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半导体 » 正文

半导体行业继续加码中国:外资巨头扩产,专业展会爆满

作者:第一财经 来源: 头条号 17503/20

“但凡想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就不可能不重视中国市场。”在3月16日的新品发布会上,德州仪器公司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姜寒告诉第一财经,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他们始终重视在中国的发展,将会持续强化本土支持能力,“不管趋势如何,我们有信心

标签:

“但凡想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就不可能不重视中国市场。”

在3月16日的新品发布会上,德州仪器公司副总裁及中国区总裁姜寒告诉第一财经,中国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他们始终重视在中国的发展,将会持续强化本土支持能力,“不管趋势如何,我们有信心在中国获得比全球更快的增速。”

姜寒表示,于2018年开建的成都德州仪器第二座封装/测试厂(CDAT2),预计在今年年内投产,目前各项设备已处于安装测试中。待全面投产后,CDAT2将让成都的封装/测试产能实现翻番。作为一个端到端的一体化制造基地,其成都制造基地集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凸点加工和晶圆测试于一体。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半导体产业进入下行期,再叠加诸多不确定预期,不少芯片制造大厂纷纷缩减了当年的计划资本支出,也引发了裁员潮。

在逆全球化的风险中,德州仪器没有改变原先的计划,而是继续在中国扩产能、增加投资。“市场在这里,客户在这里,我们就不可能走。”姜寒说。而仍然看好中国市场的前景,是多数外资高管的共识。

不缩减也不裁员

姜寒提出,由于坚持长期战略,德州仪器不会因为短期的市场波动而调整市场策略,“半导体产业平均40个月左右就会上下波动,但整体趋势是向上的”,这是为什么他们会为2030年定下全球营收实现450亿美元的目标,而这个与2022年相比翻倍的业绩,需要产能扩建的落地。

姜寒还强调,他们在中国没有裁员的计划,也从来没有过裁员的行动,“今年的招聘规模反而是超过去年的”。

在姜寒看来,中国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机遇非常大,近期出炉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做强做优数字化经济,而持续推动的高质量发展,都将推动从生产制造到终端消费等各行各业的产业升级,从而持续加大对半导体的需求。

他提出,在“缺芯”的市场担忧下,为客户缓解风险焦虑,是他们的核心竞争优势,也是他们坚持加码在华投资,持续强化本土支持能力的动力所在。

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WSTS)的数据,2022年下半年全球半导体销售趋缓,但2022年的销售额仍然高达5735亿美元,相较2021年的5559亿美元同比增长3.2%。其中中国地区的销售额虽然与2021年相比下降了6.3%至1803亿美元,但仍然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

3月14日,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居龙对第一财经等媒体表示,从各个领域观察,未来几年通信、消费电子、数据中心等领域成长率减缓,而车用半导体和工业用半导体成长较快。长期来看,全球及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将持续增长。根据SEMI及其他多家分析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一万亿美元。

居龙告诉第一财经,今年6月底将恢复在线下举办的国际半导体专业展(SEMICON/FPDChina),其招展已经爆满,规模恢复到了疫情前。这场每年在上海举办的半导体盛会已连续超过1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盛会。

据国家发改委官网消息,3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司副司长高健会见高通全球高级副总裁叶小伟一行。叶小伟表示,目前高通在中国的研发中心等工作进展顺利,愿继续为中国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应对逆全球化风险

虽然长期而言,半导体行业仍然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但居龙提出,产业下行、经济衰退,以及地缘政治和逆全球化等现象带来的冲击,仍然需要中国乃至全球的半导体投资者谨慎乐观。

根据SEMI及其他相关机构预测,2023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将下滑8%~10%。

对此,姜寒表示,德州仪器的应对方式是尽可能多地开拓业务,持续开发经济适用、高度集成和易于使用的产品,同时在运营和制造端控制成本、增加效率,以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市场是王道。”居龙提出,半导体产业从2021年开始的缺芯、缺产能到去年下半年的去库存、降价的现象,产业进入了一个周期性的逆转。但在各种智能应用创新驱动下,全球半导体长期销售额将持续增长。中国是全球最大、增速最快的市场,为全球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在开放的大环境下,创新对半导体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人才是创新的最关键要素。居龙说,当前产业发展快速,各国密集出台半导体产业扶持政策,企业加大投资之余,也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人才短缺问题,这让全球产业掀起了一波抢人大战。而中国半导体产业未来的长期契机也正是人才,“政府、高校、企业应通力合作,不遗余力地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来保障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力和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