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半导体 » 正文

韩国为什么能成为半导体产业大牛

作者:啸瞰风云 来源: 头条号 83303/29

近日,韩国总统尹锡悦宣布,将投入300万亿韩元,于2042年前在韩国首都圈构建全球最大规模的尖端系统半导体集群。根据计划,韩国将建设710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并增加5个尖端半导体工厂,以吸引约150家企业入驻。半导体是全世界最赚钱的行业之一

标签:

近日,韩国总统尹锡悦宣布,将投入300万亿韩元,于2042年前在韩国首都圈构建全球最大规模的尖端系统半导体集群。

根据计划,韩国将建设710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并增加5个尖端半导体工厂,以吸引约150家企业入驻。

半导体是全世界最赚钱的行业之一,能够在这个领域掰腕子的玩家也就那几个——中美日韩。其中,韩国体量最小,却是四国中举足轻重的存在。

在全球前五大半导体厂商中,韩国企业占了两家。其中,三星电子作为韩国企业王牌中的王牌,已经超越英特尔成为世界第一大半导体厂商。

韩国最大的优势是显示面板,而显示面板也是半导体的一种,比如给手机与平板电脑用的OLED屏,三星和LG在全球霸占超过80%的市场份额。

在芯片领域,韩国人最擅长的是储存芯片。早在30年前,韩国就是美国第二大内存芯片供应商。如今,韩国再次主宰了全球手机内存市场,在这个领域,韩国的三星与SK海力士占据了全球75%的市场份额。

依托在半导体产业的巨大优势,韩国智能手机也在全世界独领风骚。2022年,三星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为22%,超越苹果成为世界第一大智能手机厂商。

为何韩国半导体产业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它又是如何从一个科技基础薄弱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级科创中心的?这背后的原因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

大财阀与韩国经济

如果把时钟拨回到六十年前,你怎么也无法相信,像韩国那样不起眼的存在,日后竟能成为享誉世界的科技强国。

韩国曾经是日本殖民地,又经历过残酷的内战,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韩国经济仍旧徘徊不前,人均GDP只有83美元,不到北方邻居朝鲜的一半。

但在随后几年,韩国经济仿佛从一台拖拉机变成了保时捷,以每年9%的增长迅猛加速,一举撕掉了贫穷落后的标签。

而这一切要感谢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朴正熙。

朴正熙

在韩国历史上,朴正熙是个富有争议的人物,他依靠兵变上台,排斥异己,镇压群众,留下了独裁者的骂名,当政18年后在饭桌上被人刺杀。

但也正是这位独裁者,使韩国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要说朴正熙的手段,概括起来就一句话:胡萝卜+大棒。

朴正熙上台后不久,就把韩国最有钱的11个富豪投进监狱,要想放人,他们得答应两个条件:把银行交出来,同时补缴税款。

有钱人都怕死,他们只得乖乖就范。朴正熙随即宣布:你们马上可以走,但必须把钱花在发展本国工业上,让韩国的商品卖出去。

原来,朴正熙把银行收为国有,不是为了自己的小金库,而是给大企业提供贷款,让他们提升产能,振兴韩国制造业。

这些富豪里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比如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喆,LG集团创始人具仁会。就这样,朴正熙通过软硬兼施,把韩国的金融系统与精英圈层拽在了政府手里。

当时韩国人有个共识,要想提高国家竞争力,就得拼命支持大企业,让他们大包大揽啥都干。只有这样,韩国企业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规模优势。

在当时,日本综合商社是韩国人的榜样,我们熟悉的三井、住友、三菱等企业都是典型的代表。这些商社业务广泛,从军火、汽车、化工,造船,到银行便利店无所不包。一家企业往往拥有成百上千家子公司,彼此之间还会相互持股,形成庞大的利益关系网。历史书给了他们一个形象的称呼——财阀。

但和日本比起来,韩国的财阀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为他们背后有来自政府和银行的支持,为财阀提供政策优惠与贷款优惠,提高财阀的经营杠杆率,以便在国内外大肆扩张。

此外,政府还会给予财阀各种经营特权。比如韩国海上钢铁的销售,全部被现代集团给垄断,韩国政府甚至要求所有进口韩国的石油只能用现代集团的船来运输。

在国内,韩国政府为财阀提供关税保护,给外国进口商品设置贸易壁垒。

在国际市场,韩国政府则通过让韩元贬值,使韩国商品在海外拥有价格优势,让财阀们赚得盆满钵满。

在政府的扶持下,这些财阀就像一只只巨大的八爪鱼,把触角伸进韩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三星、现代、LG、SK等巨无霸相继崛起。如今,这些企业的年销售额已占据韩国企业年销售额近四成,总产值更占到韩国GDP的95%。

