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至今,已经先后有多家百亿私募曾下调甚至取消部分管理产品的管理费或赎回费。近期,某百亿私募在与渠道谈合作时,将业绩计提基准设到了10%,即管理人只对年化单利高于10%的部分计提业绩报酬。私募行业,正悄然掀起一场关于费率结构的内卷战争。私募降费背后,仍是对阿尔法收益的追求2021年12月,老牌百亿私募星石投资对部分新产品设置了软封闭期,投资人持有3年以上即可免除赎回费用,此外产品还采取“年化单利10%”的费用计提基准。与此同时,另两家头部私募也在一些新产品上采用了“年化单利5%”的业绩计提标准。在私募龙头打响了“价格战”的第一枪后,不少私募机构纷纷加入。2022年9月,希*斯投资宣布免除旗下水手系列产品半年的管理费;2022年11月,弘**平某产品宣传资料显示,投资人如果11月期间认购或申购该产品,可享受费用全免一年,包括1.5%的管理费和20%的业绩报酬;……到这次,百亿私募,0.5%的管理费,年化单利10%的费用计提基准。私募机构,尤其是私募巨头们,为何要掀起这场“价格战”?长时间以来,「2+20」的费率结构(即2%的固定管理费和20%的业绩报酬)是定义私募基金的基本要素之一。相比于公募做的是规模的生意,私募始终追求阿尔法的溢价。20%业绩报酬这个标准的由来,要追溯到于1949年创立的,世界上第一家对冲基金公司——A.W.琼斯公司。创始人琼斯称自己是效仿了腓尼基商人,他们总是留下成功航行所得利润的20%,将另外80%分给投资者,这种利润分配方式铸就了腓尼基人发达的海上贸易。而在2019年前后,「2+20」的费率结构逐渐离开了欧美对冲基金的舞台中心。据统计,2019年末,大量对冲基金的收费都基于「2+20」有了下调,在业绩报酬提取的标准上也卷出了新高度。海外如此,海内亦然。在投资环境日渐复杂的当下,除了苦练内功,不少私募选择降费,一方面是通过降低固定管理费让客户让渡流动性,引导长期绝对投资的理念;另一方面,则是把对管理人的激励,与为客户取得绝对收益的目标结合起来。多方利益博弈之下,短期费率结构的变化趋势或许尚有反复,但伴随着行业发展,优秀的基金经理越来越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2+20」费率或许将与我们渐行渐远。费率结构虽然发生了改变,却始终是机构和投资者风雨同舟、砥砺前行的压舱石。在关注管理费率之外,我们更要关注基金管理者创造的阿尔法收益。根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截至2月末,来自百亿私募旗下的1129只主观多头产品今年以来平均收益为4.31%。笔者筛选出其中收益率居前的10只产品如下,其中包括了但斌、林园、蒋彤、廖茂林等大佬旗下产品。整体来看,上榜的10只产品今年以来收益均超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