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金融 » 正文

金融报道|新业务价值普降叠加监管政策调整,保险行业一季度开局难

作者:财经网 来源: 头条号 24603/14

韦璐/文截至四月末,上市险企一季报及非上市险企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接连披露完毕。2022年一季度保险行业经营状况也逐渐揭开面纱。不得不说,今年一季度保险行业着实遭遇“开局难”。一方面,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保险业经营业绩整体增长乏力。在承保端,

标签:

韦璐/文

截至四月末,上市险企一季报及非上市险企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接连披露完毕。2022年一季度保险行业经营状况也逐渐揭开面纱。不得不说,今年一季度保险行业着实遭遇“开局难”。

一方面,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保险业经营业绩整体增长乏力。在承保端,保费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寿险公司新业务价值普降;在资产端,权益市场的波动也导致投资收益骤降,拖累归母净利润。

另一方面,监管政策的调整无疑也给险企带来了一定的经营挑战。今年一季度起,险企实施偿二代二期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对风险的考量更加科学、充分和全面,资本认定标准也趋严趋紧。业内人士指出,新规则的实施是行业进一步走向精细化的表现,这将进一步推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及风险管理水平提升。

然而从实施效果看,纵观一季度保险市场,无论大小公司偿付能力普遍出现下降。企业应如何应对?专家表示,2022年是新旧政策过渡之际,险企仍需不断调整经营策略,优化资产配置,探索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保障风险把控能力。

负债端、资产端双承压

代理人线下展业和客户的保险需求的双重冲击之下,2022年一季度险企负债端的表现着实不容乐观,总体经营业绩延续了去年的低迷态势。

就上市险企而言,今年一季度,原保险保费收入呈“两增三降”态势,增长幅度分化明显,具体来看,中国人保同比增长17.9%、中国太保同比增长4.2%、新华保险同比增长2.4%、而中国人寿同比减少2.7%、中国平安同比减少8.4%。

值得一提的是,在寿险新单保费方面,人保寿险和太保寿险实现了两位数的逆势增长,增长率分别为45.5%、22.1%。除此之外,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中国平安一季度新单保费则分别下滑1.5%、6.8%及15.4%。

而这其中,新业务价值的下滑首当其冲。

财经网金融注意到,在公开新业务价值的上市险企中,中国平安今年一季度新业务价值为126亿元,同比下滑33.7%;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同比也下滑了14.3%。其余险企尽管未明确公布新业务价值,但其披露的相关数据也已将其新业务经营情况折射一二。中国太保公告显示,公司一季度期交新保保费81亿元,同比下滑44.5%;新华保险长期险首年期交保费约86亿元,同比下滑18.3%。

作为寿险公司每年销售新保单利润的重要指标,新业务价值反映着寿险公司经营能力和业务拓展销售水平。而透过当下的数据不难看出,今年一季度,保险业仍未走出寿险转型瓶颈,新业务价值的普遍陷于低值。

这也直接导致企业的净利润承压。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五大上市险企净利润无一例外出现下滑。其中,新华保险净利润13.44亿元,同比下降78.7%;中国人寿净利润151.78亿元,同比下降46.9%;中国太保实现净利润54.37亿元,同比下降36.4%;中国平安实现净利润206.58亿元,同比下降24.1%;中国人保实现净利润87.44亿元,同比下降12.9%。

合计来看,今年一季度五家上市险企实现净利润513.61亿元,同比下降36.35%。

事实上,惨淡开局的不仅仅只有上市险企。财经网金融梳理发现,截至5月9日,在已披露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75家寿险公司中,有42家险企处于亏损状态,累计亏损额度近百亿,行业负债端压力可见一斑。

而这背后,剔除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背景,投资端不如人意的表现也是一大拖累因素。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险企在投资市场上的滑铁卢着实引起了不少的关注。

公开数据显示,A股五家上市险企一季度合计实现投资收益908.03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681.17亿元,降幅42.86%。具体而言,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新华保险一季度投资收益率分别为0.87%、0.86%、0.91%、0.45%、1.17%。综合投资收益率除平安人寿为0.51%外,其余均为负值,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新华保险综合投资收益率分别-0.22%、-0.26%、-1.63%、-0.57%。

