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专精特新 » 正文

山东青岛:以“科技创新”为镜,透视崂山区产业升级成长密码

作者:金台资讯 来源: 今日头条专栏 20212/19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摘要: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瓶颈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乃“兵家必争之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

标签: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摘要: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瓶颈

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乃“兵家必争之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其中,国家亦对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出了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新要求。

于青岛崂山区而言,这里深知高端产业引领的重要性。俯瞰整个崂山区,这里正精准锁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持续壮大微电子、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海尔、歌尔、中科曙光等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紧盯“微笑曲线”两端建链、强链、补链,全力打造从“源头创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品应用”的产业生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产值突破600亿元,加快向千亿级迈进。

企业得以茁壮成长,亦得益于崂山区所倾心打造的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而地处青岛崂山区的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则于崂山区一道,以科技创新为养分,为企业发展持续带来阳光和甘露。

近日举办的“全国主流媒体看崂山”活动中,采访团来到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聚焦“专精特新”高成长企业样本,寻迹青岛产业创新密码,力求透过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的发展之路,探寻青岛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的跃级路径。

当科技创新成为崂山区发展的金字招牌

今年以来,崂山区按照市委赋予的打造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示范窗口区的目标,全力推进“五区同创”,其中“第一个区”就是打造“四新”经济集聚区,这不仅要求崂山加快振兴实体经济,更要求崂山全面发力“四新”经济,以此来支撑起崂山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四梁八柱”,打造全市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窗口区”。

而崂山发力“四新经济”的底气一定是支撑产业科技创新的硬实力。

过去一年来,崂山区培育独角兽企业7家全省第一,新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新认定省级“瞪羚”企业9家,新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319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28家,每万家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36家,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82%,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中国城市市区创新能力”排名全省第一……

科创资源密集、科创产业雄厚、创新动力强劲。数据足以彰显,崂山区是青岛乃至全山东科创发展的佼佼者。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于其他制造业强的区市侧重家电、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崂山区走的是一条“小而精”的发展道路,押注以虚拟现实、微电子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基于此,崂山区正聚力打造虚拟现实产业园、人工智能产业园、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园,围绕园区推动产业链集聚集约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本土创新引领企业的培养和发展,成为城市产业崛起的底层逻辑,尤其是在产业链细分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这也是崂山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侧重点。

在崂山区,创新引力不断释放,科技投入和政策供给力度不断加大。而庞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在成为崂山吸引科创研究院持续落地实现项目集聚发展的同时,势必也推动着崂山持续与科创院校、机构开展长期合作,为城区企业搭建技术革新、人才引进、企业培训的平台,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动能。

而为全力打造引领省市创新发展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和独角兽企业成长高地,崂山区通过联合共建、战略合作等形式,引进建设山东能源研究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等一批高层次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

“崂山区除了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它的产业也非常发达,围绕在国际创新园周围集聚了大批科创企业和上市公司,再好的种子也依赖土壤,对于我们来说,落地崂山必然是首选。”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执行院长赵宇波在采访中表示。

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自成立以来,以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加快实施“海豚计划”、“雁阵行动”,努力破解实现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科技创新驱动元素的凸显正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释放巨大能量。

链接优质资源,“海豚行动”释放大能量

国际著名经济学家罗默首创的“创业城市”理论认为,“创业城市”成功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知识与观念的积聚,而要吸引这些城市发展要素积聚,秘诀在于制度创新。

以科创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在青岛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有力托举。

据了解,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把自身定位为重新链接科研和产业的协同创新平台,在科研项目培育上一直坚持“商业成功是检验技术创新的唯一标准”。以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培育前沿产业、服务战略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力开拓,引进一批人才,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攻克一批技术难题,培育一批高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

其中,“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强链补链的生力军,其背后则是对创新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投入。

2021年12月24日,承担发现培育更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破解科技成果产业化难题的青岛“海豚计划”正式对外发布。

“海豚计划”旨在深度链接高校院所和产研院所属企业,采取项目孵化、投资入股、共同经营等方式,集聚优质创新资源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探索一种有组织可管理能复制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

直观说就是,用市场化和专业化的方法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难题,用政府财政投入的科技资金可以更高效地培育出更多科技创新企业。

该计划自启动以来,已吸引372项成果参与,有20余个项目投入实施。深耕心血管系统评估领域多年的邓健博士团队,在“海豚计划”支持下研发出了可穿戴式高端医疗级健康监测管理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在“构建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明确表示,支持设立以产业技术研发为主的新型研发机构。其中专门提到,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为“窗口”链接高校院所和产研院所属企业,集聚优质创新资源转化和产业化。

显然,青岛需要更多像“海豚计划”这样的机制创新,将创新从纯科研活动转换为经济活动,将政府财政的科技资金更高效地投入到科创企业的培育成长中来。

“雁阵行动”架起成果转化“空中走廊”

如果说“海豚计划”是链接优质资源的桥梁,那么“雁阵行动”就是抢占市场价值链中高端的制胜法宝。

近年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以科技项目培育和产业生态构建为突破口,面向智能制造、信息技术、计算医学、绿色技术4个领域,聚焦智能家电、智能装备制造、虚拟现实等6大产业链,着力开展产业生态群培育“雁阵行动”,建高能平台、引高端人才、聚重大项目。

眼下,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通过“海豚+雁阵”的联合行动,既让创新团队跨越“死亡之谷”,也用平台的力量为创新全过程持续赋能,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下,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各项工作快速推进,创新成效和平台能力初步展现。截至目前,产研院青岛已完成产业投资1.18亿元,投资孵化科创企业33家。

当下,崂山区率先发布了《崂山区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建设“四新”经济集聚区三年行动方案》,围绕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楼宇经济和高端中介服务等四个方面制定45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一揽子政策,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健康等高端制造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政策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参与创建的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已于近日正式揭牌,中心将以VR和AR全产业链条为发展脉络,赋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助力崂山区增强在虚拟现实领域的话语权。

人才招引也成为产研院助力崂山区科创队伍不断壮大的重要一环。在产业生态发展过程中,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聚集高端人才560余人,其中硕士以上144人,并在组织部门指导下,建设青岛国际人才会客厅,打造党建、人才、产业深度融合的智慧化服务保障综合体,使其成为国际人才落户的“主枢纽”和“第一站”。

创新是趋势,新兴产业是未来。在科技创新这条道路上,携手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崂山区始终保持向前奔跑的姿态,而越来越多的高新企业,正成为托举青岛乃至全山东向高能级城市跃迁的未来。(于莹 董柳)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