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引领未来。要积极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优势,不断推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主动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坚持需求导向,深入总结学校服务区域和国家发展的典型案例与成功经验,根据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扬学校之所长,契国家之所需,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助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要求,强化问题导向,积极推进有组织科研,通过改革资源配置方式、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完善评价机制,打造有战略目标、有攻坚团队、有创新平台、有战略任务和战略贡献的创新力量。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聚焦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需求,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机制,助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加强同地方政府部门的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多方参与、要素配置优化的协同创新机制。不断提升“双创”人才培养水平。大力推进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加强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不断深化集课程、讲堂、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快培养有使命、有担当、有贡献、有情怀的创新创业人才。(本报记者 姚雪青采访整理)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卫国: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加快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可以更广泛地凝聚各类创新主体的合力,营造更加浓厚的创新文化,为创新人才打造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多元化政策引导,吸引多渠道资源投入,构建多维度评价机制,为打造产业创新联合体提供全方位保障,形成共享、共生、共赢的产业创新生态,让创新人才专心致志、施展才华。激发产业创新联合体相关主体的内生动能,鼓励龙头企业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大对高校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考核评估权重,一体贯通产学研用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全过程。强化产业创新联合体示范引领,支持一批产业创新联合体试点,培养一批优秀示范项目成果,加大对产业创新联合体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创新“尖兵”。(本报记者 吴 君采访整理)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百行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量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的科技型企业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创新科技型企业评价方式。将企业发展数据与科技创新数据相结合,从企业技术布局、研发效率、知识产权、创新人才等指标层面构建起科技型企业多维评价模型,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找得到、看得懂、评得准”。提升创新主体发展质效。围绕金融侧和市场侧双管齐下,一方面鼓励建立与行业风险、收益特征相匹配的资金精准扶持体系,创新科技型企业投融资模式,提升产业基金投资效率,充分发挥科技型企业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打破科技创新供需壁垒,为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创造技术应用场景,引导创新成果加速转化落地。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统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商业机构等多方资源,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金融服务、法律、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工商财税等专业化创新服务需求的智能匹配、精准对接,打通企业创新发展中的信息堵点、政策盲点,补齐短板、助力发展。(本报记者 刘新吾采访整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所长张成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一环。科研工作者要在大国重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重点领域集中发力。加强自主可控工作的系统谋划。进一步提高站位,加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研究总体布局。编制科技创新规划,系统制定自主可控落地战略,分阶段、有步骤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作。加快转化激励机制的探索创新。积极探索并充分用好股权、分红激励等政策制度,加快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效益,通过畅通成果转化“高速路”,激发更多创新主体的热情。强化技术难题攻关的力量配备。积极实施“揭榜挂帅”“赛马机制”,健全引才用才留才机制,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能力作为重要标准,培养选拔一批敢创新、懂创新、能创新的科技型领导干部和科技领军人才。(本报记者 游 仪采访整理)《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13日 18 版)
代表之声
作者:金台资讯 来源: 头条号
86604/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记者采访了4位全国人大代表。——编 者 全国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