光刻机,型号为 SSA600/20,采用 1:4 镜头倍率,采用自适应调焦调平技术,可支持 90nm 制程;同时其 正在研究 28nm ArFi 光刻机。第五代 EUV 光刻机方面,国内长春光机所有布局相关研发, 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长春光机所先后主导和参与了多项 EUV 相关科研项目,积累了大 量相关经验和优秀人才。3)材料:细分众多,大硅片等积极推进。集成电路制造材料包括硅晶圆、掩模、电 子气体、工艺化学品、光刻胶、抛光材料、靶材、封装材料等。高端材料方面我国综合实 力不足。我们汇总了国内主要晶圆厂的半导体材料供应商,其中日本厂商约占 30%,美国 厂商约占 20%,国产化率在 20%~30%。部分核心材料如光刻胶,国内产业仍有较大差距。4)制造:国内代差逐步缩小,晶圆代工厂建设蓬勃发展。目前全球领先的芯片制造 厂商台积电已具备 3nm 芯片量产能力,并逐步向 2nm/1.4nm 先进制程研发突破,我国大 陆厂商近年来取得高速发展,和国际先进水平的代差逐步缩短。根据公司公告,中芯国际 已具备 14nm FinFET 量产能力,并持续推进研发。除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长江存储 等第一梯队厂商外,还有一批地方政府推进项目,如合肥晶合、广东粤芯和中芯绍兴等。5)封测:差距缩小,中国大陆进入第一梯队,高端待加强。目前 5G、物联网、高性 能运算等先进芯片依赖于先进封装,国内封测厂商受益先进封装需求快速增加,有望实现 快速增长。国内四大封测厂目前的先进技术涵盖 FC、SiP、晶圆级封装、2.5D/3D,其中 晶圆级封装、2.5D/3D 的技术与国际一线厂商相比仍然不足,长电科技为国内先进技术涵 盖范围最广的厂商,同时也具有国内领先实力;通富微电主打 CPU/GPU 的先进封装;华 天科技晶圆级产品以晶圆级 CIS 为主并涵括射频 SiP;晶方科技以晶圆级 2.5D/3D 传感器 为发展主轴。整体而言,中国的先进封装仍在快速发展期,长电科技领先,通富微电、华 天科技及晶方科技次之。
经验参考:全球多地区半导体产业及国内新能源汽车 产业,政策加速产业发展
为了进一步对国内半导体的政策进行分析,我们复盘美日韩、中国台湾省等对当地半 导体产业的扶持政策及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从过往经验中学习。可以总结出,政 府政策引导、优秀人才培养、下游产业集群、持续资金投入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从海外经 验观察,中国大陆半导体处在奋起追赶的发展黄金窗口期,产业发展任重道远。美国:试图通过补贴政策及打击挑战者保持半导体产业的长期领先地位从历史发展来看,美国政府采取了较大力度的补贴措施,长期支持半导体产业发展。 美国半导体补贴政策可从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变化趋势的角度,区分为支持技术起步和商 业化、进行贸易竞争、强化生态建设、保护供应链安全四个历史阶段。美国试图通过半导 体补贴政策长期保持全球发达半导体产业集聚区地位,并力图在当前各个环节占据半导体 市场领导地位。第一阶段(1950~1970 年):美国通过国防研发支持和政府采购支持半导体技术起步 并实现领先。20 世纪 40~50 年代,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在美国诞生并在军事领域应用,美 国国防和航空航天的政府研发投入和采购早期占据约一半的市场份额。20 世纪 60~80 年 代,美国实施半导体税收补贴政策促进半导体产业商业化。在此阶段,美国政府实施了以 税收优惠为主的政策,并进一步出台相关措施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包括推动政府采购多元化,减少市场门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第二阶段(1980~1999 年):美国与竞争对手签订贸易协议遏制半导体产业转移并促 进本土产业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迅速发展并超越美国。为扭转竞争力 下降趋势,美国成立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协调制定半导体贸易管制政策的半导体 研究联盟(SRC)组织半导体商业化研发。同时,美国打击日本半导体产业,美国政府于 1985 年对日本进行 301 调查,指控日本公司倾销 DRAM 等产品。经谈判,日本在 1986 年同美国签署第一次《半导体协议》,规定日本停止在美国市场的倾销,且要求日本企业 购买美国产品,美国企业在日本的市场份额达到 20%。1991 年,美国以美国企业在日本 的市场份额不足 20%为由与日本签订了第二次《半导体协议》。1996 年,美国在日本市场 份额超过 30%,在全球市场份额也达到 30%,超越日本重新成为世界半导体第一大国。