韩国政府很早就洞悉了世界产业的发展趋势。在扶持大企业的同时还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电子工业发展。

比如1969年的《电子制造业扶持法》,通过减税、贷款、贸易壁垒等政策保护本土电子企业。

70年代后,韩国又相继公布了“重工业促进计划”“半导体产业六年计划”等等,全力发展本地电子产业,为日后的大爆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毫无疑问,这些政策跟小企业不沾边,财阀们再次成为最终的受益者,他们也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成为日后在半导体行业叱咤风云的翘楚。

2

三星的崛起

说到韩国经济,三星集团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据统计,仅三星公司一家的年产值,就占据了韩国GDP的20%以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三星,就没有今天的韩国。

如今的三星总共涉足70多项业务,涵盖手机、家电、半导体、液晶面板、电脑、证券、航空等等。但纵使体量庞大,如果没有半导体业务,三星最多只是一家二三流的家电企业,和今天那些没落的日本财阀没啥两样。

使三星真正成为一家世界级企业的,是集团第二代掌门人——李健熙。

李健熙

上世纪七十年代,三星最主要的产品是12英寸黑白电视机,技术专利也不归三星所有,而是属于日本的三洋公司。那时候的三星,不过是一家为日本公司打工的代工厂而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三星没有自己的半导体技术,而芯片又是所有电子产品的核心部件,三星不得不长期被日本公司“卡脖子”。

其实三星很早就开始布局半导体行业,1974年,三星收购了韩国半导体公司50%的股份,迈出转型的关键一步。但创始人李秉喆还是比较犹豫,毕竟半导体投入大,风险高,万一没做成,搞不好会赔得倾家荡产。

何况七十年代的全球半导体行业不太景气,日本厂商又是霸主级的存在,李秉喆自认为没有把握,不敢all in这条赛道。

但他的儿子李健熙没这个包袱,他心里清楚,没有半导体,三星就没有未来。

那时候的三星点多面广,看似很强大,却没有一件产品在国际市场排的上号。

唯一的突破口就是半导体,半导体是整个电子产业的核心元器件,掌握半导体技术,就抓住了下一个时代的命脉。

李健熙上台后,对三星的业务结构做了重大调整,将电子、半导体和通信等业务全部归入三星电子,并连续斥巨资投入半导体领域,平均每年的投资超过5亿美元。

经过不懈努力,三星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半导体全线工程技术,也让韩国成为继美日之后,全球第三家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国。1993年,三星取代东芝,成为全球最大的储存芯片供应商。

一切看似很美好,但危机接踵而至。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韩国是重灾区,包括三星在内的巨头们陷入重重困境。

金融危机之前,三星是典型的日本式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发展稳定。连用人也模仿日本实行终身雇佣制,即使业务亏损也不会轻易砍掉。

显然,这套体制已无法应对风云诡谲的外部环境,举步维艰的三星亟待一场变革。

但韩国政府也不傻,一旦三星这样的公司倒下去,整个韩国经济也就玩完了。

最终,韩国政府决定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从境外获得大量输血。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方开出的条件是:韩国政府必须全面开放金融业。就这样,外来资本如饿虎扑食般扑向国内的大企业。

三星接受了美国的资本支持,其中大部分来自华尔街的金融财团,如果你今天上网查三星集团的股权结构,你会发现其中超过50%的股份来自美国。

美国资本对三星最大的影响,来自于经营方式的改变。

首先是对董事会的改造,包括设立外部董事,增强对企业决策过程的监督。改革三星的会计体系,使之更加透明。针对企业内部存在的腐败、论资排辈等现象,三星也不得不下大力气整治,成立经营监察组,监督企业的经营状况。

在人才招聘方面,三星则从国外高薪聘用大批优秀人才,全面提升三星的利润水平。

在三星内部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你是公司高薪聘用的顶级人才,就必将面临残酷的竞争,倘若你四十岁还未当上部长,就必须离职。这种“不升即走”的原则,让三星管理层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与强烈的危机感。

当然,亚洲金融风暴最终还是成就了三星电子。

由于韩元大幅贬值,三星生产的芯片反而有了更大的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卖得更好了。而且别忘了,90年代末正值全球互联网大潮,对内存芯片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这让三星大赚特赚了一把。

