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649篇原创文章2023年进入第四个月份,越来越多的信号和动向都在表明:中国新一轮自上至下经济改革和调整的浪潮,正在澎湃汹涌,冲击而来。两会圆满结束以后,随着中央机关开始减少编制数,很多地方也开始了自己的“缩编”,只是缩的主要是编外人员,清理编外人员和取消教师编制,可谓是最近最火的两个消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中提到了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相关问题。图片来源:见图《改革方案》指出,地方党政机关人员编制精减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结合实际研究确定。国家的执行速度非常快,前段时间已经开始对部分部门进行调整,有的部门被取消或被压缩。当然对地方部门暂时没有影响的。编制调整的效率,按照以往的认知,大家都懂,这也让很多地方部门有了侥幸心理。最新消息是,各省已经积极出台关于清理事业编制编外人员的文件,这个文件一出确实让人欢呼雀跃。基于此,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打响了编制改革的第一步。时代洪流,就是这么势大力沉,时代信号,值得关注。这篇文章,就将从打响编制改革第一枪的这个案例作为切入点,为各位读者朋友详细复盘梳理全国多地清退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动向和情况,并基于动向,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因果逻辑,并对经济关联的国家思路和规划,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对后续关联的一些走向可能和经济趋势,进行理性客观,有依有据,尊重逻辑的研判和讨论。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硬核内容,错过不再。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PS: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事件复盘:不仅仅是哈尔滨,“铁饭碗”也不稳了?
3月20日,哈尔滨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微信公众号发文表示,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管理,经市委编委领导同意,按照《哈尔滨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方案》,从3月初起,集中力量和时间开展市级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图片来源:见图
图片来源:见图方案明确,医院、高职高专、公证处、仲裁办等用人主体要结合专业和实际需要,自主开展自聘人员清理规范工作,并逐步将已自聘人员转化为社会化服务外包形式。可以看到医院赫然在列。其中,哈尔滨市直机关编外用人原则上5年内精简完毕,每年精简不少于本单位编外用人员额的20%;市直事业单位编外用人结合职能调整情况及空编率适度精简。据悉,编外用人清理规范工作从3月开始到6月底结束,其中组织实施,也就是各医院清理编外用人的这一阶段,需要在2023年5月30日前完成。该方案明确6月底前将对市级机关、市属事业单位现有雇员、行业专职人员、工勤人员和单位自聘人员进行清理规范,消息一经公开即引起广泛关注。但实际上,哈尔滨的这个动作,其实算不上第一个。据不完全统计,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已有多个地区发文要求清理规范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2022年9月22日,湖北监利召开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清理规范动员部署会议,决定对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编外聘用人员进行清理规范,并从严从紧核定各单位编外用人员额。清理清退、检查复查工作将一直持续到2025年11月22日。今年1月,湖南省临湘市召开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清理、规范工作动员会议,会上解读了《临湘市机关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编外聘用人员实施方案》,并强调了加大编外人员清理力度,加强规范管理的重要性。今年3月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委编办、呼伦贝尔市委编办均在官网发布消息,扎实开展编外聘用人员核查工作。据了解,在很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因为出现了原有编制的工作人员难以承担的工作量,那么该单位就会在编制以外招聘员工,这些人就统称为编外人员。国家卫健委体改司司长许树强曾在2021年7月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公立医院编制标准严重滞后且没有落实,编外人员占比较高,目前占到了51%,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尚没有充分体现。”可见编外人员不管是从绝对数量,还是人员占比而言,数量都相对庞大。在新发布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到了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相关问题。虽然《改革方案》并未提到编外的人员的问题,但编外用人清理其实也可以算是编制改革的一部分。结合现实“紧日子”的实际需求来看,柿子要捡软的捏,编制精简,外围先行,有依有据,趋势明显。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深入讨论:关于编制和编制外的一些现实情况,看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2023年以来,财政供养人员数量达到8000万成为了网上热议的话题,各种议论诸如财政支出压力大、财政供养人数多、“供养”用词不当等等层出不穷,掀起了一股热议的浪潮,尤其是在疫情持续严重影响下各地财政支出压力逐渐增大的这一特定时期更能引发人们对这一话题的热议和关注。