第三阶段(2000~2018 年):美国采取“软硬结合”政策,强化半导体生态建设保持 半导体产业全球领先地位。美国半导体产业在 20 世纪 90 年代再次取得全球领先后,积极 借助个人电脑、互联网等发展时机,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美国在软件、互联网等领域优势, 通过产业生态建设推动美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市场 障碍,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把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发展机 遇,并进一步巩固其在计算、通信等领域的领先优势。总体上,在这个阶段,美国更多地 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第四阶段(2018 年至今):美国通过扩大财政资助,吸引制造业回流保护半导体供应 链安全。2018 年以来,亚洲半导体制造和封测产业崛起。美国政府为应对半导体产业“空 心化”,在持续通过提供研发资金支持外,陆续出台相关法令激励制造业回流和遏制海外 竞争对手。在研发支持方面,美国国防部、能源部等多部门将半导体视为优先发展领域; 在立法方面,2015 年,奥巴马政府将“企业研发税收抵免”由周期性变为永久性以鼓励 半导体企业加大对长期研发的投入。特朗普政府通过加大出口管制和提出制造业法案来巩 固美国半导体的领先优势。2019 年以来,美国通过将华为列入实体管制清单、修改外国 直接产品规则限制华为供货、加大半导体设备和高端芯片的出口管制等一系列措施对全球 供应链造成冲击。2022 年 8 月 9 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2022 年最高法院安全资金法案》 (又称《2022 年芯片和科学法案》)使之正式生效,该项立法向美国半导体产业提供约 527 亿美元巨额补贴,鼓励半导体企业在美国建厂。
美国的半导体产业补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美国联邦政府以研发补贴为主,侧重于基础性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开发及生产 性流程研发投入有限。从补贴形式看,美国联邦政府对半导体产业的研发支持多数集中在 研发环节,侧重于对基础科学研究、基础技术和部分应用研究的政策支持。美国能源部、 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等通过与企业合作设立研发项目,分摊研发成本,加大助力先进技 术的突破。二是有效利用国防、政府采购服务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例外空间的措施支持本国产业 发展。早期的美国国防部系列采购安排为美国半导体产业降低产品进入市场的风险、扩大 市场需求、促进产业迭代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采购行为由于可以援引国家安全例外, 能够豁免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三是美国州政府补贴形式丰富,侧重于生产和制造环节。美国政府对企业的补贴方式 多数以税收优惠为主,主要集中在研究和制造环节。2022 年 5 月,美国政府通过法案, 将为美国本土的半导体制造项目提供约 520 亿美元的财政援助,同时积极推进为集成电路 制造项目提供最高 25%的减税政策,鼓励英特尔、三星等企业建厂。四是美国采取贸易投资限制等变相支持措施,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色彩较重。例如, 美国对日本、中国等发起 301 调查,通过关税和贸易政策阻碍公平贸易;限制产品出口或 对相关企业实施惩罚,扩大实体清单企业数量,包括限制服务器用的微处理器出口,对中 兴通讯、晋华进行禁运,把华为及其 70 个附属公司以及中科曙光等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 制实体清单。企业获益:英特尔是全球半导体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是美国政府补贴以及州和地方政 府补贴的最大受益者之一,1989~2020 年共获得补贴 235 亿美元。据美国“goodjobsfirst” 网站统计,1989~2020 年英特尔获得的 64 亿美元补贴中,63 亿美元来自各州政府,包 括俄勒冈州的 26.7 亿美元、新墨西哥州的 26.6 亿美元、亚利桑那州的 1 亿美元。英特尔 接受的政府补贴总体上以税收优惠为主,具体形式包括“战略投资计划”、“工业税收债券”、 “对外贸易区”等,部分措施较有代表性,通过隐蔽的政策设计,为英特尔的生产销售、 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重要支持。