金融危机过去三年后,三星就实现了53亿美元的利润。其中,内存芯片、手机和液晶屏成为了三星最赚钱的三样产品,这些产品都和半导体紧密相关。

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三星成为了苹果最早的处理器代工企业,借助苹果的崛起,三星的芯片代工业务也步入世界领先行列。

2

一路坎坷的海力士

如果说三星的崛起多少还带点励志色彩的话,那么韩国的另一家芯片巨头——SK海力士,其创业历程则比三星坎坷得多。

SK海力士是全球第六大半导体公司,中国人对这个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你一定听说过它原先的母公司——现代集团。

现代集团以制造业起家,主要生产汽车和轮船,当初之所以进军电子产业,主要是为了提高现代汽车的竞争力。

于是从1982年起,现代集团正式启动半导体项目,从硅谷引进研发团队,基本都是韩裔美国工程师。

四年后,现代电子成为继三星之后第二家能量产64K内存的芯片厂商。但老二与老大差距巨大,由于基础薄弱,现代在内存市场完全不是三星和日本厂商的对手。

更糟糕的是,当时日本芯片厂在全世界风生水起,他们以超高的性价比优势打压韩国厂商,现代电子连年亏损,要不是靠着卖汽车赚钱,现代电子早就关门大吉了。

和三星一样,是金融危机帮了现代电子一个大忙。

随着韩国金融业开放和美资的大量引入,现代电子也成为了一家由美国人控股的企业,财务危机解除,公司账户里一下子多了一大笔钱。

此时韩国政府也来了波神操作,既然你现代有钱了,不妨来解决一下另一位“困难户”吧。韩国政府要求现代电子把LG半导体收购,两家合并成一家,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海力士。

可刚巧不巧,海力士诞生不久,就遭遇了全球互联网泡沫。

这下可好,电脑内存价格暴跌,海力士生不逢时,巨亏25亿美元,负债率高达206%。

当时的竞争对手们很希望SK倒闭,原因很简单,内存行业已经够卷了,你海力士再来掺和。日本内存原本依靠的就是价格优势,没想到SK的芯片比他们价格还低,这让日本厂商怎么混?

但海力士自己还算争气,为了挽救企业。他们从韩国银行界请来了一位金融教授,对海力士大力改造。

这位教授的措施其实就四个字:降本增效。

首先是节省开支,包括降薪和冻结员工工资,甚至减少了公司食堂的饭菜供应。

另一方面,海力士的债权人继续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总额高达46亿美元,以支持企业技术研发。

此外,海力士还采取债转股的方式,减轻债务负担。简单地说,就是让老百姓持股,把债务压力转移到股市上。

最后,海力士还把液晶面板作为非核心业务剥离,并将其整体打包出售给一家中国企业——京东方,无意间成就了这家未来的液晶面板巨头。

在完成内部改革之后,海力士把目光瞄准了中国市场,中国庞大的供应链与廉价劳动力,对韩国人有着巨大的诱惑。

2005年,海力士正式落户中国无锡,投资设立半导体制造厂,在之后12年时间里,海力士在无锡的投资,从20亿美元增加至105亿美元,还与无锡太极实业合资成立海太半导体,主要负责半导体封装测试。

如今,无锡拥有海力士在全球最大的储存芯片厂。其产能占据海力士全球内存芯片产能的47%。此外,海力士还在重庆和大连投资建厂,支持海力士的全球扩张。

海力士在无锡建厂投产后不久,海力士就凭借低成本优势扭亏为盈。加上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全球市场对NAND闪存芯片的需求井喷,海力士迅速扭亏为盈,仅2005年就狂赚18亿美元。

2012年,韩国电信与石化巨头SK集团并购海力士,海力士正式更名为SK海力士。

2020年,海力士收购英特尔NAND储存业务,巩固了自己在全球储存芯片行业的优势。

从海力士的发展轨迹来看,我们能看到三大巨头的身影:现代集团、LG集团、SK集团,他们都是典型韩国式的巨无霸企业。当然,这背后还有来自银行与金融机构的支持。

海力士原先的技术能力并不强,它的崛起,靠的是大财阀的合纵连横,以及金融机构的持续输血。

这说明一点,韩国半导体产业已经成为了财阀的摇钱树,其业绩关乎财阀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他们即使下血本也不能让这些半导体企业倒下,因为实在倒不起。