8000万这个数字乍一看确实巨大,因而人们也就感到十分吃惊,但实际上,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发布的信息,地方财政供养人员超过8000万人只占全国总人口的5.66%,这跟英国财政供养人数占比9.1%、加拿大财政供养人数占比8.3%以及美国财政供养人数占比7.7%相比就显得有点低了。此外,还有一组数据不容忽视,机关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8000万当中编制内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2.56%,编制外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3.10%,这还不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占比超过了机关事业单位编内人员的占比,8000万财政供养人员编内编外的占比让编内编外人员都感到不可思议。一方面,编内人员享受着财政支付的工资福利待遇的同时还会惊讶于财政支出的一部分用于那么多的编外人员的工资待遇,这无形中就降低了编内人员原本可以再提高点的工资待遇,另一方面,编外人员享受着财政支付的不及编内人员三分之一的工资待遇的同时也会惊讶于所做的事务要多得多。编外人员实际上就是劳务派遣制人员,他们归属于劳务派遣公司,但使用单位却是各个机关事业单位。由于工作相对稳定而且也有一定权利,确实吸引了不少无法考上公务员,又想有稳定饭碗的人。可这就造成了问题,编外人员不占用国家编制,基本上有关系就能上,给地方财政带来了很大压力。现在三年疫情刚刚结束,土地财政又入不敷出,社保基金每年都在亏空。如果将这些编外人员清理掉,就能省下一大笔人员费用。2021年,海南万宁市285家行政事业单位清理编外人员1336人,年度节省财政开支3079万余元。一个小小县级市每年能省出3000万,推而广之计算一下,将是一笔天文数字。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原书记李建平,他主政经开区时曾分批违规安排了862人,最多1批多达324人,使经开区机关从77人增加到868人。无法想象这862人一年消耗和浪费多少公共资源。逻辑就是这么简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社会问题的复杂化程度加剧,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跟着增加。由于编制有限,单位没法及时招录新的工作人员,编外人员就这么诞生了。一些机关事业单位会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招来一批人,他们与第三方服务公司签订合同,工资由第三方公司发放,办公地点在机关事业单位内,主要承担一些辅助类的工作。有的地方财政充裕、单位比较有钱,招了大量的编外人员,慢慢变成了活由编外人员干,有编制的正式工反而无所事事,这其实是变相的人员冗余。更重要的一点,编制外人员,成为了贪腐的温床。清理编外人员直接原因是财政紧张,但这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本原因在于毫无节制的编外用人并没有带来治理效能的提升,相反衍生出人浮于事、用人腐败、官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国家出手,带头示范,而清理编外人员,明显只是开头而已。结合现实来看上面的分析,会有更多的共鸣。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研判:编制外人员清退,只是这一轮中国经济改革和调整的开局信号?
减少编外人员的好处很明显:一是减轻财政压力:编外人员虽然工作稳定,但不占用国家编制,由地方财政承担人员费用,清退编外人员能够减轻地方财政压力,释放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其他用途。二是促进事业单位改革:清退编外人员可以促进事业单位改革,使其更加精简高效。减少编外人员的存在,可以鼓励在编员工更加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三是优化工作流程:编外人员一般被用来承担一些基层工作,清退编外人员可以逼迫在编员工亲自参与基层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四是改善社会公平:编外人员的存在容易引发社会不满和不公平现象,清退编外人员可以缩小不公平现象,让更多有实力、有才华的人才进入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在庞大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有一个处于模糊地带的群体:编外人员。他们遍布政府机关、法院、检察院、媒体、学校等单位,以科教文卫领域的事业单位中人数为最多。在就业日益困难的现实中,编外人员挤进了那些福利优厚、社会地位高的单位,收入稳定,令人羡慕;但在单位内部,与那些生存在体制内、享受体制带来的完整福利待遇的人而言,他们又相对较难获得权力资源,政治、经济上的待遇都不及正式员工,一些人甚至有被视为“二等公民”的感觉。在一些单位内部,这种类似“双轨”的用工导致了同工却不同酬的状况——有的单位甚至用一份编制内员工的钱去养活三到四个编外人员。在一些拥有正式编制的单位管理者眼中,编外人员是“外人”,没有“编内人”忠诚、可靠。一些政府机关,在加强保密教育时,公开规定“保密要害部门的涉密岗位和保密要害部位不得使用聘用的编外人员”。“编外人员”这一群体,因人事制度的变通性改革而诞生,而他们的命运,也将与改革的深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对这个群体的清退,是一个很明显的国家改革信号。而且还是开局信号。毕竟,编制外,最常见的,就是关系户,向关系户群体动手,实际上已经是直接在利益层面动手了,这就是真正改革的含义所在:一切不改变原有利益格局,不触及既得利益群体切身收益的,都不能叫改革。有些东西,不用展开,稍微有点社会阅历和见识,都能意识到,这一轮从编外人员开始的清退,并不简单。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接下来,普通个体该怎么看,怎么做?