例如,英特尔厂区所在的俄勒冈州华盛顿郡希尔斯伯勒 (Hillsboro),提供英特尔房屋和地价税优惠减免,替英特尔节省逾 11 亿美元。其他国家/地区:政府引导+技术研发+市场化实现上世纪 80 年代迅速崛起日本:政府引导集中资源重视研发,大规模投资生产参与全球竞争。(1)集中研发高投入,从国外引进技术到产官学自主研发。(2)参与市场化竞争,成本质量优势取胜。(3) 正值大型机时代及家电兴起,下游需求潮流带动产业的发展。日制 DRAM 在质量、价格和 交货时间方面均获得很高评价,使得 80 年代日制 DRAM 在全球市场中所占份额不断上升, 1982 年超过美国,1987 年达到顶峰 80%。1985 年美国针对日本半导体产业发起 301 调 查,于 1986 年达成第一次半导体协议,1987 年美国再次指责日本向第三国倾销,于 1991 达成签订第二次半导体协议。两次协议签订使得日本半导体厂商的价格优势丧失,份额逐 渐受到韩国及中国台湾省新兴厂商的侵蚀。目前日本半导体公司在设备、材料领域具有较 强优势。目前日本厂商主要针对 NAND Flash、CIS(CMOS 图像传感器)、汽车电子、功 率分立器件等细分品类,在高端数字电路方面涉足不多。而半导体设备材料厂商由于良好 的工业基础和持续的技术积累,至今仍在全球市场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政府和财团主导特点,政府扶持企业逆周期扩产实 现赶超。20 世纪 80 年代,政府强力干预,韩国选择 DRAM 作为发展重点,半导体产业飞 速发展,三星、现代、LG 等财团参与 DRAM 为主的大规模芯片生产。1999 年后三星成 为韩国第一大集团,韩国 DRAM 市占率超过日本。其中,20 世纪 80 年代 DRAM 市场景 气不佳,到 1986 年底,三星半导体累计亏损达 3 亿美元,尽管美日多家公司缩减产能或 退出市场,三星仍依靠政府扶持逆周期投资。2000-2010 年,三星电子从韩国政府获得税 收减免共约 87 亿美元。从三星的经验来看,集成电路产业需时以十年计,数以每年千亿 计的高投入。当前产业逆全球化趋势下,多地区颁布政策,保障本土供应安全。如:欧盟委员会于 2022 年 2 月 8 日推出《欧洲芯片法案》,拟动员超过 430 亿欧元(约 480 亿美元)的公共 和私人投资强化欧洲的芯片研究、制造,目标是到 2030 年将欧盟的芯片产能全球占比从 目前的 10%提高到 20%。日本于 2022 年 1 月初亦通过一项芯片补贴法案,总计 6000 亿 日元(约 52 亿美元)的预算将用于支持芯片制造商,其中向台积电提供 4000 亿日元(约 34.7 亿美元)的补贴。2021 年 5 月,韩国发布“K 半导体战略”,宣布未来十年将携手三 星电子、SK 海力士等 153 家韩国企业,投资 510 万亿韩元(约 4510 亿美元),目标是将 韩国建设成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基地,引领全球的半导体供应链。2021 年 12 月,印度 政府批准一项约 100 亿美元的激励计划,旨在吸引全球芯片及显示器制造商进入印度。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补贴+免税推动高速发展,在全球汽车产业弯 道超车近年来,国务院、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都陆续印 发了支持、规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政策,内容涉及新能源汽车的税率减免、购车补贴、 产业链企业扶持等内容,有力推动了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总结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历史政策,对于行业的补贴涉及多个产业链环节,举措包 括直接补贴及减免购置税等,使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直接受益。国家自 2001 年以来推行的 新能源汽车政策主要包括:1)生产端给予汽车制造企业补贴,2)消费端消费者购车免购 置税、购买汽车给补贴,3)在配套环节方面,充电站执行大工业电价、暂免收取基本电 费等多项措施。通过一系列产业扶持与财税补贴政策,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了从无到 有的飞跃式发展。2013-2019 年产销量呈整体上升趋势。2015 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 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国,2021 年销量突破 350 万辆。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 据全球产销量的半壁江山,所生产、销售的新能源汽车车型有 70%以上都是纯电动汽车, 其余多为插电混合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