非上市险企同样苦于资本市场的波动。结合其偿付能力报告中的相关指标,一季度有超百家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值,占比超65%。其中,75家人身险公司中,有超50家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占比近七成;78家财险公司中,约有50家综合投资收益率为负,占比亦超过六成。

整体而言,从数据层面不难看出,受多重影响因素冲击,保险行业一季度需求进一步萎缩,负债端、资产端双承压。

对此,中金公司的研报中预测称,今年一季度过后,行业新业务价值增速将随着基数降低而呈现改善趋势,一季度有望成为全年低点。净利润方面,受投资端拖累,一季度行业内公司净利润大多显著下降,下半年资本市场若转好将推动行业净利润改善。

海通证券分析师孙婷也指出,一季度保险业估值低位,安全边际高,基本面已有所改善。如果未来经济预期改善、长端利率持续上行,保险公司资产端压力有望显著缓解。总体而言,2022年保险业回暖攻守兼备。

险企迎来偿付能力新考验

拐点当前,监管政策的调整也给险企带来另一重挑战。

2021年底,《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正式发布,标志着偿二代二期工程建设顺利完成。根据新规,自2022年第1季度起,保险业应在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披露内容中增加投资收益率、综合投资收益率等指标。

而更为重要的是,偿二代二期监管规则全面修订了各类风险因子,较现行因子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且新增穿透计量规则等。整体而言,相对于原规则,偿二代二期监管规则下的资本认定标准趋严趋紧,保险风险的最低资本也在增加。

友泰商服CEO赵大玮告诉财经网金融,不同保险产品对应不同偿付能力要求,是行业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监管、精细化经营的要求,也是为了保护保险公司、保护行业、保护消费者利益。长期来看,新规或将倒逼保险公司全面回归保险保障。

亦有业内人士指出,偿二代二期利好于资本充足、业务质量高、期限较长、投资资产质量高、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优的大型公司,对于偿付能力充足率吃紧的中小财险公司而言则面临进一步增资的压力。

事实上,在为保险行业释放红利的同时,监管进一步严格的压力不仅仅落在中小企业的身上,头部险企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的大幅下降同样引人注目。

聚焦新规则下各家公司首次披露的偿付能力情况,相较于去年四季度,上市险企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出现较大下降,降幅区间在70%至100%。其中,新华保险以99.16个百分点的降幅居于五家上市险企首位。人保寿险、平安人寿、中国人寿、太保寿险也分别下滑了85.65、83.71、77.31、71个百分点。

此外财经网金融注意到,截至5月9日,在155家披露了2022年一季偿付能力报告的险企中,有127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下滑,占比已超过8成。偿付能力下降直接关系到险企的风险评级。银保监会4月29日披露的信息显示,今年一季度,12家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A、B类公司数量下降5家,C、D类公司数量增加6家。

“这背后的逻辑显而易见,”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中心主任王绪瑾对财经网金融表示,当前背负着资产端、负债端的双重压力,险企盈利能力下降,增加资本金难度同步增大,偿付能力也必然随之下降。

可见,一季度艰难起步的同时,尽快提升偿付能力显然是险企2022年亟需考虑的问题。新旧规则交替之际,展望全年,险企仍需不断调整经营策略,优化资产配置、严控风险,探索新的盈利空间。

在此背景下,险企经营业绩有何新的增长点?在传统的增资发债“补血”、扩充代理人、拓宽销售渠道之外,金融行业研究人士、数字化领域专家袁帅指出,“扣准数字化”或许提供了一条思路。

袁帅对财经网金融表示,保险业的数字化是与生俱来的,数据是保险最基础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打通保险公司数据通路、融合外部数据、支持多样化应用的数据平台,是保险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从渠道优化维度来看,保险公司以数字化工具与科技手段赋能代理人渠道,打造个性化营销模式,同时积极推动银保渠道转型。另外,数字化技术也在赋能理赔流程,不仅提升了消费者满意度,还助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理赔处理成本。”袁帅说。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环境也正不断释放友好声音。今年1月,银保监会印发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银行业保险业将积极推动数字化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孙婷也指出,在保险资管方面,银保监会近期多次倡导要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好“长钱短配”问题,建立健全保险资金长周期考核机制,丰富保险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的渠道,鼓励保险资管公司加大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发行力度,引导保险机构将更多资金配置于权益类资产。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热门推荐

中国支付,渗入大马

来源:头条号 作者:财经网09/26 15:28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