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生物医药产业被很多地方视为“一号产业”,涵盖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关系着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行业发展。“全面采用AI技术,智慧制药能够为制药企业带来从研发、生产、流通到终端消费全链条的质量提升。”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曾提出建议,设立生物医药制造重大专项,支持智能制药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鼓励生物制药装备的发展,重点提升生物疫苗等防疫防控产品的应急生产能力。如何走好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公里”?近日,聚焦于生物医药前沿创新的2023杭州生物医药前沿创新论坛在杭州市临平区顺利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众多行业内专家,为生物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2023杭州生物医药前沿创新论坛现场。走好生物医药行业“最初一公里”“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变化以及国内企业发展的自身需要,寻找源头创新已成为很多企业的工作重点。”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杨巍院长表示,在此背景下,本次论坛由深耕生物医药领域的学者、投资人、企业家,分享生物医药前沿创新的新趋势,介绍生物医药的新技术,共同助力临平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发展高质量的第一公里需要有新机制、新靶点、新技术,未来政府、企业、市场需要多方协同对话,不断增加投入、持续投入,优化生态要素,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主旨论坛环节,复旦大学药学院邵黎明教授分享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挑战。他从宏观的角度讲到要推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首先要把重心放在“重人才、重质量”上,高校层面要“重基础、重深度、重需求、重速度”,企业层面“重创新、重投入、重管理、重积累”,因为质量是创新药的关键。高田生物创始人兼CEO、大理大学教授徐宇虹则讲解了复杂结构药物制剂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态势。嘉因生物首席执行官吴振华博士向大家介绍了基因治疗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公司目前正在从事的SMA基因治疗概况。安渡生物临床事业部CEO胡志强博士则介绍了新药临床开发中的注册要点以及科学考量。科学家、企业家与投资人如何助力中国医药源头创新?由杨巍院长主持,面对邵黎明、胡志强以及幂方健康基金执行董事胡红丹三位嘉宾参与的圆桌讨论环节上,杨巍院长首先提出,源头创新之痛,这几年国内医药界人士都有切身体会和感受。“目前,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全球首创靶标缺乏,如何从不同的层面鼓励和推动源头创新成果涌现成为解决我国生物医药卡脖子问题的重心。”邵黎明教授表示,需要改善科研评价体系,不要一味鼓励发论文,同时也要让科研人员静下心来想一想怎样做好原创研究。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杨巍。“我国目前的药物研发技术支撑体系有了明显进步,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技术支撑体系处于什么位置。”杨巍提问道,他还指出,这两年我国基础科学发展很快,CNS论文重磅文章也发得很多,如何挖掘这些成果,以及把它们最终转化出来,也是值得关注的。“从市值、项目、估值来看,国内的CRO都远远超过美国。”胡志强表示,西方的CRO从市值、体量上10、20年间都没什么提高,虽然当下是临床转化很好的时期,但有喜有悲,喜的是公司有这么多,悲的是有经验、有国际化眼光的人才还是比较少。前沿技术环节,Aspen Neuroscience生物信息部副总裁徐亦迅介绍了镰刀型贫血和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编辑疗法的最新动态。中山大学深圳研究院教授、珠海生码医学董事长杨海涛,介绍了基于mRNA技术平台的疫苗和药物研究的进展,以及mRNA技术开发疫苗和药物的难点和瓶颈问题。上海噬菌体研究所副研究员、创噬纪(上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吴楠楠则介绍了全球噬菌体治疗进展,他还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例介绍了噬菌体应用的潜力,并表示未来噬菌体疗法仍具有强劲的势头。此外,同济大学生物信息系长聘教授刘琦介绍了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抗原-TCR亲和力识别的最新研究。AI浪潮之下,生物医药发展有何趋势长风起,潮头立,向未来,正当时。行业趋势环节,论坛主办方邀请了MSQ资本董事总经理丁晶真、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物物理学系研究员杨帆、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严庆丰以及深势科技创始人兼CEO孙伟杰,介绍了最新的生物医药行业趋势。深势科技创始人兼CEO孙伟杰。孙伟杰介绍了AI for Science新范式驱动药物研发新工具与新流程,他将人工智能与科学研究、药物设计、靶点筛选紧密结合,并表示未来AI与诸多学科结合会释放巨大的应用潜力。“AI for Science 加速分子模拟,大幅提升分子模拟采样效率。“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石,它的功能与其独特的三维结构及动力学性质息息相关。解析蛋白质的结构、了解蛋白质的动力学性质,不仅能让人类解读生命密码,更有助于加速药物研发。深势科技的RiD应用于拥有更高维集合变量(Collective Variables, CVs)的体系中,这一系统将推进蛋白质结构采样、结构精修或环区优化等工作的进行,让研究人员能够通过计算方法向蛋白质的天然状态更近一步。深势科技团队曾在Nature旗下专注于计算科学的顶级期刊《自然-计算科学》(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上,发布了《利用自适应强化动力学对高维自由能面进行高效采样》(Efficient sampling of high-dimensional free energy landscapes using adaptive reinforced dynamics),并在文中使用了超过100个集合变量加速采样进程,此前的采样方法从未处理过如此高维的集合变量。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孙伟杰表示过去药物和产业以实验为主的研发模式,有望抽象成一系列的科学问题来应用AI探究,并在精准评估分子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性质前提下,去搜索一个非常巨大的化学空间。“药物和材料的设计更多在微观层面,而AI for Science的出现,使得靶向量子力学、分子动力学这些关键的物理模型得以与AI结合,也能解决很多在微尺度工业关键问题。”论坛结束前,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李大伟总结道,此次论坛众多嘉宾围绕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源头创新、基因治疗、mRNA技术、噬菌体治疗、创新药出海等多个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李大伟。封面新闻从主办方获悉,目前,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创新研究院正面向全球遴选并孵化创新生物医药转化项目。【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科技观察|当mRNA技术、人工智能吹来春风:生物医药能够乘风而起吗?
作者:封面新闻 来源: 头条号 46304/23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生物医药产业被很多地方视为“一号产业”,涵盖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关系着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行业发展。“全面采用AI技术,智慧制药能够为制药企业带来从研发、生产、流通到终端消费全链条的质量提升。”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