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债市 » 正文

二季度债市:从防守到进攻——华创证券投顾部策略报告2023-4-1

作者:屈庆说财经 来源: 头条号 76104/16

二季度债市:从防守到进攻今年已经过去一个季度,回顾过去一个季度的宏观和债券市场,影响债券市场的各种主要线索已经较为清晰,我们这里做个梳理,有助于我们展望二季度的市场。第一,宏观经济的线索已经清晰。2022年四季度,疫情防控放松后,债券市场快

标签:

二季度债市:从防守到进攻

今年已经过去一个季度,回顾过去一个季度的宏观和债券市场,影响债券市场的各种主要线索已经较为清晰,我们这里做个梳理,有助于我们展望二季度的市场。

第一,宏观经济的线索已经清晰。

2022年四季度,疫情防控放松后,债券市场快速调整,那个阶段反映的是市场对疫后经济复苏的预期。今年年初,市场对经济复苏的预期也较强,所以春节之前,利率也是小幅上行。但拐点发生在春节后,一方面宏观数据改善并不强劲;另外,两会对2023年经济的目标并不高。市场随之对经济的预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整体看,从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的线索已经较为清晰:从经济复苏的预期到复苏初期对经济还有乐观的预期,再到现实的情况是经济只是弱复苏。而利率基本跟随了市场对经济的预期和现实的情况波动。

第二,市场情绪,从担心到担心减弱。

去年四季度,伴随着疫情防控的缓和,利率大幅上行,体现了市场对经济复苏的预期和对债券市场的担心。春节后,当市场真正的意识到经济不会强复苏,利率也就不存在大幅反弹的基础这个逻辑后,客观上促使了部分机构的入市配置,最终反而带动利率的小幅下行。市场情绪变化的过程,本质上属于从担心到担心减弱的过程,更多体现为一开始的防御心态到春节后防御心态放缓的过程,但还没有体现出机构对债券市场的进攻的心态,毕竟经济还是在复苏,并没有开始回落。

因此,一季度的债券市场是可把握的,可跟踪的,也符合常规的债券市场的分析框架。

如果依然从宏观经济出现的变化和机构行为的角度出发,展望二季度,我们认为债券市场应该从防守到进攻:

第一,宏观经济或将从弱复苏到复苏回落。

考虑到去年基数的问题,2季度经济同比数据自然是很高的,但这已经在市场的预期之中。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宏观数据的环比,2季度经济的环比增速或将回落:

(1)今年政府对经济的目标并不高,这意味着政策上不会过度的刺激。如果经济不过度刺激,在经历了一季度疫后压制需求的释放,政策刺激的短期效果的释放后,经济本身就会出现环比的回落。此外,虽然针对消费的刺激政策不少,但如果不能有效的提高居民收入和收入的预期,消费也难有明显的改善。

(2)房地产和汽车的中期压力并不小。房地产方面,虽然一季度市场回暖,但二手房销售强于一手房的销售;一线和强二线城市好于其他地方;销售好于拿地和投资。如果拿地起不来,房地产投资就起不来,房地产市场回暖对宏观经济的改善就相对有限,甚至目前还是对经济是拖累的作用。

由于人口,房价,居民杠杆等长期问题的影响,房地产回暖很难持续,一旦房地产再度下行,对债券的利多作用也就会体现出来。

至于汽车,现在出现的降价潮是今年新的变化,这本质上说明汽车行业的供需出了较大的问题。一方面是去年的刺激,过度透支了今年的需求;另外,我们也要承认,汽车市场已经步入存量的市场,本身的增速已经不会很高了。

我们认为,房子,车子和孩子,是目前宏观经济中3个重要的长期问题,需要尊重长期的趋势。

(3)疫情是不是影响经济的唯一的因素?

目前看,或许不是。我们一直认为2023年是验证这个问题的一年。当疫情缓和,大家生活工作正常后,经济能否恢复到较高的水平?如果能,说明疫情是导致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当疫情结束后,经济又回到之前;如果不能,说明疫情只是影响经济下行的一部分原因,即使疫情缓和后,经济也存在下行的压力。

从目前出行的情况看,经济和生活已经完全正常化,但经济并没有恢复到之前正常的水平,这说明疫情只是影响经济的一部分原因。从微观调研看,不少人反馈现在的经济感受比疫情期间更弱一些,他们原本认为只要疫情结束,经济就会明显回升,目前看并非如此。

综合分析,我们认为2季度虽然考虑到基数原因,宏观数据的同比增速或继续反弹。但考虑到政策刺激效果的减弱,经济中的长期问题的趋势下行,还有海外经济下行带来的出口趋势下行,经济环比增速或开始回落,这无疑会给利率下行奠定宏观方面的基础条件。

