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苏区融湾发展,梅州又有新动作。近日,《梅州市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印发,为推动苏区融湾发展按下“加速键”。50余页,约3万字,《实施方案》内容颇丰,目标颇受瞩目。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梅州要怎么干?目标有哪些?如何将工作目标量化、细化?为此,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梅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吴特宏,为更好解读《实施方案》划重点。南方日报:结合《实施方案》,您怎么理解国家赋予梅州的“一区两城”战略定位?吴特宏:2022年9月,《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获国家批复实施。《梅州方案》赋予了梅州新的历史方位和奋斗坐标,明确了梅州“一区两城”战略定位,即支持梅州全域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下称“苏区融湾先行区”),打造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门户城市和粤北地区区城性中心城市。当前,梅州正在全力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何森垚 摄“一区两城”定位符合国家的战略所需和梅州的发展实际。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是全域原中央苏区,是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桥头堡和门户城市,建设“一区两城”对梅州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梅州苏区加快融湾振兴发展。支持梅州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将梅州工作放到全国全省大局中谋划和推进,推动梅州融湾振兴发展,激发内生动力,在“融湾入海”中缩小与珠三角地区、邻省同类地区差距,在共同富裕进程中不拖全国全省后腿。二是有利于协同赣南闽西等周边区域深度融湾。支持梅州打造苏区融湾的门户城市,有利于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拓展经济腹地,带动其他革命老区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探索革命老区省际交界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三是有利于广东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支持梅州打造粤北地区区城性中心城市,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助于破解发展不平衡,助力广东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下来,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家赋予的战略定位,推动苏区与湾区联动发展、合作共赢。南方日报: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对梅州苏区融湾振兴发展提出了哪些更高要求?设立了怎样的目标?吴特宏:《梅州方案》提出2025年、2035年两个阶段发展目标,明确了梅州融湾振兴发展的时间表和任务图,战略考量深远。我们从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更高站位, 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结合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制造业当家、“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等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进一步细化量化具体化《梅州方案》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在《实施方案》中提出了“三步走”发展目标。到2025年,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0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4.4万元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产值超500亿元产业集群1个、超百亿元产业10个以上,制造业产值达千亿规模,与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创新方面形成一批“融湾”带动振兴发展的“梅州经验”。到2027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比2022年翻一番。到2035年,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要素流动更加顺畅、产业分工合作更加高效、规则机制衔接更加紧密,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交通圈”、“生活圈”,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南方日报:“六大工程”实施过程中,梅州要如何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呢?吴特宏:《实施方案》突出关键重点,优化谋篇布局,提出推进苏区振兴、融湾入海“两大战略”,实施产业引领、基础支撑、改革赋能、开放合作、民生改善、政策保障“六大工程”。下来,我们将以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为契机,发挥文化、生态和资源等优势,充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产业、人才、信息等优势,抓住关键重点持续用力,着力补齐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一是抓牢产业引领“方向盘”,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是梅州最大的短板,我们将结合资源禀赋,搭乘苏区融湾的政策东风,充分对接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抢抓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深入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积极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做大做强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新一代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推动百亿级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打造先进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高水平建设融湾合作发展平台,建好10个省级产业园区,以“一区多园”模式打造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在主平台范围内规划建设产业转移合作园区,谋划建设“飞地园区”“反向飞地”,力促梅州高新区和梅州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高水平建设运营梅州综保区、国际无水港,规划建设广东省城产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心区,拓展产业和城市发展新空间。盈华电子铜箔生产车间内,自动化设备高速运转。何森垚 摄二是强化基础支撑“硬实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梅州是大湾区通往赣闽的重要节点,也是珠三角连接长三角的重要枢纽,我们将积极参与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争取梅州至武平高铁今年开工建设,推进大潮疏港铁路、蕉岭货运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展梅漳高铁等项目规划研究,加快梅州至泉州、潮州至南昌等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建设,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融入大湾区、海西区1.5小时经济圈。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推动新能源发电和上下游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推进一批抽水蓄能电站、储能项目,加快推进梅蓄二期、大埔电厂二期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打造全省新型低碳能源基地,助力大湾区能源供应。布局建设5G、云计算、宽带基础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梅州“数字融湾”。三是下好改革赋能“先手棋”,促进与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共享。梅州在营商环境方面与大湾区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将加强与大湾区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复制推广大湾区和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建省营商环境综合改革示范点,深化与广州营商环境对口帮扶共建,与广州开展信用城市共建,力争营商环境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同时,要素保障也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我们要把资源要素集中到“打粮食”项目上,围绕用地、用林、能评、环评、人才等推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优先保障国家和省、市重大项目。争取省以批量授权方式分批赋予梅州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四是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加快融湾入海步伐。我们将发挥梅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的交汇点和重叠核心地带的优势,大力实施融湾入海战略,强化与赣州、龙岩等省际交界地区的合作交流,协同赣南、闽西等周边区域深度融湾,同时加强与厦漳泉、汕潮揭都市圈在交通、产业等方面合作,联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发挥港澳地区梅州籍客商富集优势,吸引更多港澳企业来梅投资。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高水平筹办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扩大对外开放。借力广州对口帮扶协作和省直单位对口支援,谋划推进一批与融湾相关的平台、项目和合作事项。五是谱写民生改善“新篇章”,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我们将依托丰富的生态、旅游、农林业等资源优势,积极对接湾区大市场,大力发展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寿乡水、客家预制菜等产业,拓展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强化与大湾区产销对接,建设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给地。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文化传承和休闲旅游目的地。推进绿美梅州生态建设,筑牢生态屏障。加强与大湾区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六是打好政策保障“组合拳”,推动“苏区+湾区”政策叠加共享。政策不等人、机遇不等人,政策礼包要接得住,关键是要积极争取、主动拼抢。我们将积极“跑省进京”,加强与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汇报沟通,推动国家事权政策落地实施,在省级层面形成“1+N”政策体系,争取国家和省在政策实施、项目布局、资金安排、要素供给、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南方日报:推进《实施方案》落地,您有什么建议?吴特宏: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是梅州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我们将加强对先行区建设的统筹和协调,推动各县(市、区)和市直各单位群策群力、苦干实干,举全市之力推进先行区建设,更好服务大局、应对变局、开创新局。一是加快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推动 12 个专责小组建立工作机制,加快推进苏区融湾办设置工作,形成更大合力推进工作落实。二是加快出台配套文件。推动市相关单位和各县(市、区)对照市《实施方案》目标任务,抓紧制定市级配套政策文件和县级实施方案,确保 5月底前出台。尽快制定出台梅州市2023年融湾工作要点。推动十二个专责小组牵头单位抓紧谋划专责小组各项工作,尽快制定2023年工作计划,确保 4 月底前出台。三是加快项目谋划推进。瞄准国家产业政策和资金投向,加大产业项目招商和谋划力度,实行项目化、清单化管理,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政策,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盘子”。相关>>明确时间表和任务图,这个《实施方案》将给梅州带来哪些机遇?【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黄培强【作者】 黄培强【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方案解读|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咋推进?梅州市发改局局长划了这些重点
作者:南方plus客户端 来源: 头条号 99104/20
推动苏区融湾发展,梅州又有新动作。近日,《梅州市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印发,为推动苏区融湾发展按下“加速键”。50余页,约3万字,《实施方案》内容颇丰,目标颇受瞩目。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