一组数字可以充分契合现实,说明很多问题:1—2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5642亿元,同比下降1.2%。1至2月,全国税收收入39412亿元,同比下降3.4%。1至2月,国内消费税3568亿元,同比下降18.4%。1-2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8.1%。有一说一,尊重现实的来看,2023年当下的中国经济现实情况和压力,值得重视。国家表态,要过紧日子,不是空穴来风,一条重要的时代主线,也愈发清晰:今后的改革方向是从真正做到能上能下出发,建立淘汰和轮换机制。打破进编后一辈子无忧无虑、“躺平”也不怕失去工作的传统,让更多有能力也愿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迫使“躺平”式干部“站”起来,否则手里的饭碗将被打破。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清理编外人员是一场削指如断臂的革命,希望能够取得实质性革命性成效,不负人民,不负时代。文章最后,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谈几点个人的思考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各位读者朋友讨论和参考:1,清退编外人员,其实已经直接把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问题毫不留情的放到台面上了,这个本质很关键。对于后续来看,如果清退编外人员之后财政还有压力呢?那自然就要向缩编发展,从来就没什么真的铁饭碗。任何艰难改革都是无路可走后的必然之路,那种情况下才能克服阻力,形成共识。“铁饭碗”的逻辑和现实,和当下中国经济实际情况已经格格不入,其实很多体制内的人都没想明白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工资奖金和福利,是从哪里来的?未来的机构改革终究会向“编制”下手,无论是行政编还是事业编都和企业职工一样要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实际上深圳多年前就开始实施聘任制公务员了,只不过效果一般,还是“铁饭碗”,区别就是每隔几年签一份劳动合同罢了。锅里都没有的时候,碗再铁,没有米,有什么意义?用铁饭碗讨饭?清理编外人员之后,缩编是大势所趋一方面,随着哈尔滨打响了清理编外人员的第一枪;另一方面,各地亦在逐渐缩减事业单位编制,严控入编人员数量。2,对于国企,国家资本背景的企业来说,2023年的担子和责任很重。3,用理性的态度去看待编外群体:编外两种人,一是吃空饷等指标的八旗子弟,二是借调来做工的能手。第二种人服从安排,在哪里都是干工作养家,第一种是什么情况,不用多说。任何时候,寄生虫都会存在。无非就是看打虫药什么时候吃。民心所向,就该精简机构,在职人员必须要办实事,要对得起自己拿的点工资,只想躺平的就清退,让想做事,能做事,办实事的人上,人民的钱不是白给的,要用在刀刃上。
短期来看,这一轮经济改革随着推进和逐步落实,会有一些冲击,但是实际上问题不大,能干的人,真的做事的人,不依靠关系的人,实际上市场经济和关联编制基本没有区别。有些体制内单位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来市场经济环境里面,明码标价,也是好事。而从中长期来看,这一轮深入全面的经济改革绝对是好事,理应得到所有普通老百姓和经济个体的全力支持和认可。
以上,就是对最新“多地开始减少编外人员数量”动向,进行的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图片来源:头条图库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