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在市场深度调整中遭遇净值大幅回撤,而阳光私募也没能幸免。据《红周刊》了解,其中,在2017年成立至今浮盈超过10倍的私募产品,超过九成出现净值较大回撤。在深圳东方港湾投资董事长但斌因降低仓位以规避市场风险的事件发生之际,百亿私募圈实际也有公司做了类似操作,另外也有满仓穿越者。有私募近日向《红周刊》表示,如果当前还减仓,十有八九是产品清盘了。接受《红周刊》采访的知名私募表示,尽管目前受到净值下行的困扰,但信心还在,并提出磨底期有钱就加仓的观点。因为在“估值坑”出现之后,“填坑”行情一定会出现。超八成百亿私募“折戟”但“长周期”产品累计回报率尚佳今年以来,A股市场出现“深蹲”,截至4月6日收盘(下同),沪指收跌9.79%。这在A股历史上并不多见,如在这之前的五年(2017年~2021年)同期,沪指分别收涨5.71%、收跌5.32%、收涨30.18%、收跌9.38%和收涨0.29%。分析来看,A股本轮的走弱主要与近几年占据两大赛道的价值股和成长股双双走弱有关。以代表价值蓝筹的沪深300和代表成长股的中证1000为例,这两大指数在今年分别收跌13.69%和15.56%,其中的一些公司如蓝思科技、中信博和国科微等跌幅居前,甚至已经“腰斩”。在如此剧烈下跌之下,公募基金“报惨”之声不绝于耳,私募清盘的传闻也很多。仅以百亿私募为例,据Wind不完全统计,近期披露单位净值情况的股票策略型百亿私募共有56家,涉及822只基金产品,其中有701只今年以来浮亏,占比85.28%。回撤幅度超过沪深300和中证1000的分别有402只和333只,综合来看,有超过四成的百亿私募跑输了市场主要指数。对此,某百亿私募基金经理向《红周刊》坦言,“今年市场整体走弱是美国加息、俄乌冲突、通胀上升、经济下行、疫情反复等多个因素共振的结果,我们目前的投资环境确实不太好,比2018年还难。”另据《红周刊》统计发现,部分私募产品净值已低于清盘线。如百亿私募融葵投资旗下的“融葵-价值投资1号”,其3月25日披露的最新净值为0.6173元,低于0.7元的清盘线。这只产品今年以来浮亏22.96%。另外,汉和资本旗下的“汉和资本129期”“汉和资本-盛世113期”和“汉和资本金选83期”等6只产品,4月1日披露的最新净值也均低于0.7元。相比徘徊在清盘线附近的产品,逼近预警线的产品更多。据《红周刊》统计,目前有43只百亿私募产品的最新净值低于0.8元。这些产品“来自”五家私募,包括汉和资本(5只)、正圆投资(7只)、同犇投资(20只)、汐泰投资(10只)和鸣石投资(1只)。从上述触及清盘线或预警线的50只产品成立时间来看,有46只是在2020年以后成立的,占比92%。另外4只即汐泰投资旗下的“小棉袄”“汐泰东升2号”以及鸣石投资的“鸣石傲华5号”、同犇投资的“同犇消费11号1期”是在2017年~2019年成立的。虽然上述成立时间较长的产品回撤较大,但累计浮盈并不低。如“小棉袄”迄今浮盈617.93%,是这50只产品中投资回报最高的。此外,“汐泰东升2号”和“鸣石傲华5号”迄今分别浮盈340.05%和85.01%,在这50只产品中投资回报率分别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这种规律也“适用”其他百亿私募产品。统计数据显示,在822只百亿私募产品中,成立以来投资回报排在前二十的私募产品普遍是在2017年及其以前成立的。如正圆私募旗下的“正圆1号”,自2016年成立以来投资回报高达3535.83%,为目前投资回报最高的产品(见表1)。对此,林园投资董事长林园曾公开表示,每次让自己超高盈利的股票开始总是被套,无一例外。那么,对待“新产品”或许更需要一定的耐心。百亿私募“完成”仓位调整当下最需要的是耐心从百亿私募的净值波动来看,据《红周刊》统计,多家百亿私募可能在一季度期间进行了减仓操作,如展弘投资,于3月28日和4月1日合计披露了8只产品净值情况,其产品净值相较今年1月1日的波动均在0.01~0.048区间(见表2)。