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基金 » 正文

量化大厂招揽“法务高手”,私募“人才大战”进入深水区

作者:华尔街见闻 来源: 头条号 104804/01

量化大厂的一则招聘,再次牵出了业内的热门话题——人才。近日,头部量化机构幻方开始公开招聘一位法务总监,招聘启事中的负责业务相当“有针对性”——处理竞争纠纷与知识产权案件。考虑到此前业内屡屡出现,因人才“跳槽”而引发侵犯知识产权的诉讼与纠纷,

标签:

量化大厂的一则招聘,再次牵出了业内的热门话题——人才。

近日,头部量化机构幻方开始公开招聘一位法务总监,招聘启事中的负责业务相当“有针对性”——处理竞争纠纷与知识产权案件。

考虑到此前业内屡屡出现,因人才“跳槽”而引发侵犯知识产权的诉讼与纠纷,上述岗位的业务目标,似乎也隐有所指。

实际上,开始大手笔招揽法律人才的还不止幻方,业内另一家巨头此前已经刊登过法务专才的招聘启事。而据资事堂了解,默默强化自身法律团队配置的机构还有不少。

这背后是怎样的故事以及行业趋势?

大厂招聘法务高手

法务人才的需求升温,其实发端很早。

只不过近来公开招聘的信息增多,令得市场加倍关注。

以此次幻方招聘的法务总监岗位看:

资历要求5-10年,且具备以下特点:

1.严谨细致,良好的逻辑思维、沟通协调能力;

2.长期工作地点为杭州;

3.5-10年工作经验;

4.统招本科学历

具体薪酬未被涉及,只写了“面议”。

整张启事对工作目标的描述最为详实:规范内部法务管理,防范法律风险,维护公司利益。”

巨头曾聘“劳动法律专家”

2021年,头部机构九坤投资曾经招聘“劳动法律专家”。

当时,九坤投资对上述职位规划四项工作内容:

1、协助人力部门妥善处理招聘法律事务及员工关系法律事务

2、完善公司劳动制度、奖惩机制

3、处理劳动争议纠纷

4、研究国内各地区及境外用工环境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劳动法律专家”涉及的劳动争议纠纷处理,与幻方法务总监的工作内容类似。

而且,九坤开出了明确的高薪:3万-5万/月的薪酬水平,每年按13个月计发薪酬。

人事纠纷“惹上”巨头

回顾历史,量化投资机构几乎是业内最容易沾染上人事和知识产权官司的机构。

这或许某种程度上与这个行业“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的特点有关。

相关法律文书显示,九坤投资早在2019年6月曾与一位李姓人士对薄公堂,案由为侵害技术秘密纠纷。

当时,这场诉讼由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一度引起关注。

最终结果是,作为原告的九坤投资,于2020年8月向法院提出撤诉申请。

虽然限于公开资料有限,我们无法得知这位相关人士的具体身份,但量化机构起诉知识产权,多半和骨干员工跳槽,担心公司核心投资代码外泄有关。

2023年2月,幻方量化也牵涉进一宗知识产权案件。

天眼查显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一宗侵害技术秘密纠纷案,该案原告是锐天投资,被告是幻方量化、积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九章资产以及三位自然人。

围绕这宗案件的报道较多。

相关报道显示,上述诉讼或与锐天投资的高频策略研发部门负责人,跳槽至积幂信息有关。

而由于积幂和幻方有相似的股东结构和股东背景,锐天投资或就此指控前员工、接受员工跳槽的积幂,和怀疑与之关联的幻方。

部分公司采外包模式

资事堂从业内获得的信息是,目前业内多数机构并未设置专业处理行政纠纷的法务人员。

类似岗位在多家百亿量化机构中也非常少见。

上述没有配置专属法律岗位的公司,在遭遇相关纠纷时,会由公司人力资源部或合规部负责应对,必要时(遇到棘手案件)会与外部法律专家合作,或者将案件委托给签约的律师事务所。

而一旦更多依赖外援,则这部分百亿量化私募机构内部,人力资源部门的权限和作用就非常关键。

通常负责相关人力的员工,既要处理一般的人力资源事宜,也要参与劳资纠纷、人员离职、员工追偿等事务。

如果相关事务超出人力资源的能力范畴(比如矛盾激化为纠纷),那么部分公司还会在内部协调合规部门出面处理。

这主要是,业内部分量化机构的合规部门负责人,有着律所合伙人经验。

之所以并非所有机构都设置转岗处理纠纷,主要是因为:工作量的饱和度问题。

如果一家机构经常遭遇上述司法争议,或者公司规模较大、牵扯加多。则它们往往会倾向于设立法务专岗处理人才竞争的问题。

如果不属于这种情况,机构专门设置一个全日制法律纠纷解决的岗位,经常会有工作量不饱和的问题。

“成长的烦恼”

量化机构近年的壮大,带动了其对各类型人才的全方位需求,而法律人才只是其中之一。

这一切往往与量化投资市场的持续发展,以及行业对核心投研人才的渴望“密切先关”

内地量化行业最早的投研人才,往往来自海外成熟对冲机构。2010年起,量化投资正式登堂入市内地市场以来,曾在华尔街量化对冲基金任职的华人,开始”回流”中国,并成为行业首批核心人才(当然也有部分机构的人才,完全由“土生土长”人士构成)。

此后,在上述量化机构锻炼成长,与首批人才共同创业的员工群体,成为了后续行业扩张的人力来源。

其中一部分人离职创业,并继续分裂繁殖新的 行业细胞。同时,更大比例的人才通过跳槽实现了自我价值,但同时也导致部分公司的投资策略有所传播。

这类骨干人才的转换,以及由此带来的市场份额重构,成为了纠纷的核心焦点之一,并导致了不少诉讼。

如何化解这个问题,考验行业的智慧。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热门推荐

智联私募基金传销非法集资,有多少人被骗了?#谨防上当受骗

来源:头条号 作者:华尔街见闻06/03 15:05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