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兴利 北京报道
十余年来,中国乳品行业的双雄争霸时代太过孤单:在伊利与蒙牛两大巨头一路狂奔背景下,落寞的“行业老三”光明乳业(600597)与前二者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
3月20日晚间,光明乳业发布的2022年成绩单显示,其在去年营收与净利润双双出现下滑,按照此前其制定的目标,营收完成率为88.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完成率仅53.88%。
自2014年营收首次突破200亿元以来,光明乳业冲击“300亿俱乐部”之路已走了多年。前头两强遥遥领先,身后以君乐宝为代表的新力量却已步步紧逼,对于掌舵光明乳业这艘船的舵手来说,2023年该如何破局?
业绩“未满”
掌舵光明乳业一年多,光明乳业董事长黄黎明交出的这份成绩单充满遗憾。
从业绩数据看,2022年,光明乳业实现营业总收入282.15亿元,同比下降3.3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1亿元,同比下降39.11%;实现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4.57%,同比减少 4.78个百分点。
这是一份未达目标的成绩单。据了解,2022年光明董事会制定的全年经营计划为,争取实现营业总收入317.77亿元,归母净利润6.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大于8%。从业绩目标完成度来看,去年光明乳业营收完成率为88.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完成率为53.88%。
对于2022年未完成经营计划的主要原因,光明乳业相关人士在3月21日对《》记者回应称,“乳制品消费增长趋缓,市场竞争加剧,公司液态奶、其他乳制品收入同比下降,经营效益受到较大挑战。另外2022年受到疫情影响较大,所以目前业绩情况是这样,后续公司还是会继续努力。”
对比去年中报及三季报数据可以发现,光明乳业营收及净利润出现下滑始于去年下半年,尤其是去年四季度出现亏损:当季其实现营业收入68.3亿元,同比下降4.5%,归母净利润为-0.09亿元,2021年同期这一数据则为1.47亿元。
事实上,除了光明乳业外,三元股份(600429)等区域乳业巨头在去年四季度也表现不佳。行业观察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认为,去年四季度,疫情在全国多点频发,物流受阻,对于乳制品、尤其是低温乳制品终端销售影响较大。
“2022年华东地区、上海地区的疫情管控,让很多的快消品企业损失惨重,对于七成以上业务量在华东与上海市场的光明来说肯定备受影响。”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在3月21日对《》记者表示。
追赶乏力
作为“中国乳业第一股”,光明乳业在2002年上市时,营收就突破50亿元,当年伊利和蒙牛的销售额远不如光明。这三家企业曾一度被认为是“中国乳业三巨头”。但近年来,光明乳业在营收体量上与另外两家不断拉开距离。
2010年,蒙牛与伊利营收在300亿元上下,光明乳业营收尚不及百亿元。到了2021年,伊利营收已破1100亿元,蒙牛营收超880亿元。对于光明来说,业绩却没能再上一个台阶:其自2014年营收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以来,至今始终未能触及300亿元。以至于在目前国内乳制品企业中,除了伊利与蒙牛两大巨头外,再无第三个上市公司挤入“300亿俱乐部”。
对于近年来光明在业绩上难以向上突破,朱丹蓬对本报记者分析认为,首先在于光明的品类聚焦在低温奶,而常温奶业务在全国范围内没有比较大的布局,整个光明“不上不下”,低温业务没有绝对的领导权,常温业务又没有优势。
按照光明乳业公布的2023年全年经营计划,今年其将争取实现营业总收入320.5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资产收益率大于8%。在业内看来,想要在业绩上有所突破,光明乳业必须在全国化上加速破局。
事实上,在光明乳业2021年3月发布的2021-2025年战略规划中,就提出将继续坚持“新鲜战略”,优化牧场、工厂、物流的全国性战略布局。此外,这份规划还提出将积极运用资本手段,加快全国布局,构建行业竞争新格局。加快长三角等区域产业集群建设,发展新的优质奶源基地和优势区域市场。
对于光明乳业在2023年能否改变困局,朱丹蓬分析认为还是很难。他谈及,因为伊利、蒙牛整体态势非常猛,而光明无论从产品结构、产品创新升级还是迭代来说,已经有点温水煮青蛙,所以其在2023年的表现应该也难言理想。
如何开疆拓土?
需要提及的是,这份2022年年报,是乳业“老兵”黄黎明掌舵光明乳业后交出的第一份完整年度成绩单。近年来,相比其他乳业巨头,光明乳业高层持续动荡,在黄黎明于2021年11月正式接棒光明乳业董事长时,他已经是2015至今光明乳业的第四任董事长。
业内认为,管理层动荡,会影响企业内外部对于战略及方向持续性的预期,在乳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态势下,新团队活力如何激活也在考验企业高层智慧。近年来,包括新乳业(002946)、三元股份、贝因美(002570)等在内的乳品及快消品公司纷纷推出股权激励计划,这也引发投资人对于光明乳业是否会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关注。
在去年11月11日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就有投资者提问称,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统一各方利益诉求,焕发经营活力,快速实现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2023年公司是否有实行股权激励计划打算?当时光明乳业高层回答称:“目前公司没有正在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但在国资国企改革的框架内,我们始终保持开放的姿态,积极探索。同时,我们也在不断研究其他激励模式,激发管理层,尤其是一线团队的活力。”记者关注到,在去年9月举行的投资者调研活动中,这一问题同样被投资者问及。
目前的中国乳品市场,双寡头格局已然形成。中信证券在此前发布的一份研报中提及,2021年,伊利、蒙牛占乳制品行业市场份额分别为29.7%、26.1%,合计超过50%。其后为光明与君乐宝,分别占5.1%和3.0%。在这份研报中,中信证券方面也认为,巴氏奶增速不减,市场格局相对分散,主要玩家为光明、三元、新希望等区域性、地方乳企,未来行业龙头有望受益于牧场扩建、冷链发展推动下的行业集中度提升。
仅从牧场布局上来看,光明已经开始有频繁大动作。2021年12月底,光明乳业宣布完成19.3亿元定增,其中13.55亿元用于奶源牧场项目建设。此外,在去年6月,光明乳业董事会通过《关于光明牧业投资新建定远牧场群项目的议案》,据了解,该项目设计规划存栏4.75万头奶牛,总投资约24.93亿元。按照规划,定远牧场群可辐射满足光明乳业射阳、武汉、南京多地工厂日常生产所需。
值得关注的是,快消品牌想要开拓市场,难以回避销售费用这一“催化剂”。2022年光明乳业销售费用为34.7亿元,同比减少4.82%,其中广告宣传费8.1亿元,同比减少14.03%。其中,销售费用率为12.3%。与伊利、蒙牛相比,光明这一费用率相当克制。作为对比,蒙牛乳业去年上半年销售及分销开支占总营收比约为26.6%。
随着2023年消费复苏,当被问及对今年的乳制品业务有怎样的预期,光明乳业相关人士回应称,“随着2023年的消费复苏,公司将持续焕发品牌新内涵,坚持品牌创新,致力于打造更经典、更时尚的光明品牌。”不过对于记者关于是否会加大销售费用投入的提问,光明方面并未直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