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更大规模的补能体系,被视为抢占市场份额的关键动作之一。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任娅斐编辑|马吉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为2023年定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全年要建成1000座换电站。较原计划400座换电站,目标直接翻倍。实际上,他在内部给蔚来能源高级副总裁沈斐定的目标,比千站还要更高一些。“第一次看到蔚来的千站计划时,我觉得非常震撼。”一位蔚来车主称。为了能让这1000座站的选址尽可能有效,蔚来还发起了换电站“心愿单”计划,截至3月28日,已经有145119名用户填写了该心愿单。通过对这些心愿单进行归类分析后,一个个具体的换电站地址便会浮出水面。今年底,蔚来将有超过2300座换电站。加速补能体系建设的不仅仅是蔚来。去年8月,何小鹏宣布第1000座自营站落成上线,并表示2023年会“重点建设”。截至3月22日,小鹏汽车充电站已累计布局2200座,充电桩2.4万根。车企热衷自建补能体系背后,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的同时,因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给消费者带来的里程焦虑,仍是行业难题。根据巨量算数的调研数据,在消费者放弃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原因中,续航问题占比高达45.3%。因此,建设智能、完善的补能体系,被各大车企和第三方服务商视为抢占更多市场的关键动作之一。但这项资金投入大、成本回收慢的业务,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在规模扩张背后,到底有什么考量?又面临哪些挑战?
加速背后的技术竞赛
“未来,加电会比加油更方便。”李斌曾这样描绘新能源汽车的未来。但具体怎么实现?目前业内有两套方案:一种是特斯拉、小鹏等车企主推的“超级快充”模式,一种是以蔚来为代表的车企推崇的换电模式。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早期,大家的关注点都在充电模式上。通常慢充需要6~10小时,快充只需要0.5~1小时。因此对采用充电模式的车企来说,能否在快充技术上实现突破,不断提高充电速度,成为角力的关键。具体怎么突破?动力电池行业人士王峰对《中国企业家》表示,当前实现快充有两条技术路线,一个是大电流快充技术,一个是高压快充技术。前者以特斯拉为代表,后者以小鹏汽车为代表。当车企普遍使用400V的充电平台时,直流充电输出电流受制于250A的国际标准(若车企自建充电桩,则不受此限制),充电功率最高只能达到100kW,充电时长在0.5~1小时左右。为了提高充电功率,缩短充电时长,特斯拉选择持续加大电流。如特斯拉第一代超充桩电流为250A,第三代超充桩峰值电流已经超过600A,从而使得超充功率从100kW提升到了250kW。有公开消息称,首批特斯拉第四代超充桩已经在荷兰正式投入使用,可提供比第三代超充桩更高的充电功率。不过由于大电流快充技术难度相对较大,很难大规模普及,于是高压快充技术被车企广泛采用。即通过增加电压提高充电功率,让补能的速度变得更快。2019年,保时捷发布Taycan车型,首次搭载800V高压快充平台。随后,吉利、长安、比亚迪、岚图、埃安、小鹏等品牌也相继推出800V高压快充平台。目前小鹏G9已经实现最快充电5分钟,续航增加200km。除了快充模式,换电模式背后的技术也在迭代。
规模扩张背后的经济账
“绝大部分企业充电桩都是不赚钱的。”3月2日,李想在春季媒体沟通会上表示。他将充电桩比作饭店,充电的单数即是翻台率,如果一个充电桩一天能做到6~7单,基本可以实现收支平衡,如果做到10单,盈利状况会好于加油站。而当下用户充电需要大量时间,一天下来充电桩的“翻台率”普遍只有2~3单,“基本上是赔钱”。作为典型的重资产,无论是充电模式还是换电模式,目前都普遍面临盈利难的问题。初始投入成本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称,90%的充电运营商都在亏损。据他了解,一个800V的超充站,一根充电桩的价格是30万~40万元,这还不包括每年的运营成本、土地租金成本以及维护成本和电费成本。相较于充电站,换电站的投资更大。协鑫能科公告显示,单个乘用车换电站总投资额为500.72万元,其中换电站投资260.72万元,占比约52%,线路投资、电池投资分别为100万元和140万元。
梦想与现实
投入大、盈利难,车企为何仍要加速补能体系的建设?“这其实是品牌建设的问题。”张翔称,“理论上,它是一门好生意。”在何小鹏看来,这也是由各家车企不同的定位所导致的,“越贵、越大的车越需要考虑范围。如果我们做一款7座车,比如MPV或者家庭7座车,你不往外开是不可能的,这样的车除非是混动方案,否则续航一定要高、充电一定要快。”“超充网络作为小鹏汽车服务运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承担着让所有新能源车主尤其是小鹏汽车用户‘放心出行 没有焦虑’的责任和目标。”小鹏汽车高级副总裁肖斌表示。沈斐则强调,换电创造的价值非常大。比如,可以实现快速补能,这是换电站最大的优势;通过整体的换电体系去诊断全量电池情况,能够提前把隐患暴露出来,从而有效减少电池损坏,避免更大的损失;能够在短时间内批量召回有问题的电池,灵活掌控电池的维护情况。某种程度上,蔚来补能体系并不是以盈利为目标。以北方市场为例,多数充电运营商不愿意在北方建桩,因为电动车的保有量相对不高。沈斐曾被问到,建在北方的充电桩收益到底怎么样?他的回答是,蔚来不是看建桩的收益,而是把建桩的成本收益跟移动充电车对比。在北方建充电桩比移动充电车的成本要低很多,而且方便了用户,蔚来为什么不干?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各家快速扩张的补能体系最终将形成怎样的行业格局?各家是独自为战还是走向兼容?目前,换电赛道上主要有四种参与者,分别是以蔚来、吉利集团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厂商,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动力电池厂商,以国家电网为代表的能源供应商和以协鑫能科、奥动新能源为代表的第三方换电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