而《红周刊》也向多家百亿私募了解到,他们确实采取了相关操作。如上海的一家客户覆盖全球的百亿私募的市场人士向《红周刊》表示,“目前我们3月份的月报还未推出,暂时不便透露,但我们在今年2月份确实降低了净头寸。”实际上,不仅是百亿私募,规模在10亿~100亿区间的私募也多选择了降低仓位。位于深圳的一家私募市场人士也向《红周刊》表示,“我们公司主要聚焦在成长股,过去五年基本都处于满仓状态,但今年以来的市场对成长股太不友好了(杀得太快),我们也是被动降低了一些仓位。经历了本轮杀跌,我们的结论是,只有减仓或对冲才可能避免像今年这样的回撤,所以,未来我们的策略会向这方面调整。不过整体而言,我们的基金产品多是直销,代销的规模不是很大,所以整体的资金规模还算稳定,如果代销规模占比大的(私募)估计会很受伤。”北京的一家私募基金经理则向《红周刊》坦言,“在目前风险还没有完全释放的情况下,我们很多的产品目前都处于一个很低水平的仓位,因为渠道的产品会面临预警线与清盘线,还是要保持很低的波动。目前我们渠道的产品仓位均在三成以下,没有预警线与清盘线的产品仓位则维持在中等的水平。”整体来看,私募一季度降低仓位的情况明显。据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截至3月25日,股票私募仓位指数为74.19%,较1月初下降了1.77%。其中,百亿股票私募仓位指数为79.87%,较1月初略微上升0.83%。另外,3月股票私募平均仓位指数为74.62%,低于2月的75.18%和1月的76.28%,3月股票私募仓位指数创出年内单月新低。从这方面看,私募整体似乎已完成调仓操作。当然,也有的私募选择持仓穿越。北京的一家百亿私募基金经理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明确表示,“我们并没有降低仓位。因为我们‘最惨’的产品是去年9月份发的,但净值仍在0.9以上,所以没有被动减仓。但我们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们的仓位是比较高的,并且我们直销的权重在20%左右,所以渠道方面的压力还是蛮大的,他们还‘教’我们降低仓位。但市场已经(低)到了这个程度,再降(仓位)肯定不行了。”还有的私募在“抄底”,如注重寻找超跌机会的利檀投资董事长陈昊扬向《红周刊》坦言,“利檀系列基金在这一轮‘暴跌’中确实逐步地增加了股票持仓,甚至卖掉黄金ETF和部分债券持仓转成股票。不过,这轮行情的底部情况非常复杂,可能会有比较长的‘磨底’时间。因为目前欧美物价失控、通货膨胀达到近四十年的高位,接下来的持续大幅加息和收紧货币政策不可避免。同时,国内疫情的影响还未消退,今年GDP实现5.5%的目标具有较大挑战。所以,‘抄底’买入后需要更耐心的持有。”对市场上行充满信心先“磨底”再估值修复而在耐心背后实则是信心。上述位于深圳的私募市场人士向《红周刊》介绍,“现在市场的这个位置已经算是底部区域了。据我们了解,目前大家的观点其实对后市都是比较有信心的。如果之后还有减仓的情况发生,很有可能是迫于预警线和清盘线的压力。”据《红周刊》统计,目前沪指市盈率(TTM,下同)为12.63倍、沪深300为12.46倍、中证1000为30.32倍,而其今年年初的市盈率分别为13.88倍、13.99倍、36.89倍。同时,这三大指数的市盈率在近五年的中位数分别为13.83倍、13.17倍、38.33倍。对比来看,目前市场的这些主要指数的估值水平均处于其历史估值中枢的下轨。在估值显优的同时,这些指数成分股的盈利能力也在不断上升。以全A为例,目前已有2109家公司公布了去年的经营数据,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32万亿元,相较前年的3.55万亿元同比增长21.69%。其中,银行和非银金融两个行业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18577.93亿元和4198.79亿元,分别再次稳居所有行业盈利规模的第一和第二位,前年排在第三位的房地产行业则由于目前公布经营数据的公司家数不足三成,让位于化工行业。