第二,二季度通缩压力加大,货币政策上或需要更进一步宽松,不管最终如何,降息的预期或升温。

虽然市场不太关注通胀,但是我们认为通胀是经济的一面镜子。展望二季度,国内的通缩的压力加大,如果以MLF-PPI的角度来衡量,伴随着PPI的进一步下行,实际利率反而是明显上行的,目前已经到了类似2020年1季度的高点,这就需要央行进一步降息。即使央行不降低OMO或者MLF利率,也需要加大结构性工具的运用,考虑到这个工具也是基础货币的投放,并且比其他的基础货币投放的成本更便宜,所以结构性工具更多的运用并替代MLF,也是实质性的降息。

此外,还需要考虑银行层面的降息。越来越多的银行感受到存款成本太高,并主动的下调存款利率,虽然这个举动对债券市场的影响较为缓慢,但趋势上利于债券利率的回落。

第三,机构行为的影响,从机构的欠配到机构的加速入场。

一季度市场还是防御的心态来面对债券市场,表现为:部分机构还在等待利率的反弹,所以欠配;部分机构虽然入场,但也有犹豫。从结构上,农商行成为市场的主角,大行则更多在积极放贷。二季度机构行为或有变化:

(1)农商行依然存在配置的需求。我们此前多次分析过,农商行已经是债券市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里不再重复。

(2)在信贷快速扩张后,大行会不会阶段性的加大债券配置?

应该是会的。从微观上看,3月份存单已经出行净融资为负的现象(早于往来的季节规律),而存单利率也下行,这说明大行发行存单的意愿有所下降,也意味着大行信贷扩张或放缓。

(3)交易盘会不会加大买债力度?可能会。

如果一季度更多体现为配置行情下的利率变化,那么一旦经济复苏的速度开始回落,交易盘或从右侧角度,加大买债的力度。

因此,当债券趋势更为明朗后,二季度欠配的机构或加快入市,交易机构也可能从右侧的角度加大债券的购买力度。

第四,债券市场会不会有额外的惊喜?或许有,看海外市场。

这几年,市场总有黑天鹅出现。目前看起来,海外市场存在出现黑天鹅的可能性。在海外通胀依然高企的情况下,欧美央行持续加息是必然的趋势。因此,不管是欧美银行业的稳定,还是经济的趋势,都不容乐观。当然,海外的危机并不是线性的,从趋势上利好国内的债券市场,节奏上并不可预测。


综合上述的分析,在策略上,我们建议二季度可以从一季度的防守到进攻。当然,经历了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一季度的变化后,我们也有几点建议:

(1)一季度不要过度看空。其实从历史上看,一季度都不应该对债券市场特别看空,毕竟有较大的配置需求。这几年,由于贷款投放的困难,银行配置债券的需求更大,所以一季度债券市场不能过度看空。

(2)把握趋势更重要,忽略短期波动。从2020年以来,债券市场波动明显降低,历史证明短期波动是非常难把握的,唯一可以把握的是中期趋势。而中期趋势依然和宏观经济的趋势相匹配。所以,跟踪好宏观经济,也就能把握利率变化的趋势,这依然是可行的体系和框架。相反,如果老是盯着短期市场,今天利多,明天利空,可能会左右打脸。大家都希望做高频交易,但实际效果却很差。高频交易很辛苦,还不赚钱,我们是否要更务实一些?

此外,趋势比点位更重要。一季度踏空的机构,也有部分机构是死等点位而错过了机会,例如一定要10年国债到3以上才愿意买。我们认为,趋势好把握,点位更不好把握。例如1季度,我们认为利率会上,就应该配置,但其实利率上行的幅度也低于我们的预期。但幅度并不重要,只要发现趋势已经变化了,即使10年国债并没有到3.0,也需要跟着趋势的变化而去配置。

(3)看长期趋势,还是看短期刺激,谁更重要?过去中国经济中,确实多次出现短期政策刺激后,经济明显改善的例子。但核心的问题是,那个时候长期问题还不太明显,经济本身的潜在增速很高,所以只要短期刺激,经济就能马上反弹。但现在,我们面临很多的长期问题,例如人口,房子,债务杠杆,这些都是长期问题,仅仅依靠短期政策的刺激,是很难扭转趋势。所以,我们的视角应该盯着长期因素的变化趋势,而更客观的认识短期刺激带来的效果。

(4)不能走极端,即使市场好,银行也不能过度期限错配。硅谷银行的例子告诉我们,过度的期限错配,对银行而言是巨大的风险。不管未来债券市场是否有机会,银行都不要过度期限错配。因此,我们认为5年的品种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利率下行的时候,它也会涨;利率上行的时候,它风险可控。这恰恰符合银行的风险偏好,也就是上涨的时候,不要太慢;下跌的时候,也不会跌太多。

当然,这些都是目前对二季度市场的分析。我们需要大胆预测,小心求证,积极的应对。为此,华创债券销售交易条线会在4月25日(上海)召开债券市场策略会,会上我们将邀请市场上的研究大佬,基金和银行等机构的投资大佬,并安排多个话题的论坛谈论,共同探讨二季度债券市场的走势,欢迎大家参加。具体情况请参考随后的邀请函。




朱德健 SAC:S0360622080006


免责声明

本文仅为投资者教育之目的而发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信息作出决策。我们力求本栏目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风险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