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宋建国:保险护航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
作者:中国金融杂志 来源:
头条号
49904/25
导读:创新收入保险有效打破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破解了市场供求等多方原因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作者|宋建国「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8期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
标签:
导读:创新收入保险有效打破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破解了市场供求等多方原因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作者|宋建国「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8期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伟大目标。农业是强国之基,立国之本。作为一家负责任的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太保产险)通过产品、技术、服务创新,在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完善乡村治理、保障农民收益等方面发挥大型国有保险公司的社会担当,在助力服务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和有益探索。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而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我国“三农”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农业是典型的风险产业,也是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领域。为了增强农业领域抵御灾害等风险的能力,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然要求加强农业风险管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优化‘保险+期货’”“鼓励发展渔业保险”等,对保险业支持农业发展、保障农民收入、提高从业积极性等作出了重要部署。
我国是人口大国,保证14亿人的吃饭问题,容不得半点闪失。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三农”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除了主粮保供,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树立大食物观”,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建立更加多元化的农业产业保障体系。围绕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振兴,扩展保险品种。为此,中国太保产险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的政治责任,持续推动农业保险保障程度从保物化成本向保完全成本升级。公司在河南、河北、山东等13个粮食主产区积极推进三大主粮完全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2022年,在380余个产粮大县逾7407万亩次主粮耕地,为862万户次粮农累计提供676亿元的风险保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此外,公司还累计开发逾3500款农险产品,实现了对农林牧渔业等农业各领域的产品全覆盖。积极开展“一县一特”“一县多品”地方特色保险,广泛参与中央“以奖代补”试点,保障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2020年底,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彻底消除了困扰我国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但很多地区脱贫基础仍然较弱。因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首要任务就是防止规模性返贫。中国太保产险始终关注临贫易贫人群,在持续推进“防贫保”项目开展同时为促进乡村共同富裕推出“共富保”项目,提供惠及乡村全体居民的救助保障。2022年,“防贫保”持续增点扩面,覆盖全国1175个区县,累计提供保障金额超过36.5万亿元,累计支付防贫救助金超过20.34亿元,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在产业振兴方面,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就业保障,帮助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解决就业“后顾之忧”。另外,创新收入保险有效打破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破解了市场供求等多方原因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局面,提高了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中国太保产险创新价格保险、价格指数保险、“保险+期货”等产品,推动从保产量损失向保价格收入升级。自2016年以来,中国太保产险积极与大连商品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等国内期货交易所合作,在河北、河南、湖南、新疆、云南等地创新试点多种“保险+期货”模式,已得到市场广泛认可,保障农户超300万户,成为农民增收创收的重要保障。
一是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保障产业链稳定安全。如今,“链条式”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显著特征。为了对接全国农业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中国太保产险积极延伸保险服务,构建覆盖链条不同环节、不同参与主体的风险共担保障机制,助力增强农业产业链韧性和抗冲击能力。2022年,公司积极探索发挥农业保险风险保障、融资增信、利益联结、数字赋能等方面作用,在上海创新推出商业性优质稻米收入保险。以“保险+”的方式实现粮食生产、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五优联动”全产业链保险,打造共同富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分配体系,预计投保农户每亩增收10%~15%。在苏州推出了从种子到餐桌的全流程保险保障,为种子环节提供制种保险,为种植环节提供水稻保险、农事无忧险等,为流通环节提供冷链物流保险,为餐桌环节提供食品安全保险等。二是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规模大、投入高、风险集中”的特征,与普通农户相比,遭遇灾害后损失更大,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旺盛的保险需求,保险业应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保险在抵御农业生产和经营风险中的重要保障作用和功能。如在浙江,中国太保产险推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险,为近2000户农户提供了涵盖种植和养殖业产销全流程、多层次的风险保障,风险保障金额超2亿元。在江苏,结合现代家庭农场种养成本覆盖广、种养风险覆盖广、产业类型覆盖广等特点,推出了家庭农场综合保险,按照不同类型农场的实际需求,提供保险保障方案,从而实现承保标的可多样性、可选择性,满足了不同的保险需求。三是服务产业新业态,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呈现出农业多功能性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场景方兴未艾。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中国太保产险积极开办“预制菜保险”“农供保”“地理标识保险”“绿叶菜成本价格指数保险”等创新产品,助力农产品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农产品物流畅通供应提供保障。
一是服务乡村生态文明,促进农村绿色低碳转型。当前,我国农业农村正在加快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转型,为此,保险业应积极践行“双碳+乡村振兴”创新探索,为助力绿色发展贡献保险业独特的作用。例如,在生态碳汇保险领域,2022年,中国太保产险在包头、宁波、厦门、柳州和丽水分别落地承保全国首单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湿地碳汇气象指数保险、农业碳汇保险、单株林木碳汇保险和竹林碳汇价格指数保险,为持续推动碳金融工具创新落地、服务国家双碳经济作出了积极探索。二是服务乡村建设行动,助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抓手。保险行业一直高度重视、积极参与服务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创新保险服务模式。中国太保产险为此积极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农村公路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中提供全面保障。此外,还创新研制开发移动扫码式出单工具和定制方案,为农副产品的运输落实方便快捷的保险服务;在全国超过15个省市开展高标准农田IDI项目,通过“保险+”服务模式实现高标准农田建管合一目标。
一是服务深化农村改革,提升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两个重要方面。保险业积极探索“保险+担保+信贷”模式,为帮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对接,将其农业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生产环节委托给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提供全流程、全方位金融服务。二是服务农村社会治理,及时化解基层风险。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可以积极探索,在全国建成以三农服务站为堡垒、协保员为支撑的基层服务网络体系,并配置“三农”服务车、无人机和各类移动设备,打造“三农”综合服务平台,依托科技赋能有效解决了服务触达农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推进农村民生救助保险项目,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使农村居民因大灾、意外等原因遭受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保险经济补偿功能得到救助保障,从而更好地维护农村稳定安宁、实现农民安居乐业。
面对近年来洪涝、干旱和台风等极端天气和重大灾害呈频发趋势,保险业应积极尝试建立农险大灾紧急应对机制,制定大灾工作方案,建立组织保障体系,统筹协调相关资源。为此,中国太保产险通过技术创新和数字化手段,将台风风圈、路径及未来10天的风雨等数据同客户GIS点数据叠加,形成大灾预警清单,针对性落实防灾减损措施,台风过境直接评估灾害损失,实现了大灾的前中后管理,科学指导防汛防台工作,不断完善防灾预警体系。同时,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延伸至乡镇的农网机构和农险队伍,积极融入各地政府防汛抢险救灾工作之中,推出多项农险服务举措,组建作物专业理赔团队,重点客户和区域灾前风勘,通过“专家+技术+团队”绿色通道快勘易赔,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太保服务”的温暖。2022年,中国太保提供农业风险保障6652亿元,赔款惠及农户3032万户次,支付保险赔款超97亿元,成为支持农户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 马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