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专精特新 » 正文

经济高质量发展下小微企业新机遇:专精特新、数字化、低碳绿色化

作者:张奥平 来源: 今日头条专栏 58812/19

当前,中国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广大的中小微企业需要看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其中蕴含着普适性的确定性机遇。在新的时

标签:

当前,中国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广大的中小微企业需要看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其中蕴含着普适性的确定性机遇。在新的时代征程下,有的行业将插上腾飞的翅膀;而有的行业,可能在经济的转型换挡过程中逐渐转型或者面临淘汰。


一. 中国式现代化下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转换:从要素驱动到投资驱动


作为中小微企业主而言,要抓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机遇,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曾首次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具体来看,经济如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呢?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曾讲到,国家竞争力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代表了驱动经济增长底层动能的不同,即:

生产要素导向阶段(传统资源、土地或廉价劳动力);

投资导向阶段(大规模产能扩张,政府主导);

创新导向阶段(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

资本财富导向阶段(更加强调公平而非效率)。


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后的40多年以来,主要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通过承担全球中低端制造业转移,基建与房地产投资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达到年均近9.5%的GDP增速。而与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不高,产品多在中低端水平上参与竞争,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较低。随着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即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知识水平的进步,同时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


此外,当前中国经济也正处于对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外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关键阶段。2021年,中国人均GDP已达到1.25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2022年7月所设定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人均GNI 13205美元。根据全球各经济体发展经验来看,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主要看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能否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跨越。二战结束以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无不在全球创新和产业链分工中占据关键位置。


同时, 2012年至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日趋复杂严峻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对于中国来说,科技创新已不仅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攻克“卡脖子”难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牢实经济发展基础,把握住发展的主动权,成功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高质量发展在宏观上是创新驱动,而宏观上实现创新驱动是需要广大的中小微企业实现创新发展作为支撑的,所以在这其中,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机遇是巨大的。


二. 小微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三大关键:专精特新、数字化、低碳绿色化


很多中小微企业主会有一个误区,认为我做的是很传统的产业,与创新、科技没有任何关系。其实不然,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并不仅仅是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而是需要使身处各行业中的企业都能实现创新转型,实现企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看,身处各行业的中小微企业,都能从以下三大关键政策中找寻到创新发展的确定性机遇:


1. “专精特新”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指路明灯”


“专精特新”一词自2011年时任工信部总工程师朱宏任首次提出以来,国家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自2019年以来,工信部共分四批次公示了927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接近达成“十四五”期间培育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目标。此外,还将培育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目前,国家层面已在资金支持、人才支持、创新协同、品牌市场、企业转型、精准对接服务6大方面推出多项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的具体举措。


相关政府部门一方面以认定奖励、资金补贴、资源倾斜等方式直接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另一方面联合科研院所、金融机构、行业内龙头企业及专业化服务商共同构建了多元化的企业服务生态,通过研发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笔者建议企业要尽力、尽早按照“专精特新”的标准去发展。能申请国家级“专精特新”的申请国家级,进不了国家级的进省级,进不了省级的进市级,向着“专精特新”的方向创新发展。未来,各级政府在财力、人力、物力上会也将投入更多的资源支持“专精特新”。


2. 数字化转型是中小微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基础设施”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发展是由产业数字化支撑,而产业数字化则是由企业数字化转型来实现。


近年来国家对于企业数字化技术改造的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如2022年工信部提出“在今年年底为不少于10万家的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优化数字化改造环境。


这些不仅是数字经济时代国家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具体支撑,更是摆在企业面前“真金白银”的政策红利。伴随着未来创新驱动战略的逐步深化,政策面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还会不断加大。


3. 低碳绿色化是中小微企业实现长期价值化发展的“标尺”


近年来国家对企业低碳绿色化技术改造的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对于工业企业的支持尤为突出。2022年6月29日,工信部、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为全面提升工业能效提出多项举措,支持工业企业实现低碳绿色化改造可谓全方位无死角。企业找准跟自己相关联的细化政策,便能抓住政策红利,助力企业行稳致远。


其次,当前政府正在逐步用双碳作为“标尺”引导企业规范健康发展。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从今年开始,政府部门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用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评判企业生产经营是否合规,从而给予不同的奖励和惩罚。


此外,2022年10月9日,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可有力支撑和引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标准体系。政策面正在加速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技术创新、产业链碳减排等直接相关领域标准化。


在政策的引导下,上下游产业合作方逐步用双碳作为“标尺”衡量合作机会,资本市场逐步用双碳作为“标尺”判断企业资本价值。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如果在同样产量下的能耗相同,你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低于他,那么你便会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与融资机会。


*本文作者张奥平系知名经济学家、创投专家,增量研究院院长,同时兼任人民网人民创投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山东省青企协特聘经济顾问、山东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协会特聘经济顾问、山东省财金投资集团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广州市天河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中心顾问、中关村数字文化产业智库专家委员、越南建设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正和岛资本服务中心顾问等,2021年获南开金融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青年经济学者。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