具体到业绩增速上,银行业整体保持了双位数(12.70%)增长,非银金融行业则由于受权重股中国平安的拖累(净利润减少超400亿元),整体增速仅为0.99%。《红周刊》获悉,高毅资产在近期的一份致持有人的信中表示,当下市场的下跌是非理性的。市场恐慌性抛售往往是情绪的宣泄,是无差别的,因此会有很多优质的公司被错杀。“我们经常在公司内部讨论时说,这种时候研究员应该要更加兴奋,当下的研究和投资回报率可能是更高的。”远策投资投研总监陈殷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也有相似观点。陈殷认为,市场一季度的下行是多个因素连续冲击的结果,但这也为市场二季度的运行带来两个有意义的支撑:一是外部因素的影响逐渐淡化,现在的主要矛盾还是国内的疫情,相信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二季度会有更多稳定经济增长的措施出来;二是从市场回调幅度来看,市场短期来自情绪和资金的下杀已经到了历史上的边界值,估值已经到了比较低的位置,大部分宽基指数的估值都处于过去5年20%以下的低分位数,按照历史经验和规律应该会转入一个修复阶段。陈殷表示,“在投资上应该重视上述因素对市场的支撑,在个股选择上也应向具备价值属性、估值安全属性的公司倾斜,比如金融等行业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征”。而据《红周刊》统计,尽管银行板块近期经历了一波反弹,其中申万银行指数(801780)自3月16日低点至今反弹14.71%,但仍是市场中的“估值洼地”。数据显示,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目前市盈率(算术平均法,剔除负值,下同)最低的是银行板块,为7.13倍;排在倒数第二位的是钢铁板块,为15.90倍,约是银行板块估值水平的两倍。非银金融板块也是如此,其目前的市盈率为30.98倍,排在倒数第五位。不仅如此,从市净率指标(根据前年完整年报,剔除负值)来看,银行板块为0.91倍,是目前所有板块的最低值。因为2021年银行业绩大概率远超2020年,银行的市净率会更低,而且银行是目前A股市场惟一整体破净的板块。需要指出的是,在银行板块大幅反弹的同时,房地产板块也在“大象起舞”。或是因此,《红周刊》注意到,今年机构调研银行板块和房地产板块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机构共调研了114次银行股,27次房地产股,而在去年同期分别仅有37次和23次。其中,宁波银行、平安银行以及华侨城A、南山控股接受机构调研的家数较多。高毅资产在致持有人的信中则指出了另一个方向:“很多优秀的公司,以前价格并不便宜,投资回报率不一定很高,而市场系统性下跌之后,会带来更好的买入时机。比如,以‘茅指数’为代表的蓝筹股自高点最大下跌已达40%,中概互联网指数KWEB最大下跌达80%,恒生科技指数最大下跌达60%,年初以来高景气的新能源、军工行业下跌也有20%多。”据悉,今年以来,高毅资产参与调研的“茅指数”成分股共有7只,包括晨光股份、汇川技术、立讯精密、隆基股份、迈瑞医疗、韦尔股份和智飞生物。而今年以来,除智飞生物收涨9.49%外,其余跌幅均在15%~40%区间。本文源自证券市场红周刊
百亿私募“轻仓”调查:八成产品浮亏,但对市场上行充满信心
作者:金融界 来源: 今日头条专栏 84812/20
公募基金在市场深度调整中遭遇净值大幅回撤,而阳光私募也没能幸免。据《红周刊》了解,其中,在2017年成立至今浮盈超过10倍的私募产品,超过九成出现净值较大回撤。在深圳东方港湾投资董事长但斌因降低仓位以规避市场风险的事件发生之际,百亿私募圈实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