4

写在最后

我们简单介绍了韩国半导体的两家代表性企业——三星和海力士,回顾它们的历史不难发现,后发国家要想在半导体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政府与大企业必须共同参与。前者提供政策扶持,后者在资金和技术上发力,通过紧密的政商关系建立护城河。在这一点上,中韩两国的发展模式是类似的。

但除此之外,我们还不能忽略韩国半导体崛起的另一件“大杀器”,那就是基于效率的成本优势。这在日韩两国的半导体争夺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占全球市场的50%。计算机储存芯片的全球市占率更是高达80%,连美国芯片巨头英特尔也不是日本的对手。

当时的日本芯片不仅质量好,价格低,而且使用寿命也很长,据说设计寿命长达25年,光是测试实验的次数,日本企业就比其他公司多出10—20倍。如此严苛的工艺水平,完美体现了日本人的工匠精神。

但日本人万万没想到,他们引以为豪的产品,最终拖垮了自己。

性能、价格、寿命固然重要,但如果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你的东西再好,恐怕也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

这就好比你用十年时间,用最好的钢锻造了一把削铁如泥的利剑,当你宝剑出鞘时,火枪已经问世了,即便火枪的质量很差,但仍旧能轻易要了你的命。

日本公司就像那个造剑的工匠,专注于芯片的性能,却忽视了市场变化,尤其是PC时代的到来,个人电脑每隔五年就要换一次,你内存质量再好,一旦电脑换了,又有啥用呢?

而韩国企业就针对日本公司的这一软肋,展开了侧翼进攻。我们不和你拼性能,就比谁造得更快,坚决走低成本+高效率的路线。

就拿三星来说,这家企业自金融危机以后开始全面向美国学习,还把美国互联网公司的那套打法全盘引入。比如让几个小组同时开发一款产品,每个小组不仅要负责研发,还要负责量产,这就得在性能和效率之间取得平衡。

另外,三星对市场调研也是高度重视。当年三星考察中国市场时,会要求业务员在中国住上一两年,学中国话,和中国人交流,了解中国人的喜好,在此基础上确定中国人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产品。光是市场调研人员的数量,三星就比日本同行高出了几十倍。

日本芯片厂商把注意力聚焦于产品本身,而韩国企业则是市场与性能兼顾,再加上在中国大量投资建厂,降低了韩国半导体的生产成本。

反观日本企业,由于对市场反应迟钝,产量只有三星的一半,虽然质量更好,却跟不上市场的步伐,最终在和韩国企业的鏖战中败下阵来。

当然,日本也不是没有反制措施,由于半导体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日本可以在一些核心材料上对韩国“卡脖子”,比如造芯片必须用到的光刻胶、氟化氢和氟聚酰亚胺,2019年,日本禁止向韩国出口这些原材料,把韩国人气得上街游行。

但就在不久前,总统尹锡悦访问日本,双方再次达成和解,这场为时长达四年的芯片战争,终于画上了休止符。

韩国的半导体产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它的两个近邻,中国和日本都在虎视眈眈。日本凭借在核心材料上的绝对优势,能随时对韩国芯片卡脖子。而中国则凭借这两年在芯片领域的疯狂投入,大有赶超韩国企业的架势。

而且中韩两国在产业上存在同构特征,中国的体量更大,成本更低,发展无可限量。

但和中国相比,韩国半导体面临的威胁仍旧是有限的。这是由韩国独特的地缘关系所决定的。

韩国在中美两大阵营之间,表面看它属于美国阵营,但又不完全是。韩国企业一边接受来自美国的资本援助,一边享受着来自中国市场的巨大红利,可谓左右逢源。

无论三星还是海力士,他们在中国都有大量的产能和利益。虽然这些年美国一直鼓励韩国半导体公司去美国建厂,还承诺给予高额补贴,奈何中国市场的成本优势还是太明显了。韩国人不傻,不赚钱的买卖他们不会去做。

所以,即便中美关系剑拔弩张,韩国厂商却丝毫没受到影响。三星手机甚至在美国对华为的制裁中“渔翁得利”,成了全球智能手机的销量冠军。

小国的体量,决定了韩国不会对周边国家构成实质性威胁,而它与各国从资本、生产到技术上的广泛交互,也意味着它不可能走到任何国家的对立面,即便和老对手日本,虽说一直是冤家路窄,但真要握手言和也是一眨眼的事。

只要韩国继续与周边国家保持这种关系,它的先进产业就能获得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这就是小国的优势,只要能屈能伸,便能在惨烈的博弈中混得风生水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