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富 » 正文

布局资本市场坚持长期投资,财富管理下一步怎么走?

作者:金融界 来源: 头条号 86803/16

公私募基金大幅回撤、银行理财“破净”、地产信托延期兑付……2022年以来,财富管理行业面临着来自供需两侧的“集体焦虑”,行业信心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作为有耐心的资本、长情的投资,家族信托如何进行有深度的传承财富也受到关注。业内人士告

标签:

公私募基金大幅回撤、银行理财“破净”、地产信托延期兑付……2022年以来,财富管理行业面临着来自供需两侧的“集体焦虑”,行业信心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另一方面,作为有耐心的资本、长情的投资,家族信托如何进行有深度的传承财富也受到关注。

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对家族信托客户而言,看机构“闭着眼睛买产品”的时代过去了。接受权益投资的波动,布局资本市场并坚持长期投资,必将是中国居民和社会财富配置转型的主要方向。

可以说,家族信托资产配置的全市场升级首先意味着要旗帜鲜明地抛弃刚兑,拥抱价值投资。另一方面,从多数信托公司来看,由于不具备大类资产配置的宏观视野和全市场产品组合管理能力,受托人恪守能力边界恐怕是下一阶段家族信托资产配置的重要角色重构。

市场认知整体提升

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家族信托存量规模已达3494.81亿元;在2022年1月单月家族信托规模新增128.99亿元,较前一个月增长33.54%,创近一年来新高;2022年6月,行业新增家族信托规模达119.95亿元,环比增长63.22%。

另一方面,可以看到,从财富管理行业来看,2022年出现来自供需两侧的“集体焦虑”,行业信心也面临新的挑战。

对于家族信托规模的增长,京华世家家族办公室董事长聂俊峰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疫情以来各种不确定性增加,激发了国内高净值人群家族信托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风险隔离和意外防范等方面。

“另一方面,则来自供给侧的推动。”聂俊峰进一步指出,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以及信托公司在转型压力之下,加大了对家族信托的市场拓展。此外,国内外一些正反面的家族信托案例,经过这么多年的反复验证和媒体传播之后,也起到了明显的投资者教育和市场启蒙的效果,激发了整个市场认知的提升。

有南方地区信托公司财富管理部门从业人士告诉记者,从传承角度来看,传统家族制企业的弊端主要包括家族矛盾、排斥人才、战略模糊和独断专行。而在所有权上坚持家族制,经营权上淡化家族制则较为妥当。

“许多家庭的传承方案,需要一步步不断完善。”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已有客户选择先设立一个标准化的家族信托,搭好分配的基础框架后,在信托的运作中,不断完善相关方案,通过长期的“试运行”,确保就算发生意外,信托仍能平稳、有效地执行客户的意志。

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有信托行业观察人士告诉记者,从国内家族信托业务的发展来看,仍然处在相对较为初级的阶段。可以看到,多年以来,家族信托更多还是属于财富管理业务中产品销售的一个从属环节,这也是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需要注意的是,不少信托公司可能还存在着把家族信托当作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产品的一个发行渠道的问题。因此,无论是在产品还是服务的定位上都存在着偏差。此外,还需要注意到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的越界问题。

“对家族信托客户而言,闭着眼睛买产品的时代过去了。而接受权益投资的波动,布局资本市场并坚持长期投资,必将是中国居民和社会财富配置转型的主要方向。”聂俊峰进一步指出。

在聂俊峰看来,最理想最适合家族信托配置的金融产品是FOF(基金中的基金)。在后疫情时代、反垄断、抑制资本无序扩张、推动共同富裕的变革中,家族信托的设立者应该就信托财产配置树立安全投资的原则,并加入价值投资、长期投资、慈善投资的理念。

对机构而言,“打破刚兑”符合资管新规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但要审慎检视自己是否“卖者尽责”,在产品销售中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对家族财富管理服务而言,从业人士需要对家族信托资产配置的中立性和独立性进行系统性思考。”聂俊峰指出,即家族信托业务不是信托产品销售渠道,家族信托部门也不能与信托公司的财富管理部门划上等号。

权益类资产成配置热点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按照银行理财、信托、证券资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和第三方财富管理全口径计算,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各类机构资产管理总规模达131.16万亿元,提供财富管理相关服务的持牌/备案机构总数约2.56万家。

整体来看,资产管理类产品发行“有收有放”,存续产品数量“有增有减”。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在市场持续下跌和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的情况下,2022年财富管理机构将更加重视投资者权益保护和投资者教育。

此外,区域性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将吸引更多机构和人才集聚,逐渐形成由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高能级、强辐射的财富管理高地和青岛、成渝等区域性或特色化财富管理中心构成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多极发展格局。

连平进一步指出,以股票为代表的权益类资产仍将成为投资者资产配置的热点,权益类资产估值“前低后高”的走势可能在2022年下半年带动权益类金融产品热度回升。

整体来看,财富管理机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与服务将更加普及,更好地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专业化、综合化、场景化、便捷化的需求。资产管理和投资顾问分离运作的模式有望得到更多推广。投顾服务将更加以客户为重心,从根本上扭转行业“销售导向”的市场形象。

面对市场的波动,瑞银方面最新数据显示,81%的中国内地投资者对未来12个月当地经济表示乐观,高于全球平均水平51%。82%的中国内地投资者对未来6个月的股市充满信心,全球平均水平为50%,亚太地区为60%。在当前市场中,中国内地投资者最看好当地市场、能源安全和5G等较长期投资主题。

本文源自国际金融报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